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富水傳奇:一座古墓與一個顯赫世家

 余一夢2005 2021-06-22


    

富水傳奇

    

尋根六百年:富水古墓與巴渝劉氏的傳奇因緣

文|劉遠芳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尋根問祖,是人類追尋文明源頭的共同心結(jié),更是中國人強烈的心理需求。富水古墓與巴渝劉氏的故事,不同于“盜墓筆記”,而是真實的人間傳奇。

通山縣慈口鄉(xiāng)烏巖村

1

清康熙《武昌府志·古跡志》載:“烏巖劉四郎墓,州西百里慈口烏巖村。公墓在興國,而子孫盛于蜀。詳見給事徐綱記中?!贝诵畔⒋蠹s采自明代《興國州志》。筆者所見的清光緒版《興國州志·輿地志》稱劉四郎“系宋時人,元初(引者注:此二處時代有誤),其子孫遷居四川巴縣有中進士者”,但該志已不載徐綱之記,故其詳莫可考索。

舊志所載古墓,墓主或是帝王將相,或是才子佳人,而劉四郞者,其名不著,其事不傳,一介平民,如何得入州志?“子孫盛于蜀”“子孫有中進士者”,也許是其顯于后世的原因。但一州之內(nèi),列代中進士者不在少數(shù),劉四郎獨以此留名,其中必有緣故。

經(jīng)過一番尋查,方知其事甚奇,古今罕見:劉四郎之后裔流布巴渝,后來興業(yè)發(fā)家,在有明一代科第蟬聯(lián),出了11個進士,其中包括1個榜眼,3個解元,其他有功名者指不勝屈,子弟中擔任朝廷高官大吏者達數(shù)十人,劉氏因此成為五百年來巴蜀最知名的科第世家。

從富水古墓溯源,檢索劉氏播遷繁衍歷程,對以個案研究明初移民、富水變遷、流寇禍蜀、川渝崇文等問題,或不無裨益,本文僅是一個引子。

劉四郎本名劉榮八,乃宋太師劉韐之后。劉韐(1067—1127),崇安人。元祐九年(1094)進士。曾任豐城尉、隴城令、陜西轉(zhuǎn)運使、集賢殿修撰,先后知越州、建州、福州、荊南、真定諸州府。靖康元年(1126),充河北、河東宣撫副使,除京城四壁守御使。開封失陷,奉命使金,峻拒招降,于次年自縊而死,宋廷感其忠義,贈謚“忠顯”?;蛘f劉榮八系唐末將軍劉巨容之后,榮八之父劉何為江西德安陂溪劉通之十九世孫,此說源自劉氏宗譜。劉韐是否劉巨榮之后,則不可考。

劉何始遷湖廣興國州吉口里黃沙鋪子,生子榮八,字德一,號之先,又號東山。榮八生當宋末元初之際,娶駱氏,無出。續(xù)娶徐氏,生子普隆。普隆娶徐氏女,生子珉一珉二珉三。劉榮八生卒年月失考,葬興國州慈口烏巖山苦竹沖,與其原配駱氏同塋。

元末義軍四起,天下大亂,劉普隆舉家渡長江北上,寄籍于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洗腳河。后為避陳友諒之亂,劉普隆夫婦奉母徐氏和珉一等三子溯江入蜀。珉三在途中與父兄失散,未入川,亂平后返故土,遷居烏巖山北之永福里(今陽新縣王英鎮(zhèn)一帶),入民籍必榮戶。劉母徐氏風燭殘年,不堪奔波,病卒于四川奉節(jié)之蓮花池。普隆偕妻子繼續(xù)西行,于明洪武二年(1369)落居夔府萬邑(今重慶萬州)之熊家豬羊壩,以耕種為業(yè)。田荒地瘠,謀食不易。珉二留下陪伴父親,珉一則另謀生路。普隆歿后,葬元天觀香爐石之下田坎中。據(jù)說其墓大雨后為蚋蟻所封,當?shù)厝朔Q天葬墳。

明洪武四年(1371),劉珉一落業(yè)四川巴縣城南柳市里梁相塝,以卜卦為生。當時民人慣服窄袖,而劉珉一獨衣大袖,因此人稱大袖劉。其子劉玄明精于堪輿之學,擇得“桂圓吉地”,后其家發(fā)達,人因稱之桂圓劉,以別于其他同姓者。

