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邊塞詩人王昌齡一首“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b>讓歷史記住了樓蘭; 詩仙加劍客李白更是直截了當“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從這些詩詞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樓蘭那種殺伐之氣的多么的重。 但無論如何,這些畢竟只是存在于詩詞之中,人們的感受也僅限于那豪氣干云的意境。 而考古學家穆舜英在1980年在羅布泊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著名'樓蘭美女'后,“樓蘭”一詞再度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熱點。 詩人席慕蓉為此寫下了一首凄婉的《樓蘭新娘》“我的愛人曾含淚,將我埋葬......有誰,能把我重新埋葬,還我千年的舊夢,我應(yīng)仍是,樓蘭的新娘?!?/b> 俞靜的一首《樓蘭姑娘》“前面路太遠前面風太狂 你是我的夢中新娘。樓蘭姑娘你去何方,樓蘭姑娘你去何方”,更是傳唱至今,竟成經(jīng)典。 神秘的樓蘭姑娘,充滿未知的樓蘭古國,無不拉動著世人的好奇心,古代大詩人們那些與樓蘭有關(guān)的詩句也再次回到記憶里,“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 那么,樓蘭到底做了什么,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實,樓蘭做什么不重要,它只是小國的悲哀與大國的驕傲沖撞之下的犧牲品。 那么,樓蘭是究竟什么呢?樓蘭只是中國古代西域地區(qū)36國中的一個袖珍小國,地處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持吐火羅語系,歐羅巴人種,也就是白人,有可能是當年古印歐人大遷徙事情過來的一支。 按照《漢書·西域傳》的記載,樓蘭古國人口也就14000人,能夠拉出來打仗的也不到3000人。 樓蘭國家雖小,但其所處位置,則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絲綢之路上的當?shù)佬?/p> 當時漢朝與匈奴之間戰(zhàn)爭不斷,只能在夾縫里求生存的小小的樓蘭,就成立漢匈之間又拉又打的對象。 本來,一般情況下,小國就做你的小國,不惹事的話,那些大國也不一定會無事生非找你麻煩。但樓蘭國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情況不一般,而且它也不消停,因為他有一個需要巴結(jié)的匈奴大哥,當小弟的,要時不時給大哥點貢獻分,要不然大哥分分鐘修理你。 樓蘭給匈奴的貢獻分,就是騷擾截殺途徑此地的漢朝使節(jié)和商人。 樓蘭為什么只聽匈奴的話,難道它不知道大漢朝更厲害嗎? 然而這就是真相,當時的漢朝正處漢武帝初期,也是開辟絲綢之路的初級階段。張騫出使西域,期間也收攏了一些西域小國,但大部分對漢朝還是不甚了解,而且攝于匈奴的淫威,許多小國也不敢和漢朝來往密切。 這個時候的樓蘭,只知道身邊的大哥匈奴厲害,是草原上的強者。而漢朝離樓蘭實在是太遠了,在樓蘭眼里只是個模模糊糊的存在,自然沒有什么敬畏感。 所以,對匈奴要其攔截漢使的要求,基本上有求必應(yīng)。因此漢朝的使節(jié)和商隊路過樓蘭時,時常遭遇不測,這讓以武立國、立誓“匈奴可往,我亦可往”的漢武帝非常不爽。 于是,在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將軍趙破奴和出使西域的使者王恢率領(lǐng)屬國騎兵和郡兵數(shù)萬人進攻聽命于匈奴的樓蘭和車師。 為了出其不意,趙破奴親點騎兵700勇士,星夜兼程率軍攻入樓蘭城里,直奔王宮,抓獲了正在做美夢的樓蘭王。 鋼刀架在脖子上,樓蘭王一個激靈也嚇醒了。當?shù)弥约菏潜淮鬂h將軍抓獲的時候,心想這下子可完了,小命休矣!