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簡說萬里長江:泱泱水網(wǎng),福祉與災(zāi)難同在

 孬張 2021-07-17

母親河,古老長江是條龍?

長江流域全圖

朋友,你了解長江流域及其水系么?

萬里長江,不擇細流,笑納百川,遂成巨龍騰飛之勢;

千里三峽,兩岸連山,重巒疊嶂,無處非畫,無處不詩。

長江,從冰峰迭起,雪蓮叢生的青藏高原,匯集百川千流,橫劈深山峽谷,浩浩蕩蕩奔騰而下,撲向大海懷抱。

長江,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干流總落差5500米,多年平均入流徑流量9282億立方米,其水量相當于黃河的20倍。

多年前,我曾見過一張奇特的衛(wèi)星照片,名叫《古老長江是條龍》:龍頭是上海吳淞口,龍珠是崇明島,龍腰是三峽,龍尾是山城重慶。兩只龍爪位置真神了,一是鄱陽湖,一是洞庭湖。

從古至今,人們習(xí)慣于將長江劃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區(qū)域。嚴格講應(yīng)為五個區(qū)段,即:長江源區(qū),源頭至青海玉樹巴塘河口;長江上游,從巴塘河口至湖北宜昌;長江中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長江下游,江西湖口至江蘇江陰鵝鼻嘴;長江河口,鵝鼻嘴以下河段。

長江水系簡圖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域水系發(fā)達,支流眾多。

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的流域面積均超過10萬平方公里;漢江、嘉陵江、雅礱江、沅江和烏江的長度都超過了1000公里。

就而今泛三峽概念的重慶、宜昌而言,其區(qū)間還有大寧河、大溪、神農(nóng)溪、神女溪,香溪、樂天溪、下牢溪、黃柏河等重要支流。

中流宜昌至荊江河段,更有發(fā)端于鄂西深山水量充盈的800里清江,和注入洞庭湖流入長江的湘、資、沅、澧四條河流,即人們常說的“湖南四水”。

此外,還有中下游的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通江湖泊,亦是長江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江:“九曲回腸”是如何形成的??

荊江大堤

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

140公里的下荊江,如果以直線距離計算,只有80公里。因為江流在這里繞了16個大彎,故荊江歷來以“九曲回腸”而著稱。

這種現(xiàn)象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長江從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礬,長423公里,因?qū)俟糯G州地區(qū),所以取名荊江。其中,自枝江至藕池口長約180公里稱為上荊江;自藕池口以下至湖南洞庭湖出口處城陵磯之間長約240公里稱做下荊江。

若從河流學(xué)角度論,荊江是歷史時期長江河床演變最為典型的河段。其中,上荊江由于河床構(gòu)造運動與流向一致,河流的縱向流速增強,河岸沉積物膠結(jié)程度也較緊密,故相對比較穩(wěn)定;

荊江之“九曲回腸”

下荊江呢,河水流向與河床構(gòu)造運動呈垂直相交,橫向環(huán)流的沖刷作用顯著,河岸沉積物也比較松散,易被流水掏空,因而在歷史時期逐漸發(fā)育成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其曲折系數(shù)達到2一3.57,便彎彎曲曲了。該河段曲折率在我國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而其中的孫良洲彎道河道長度為20余里,直線距離不到1里,曲折率卻高達25度。若在孫良洲河灣最窄處的一側(cè)作比較:一是步行,一是乘輪船同時向另一側(cè)進發(fā)。步行者到達后可從容吃一頓飯,輪船才姍姍來到。

荊江之“九曲回腸”,形成年代久遠一一

先秦時期,長江出江陵進入“云夢澤”,荊江河槽便被淹沒于江漢平原古云夢澤湖沼中,河床形態(tài)不甚顯著,荊江以泛濫漫流的形式向東南匯注。

秦漢時期,因長江泥沙長期在云夢澤一帶沉積,以江陵為頂點的荊江形成三角洲。江水呈扇狀分流,向東向南擴散。處于湖沼狀態(tài)的下荊江,開始出現(xiàn)分流水道,如夏水、涌水等。荊江主泓道偏向三角洲的西南一隅。

魏晉南北朝時期,荊江兩岸出現(xiàn)許多穴口和汊流,使江水流量分泄,沙洲發(fā)育。三角洲向東南發(fā)展的同時,迫使云夢澤主體向下推移。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今石首境內(nèi)的下荊江河床已開始形成,江中多沙洲而呈汊流發(fā)育。

唐宋時期,隨著監(jiān)利縣境云夢澤的解體與消失,加之上荊江河段穴口淤塞,荊江統(tǒng)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斯時,荊江兩岸有20多個穴口,加上江北有揚水、夏水、鶴水分流,對下荊江流量起著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史稱“宋以前,諸穴暢通,故江患差少”,足見當時河床比較穩(wěn)定。

九曲回腸示意圖

南宋以后,是荊江河道變化最大的時期。南宋時,金兵占據(jù)了北方,漢族人民大規(guī)模南遷,沿江筑堤圍垸,擴大墾殖,荊江兩岸穴口汊流,幾乎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洪汛期向河漫灘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于混沙的大量沉積,抬高了河床。

荊江分洪區(qū)

到了明代,這些穴口又重新被洪水淹沒。隆慶年間,疏浚了其中的調(diào)弦口穴。水流經(jīng)過彎道時,由于環(huán)流離心力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沖刷下,逐漸崩坍后退,泥沙則在水流較緩的凸岸淤積,河灣逐漸延長。下荊江就這樣以增長河曲的長度來適應(yīng)日益增長的流量。再加上人們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積的沙灘上筑堤圍垸,進行墾殖,又進一步鞏固了凸岸的河床。使得原來單一順直形迅速向蜿蜒河型方向轉(zhuǎn)化,河流的曲度越來越大。

一一這就是“九曲回腸”的形成過程。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歷史上長江汛期洪水,險情與災(zāi)難多發(fā)生在荊江。

“荊州不怕刀兵動,只怕南柯一夢終”。泱泱水網(wǎng),福祉與災(zāi)難同在……

荊江分洪閘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