烏巖渡口

2

  當時天下擾攘,民不聊生,而劉珉一父子獨以其術(shù)致富。他們富而崇文,禮聘名師教育子女,自第三代始,便取功名,入仕途。

劉珉一之孫劉升任丹陽縣丞,為正八品官。第四代劉克明無功名。第五代族眾漸繁,分劉剛、劉洪、劉全、劉良、劉寬、劉莊等八房。長房劉剛先任赤城驛丞,掌郵傳迎送之事,不入流品,后升臨海知縣。劉剛之子劉規(guī),明天順六年參加四川鄉(xiāng)試中舉,列第十一名,成化五年(1469)會試第一百名,殿試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是劉家第一個進士,開了一個好頭。劉規(guī)始授余姚知縣,未幾,擢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雖同為正七品,而職守尤重。改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山東巡按,受誣謫為郁林官通判,最后在新淦知縣任上致仕。一輩子官終七品,不可謂得志。

但劉規(guī)次子劉春超越乃父,一鳴驚人。劉春(1460-1521)于成化十九年(1483)考取舉人,名列榜首,是為解元,時年23歲,可謂少年得志。四年后,他在殿試中進入一甲,名列第二,成為榜眼。這僅次于狀元的殊榮,無疑不只是大袖劉的榮耀,也是整個四川的榮耀,劉家自此名揚巴蜀。劉春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南北兩京禮部尚書,正德十六年升東閣大學士,逝世后贈太子太保,謚文簡。

劉規(guī)在世時,曾自作家譜,追記先祖入川情形,其中根據(jù)先人口述記載了劉榮八墓之葬地,但極簡略。劉春在京任職時,也曾托人尋訪興國州祖墓,久覓而未得其地。

劉春的胞弟劉臺(1465-1554),應明弘治五年(1492)鄉(xiāng)試,成解元,相隔不到十年,劉家出了兩個解元(大袖劉十一世劉綡是家族第三個解元)。劉臺也在鄉(xiāng)試四年后考取進士,從知縣起步,累官至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劉臺于正德十三年(1518)致仕,其時才53歲,自此優(yōu)游林下近40年。劉臺、劉春并為解元,俱善詩文,兄弟二人各有文集,并合著《春臺集》,成為藝林嘉話。狀元楊慎之父大學士楊廷和贈其詩云:

君家兄弟好文章,經(jīng)學淵源有義方。

奪錦兩刊鄉(xiāng)試錄,凌云雙立解元坊。

大蘇氣節(jié)古來少,小宋才名天下香。

從此圣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

烏巖村部

劉臺夫人蹇氏也是世家貴胄,其曾祖父蹇義(1363-1435)為明初重臣,六朝元老,深得皇家信任,官至吏部尚書、少師,卒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師,謚號“忠定”。蹇氏為明代巴蜀最早形成的世家,與繼之而起的劉春劉氏、楊廷和楊氏、牟俸牟氏、曹在野曹氏,各自揚聲巴渝。明成化、弘治以后,蹇氏漸衰,而劉氏漸著,終取而代之,成為天府之國首屈一指的官宦世家。

劉規(guī)的次子三子都功成名就,而長子湮沒無聞,不過,長子的兒子,即劉珉一的七世孫、劉規(guī)的長孫劉鶴年,為父親爭得了臉面——他于正德三年(1508)中了進士,仕途順暢,累官至云南布政使。劉鶴年的長孫劉世曾,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申時行榜進士,自慈溪縣令起步,累官云南巡撫、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因征戰(zhàn)緬甸有功,升正一品。

又六年后(正德九年,1514),劉規(guī)的次孫、劉春的長子劉彭年中了進士。初授戶部主事,歷任禮部員外郎、督學副使,貴州巡撫右副都御史、湖廣左右布政使。

正德十五年(1520),劉彭年時在禮部員外郎任上,奉差遣出京公干,就便赴南京看望擔任禮部尚書的父親劉春。此時,劉家已是蜀中名門,飲水思源,更加懷念楚地先人,展墓之愿愈加強烈。劉彭年便于赴南京途中取道湖廣興國州,入慈口里查訪劉榮八之墓。因年深月久,當?shù)毓始业蛄悖⒏艚^,而王事甚嚴,不可久羈,故雖然打聽到了大致地域,卻未能親至省墓。劉彭年深感遺憾,臨行留詩于驛舍:

慈口新來梓里過,鄉(xiāng)心其奈客情何。

山連楚蜀峰全秀,地接東南勢轉(zhuǎn)多。

盛世百年誰舊族,移家數(shù)代已鳴珂。

匆匆又逐征途發(fā),草樹煙光意自和。

次年正月,劉春改任北京禮部尚書兼東閣學士,同年病篤,夏六月卒于官。未能使父親在有生之年獲得先人之墓的確切信息,劉彭年慚恨交加,不能釋懷。

烏巖山水

3

劉氏子孫中,高官大吏輩出,其人各具長才,并有勛名。劉春功名顯赫,位高望重,已入《明史》(第一百八十四卷列傳第七十二),自不待言,但他雖功名冠于一族,履歷卻較平常,主要的政績,是“慎守彝典”,于禮儀制度,極力維護,“多所裁正”,舍此并無獨特的事跡。劉氏后裔中,有的名位不及他,人生經(jīng)歷卻極富傳奇色彩,為后世所稱道。

《魏書》《北史》《南史》所作傳記,往往將傳主的父祖、兄弟、子孫甚至族人都寫進去,相當于家傳。這種寫法在后世就比較罕見了。而《明史·劉春傳》在述完劉春生平始末后,專以一段文字寫劉春族人的功名職位,一家有八人同入正史,實屬例外,由此可見其家聲名之顯赫。

劉應箕,劉規(guī)裔孫劉翱之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銘雷榜進士。授余姚知縣,廉正有聲,嘉靖四十年分巡下荊南道,四十一年任寧波海道副使,抗倭有功,升浙江右參政,因遭左都御史張永明彈劾而革職,后復職陜西按察副使,改山西按察副使,晉右副都御史。參預俺答封貢、“隆慶和議”等軍國大事,與督府王崇佑協(xié)力配合,處置得體,受欽命嘉獎。后巡撫大同,增強邊防,加修城墻,邊境獲安。竟受巡按御史參論,革職為民。著有《款塞錄擊轅集》《款塞始末》等,后者詳細記載了明帝國與蒙古的戰(zhàn)和經(jīng)過,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獻。

劉規(guī)是大袖劉第六世,劉應箕是大袖劉第十二世,相隔六代;劉規(guī)于成化六年(1470)任余姚知縣,75年后,劉應箕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任余姚知縣。

劉應箕曾任寧紹兵備道兼寧波海道副使,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與知縣何愈在定海城內(nèi)建戍屋40余楹,并筑靖海營堡,又于大浹口分布戰(zhàn)艦,以扼???。此前,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侵略浙江慈溪縣,知縣逃亡,民人死傷無數(shù)。時劉起宗任寧波海道副使,當機立斷,表奏省祭官杜槐為將,防守余姚、慈溪、定海等地,數(shù)敗倭寇。劉起宗為大袖劉第九世,是劉應箕曾祖輩,二人先后任寧波海道副使,均曾在定海等地防御倭寇,著有戰(zhàn)功。

世事每多巧合,未必全是偶然,家族遺傳、后天環(huán)境對人生際遇的影響,實在不容小視。

回頭再說劉起宗,這也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

劉起宗,字宗之,號初泉,劉彭年長子。明嘉靖七年(1528)鄉(xiāng)試中舉,列第二名。嘉靖十七年(1538)茅贊榜進士,授衢州府推官,召為戶科給事中,抗言不避權(quán)貴。以建言受廷杖,降典吏,謫廣西荔浦尉,尋升武昌府推官、遷寧國推官升寧國知府,浙江按察司副使,寧波海道副使,南京禮部郎中,湖廣布政使司左參議,升湖廣提學副使,改遼東苑馬寺卿,致仕。時人對劉起宗高度評價,稱其“居官二十余年,持廉守正,卓有風裁”。歿后崇祀三省名宦、本郡鄉(xiāng)賢,名列坤維正氣坊第一。

烏巖瀑布

劉起宗精明干練,文武兼修。他任衢州推官時,匪盜據(jù)銅山,起宗率義勇攻之,賊扼險相拒,“起宗令卒潛澗邊小橋,分兵兩翼,以善射及能負重者居前,執(zhí)戈者次之,賊一人右趨欲擾陣,官兵一人左往響之,遇而相搏,遂斬首以示賊,賊驚懼至澗不得渡,官兵夾擊之,俘虜甚眾,自是匪徙屏跡”。事載《衢州府志》。

