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泥帶水的八年戰(zhàn)爭 —————————— 安史之亂是大唐國運調(diào)頭向下的轉折點,也是肅宗李亨逆天改命的新起點。沒有安史之亂,肅宗很難從玄宗手上和平接過皇位。但借安史之亂奪取帝位的肅宗,也必須替父皇承擔起平叛責任,重整破碎河山。 肅宗回馬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五,從長安落荒而逃的玄宗到達馬嵬驛(今陜西興平一帶)。護駕禁軍“饑疲,皆憤怒”,射殺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 十六日早上,玄宗啟程入川避難。被拋棄的大唐父老攔住玄宗馬頭,請求玄宗留下指揮平叛。玄宗沉默良久,召太子李亨上前安撫百姓,以便自己繼續(xù)西逃。 百姓團團圍住李亨,要求李亨率領軍民收復長安。李亨假意推辭,在兒子廣平王李俶、建寧王李倓和心腹宦官李輔國的鼓動下,決定借機擺脫父皇掌控。玄宗久候太子不至,派人了解情況后,長嘆一聲“天也”! 多年來,玄宗最擔心兩件事情:一怕不能與貴妃長相廝守,二懼失去對太子的掌控。如今貴妃受死香魂飄散,太子回馬自成一派,而這一切都發(fā)生在馬嵬驛。后世詩人在馬嵬驛常有題詩,內(nèi)容立意“多凄感”。百年后,當時官位尚不顯達的鄭畋在此題詩《馬嵬坡》曰:“肅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雖亡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云雨”指貴妃,“日月”則是肅宗。貴妃雖亡,而日月重光,肅宗回馬別開新局,大唐皇室再造。馬嵬兵變后,新的權力中心逐步形成。陳寅恪認為,“肅宗回馬及楊貴妃死,乃啟唐室中興之二大事,自宜大書特書,此所謂史筆卓識也”。馬嵬驛是玄宗政治生命和貴妃自然生命的終結點,卻又成為大唐重建和復興的起點。鄭畋此詩一出,“觀者以為有宰輔之器”,鄭畋后來果然擔任宰相。 李亨北上到達靈武(今寧夏靈武一帶)后,在身邊大臣的勸進下,于七月十三宣布即皇帝位,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大唐終于打出了一面可以號召全國的大旗,開始了重建和復興的艱難歷程。 李泌出山 肅宗即位后,西北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先后率軍扈從。但大部分朝臣跟隨玄宗到了成都,肅宗手上無人可用,想起發(fā)小李泌,“遣使訪召”。 李泌自幼聰慧,七歲便能寫詩作文。玄宗聽聞李泌之才,召他進宮見駕。當時玄宗正和名臣張說下棋,就以“方圓動靜”為題讓李泌賦詩一首。 張說技癢,先寫出“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隨后吟出“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張說見七歲李泌之詩氣度意蘊遠在己之上,當即恭賀玄宗國有奇童,玄宗亦驚奇李泌見識不凡。 天寶年間,李泌進入翰林院并充當東宮政治顧問,由此和太子李亨有了交集,成為其重要班底。李亨很看重李泌,雖年長他十一歲,卻稱其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李泌后來被楊國忠彈劾寫《感遇詩》譏諷時政,辭官到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隱居,曾作詩《長歌行》,“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yè)就扁舟泛五湖”,表達了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 肅宗征召李泌的使臣剛走到半路,李泌就已主動從潁陽投奔而來。肅宗對他言聽計從,根據(jù)其建議任命長子廣平王李俶,而非軍事才能突出、深受軍隊支持的建寧王李倓為天下兵馬元帥,以避免叛亂平定后出現(xiàn)皇位爭奪斗爭。 肅宗雖然登基,但最高指揮權問題仍沒有解決,大唐繼續(xù)存在玄宗肅宗兩個權力中心。玄宗不但保留了對軍國重事的最后處置權,還任命永王李璘為江淮地區(qū)、盛王李琦為東南地區(qū)、豐王李珙為西北地區(qū)最高統(tǒng)帥,在事實上架空了肅宗。 玄宗的曖昧態(tài)度,激發(fā)了李璘的奪位之心。天寶十五載(756)十二月,李璘率水師沿長江東下,意欲占據(jù)南京,“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一路延攬士人,路過九江時請李白出山。