誰知道,漢軍根本就看不上他那條不值錢的小命,只是為了讓其徹底臣服。 在擊破車師以后,漢軍就把樓蘭王抓到了漢朝的都城長安,并帶他在城里溜達了一圈。 此時,大開眼界的樓蘭王,才可以大漢朝才是大大的厲害,不是那個只知道縱馬劫掠的匈奴可比的,以前的自己簡直是豬油蒙了心,處處跟大漢朝作對,真是作死啊。 對漢朝心悅誠服的樓蘭王,開開心心地投降了漢朝。當然,漢武帝也沒有虧待他,讓他回去繼續(xù)做他的樓蘭王,但是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聽大漢朝的話。 樓蘭王回來后,著實老實本分了一段時間。但匈奴卻發(fā)現(xiàn)這個樓蘭王不上交貢獻分了,一打聽原來是從了漢家皇帝。好家伙,你居然敢背叛我,大怒的匈奴單于就派兵來問候樓蘭王了。 小小的樓蘭王哪能抵抗匈奴的怒火,只能拼命送上笑臉,哎呀這個那個我小國寡民,也是不得已啊,其實我也很無奈的。要不然這樣,我把自己僅有的兩個王子一人給你們一個當人質(zhì),你們都是我的上國好不好? 好在,大漢朝和匈奴都答應(yīng)了樓蘭王的不情之請,局勢總算穩(wěn)定了一陣子。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征大宛,遭匈奴指使的樓蘭偷襲,幸好被漢軍提前發(fā)覺,于是被漢軍襲擊,樓蘭王再次被抓到了長安請罪。 這次樓蘭王學乖了,開始對漢武帝大吐苦水: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意思就是說,我這個小國,在你們大國的夾縫里,活著太難了,不得不兩邊巴結(jié)啊。 本來怒氣沖沖的漢武帝,居然被樓蘭王的煽情表演感動了。哎,你說的倒是實話,念你確實不是本心想與大漢為敵,你回去吧,好自為之。 樓蘭王再度回國,心理依然是忐忑不安,怕匈奴也這樣再來一回,那可是唯一一死明志了。 好在,匈奴可能無暇顧及,并沒有再逼其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但也沒有再給樓蘭王好臉看。但這就可以了,樓蘭王可以專心為大漢朝做事了。 就這樣,樓蘭王過了幾年安穩(wěn)日子,然后就在漢武帝征和元年無憂無慮地死了。 老國王死了,就需要新國王即位。樓蘭國的使節(jié)便到長安,準備接押在這里質(zhì)子尉屠耆回國繼位。但不好意思的是,這貨在長安不知道犯了什么罪,被武帝給宮了!這下子難住了,總不能讓一個不能辦人事的人接班當國王吧,這說出去太難為情了。于是,漢武帝便拒絕了樓蘭接人的求情。無奈之下,只好立了另外一個人當了樓蘭王。 不久,這個樓蘭王又死了。這次匈奴早早地得到了消息,近水樓臺的匈奴把押在他們那里的質(zhì)子安歸送了回來,當上了樓蘭王。 安歸當了樓蘭王以后,就對漢朝不友好了,又開始步老樓蘭王早期所作所為的后塵,對漢朝的使節(jié)和商賈各種騷擾不斷,因為他是在匈奴長大的,自然是覺得匈奴對他不錯,當然要幫匈奴了。 這個時候,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已經(jīng)駕崩,接班的是年幼的漢昭帝劉弗陵,由大將軍霍光輔政。 這樓蘭王屢次侵犯漢使的行為,引起了漢朝的不滿,但因為處于新老皇帝交替時期,年幼的新皇帝還不想大動干戈對西域這些不聽話的小國用兵。 于是,便派遣駿馬監(jiān)傅介子,帶了30多隨從出使大宛,拿著漢昭帝的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國,也就是奉詔去訓斥這些不聽話的反復(fù)小國。 到了樓蘭,傅介子先是以漢軍大部隊即將達到為由,把樓蘭王訓斥了一頓:匈奴的使者從你這里路過,你為什么不報告?是不是你慫恿的? 這可把樓蘭王嚇壞了,趕緊表示認罪,而且把匈奴使者的行蹤告知了傅介子:匈奴使者剛剛從我這里過去,中途路過龜茲,目的地應(yīng)該是烏孫。 傅介子于是對樓蘭王胡蘿卜加大棒了一番,立馬趕到了龜茲,把龜茲王給教訓了一番,讓他好生伺候匈奴使者。 待傅介子從大宛回到龜茲,匈奴使者也剛剛從烏孫回來,正在龜茲歇息。得到龜茲情報的傅介子,立馬率領(lǐng)漢軍把匈奴使者給干掉了。 這讓漢昭帝非常高興,還給傅介子升了官。 但傅介子認為,這些小國得到的懲罰力度不夠,以后還是要反復(fù)無常的,他愿意去把防備不緊的龜茲國王給刺殺了,以儆效尤者。 