嘉靖三十一年(1552),劉起宗在寧國府知府任上,清查吏弊,大力清理虛賠錢糧、詭灑等事,對于“所部六邑,通行丈量,俾富而強者田必有賦,貧而弱者糧無虛賠”。并在此基礎(chǔ)上,“以官民均為一則”。(《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卷一四七《賦役部·總論十》)劉起宗的實踐,與朝中大臣桂萼等的舉張一起,為萬歷初年張居正推行“萬歷清丈”積累了經(jīng)驗。在寧國知府任上,劉起宗與督學御史黃洪昆、知縣邱時庸等合力修建涇縣書院,崇祀王陽明,禮聘名儒講學。任武昌府推官時,與同官重建西山九曲亭,并易名為懷坡亭。他被迫致仕后,潛心于理學,著有《圜中圖說》,還有《醫(yī)學三要》《鑒衡筆談》等著作傳世。

劉起宗一直記著尋找祖墓的事,苦于國家多故、職事繁雜,未能如愿。

嘉靖二十八年(1549),劉起宗任戶科給事中,結(jié)識了禮科給事中徐綱。徐是湖廣興國州土塘人,而且當?shù)貏ⅰ⑿靸尚绽凼酪鲇H,劉榮八、劉普隆父子的夫人都是土塘徐氏之女,榮八繼妣徐氏是徐綱的嫡親姑祖。因此,劉起宗與徐綱也是姻親。

是年劉起宗以給事中出攝武昌司理,在徐綱的支持和地方官員的協(xié)助下,他到了烏巖山苦竹沖一帶,經(jīng)土人指認,大致確定了祖墓所在方位,但此時離當年劉彭年之尋訪,懸隔將近30年,世事滄桑,兵災屢至,其地新墳舊葬漫山遍野,而荊榛蔽路,一時無由辨識。起宗無奈悵然而歸,臨行次其父詩韻作七律云:

千里河海亦來過,郭是人非奈爾何。

樓臺隱約云中見,綺羅參差水面多。

關(guān)門令尹能傳句,錦里衣冠重振珂。

古塚累累誰編識,春深林鳥奏云和。

烏巖瀑布

4

  雖然未能找到祖墓,但以給事中的特殊身份,劉起宗的烏巖之行仍然驚動了地方。嗣后,興國州知州周鵬親自出面,為劉榮八修墓立碑,題曰“劉氏先人之墓”,并將劉彭年、劉起宗父子之詩刊刻于墓碑。未幾,興國州通判孫濂再次主持重修。

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劉起宗由湖廣布政使司左參議升任本省按察司副使提調(diào)學校。以職責所在,他經(jīng)常赴楚中各地校士衡文,有機會繼續(xù)省墓之旅,終于親至展墓,得償夙愿。劉起宗親自動手清墳培土,并作祭文灑淚祭拜,其文曰:

嗚呼!是惟烏巖之麓游目之村,我先人所歌哭而聚族于斯者,即是惟我承事郎府君之墓……嗚呼!惟我遠祖承事公,上何以承無疆之緒,下何以開無窮之業(yè)耶!此我后人累求而不能已也。既陟烏巖,又識土塘,世系相應,昭然可考。……霜露既降,悲感不勝。謹以牲帛醴齏薦于先墓,敬奉顯祖妣……

時任興國州知州鄭聚東聞訊,率一眾官員拜謁四郎墓,并督工復修。這次修墓,不僅立牌坊,樹華表,建麗牲碑,而且有名家參與其事:鄭聚東立石,徐綱撰寫碑記,吳國倫篆額。時任禮科給事中徐綱是當?shù)刂盏拇怼菄鴤愂桥d國州人,時任兵科給事中,為明代“后七子”之一,文名甚著。三人共襄盛事,使四郎墓再次引起世人的關(guān)注。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四川巴縣人馬攀龍由韓城知縣升任興國州知州。他作為大袖劉氏的同鄉(xiāng),在劉氏祖籍地任職,獲悉四郎墳的存在后,便以同鄉(xiāng)和父母官的雙重身份,著人清理墳界,并重新立碑,以示尊崇。

大袖劉子孫功名顯赫:劉春之孫、劉延年之子劉起蒙,嘉靖三十二年(1553)陳謹榜進士,曾任揚州推官、禮部郎中。劉起宗的長子劉世賞,繼承了父祖的優(yōu)良基因,于嘉靖四十年(1561)中舉,列第三名。隆慶二年(1568)成進士,累官至湖廣左布政使。他的從兄、劉鶴年的長孫劉世曾,劉世曾的曾孫劉如漢,還有劉如淮、劉應鼎、劉起沛、劉鶴年等,俱是進士。(至于劉珉二、劉珉三的后裔,尚未統(tǒng)計在內(nèi)。)

