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五 【一五一十】數字是很有趣的,因為先民不知怎樣從一橫兩橫三橫過渡到有橫有豎,還有撇捺。上次說過了數字四(點擊閱讀原文直達),一月五日,再來說說“五”。 古人造表示數目的文字,據說先用手指橫放來比劃。橫一指為一,二指為二……一掌雖有五指,但畫到三橫、四橫,早已明白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于是,三以后的數字,都用借字。“五”,因為與四加一之數同音,于是借來表示數目字五。一借千年不還,“五”干脆換了身份證,專心只做數字。 年代過于久遠,文字學家后來考證“五”字出生之地,只能靠猜,難免眾說紛紜。 《說文》講,“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span>許慎以為篆文“五”上下兩橫,上為天,下為地,天與地在中間交叉而生“五行”,亦即五字本義。將世間萬物之性狀,分歸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乃許慎時代的顯學,但以此揣度遠古先民創(chuàng)造“五”字的初衷,必然站不住腳。 又過了兩千年,甲骨文重出江湖,說文解字推倒重來,或多或少可言之有據。最早的“五”字甲骨文,并無上下兩橫(一說,可能是后來為區(qū)別于“乂” 而添加)。新的權威解讀多認為,“五”正如其基本字形所顯示,“本義為交午,假借為數名”。被借作數字后一去不還,無奈之下又借來同音的“午”字,以留住五字縱橫交錯的本義。 這種說法比之許慎的五行,似乎要可信得多。但如果沒有具體的例證,似亦不能言之鑿鑿。傳為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所作的樂府詩《河中之水歌》中,有“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之句,其中“五”字,后人多解為交錯之形。許慎已不知道的古字義,出現在五百年后蕭氏的歌詩里,好像也太神奇。 所見最可愛的說法,來自流沙河先生。他說甲骨文五字那一“×”,或為遠古時期表示有所禁止的巫術符號。至今,老師們批改作業(yè),做錯的題不也是畫個×嘛!路邊樹立的牌子,禁止的事情畫個紅×,誰都知道什么意思。小孩子行為越軌,大人便從鼻子里發(fā)出拖長的“毋”音以示制止,正與“五”字讀音相近。 老先生此說,細想頗有道理。廣東方言里表示歉意的“唔該”,大意即“不應該”。這個在多種場合用來表示明顯否定意義的“唔”,和廣東話里數字“五”的讀音正好一樣!還有。表示自稱的“吾”字,本義是捂嘴、封口(即“捂”的本字)?!拔帷币浴拔濉睘槁暦媪x符,所借重的難道是其中“禁止”的意味嗎? 《河中之水歌》全文: 作者:蕭衍 朝代:南北朝 |
|
來自: 新用戶3451G7H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