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賞析】 白天有日,夜晚有月,日、月的光明,一向是人間希望。 李白望月,沒來由地回想起小時候以為那掛在天上的月亮是白玉盤,或者以為是明鏡飛天,詩人原初的天真,顯露無遺。那是多么簡單、多么率直的想象啊,沒有一點兒雜質(zhì),沒有一點兒陰影。 可月亮當然不是那么純粹的,據(jù)說那里有仙人,有玉兔,有蟾蜍,還有桂樹。有了它們,月宮就絕對不是小孩子想象中的白玉盤或者明鏡了,一方面固然是豐富了,一方面也可以說有了麻煩,比如蟾蜍就會侵蝕月亮,造成光影的殘缺。 幼年童真的世界,最終都會漸漸破滅的,單純會被復雜代替,潔凈最后會有陰影來掩映??墒?,李白對此是不甘心的:太陽也曾發(fā)生大問題,十日并出,焦土遍地,最后是后羿射日,射落了九日,天地人間重獲清寧——詩人想到太陽曾經(jīng)的這一曲折,是什么意思呢?或許他是希望有后羿一樣了不起的人物,來滌除月亮的陰影,復歸幼年心目中純凈的月亮模樣吧? 結果呢?李白的念頭成了泡影,月亮終于還是繼續(xù)沉淪著,光影漸漸凋零,詩人無法面對、直視了!失去的美好,最讓人憂心如焚;越保有原初純凈想象,越難以忍受,倍感痛苦。 這首詩題曰“朗月”,開篇也是明朗真純的,實則漸趨晦暗和痛苦。歷史上有些注家,以為這是在暗喻當時安史之亂的慢慢來臨。我們大概沒有堅實的證據(jù)來肯定這樣的闡釋,但這首詩有關美好的喪失,有關眼看著美好喪失而凄愴,是無疑的。 【嫦娥月宮圖】 宋 劉松年(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嫦娥于月宮逗引玉兔的場景,無論從人物的開臉,宮殿的繪制都已經(jīng)是明、清人的畫格,定為劉松年所繪,無據(j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