按照古時封贈制度,一人為尚書或都御史,則其父、祖父、曾祖父都可被封或贈為尚書或都御史,其母、其妻亦可受到相應的封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清兩朝,大袖劉之后裔,受皇恩誥封贈賞共有29人,其中男20人,女9人。劉氏在重慶共有12處旌表牌坊,其中城內(nèi)10座,北碚2座,包括榜眼坊、天寵榮封坊、都憲坊、兩朝恩命坊、三品京堂坊等,劉氏揚名巴渝大地。中國人所謂光宗耀祖,正是此意。

正是因為劉氏后人的幾次尋墓,且以其特殊身份引來州官參與,劉四郎才入了州志,垂名于后。

大袖劉氏中,劉道開、劉如漢父子也是聲名赫赫的人物。

劉道開為大袖劉第十二世,他生當世變之際,智識超群,文武雙全,在政治、軍事、宗教、學術(shù)諸方面均有精深建樹,被譽為明末清初第一流人物。卒于京師,遺命以僧服入殮,不受清朝衣冠。他的經(jīng)歷極富傳奇,是一部大書。劉道開家教極嚴,70歲時曾作座右銘以自警并誡示兒孫,銘云: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嘗試。言行須當質(zhì)鬼神,心術(shù)要可對天地。自厚而薄責于人,不得則反求諸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要不虞之譽,不避求全之毀?!?/span>勒之座隅朝夕自勵,遺厥后人遵行勿替。

劉如漢,清順治十六年(1659)徐文元榜進士,清康熙二十年(1681),由大理寺卿升副都御史巡撫江西等地方。同年七月病卒,賜祭葬,祀鄉(xiāng)賢,康熙帝遣官致祭,諭曰:

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恤死報勤,國家之盛典。爾劉如漢性行端良,才能敏煉,簡任巡撫,佇展猷為,忽焉告殞,朕甚悼焉,特頒祭葬,用示憫惻。嗚呼!寵錫重壚,庶享匪躬之報;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榮。

可謂生榮死哀,極一時之盛。

烏巖八角墳(劉四郎墓)

5

大袖劉氏的家族往事豐富而奇特,難以盡述。話題回到當代,回到最近的一次尋墓之旅。

筆者自從在州志上發(fā)現(xiàn)劉四郎墓的信息,便留心相關(guān)線索,以圖踏訪,但多方搜求,未有所獲。

1950年,原屬興國州的慈口、燕廈、大畈、黃沙等地劃入通山縣(通山在清初以前亦屬興國州管轄。)。慈口鄉(xiāng)位于陽新與通山交界處,東與陽新龍港接壤,西與通山黃沙毗鄰,而烏巖村位于慈口鄉(xiāng)最東面。其地崇山峻嶺,河汊眾多,歷來交通不便,消息閉塞,加之區(qū)劃調(diào)整,且1960年代初修建富水水庫致大批百姓遠徙他鄉(xiāng)。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兩方面的原因,致使陽新、通山兩地,當世知道四郎墓的人極少。有的從未聽說,有的略知其事,但無從親見,無法說出其墓的具體位置。我決定實地探究一番。

今年10月底,我和朋友一行四人赴慈口尋訪四郎墓。著名文史學者、咸寧市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王親賢老師幫我聯(lián)系了通山縣委宣傳部和慈口鄉(xiāng)的領(lǐng)導,前鄉(xiāng)人大主席徐唐貴、鄉(xiāng)政協(xié)聯(lián)絡組主任朱美高和烏巖村負責人袁兵、余昌偉、袁觀順等為我們當向?qū)А?/strong>他們都是當?shù)厝?,熟悉情況,因而尋訪出乎意料的順利。

烏巖村僻處深山,是工業(yè)時代的一塊凈土。烏巖當?shù)刂饕杏?、袁、徐、朱等姓,各姓和睦相處,自得其樂。新修的肖新公路連接陽新龍港和通山黃沙鋪,使吳山楚水變成通途。村后山間有烏巖瀑布,白練千尋,自太山尖懸空直下,一路穿巖過澗,注入富水。我們在當?shù)卮蚵?,村民說,富水水庫烏巖渡口西邊的確有一座古墳,但不是四郎墳,而是太婆墳;還有人說,沒有劉四郎,只有徐四郎。

