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的史前動物館,帶著兒子站在巨大的恐龍模型前感受曾經(jīng)的地球霸主帶來的震撼,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喜歡各種恐龍玩具的兒子看著眼前的恐龍,神情中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欣喜,反而往我身后躲了躲,同時抓緊了我的手,眼神中閃過一絲恐慌。 我猛然意識到,孩子在突然面對這個超出他想象之外的龐然大物時,那種意想之外的巨大生物所帶給他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可能會對他帶來恐懼。 你有沒有巨物恐懼癥? 我們來做個測試,來看一下常見的動物放大幾百倍后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怎么樣,你還好嗎? 我承認在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視覺上的沖擊力確實給心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感,這是否就是巨物恐懼癥呢? 巨物恐懼癥到底是什么? 我們首先要澄清一下概念,人們在面對超出自己認知之外的巨大事物時產(chǎn)生壓迫感,其實并不意外,也不鮮見,幾乎每個人都在面對這些事物的時候產(chǎn)生過心理上的沖擊,緊張、呼吸急促、腎上腺素激升、汗毛直豎等等。 如同下圖一樣,人類的身軀在這些巨大的形體面前顯得過于弱小,但是,這種感覺并不足夠定義為巨物恐懼癥,事實上,這種震撼感或壓迫感并不比我們小時候與一個比我們更高更壯的人產(chǎn)生沖突時帶來的情緒體驗更深。 巨物恐懼癥是恐懼癥的一種,這種恐懼癥的定義來自于西方,在中文語境里多數(shù)自稱有巨物恐懼癥的人,他所表達的其實更傾向于“震撼”。 人們在現(xiàn)實中面對巨大事物時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而巨物恐懼癥與其他類型的恐懼癥一樣,是在非現(xiàn)實中面對這種事物的時候產(chǎn)生的一種非理性的恐懼表現(xiàn)。 舉個例子,如同一個怕狗的小孩,他可能在看狗的瞬間有恐懼的癥狀表現(xiàn),情緒緊張、尖叫或者逃避,但是在看到狗的照片時卻并不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 而有巨物恐懼癥的人完全無法接受任何與巨大事物相關的信息,哪怕是一張照片,或者在與人交談時談起那種感受都會讓他感到超出正常情況的恐懼,這是種極端的焦慮,而且這種恐懼帶來的焦慮感從外人看來是不合情理的。 這也就是豆瓣上居然會火起來的“樂山大佛受害者”小組,這種“奇怪組織”的原因。 因為無論是樂山大佛本人還是照片,它的“壓迫感”對于巨物恐懼癥的人們都同樣存在的。 正常人也會有恐懼和焦慮,但恐懼癥明顯超出了理性的范圍,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干擾到正常的生活,因為人們多數(shù)情況下無法預測接下來會遇到什么樣的情境,而這種情境偏偏會給你帶來恐懼。 巨物恐懼癥有哪些癥狀? 我們把巨物恐懼作為一種特定的類型來闡釋,并不表示說巨物恐懼癥的癥狀與其他類型的恐懼癥有多少明顯的差別,只是因為巨物恐懼癥的觸發(fā)誘因與其他類型的恐懼癥不同,其實你也可以把這些癥狀看作是其他恐懼癥的癥狀表現(xiàn)。 動漫《海賊王》 人們在恐懼發(fā)作的時候會有胃部不適、嘔吐或腹瀉、窒息感、哭泣、恐慌、心率加快、輕度胸痛、出汗、暈眩等身體癥狀。 在一些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患者會因為巨物恐懼癥而引發(fā)恐慌,有更嚴重的癥狀出現(xiàn),如害怕失去對身體的控制、感到絕望、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波動劇烈,甚至有可能誘發(fā)抑郁癥。 好好的巨物,怎么就恐懼了? 簡單來說巨物恐懼癥是一種由于巨大物體導致人產(chǎn)生的極端焦慮,比如巨大的雕像、飛機、船只、大型車輛、龍門吊車、大型動物等等。 筆者曾經(jīng)帶孩子到浦東機場去看飛機起降,當空客A380巨大的機體從頭頂滑過時,確實是給心靈強烈的震撼。