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感情”,但我想你肯定也知道,大眾對于“感情”的態(tài)度總是偏向于期許、頌揚與追逐,只是追逐這個本就脆弱的東西,真的好么?“你這個說法不對,那一定是沒有遇到對的人,所以才顯得脆弱”,可能會有朋友這樣想。雖然我并不想說“這其實也只是大眾的態(tài)度”,但一個只能通過結(jié)果來進行判斷的標準,又有多少可行性呢?難不成相處個三四十年,最終沒走下去的情況也硬貼上“沒遇到對的人”這個標簽嗎?我們對于“美好”、“完美”與“穩(wěn)定”有太多的期待,可誰也說不好我們會遇到什么樣的人、會和遇到的人有什么樣的故事,以及我們會擁有什么樣的未來,所以為了緩解內(nèi)心對未來的焦慮和擔憂,我們自己杜撰出來了這個想法和那個所謂的“對的人”。當然,這樣的論調(diào)可能會讓你從生理上感覺到一些不適,但了解一些不同的看法,才能夠更好的協(xié)助自己看清楚世界與自己,不是么?雖然我并不是一個頻繁追劇的人,但也從身邊、新聞、文章推送等各個方面了解到了《三十而已》這部劇正被很多人追捧,并且各類與之有關(guān)的“民間再創(chuàng)造”視頻也擠滿了推送。一部電視劇火起來這沒什么,但很多家庭因為這部劇而出現(xiàn)問題、很多人因為這部而更加恐婚,那就有一些值得探討的東西了。說起來也巧,前兩天正好有位朋友跟我叨叨自己結(jié)婚后,過的并不開心,在看了《三十而已》后內(nèi)心變得更不舒服了,滿腦子想的都是“我要離婚”、“我當初怎么選擇了他”。雖然我沒有看這部劇,但也能感受到“這部劇,確實刺激到她了”,以及她被這部劇給“綁架”了。我們常常用局外人與局內(nèi)人來形容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以此暗示“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比站在問題之內(nèi)看問題,要更全面,也更容易找到準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那現(xiàn)在,如果這位朋友是局內(nèi)人的話,困著她的局是什么呢?以“她婚后過的不好”為關(guān)注點的朋友,可能會認為婚姻在困著她;習慣從“人”的身上找原因的朋友,可能會認為困著她的是“自己”,畢竟,如果婚姻出現(xiàn)問題,那她自己也有責任……而隨著關(guān)注點的不同,我們看到的局也會有很多。而在當下,我想指出一個我們已經(jīng)看到,但卻會習慣性忽略的局,即“那部影視作品”。在她話語中,她提到“自己結(jié)婚后,過的并不開心,在看了《三十而已》后內(nèi)心變得更不舒服了”。雖然她確實已經(jīng)存在了一些不開心,但是看了劇之后,這份不開心已經(jīng)上升到“想要離婚”、“懷疑自己的選擇”,代表著“她迫切的想要從這段婚姻中走出來”。劇中的一些東西被她認可了,而這些被認可的東西也被用來評價她自己的婚姻,結(jié)果這一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婚姻與劇中代表“會出現(xiàn)不好結(jié)果”的標準一致,于是她又聯(lián)想到劇中那些不好的劇情、不好的發(fā)展,并把這些劇情和發(fā)展生硬地當成了自己的未來,接著劇情本身帶來的情緒,以及對未來的擔憂與焦慮就將她包圍了,而為了避免“不好的劇情”變成現(xiàn)實、避免自己繼續(xù)被負面情緒包圍,所以迫切想要離婚。“那只是一部電視劇呀,怎么可能代表婚姻的全部、怎么可能它怎么演現(xiàn)實怎么發(fā)展”,其實我和你一樣是這么想的,但她就是信了,不僅信了,還逐漸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未來”,那你說,這是不是被電視劇給“綁架”了呢?要說這兩個人呢,也算是走完幾年愛情長跑,又頂著女方父母的壓力才最終走到一起、最終有了孩子、最終收獲了一些女方父母的支持的,現(xiàn)在卻被一部電視劇搞得出現(xiàn)了“想要離婚”的念頭,這想想也是挺無奈的。而在看到他們經(jīng)歷了這么多之后,你還會不會執(zhí)著于“遇到對的就能一切安好”的想法呢?其實在這里雖然提到了《三十而已》,但如果我們的目光只局限于電視劇,就會忽略類似“我們在一起這么久,還比不上你們認識兩個月”、“我為你付出那么多,你看了篇文章就全部否定”這些“看似表現(xiàn)不同,但實際本質(zhì)一樣”的例子、就會陷入“怎么勘破這部電視劇給我的影響”這個局里,而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是什么。所以,忘掉電視劇吧,它只是個引子,我們要看到的是由這個引子帶來的“為什么電視劇、文章和他人的幾句感嘆,明明局限性那么大,卻還是會對我們有這么大的影響”這個問題。“明明局限性那么大”,但是這類朋友卻看不到,還將缺乏局限性的“內(nèi)容”當作“正確”。 而他們判斷“正確與否”的標準,是在于“說出了我想說卻不知道怎么說的”、“這話讀起來讓我開心”、“現(xiàn)實生活中的ta確實是這樣的”等方面,或者直白點就是“這些話讓我感覺很爽、很如意,所以它們就是對的”。對于感情本身,這類朋友沒有什么相對客觀的、屬于自己的了解,但又身處其中需要判斷,所以為了“救個急”,就將“個人感受”當作判斷依據(jù);因為缺乏了解,又執(zhí)著于追求文化對感情的“吹噓”,所以眼里只有自己的期待,而看不到感情本來的樣子、當下的實際狀況,以及雙方各自的特點;只能看到剛剛提到的,那么也就是只能看到“我的期待沒有被滿足”與“對方?jīng)]有滿足我的期待”,而看不到“對方在用自己的形式努力”、“對方已經(jīng)很盡力”。兩個人相處必然會出現(xiàn)摩擦、爭吵、矛盾、意見相左,那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婚姻,自然收獲的是“很不開心”;接著因為自己只能根據(jù)感受判斷,而不能理性面對,所以文學影視作品稍微一推波助瀾,本來就有的不開心,就變成了“這段感情真的會走不下去”。但你看,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另一半什么也沒做,完全就是“我們自己在自導自演、自己拿著本就不怎么靠譜的標準去看當下”,那由此得出的“責任在對方”、“婚姻沒有希望”的結(jié)果,自然是難以站得住腳的。當然,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對方與生活都百分之百地適應(yīng)我們、滿足我們,那確實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但理論這個東西,只是為了協(xié)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當下才存在的,我們不能活在理論中。就像提到的這位朋友,拿著劇情硬套在自己的婚姻里,絲毫不去考慮“當下兩個人的狀態(tài)究竟如何”、“對方究竟是什么樣的人”與“我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以及由此誕生的“這樣的我與這樣的對方相處,會誕生什么樣的結(jié)果”、“我該怎么與這樣的對方相處”等更切合當下具體狀況的思考。我們要成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而不是總被困在各種各樣的“局”里,被“局”牽著走。所以,如果你也很容易就會被影視文學作品牽動,甚至這種牽動直接影響了你的判斷,那也許是時候嘗試讓自己跳出來、從自己的感受中跳出來,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認真思考“我是什么樣的人”、“對方是什么樣的”,以及“我們當下的狀況究竟是什么樣的”這三個問題。畢竟,決定未來究竟如何的,不是劇情、感慨或生活的幾個片段,而是從整體的角度來說“兩個人各自怎么樣”、“兩個人相處的怎么樣”與“各自如何看待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