這些說法更是吊起了我的胃口。看了烏巖瀑布,主人便帶我們?nèi)タ此睦赡?。余圣池是南山下自然村人,多年前曾任烏巖村支書,對當?shù)厍樾屋^為熟悉。從烏巖到慈口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通常就靠船來往。他家住烏巖渡口,渡口泊著兩只鐵船,其中一只就是他的。

我先以為四郎墓所在非常偏僻,去了才發(fā)現(xiàn)就在渡口以西約二百米處的山下臨水處。一座山從富水水庫北岸烏巖瀑布稍西的山嶺延伸到水庫邊,遠看如一頭老虎,。近年新修的肖新公路從虎頸處經(jīng)過,靠水一側(cè)一個小山包延伸到水中,是為“猛虎跳澗”,四郎墓正在其地。

遠望見那座墳,余圣池便講開了。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老太婆,帶著一個小兒子討飯到這里,因饑餓而倒斃路旁,當時正下著漫天大雪,對面山腳下朱家人動了惻隱之心,便擬擇地草葬。但風雪彌漫,天寒地凍,挖了幾處,土硬如鐵,皆挖不開。一籌莫展之際,偶然發(fā)現(xiàn)虎山頭部處有一塊黑土地與別處不同,雪落即化,人選不如天定,便將太婆埋在其地。

當夜,太婆托夢給兒子,讓他趕緊沿著馬蹄印逃命。次日,小兒子醒來,果然見雪地上有一行馬蹄印,于是沿跡奔逃,一直逃到四川,后來,他的七個兒子全部當了高官,因此人稱其家為七學戶。又說,四郎墳對面的朱家后山有七個峰頭,隔水面對著墳,那就是太婆的七個孫子。

劉四郎墓

6

且不管這傳說,我近前考察那座墳。

墳前立了四根柱子,架起一座騎樓,罩著中左右三聲碑,墳前有三級水泥平臺,最下一級略高于湖面,應該是從水中打基礎(chǔ)砌起來的,這層平臺左右兩端各蹲踞著一頭石獅,面朝水面。再看碑。中間一塊,居中大字寫的是:劉公榮普堂始祖丞事郎府君榮八四郎墓。右有幾行字,略云:榮八公名四郎,字德一,號之先,又號東山。生于宋末元初。元至正乙酉年1345中鄉(xiāng)試第一。娶駱氏兆六,合葬慈口烏巖山下余苦竹林八角墳,亥山己向,里稱侍郎墳。續(xù)娶徐氏榮姑,生子普隆。普隆娶徐氏秀六,生子珉一珉二珉三。右下文字:子普隆孫珉一重慶巴渝裔孫;珉二重慶萬州裔孫;珉三湖北通山裔孫、湖北陽新裔孫、江西武寧裔孫。公元二零一一年中秋吉日重立。碑左右對聯(lián)一副;山川水秀生英杰,日月精華育圣賢。橫披:德昭千秋。

碑文中出現(xiàn)了“鄉(xiāng)試第一”的記載。全省第一名,解元,那可是是一州一府的驕傲,而州志失載,因此只能存疑不信?!柏┦吕伞睘椤俺惺吕伞敝`。在明代,當?shù)毓賳T為其立碑,只寫“劉氏先人之墓”(詳后),或許當時其名已佚。我猜測,劉榮八在家族同輩中排行第四,或者其官名承事郎,以訛傳訛變?yōu)樗睦伞!皠⑺睦伞敝Q,或是由明入清以后才出現(xiàn)。古時女子名諱罕見,多稱某氏,“榮姑”似是后裔據(jù)“榮八翁姑”意擬之名;“兆六”“秀六”亦疑是后人所擬。

前述科第蟬聯(lián)者,均為大袖劉氏,未涉萬州珉二一族,此碑記則出現(xiàn)了珉二裔孫,原來這一支也瓜瓞綿綿,傳續(xù)至今。珉三中途返回故鄉(xiāng),在湖北通山、陽新和江西武寧都有傳人。碑文似不夠通順雅訓,與劉氏科第世家的身份不相匹配,這大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衰敗的一個表征吧。