很多科幻類型的電影也會利用這種強烈的反差來制造壓迫感,從而營造緊張的、令人震驚的場景和氛圍。 電影《進擊的巨人》 巨物恐懼癥的發(fā)生往往是由于一個人在童年或成年后早期發(fā)生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造成的,而這些可怕的場合通常包括大型事物。 但是巨物恐懼癥患者可能并不僅僅害怕大的物體,有時在靠近一個超出自己預期的不相稱的物體時,也會感到不安或焦慮,就如同前圖放大的動物那樣。 而且巨物恐懼癥患者不一定要暴露在真實情境下才會出現(xiàn)癥狀,大腦不一定要在現(xiàn)實情境下才會做出應激反應,面對一張照片也有可能會誘發(fā)癥狀出現(xiàn),使人冷汗直流,呼吸急促,甚至出現(xiàn)無法逃離的情況。 如何來面對巨物恐懼? 需要明確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恐懼的東西,這不是值得感到羞恥的事情。 當我們面對一個巨物恐懼癥患者時,需要嘗試理解他們的情緒,而不是因為無法理解或感同身受因而嘲笑對方。 《生活大爆炸》 我們要理解恐懼癥,首先要了解情緒反應的機理是什么。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1884年《什么是情緒》中反駁了當時流行的情緒理論,當時的人們認為“情緒是某種心理意識狀態(tài),是我們對環(huán)境中的事實或改變的反應,而這種心理感知會觸發(fā)一系列身體反應。 將這種理論應用在恐懼上就是:“在樹林中看到熊首先會讓我們感到害怕,接下來恐懼的狀態(tài)讓我們開始發(fā)抖?!闭材匪拐J為這種事件的順序是錯誤的,真正的情況正相反。他說我們是因為發(fā)抖而意識到害怕,而不是因為害怕而發(fā)抖。 情緒首先是身體反應,然后我們才有了感受,或者說意識到了情緒的存在。這個理論至今仍有深遠的影響力。 人們在恐懼發(fā)作的時候,并不是先意識到危險或壓迫然后才會感覺到恐懼,而是身體這一整套恐懼反應在無意識間發(fā)生,而且反應速度非??臁?/span> 人們會由于這些反應的發(fā)生而意識到恐懼,實際上即使沒有意識到恐懼,恐懼反應的癥狀一樣會發(fā)生。 所以,當出現(xiàn)恐懼癥急性發(fā)作時,我們可以做什么? 首先就是緩解癥狀。 《生活大爆炸》 當出現(xiàn)恐懼癥急性發(fā)作,身邊又沒有醫(yī)生可以幫助,尤其是患者伴有呼吸急促、或感到氣短手腳發(fā)麻的情況下,嘗試用紙袋或者塑料袋堵住口鼻,可以有效緩解此類癥狀。 這樣做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原因在于人在快速呼吸時,由于肺部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增加,使人體血液中的氧氣增加和二氧化碳減少,后者導致人的血液暫時堿性化,從而導致大腦血流減少心跳加快呼吸肌疲勞以及血液電解質(zhì)紊亂等短暫生化效應,這些生化過程就導致了頭昏眼花胸悶心慌手腳發(fā)麻冰涼等不適癥狀,這在醫(yī)學上有個名詞叫“呼吸性堿中毒”。 同時這些不適癥狀又會激發(fā)更多的關于危險的推斷和想法,從而循環(huán)進入交互效應過程。因此紙袋呼吸法增加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從一定程度上就阻斷了軀體反應的發(fā)生。 在一些二戰(zhàn)電影中有美軍士兵由于在戰(zhàn)場上的緊張、恐懼而呼吸急促、身體不受控制,手中拿一個紙袋狂吹的鏡頭,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拯救大兵瑞恩》 但是上述的方法只適合在緊急情況下使用,而且僅僅是緩解了癥狀,對于恐懼癥的消除并沒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當前科學并沒有對恐懼癥的形成有一個完全的非常明確的共識。 所以對于恐懼癥而言,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或者系統(tǒng)脫敏來做相應的處理,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下面我們就簡單說明一下相關的治療過程的基本原理。 