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三藥:黃連5g、干姜8g、蒲公英30g。 開胃三藥:木香15~30g、山楂20~30g、炒麥芽20~40g。 食積或其他瘀滯引起的納食不香,食欲減退等,可以用開胃三藥,右關(guān)尺郁滯,舌苔厚膩; 中郁二藥:王不留行20~40g、香附12~30g。 左關(guān)郁滯,無論有形之邪或無形之氣滯皆可用之。 糖尿病二藥:玄參15~30g、蒼術(shù)10~15g。 糖尿病人或易得糖尿病者舌苔厚而燥,如細小砂粒般分布在舌頭表面,可從舌苔的細小裂紋中看到舌面;舌苔厚說明體內(nèi)濕氣重,苔燥布滿細小裂紋意味陰分不足的病機; 腰痛四藥:杜仲30g、桑寄生20g、川續(xù)斷20g、豬鞭3條。 杜仲、川續(xù)斷、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豬鞭疏通腰部神經(jīng)。 腰濕三藥:生白術(shù)20g、干姜8g、茯苓20g。 寒邪水濕滯留腰部,腰部困重、腎陽不足、舌淡苔白; 前列腺炎三藥:白芍40g、薏苡仁30g、冬瓜子20g。 白芍利尿破陰結(jié),薏苡仁清熱利濕,冬瓜子健脾利濕升清陽;脈勢下陷,脈弦,苔厚,濕邪淤血郁滯下焦引起的前列腺炎;淤血顯著者加蒲黃、乳香、沒藥;濕熱明顯者加大血藤、敗醬草等。 督脈三藥:烏鞘蛇20~30g、狗脊15~20g、鹿角膠15~20g。 督脈不升,可見腰脊疼痛,手指背面青筋顯露;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不暢,清陽不升則頭暈頭脹,記憶力減退,畏寒怕冷,背部尤其怕冷畏風;左手為陽,為背;右手為陰,為腹,故督脈不升,左手脈多為下陷之勢; 腹三藥:蒼術(shù)15g、雞屎藤30g、枳實10g。 針對長期久坐,腹部脂肪堆積較多,猶如游泳圈者,右關(guān)尺郁滯,舌根部苔厚膩; 引火湯:玄參20g、巴戟天15g、茯苓15g、五味子5g、麥冬15g。 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沖,癥見扁桃體腫痛或發(fā)炎、失眠多夢等,脈勢上越,脈細數(shù)、左尺細弱,舌紅少苔,陰虛者。 暖宮三藥:小茴香5g、干姜6g、肉桂5g。 用于下焦寒邪阻滯胞宮或肝經(jīng)引起的痛經(jīng)、閉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宮頸囊腫、男子睪丸或龜頭冷痛等;肝寒者指甲青白,指甲蓋血色淡白,膝蓋發(fā)涼,關(guān)尺部脈弦緊; 補腎陰三藥:墨旱蓮15~20g、女貞子15~20g、制首烏20~30g。 適用于濕熱內(nèi)阻、血脂血粘稠度較高或脾胃虛弱又存在陰分不足者。 水腫三藥:益母草15g、黃芪30~50g、川芎10g。 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水腫,水液代謝需要肺臟通調(diào)水道,肝臟的疏泄水液,腎臟的氣化排泄;益母草活血利水,川芎活血祛瘀助肝疏泄水液;黃芪補肺氣,助腎之氣化,疏布水液; 水腫,脈勢下陷,右寸不足,脈搏跳動不甚有力,尺部郁濡,舌質(zhì)紫暗; 脫肛二藥:黃芪30~80g、防風10~15g。 用于中氣下陷,升提無力引起的脫肛,脈勢下陷,脈虛弱者。 便溏方:羌活5g、獨活5g、防風8g。 大便溏稀,不成形,脾虛濕重,舌苔白厚,脈勢下陷。 痔瘡乙字湯:大黃10g、黃芩10g、柴胡6g、升麻6g、當歸20g、甘草8g。 右脈上越,浮取郁大有力,右關(guān)尺郁滯的痔瘡者;下焦瘀滯明顯者,加地龍、豬蹄甲。 膝蓋用藥:鹿銜草30g、透骨草20g、小伸筋草15g,合養(yǎng)筋湯(白芍20g、生地黃15g、酸棗仁20g、麥冬10g、巴戟天15g)。 鹿銜草、透骨草、小伸筋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luò),治療膝蓋風濕疼痛,膝蓋積液有奇效; 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筋引起的膝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曲伸不利的患者可配伍養(yǎng)筋湯,標本兼治; 急性偏桃體炎三藥;威靈仙30g、白英30g、青皮10g。 心三藥:紅參、銀杏葉、紅景天 肝三藥:柴胡、白芍、當歸 脾三藥:山藥、芡實、薏苡仁 胃三藥:蘆根、竹茹、葛根 肺三藥:麻黃、杏仁、甘草 腎三藥:附子、龍骨、牡蠣 治胃四藥:黃蓮 黃芩 干姜 半夏 腎四藥:杜仲、桑寄生、川斷、川牛膝 脾濕氣化三藥:葛根、白術(shù)、木香 肝郁熱四藥:柴胡、黃芩、當歸、龍膽草 眼花二藥:枸杞子、菊花 眼干癢二藥:蒲公英、白蒺藜 白睛溢血二藥:桑葉、生麻黃 耳鳴三組藥: 第一組,重鎮(zhèn)三藥:龍骨、牡蠣、磁石 第二組,通氣三藥:香附、柴胡、川芎 第三組,通竅二藥:通草、木賊草 鼻三藥:蒼耳子、辛夷 |
|
來自: 紫薇院 > 《醫(yī)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