右側(cè)副碑刻有“普隆堂族源史”,透露了劉珉二一支的若干信息。劉珉二落戶于重慶萬縣,生子二,長名鳳,次名鸞。劉鸞奉父命返楚省祖塋,千辛萬苦抵達富水,仍回祖籍吉口里黃沙鋪橋頭莊定居,后入軍籍。劉鸞一家便擔負起祭守祖墓之責。自其子鼎位、鼎傳起連續(xù)十六代,都有人歿后葬此墳場,陪伴先祖榮八。

“族源史”未斷句,中間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了“七學戶”三字,與前后文不搭。筆者猜測來自族譜,可能珉二后裔中的一支后來成為了學戶,即長期都有讀書人的家庭。白發(fā)太婆與七座山頭的故事顯然是杜撰的,它的來歷,正與此三字有關(guān)。

萬歷年間興國州知州馬攀龍所立的那塊碑,被鑲嵌在墓旁,只露出半截,殊不知,它可是真正的文物。而且,四郎墓因有這屢次尋墓、修墓的傳奇經(jīng)歷,也便具有了歷史文化意蘊,不再是一堆土石,而是值得珍視的文物。墓與碑,應該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倘若處置得當,它不僅會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而且可能因其“尋根”內(nèi)涵給文化旅游和招商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麻城孝感公園的建設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肖新公路

因為有了四郎墓的存在,劉榮八的幾支后裔常于清明或其祭日至墓地祭掃,后來便漸漸取得了聯(lián)系。清嘉慶九年(1804),湖北境內(nèi)的兩支后裔終于相認,繼之合宗聯(lián)譜。后來又與龍港朝陽劉氏聯(lián)宗,于是并入德馨堂,道光二十年合修了宗譜。晚近以來,劉榮八的幾支后裔又商定其堂號為“普隆堂”,這意味著獨立支派。遠世難稽,親疏有別,從敬宗收族的意義上講,這是明智的決定。

在四郎墳的后上方山坡上,另有幾座不太久的墳,有的立碑,有的未立碑,從碑文看,墓主最早的生于民國年間,有的是十余年前才辭世。原來,民國時期,陽新東源劉珉三后裔中的一人到烏巖為人做酒,后入贅當?shù)厝思遥浼跒鯉r,歿后葬于四郎墓旁。六百年來,四郎墓并不孤獨。

根據(jù)四郎墓碑記,可以知道,由于某一個或幾個時期內(nèi)劉氏族人星散,四郎墓無人看護,而后來移民占山開荒,該墳所在山林的歸屬屢起紛爭,多次經(jīng)官審理。至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興國州衙第四次判定此墳山歸屬劉榮八后裔。劉氏后人最近的一次集資修墓時在2011年,同年還商定劉榮八后裔將合修宗譜,“世聯(lián)永通”。

在四郎墓右前方的水中,露出一小塊覆蓋著草木的圓形土地,當?shù)厝苏f,那是“順手印”,劉氏的發(fā)達,與其不無關(guān)系。其實,那本是一座小小的山頭,是與虎山相連的一只虎爪。在富水大壩建成前,山腳下只有一線溪流,如今碧波蕩漾,一望無涯。

劉氏后裔與四郎墓的因緣綿延至今,看來還會延續(xù)下去。

尋訪四郎墓的當天,我們還在附近發(fā)現(xiàn)了另外兩座明代古墓,墓主都是徐綱的族人和先輩。前文提到,當?shù)厝擞幸粋€說法,“沒有劉四郎,只有徐四郎”,他們疏于昔時人事,故而不明就里。要解開這個謎團,就繞不開富水千年著姓——土塘徐氏,那是沉沒于富水深處的另一個傳奇。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久聞慈口山水秀美,風俗質(zhì)樸,此番尋訪,深有體會,而所見所聞,益增感慨,乃得七絕二首,以紀此行,詩曰:

崇山秀水隱孤墩,幾代知州拜墓門。

碑碣常新抔土在,從教天下重兒孫。

水復山環(huán)見野村,嗇夫三老各溫存。

桃源莫道無尋處,慈口儼然有舊痕。

(未完待續(xù))

5

  說明:原載東楚晚報2020年12月1日第14、15版,見報稿有刪節(jié),以此為準。

更多原創(chuàng),敬請閱讀

余一夢:會龍池遇隱記

天下無雙宋皇廟

千年唐戶:羅橋江氏的隱秘家史

汀祖往事:一個移民家族的七百年

五林程的家族往事

看完本文,如果認為值得推薦,請您點擊右下角“在看”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