1) 認知行為療法CBT 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師會幫助患者了解恐懼焦慮的來源,認識到為什么你的焦慮是不現(xiàn)實的,幫助患者建立一個積極的、理性的、肯定的認知以取代他的消極思想與恐懼,這種類型的治療試圖通過建立對事物新的認知的方式來改變患者對恐懼癥的想法,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讓患者更好地理解為什么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他們的非理性恐懼有關。 使用這種方法之前要明確治療的目標,由于對巨大事物的恐懼感是自發(fā)的情緒反應,所以我們首先就要改變患者事物的認知和想法,通過訓練強化這種改變,以抵制自發(fā)的反應。 當人們遇到下面這個情境的時候,壓迫感、焦慮感會自動出現(xiàn),但是在看到船的整體時,卻并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這種訓練來改變患者在遭遇這種情境時的想法,來幫助消除患者的恐懼。 2)系統(tǒng)性脫敏 這是由南非心理醫(yī)生約瑟夫·沃爾帕提出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交互抑制法。這種方法基于經(jīng)典的條件,與認知心理學與應用行為分析有共通之處。 治療師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時,誘導患者逐步暴露出導致恐懼的情境,并通過心理的放松狀態(tài)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同時可以通過真實和想象的交互來慢慢減少癥狀并使體征放松,一般會包含三個步驟: a.了解患者的恐懼來源,建立恐懼或焦慮的等級層次; b.針對不同的層次進行放松訓練; c.要求患者在放松的情況下,按某一恐懼或焦慮的等級逐次進行脫敏治療。 《外星女生》柴小七開啟脫敏治療 當然針對恐懼癥的治療還有很多種不同的嘗試,如辯證行為療法(DBT)、暴露療法、藥物治療等,在一篇文章中不可能完全地闡明,但一般不建議使用強烈的暴露治療或藥物,由于不同的患者對于強烈的暴露適應性不同,有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 對于藥物治療,由于并沒有非常明確的科學證據(jù)證明恐懼的確實來源,所以多數(shù)藥物受限于緩解癥狀,除非遇到無法控制身體等非常嚴重的情況時,可以將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3)在日常生活中建立防線 每個人都有恐懼的事物,不同類型的人對于恐懼有不同的體驗。 對于巨物恐懼癥,我們除了上述一些治療手段之外,還有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建議來幫助個人建立防線,以抵御恐懼癥狀的侵襲。 a)加強對自身和恐懼癥的了解,學習巨物恐懼癥的相關知識是克服恐懼的重要開端,形成理性的思考框架,正視恐懼。 b)多進行辯證性思考訓練,通過這種訓練提升面對同一事物時的認知水平,改變對這一事物的單一想法。 c)學習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針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平時多思考不同方法之間的利弊,努力找到好的方法和應對的策略。 d)保持平靜穩(wěn)定的心態(tài),平時可以做一些放松訓練,如瑜伽、冥想、肌肉放松等,不僅在平時對健康有益,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幫助人們處理情緒和身體的癥狀。 《外星女生》 這些手段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訓練和積累,也許并不會馬上對恐懼癥生效,但每走一步其實都是對心理防線的一次強化。 當這種強化成為一種內(nèi)化的狀態(tài)時,或許在下一次再遭遇類似情境的時候會讓你有多一點反應的時間,讓你調(diào)動意識來處理面對的境況,而這一點時間也許就是真正幫助你走出恐懼的鑰匙。 作者:局 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