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坡公學(xué)詩百法中,第66法為 “作詩五戒”:
今天說說第二戒:戒諂諛[chǎn yú]。 一、戒諂諛原文為:
杜子美贈鄭諫議詩,是杜甫的一首五言排律,《敬贈鄭諫議十韻》:
贈鮮于京兆詩,題目為《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
二、杜甫諂諛的巧妙諂諛,諂媚阿諛,《荀子.修身》中說:諂諛我者,吾賊也。 劉坡公為杜甫解脫說,寫給鄭諫議的詩:只贊其詩詞,不言其諫諍,斯為不諂。 寫給鮮于仲通的詩:但美其文章,不論其武略,斯為不諛。 杜甫不諂不諛嗎? 鮮于仲通是誰,楊國忠一手把他提拔起來做到京兆尹。杜甫找他干嘛?仇兆鰲 《杜詩詳注》說:
詩的最后寫道: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 杜甫那時候都快餓死了,所以寫這首詩給楊國忠的走狗鮮于仲通,希望對方把自己引薦給楊國忠,目的是求個一官半職混口飯吃。 實際上,這兩首詩都是干謁詩。不過,劉坡公告訴我們,如何寫干謁(諂諛)詩不那么露骨。 怎么寫呢?就是從某一個高大上的角度去夸贊對方。例如夸鄭諫議,只贊其詩詞:諫官非不達,詩義早知名。夸鮮于仲通,夸他文章寫得好:侯伯知何算,文章實致身。 不說這兩個人在官場混得好,只說二人文學(xué)好,一來拉近了距離,二來大家是純潔的文友,似乎高尚了許多。 這很象夸贊領(lǐng)導(dǎo)書法好、詩詞好、畫畫好,其實都是變著方法拍馬屁,目的還是求官求財而已。 三、不諂不諛劉坡公說:然盡有對于貴官顯者,加意頌揚,及時過境遷,驟然失勢,昔日應(yīng)酬之作,適成株累之由。詩人似此者頗多,切不可輕蹈此習(xí)也。 今天拍馬屁奉承的人,時過境遷落馬了,當(dāng)年那些應(yīng)酬的作品很容易成為口實,搞不好被牽連。詩人中有這些經(jīng)歷的很多。所以一定要慎重,作詩贈人一定要”不諂不諛“。 1、高適作詩獻給陳希烈 高適未遇時,曾經(jīng)作詩《飛龍曲·留上陳左相》:
陳左相即陳希烈,歐陽修編撰《新唐書》時,將陳希烈列入《奸臣傳》。高適在陳希烈罷相后,作詩寬慰這個曾經(jīng)被譽為"蒼生謝安石 ,天子富平侯”的朝廷重臣。 不過陳希烈同志沒有“去此從黃綬,歸歟任白頭”,而是晚節(jié)不保。在安史之亂中,投降叛軍并被授為宰相,兩京收復(fù)后被朝廷賜死。 不過,高適沒有受到牽連,因為在這期間,他一直受到朝廷重用,是平叛的主將之一。 2、王維作詩幸免 同樣是在安史之亂中,在長安被叛軍所獲擔(dān)任偽職的大詩人王維,就比陳希烈幸運多了。《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中記載: 這里舉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即王維在安史之亂中的遭遇:
安祿山攻陷長安后,唐玄宗跑了,但文武百官來不及逃跑,很多人被叛軍所獲,其中就有ch陳希烈和大詩人王維。 某日,安祿山在凝碧宮享樂,當(dāng)場殺了大罵叛軍的雷海清,百官無不振怖。 在那樣一個白色恐怖時期,王維竟敢作詩云:
長安收復(fù)后,很多偽官受到懲罰,偽宰相陳希烈被賜死。而王維因為這首詩”特宥之,責(zé)授太子中允“。 3、張九齡不諂不諛 唐玄宗之所以一首促成了安史之亂,主要原因就是識人有誤,他先后重用了奸相李林甫、楊國忠,輕信了安祿山。 而在安史之亂前19年,就有人勸唐玄宗殺掉安祿山, 《新唐書》記載:
可惜唐玄宗已經(jīng)不信任這位賢明的宰相了。張九齡被李林甫步步緊逼,形勢越來越危急,為了避免殺身之禍,張九齡作了一首詩表明心跡。李林甫看到這首詩以后,知道張九齡舉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這就是著名的《歸燕》詩:
詩中,張九齡把自己比作誤入華軒的海燕,告訴鷹隼不需要猜忌自己,自己已經(jīng)”無心與物競“了。 張九齡罷相后以文史自娛, 四年以后(740年)病逝 ,享年六十八歲。 結(jié)束語劉坡公在這一戒中,首先告訴我們,作詩要注意不諂不諛,避免將來自己尷尬。周紫芝被后人罵老而無恥,就是因為他給秦檜父子寫了60首祝賀生日的詩。 另外,劉坡公還通過杜甫的兩首詩,提示我們在必須恭維對方的時候,如何做到不諂不諛。關(guān)于這方面,更多的例子可以看看老街以前寫的這篇文章: 《跟李白杜甫們學(xué)學(xué) 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何不卑不亢地恭維》。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