但漢昭帝覺得有點冒險,有些不太同意。但大將軍霍光覺得行啊,于是便私下讓傅介子去試試,但把刺殺對象換成了樓蘭王安歸這個喜歡蹦蹦跶跶的小子。 于是,傅介子又帶著出使大宛時的原班人馬出發(fā)了。為什么還是原班人馬,當然是因為熟門熟路啊。 當刺客是個技術(shù)活,雖然是天朝上國,干這活也得三思而后行,計謀是少不了的。 能當上國王,樓蘭王安歸自然也不傻,明目張膽地殺,肯定很難。但傅介子的辦法是,讓他變傻,這樣事情就順溜多了。于是乎,傅介子就和這30名隨從一起,帶著金幣財寶,以賞賜外國的名義,望西域而去。 等一行人到了樓蘭,果然如傅介子所料,樓蘭王安歸不上當,怕里面有詐,沒有接待傅介子一行。 這都不是事,傅介子有的是辦法,二話不說帶著這些財寶就走了。等到了樓蘭的西部邊界,傅介子就對樓蘭王派來的翻譯說到,我們漢朝的使者帶著黃金錦繡,是要巡回賞賜各國的,你們國王不來見我,那就算了,我就離開這里往西邊其它國家了。 傅介子說完,還把那些財寶拿出來讓這個翻譯過目,那意思就是說,不騙你,這都是真家伙,要不要,你們看著辦吧。 這翻譯一看,漢朝使者果然沒有說瞎話,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寶物,于是急急忙忙把這些告知了樓蘭王安歸。 這安歸一聽說果然有金銀珠寶,看來是自己多心了,漢使真的是來賞賜的,不是害他的,金銀珠寶,不要才是傻子,于是就屁顛屁顛地跑來與傅介子相見。 當下,傅介子就和樓蘭王在帳篷外面里喝起酒來,而且還把攜帶的財寶讓樓蘭王看了看,相當于驗明正身的意思。然后二人推杯換盞,你來我往,好一幅哥倆好的畫面。 待酒至半酣,傅介子就對醉醺醺的樓蘭王說到,我漢朝的天子有私人的話讓我捎給你,來咱們進里面說。 不知道是計的樓蘭王,借著酒勁,傻乎乎地就起身和傅介子進了帳篷,剛把頭伸到傅介子身邊,就被早已經(jīng)埋伏在其中的兩個壯士從背后用刀給咔嚓了,那個順利勁,砍瓜切菜也不過如此。 帳篷外面的人沒有等到樓蘭王,卻看見傅介子提著樓蘭王的人頭出來了。樓蘭國的貴族和隨從一見國王被殺了,嚇得起來就跑。 傅介子就告訴他們,樓蘭王有負于漢朝,天子讓我來殺他,立在漢朝的質(zhì)子為新國王。漢軍馬上就到,如果你們敢輕舉妄動,就滅了你們。 傅介子的話,一下子把這些人給鎮(zhèn)住了,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 待完成任務(wù)的傅介子帶著樓蘭王的首級回到長安,得到了漢昭帝的嘉獎。并下令把暗通匈奴、屢次謀害漢使和其余諸國使臣的樓蘭王安歸的首級掛著城樓上示眾。 隨后,老樓蘭王的兒子,就是那個被漢武帝“宮”了的尉屠耆,回去當了樓蘭王,并把都城從樓蘭遷到了捍泥城,改國名為鄯善。 自此,西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在西域這段算是穩(wěn)定了一陣子。 后來,西漢換成了東漢,曾經(jīng)的小國樓蘭、后來的鄯善也成了西域七雄之一,與中原王朝的關(guān)系也時好時壞。到了后世的南北朝時期,鄯善國才被北魏所滅。 隨著隋唐的興起,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尤其是吐蕃在西域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那些左搖右擺的西域小國,也演繹著如同當年樓蘭的故事,同樣遭到了中原王朝的憎恨。 前輩們那曾經(jīng)攻破樓蘭的故事一直在歷史的天空回蕩,這激發(fā)了許許多多熱血男兒的豪情壯志,“破樓蘭”就成了他們建功立業(yè)的精神寄托,也因此誕生了許許多多著名的邊塞詩人。 所以說,之所以和樓蘭過不去,實際上是因為西域?qū)χ性醭匾?,是絲綢之路的命脈所在,必須控制在手;而樓蘭等西域小國在夾縫里,一貫左搖右擺,產(chǎn)生了許多影響中原王朝對西域控制的不確定因素,自然是要滅之而后快。 于是便有了“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樣蕩氣回腸的不朽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