李白欣然加入李璘陣營,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第二首言:“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p> 李白將安史之亂比作西晉五胡亂華,暗喻永王東巡將如當年晉室南渡,立足江南重建新生政權。而雄心勃勃的他則自比東晉名相謝安,可在談笑間掃平叛軍。第十一首更是把自己塑造成扭轉乾坤、收復長安的蓋世英雄,“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充滿浪漫主義氣質的李白顯然沒有認清自己,更沒有認清永王與肅宗的實力差距。李璘剛引兵東下,就跳進肅宗事先布置好的包圍圈,很快敗亡。李白的政治投機行動以失敗告終,先流放夜郎,后在行至白帝城時被赦免,驚喜之間決定東下江陵,寫下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p> 玄宗重用李璘,肅宗皇位不穩(wěn),急于用收復長安的勝利樹立權威、穩(wěn)定皇位。素不知兵的宰相房琯為在肅宗面前表功,毛遂自薦率四萬軍隊收復長安。 至德元載(756)十月二十一,官軍與叛軍在長安西北陳陶斜大戰(zhàn)。房琯指揮不力,幾乎全軍覆沒。被困長安的杜甫聽聞此戰(zhàn),寫下《悲陳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百姓“都人回面向北啼”,朝著肅宗所在的方位向北而哭,“日夜更望官軍至”。 十月二十三,房琯與叛軍大戰(zhàn)于長安東北的青坂,“又敗”。杜甫寫下《悲青坂》,告訴官軍切莫急于進攻,暫且整軍備戰(zhàn),“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而忍耐,偏偏是這時焦躁的肅宗最為缺乏但最需要的。 收復兩京 房琯大敗后,肅宗問李泌:“今敵強如此,何時可定?”李泌認為,在朝廷已經(jīng)失去平叛良機的嚴峻現(xiàn)實下,必須有打持久戰(zhàn)的思想準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迅速收復長安、洛陽為目的。首先要讓郭子儀、李光弼率領軍隊靈活出擊,牽制住叛軍在范陽、常山和長安的主力,再不斷派兵騷擾,消耗其兵員和戰(zhàn)斗力,使叛軍在幾千里的戰(zhàn)場上疲于奔命,首尾不能相顧。接著對叛軍老巢范陽形成合圍之勢,命建寧王李倓率軍經(jīng)塞外從北,李光弼率軍自太原出井陘從南,先攻擊河北范陽,捉住叛軍家屬并摧毀其巢穴,使叛軍失去根據(jù)地,然后南北夾擊,將叛軍主力在河南圍剿殲滅。最后再四面出擊,收復兩京,徹底平定叛亂,“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 李泌平叛戰(zhàn)略以時間換空間,表面上看比較緩慢,卻是在當時情況下較為穩(wěn)妥的戰(zhàn)略。肅宗剛開始非常贊同,但隨后前線發(fā)生若干有利于朝廷的表面變化,肅宗對形勢的判斷出現(xiàn)重大失誤。 肅宗打出平叛旗幟后,各地對安史叛軍的反抗斗爭如火如荼,張巡、許遠死守睢陽,“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張巡《守睢陽作》),堵住叛軍南渡長江通道,保住唐朝賴以生存的江南財富基地。 隨著戰(zhàn)局的膠著,叛軍開始內(nèi)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掉。郭子儀攻占河東,李光弼解除叛軍對太原的包圍。肅宗從靈武移駐鳳翔(今陜西寶雞一帶),隴右、河西、安西各路大軍云集,回紇與西域各國軍隊來援,江淮地區(qū)錢糧運到。長安附近百姓紛紛投奔到鳳翔,充當官軍向導。 而此時的長安城內(nèi),勸告官軍“忍待明年莫倉卒”的杜甫,已經(jīng)忍耐到了“明年”即至德二載(757)。三月春至,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山河依舊是亂草遍地,杜甫寫下《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庇謥淼介L安城東南勝地曲江,寫下《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p> 杜甫久候王師不至,瞅準時機逃出長安,四月到達鳳翔,寫下《喜達行在所三首》,回憶起在長安的俘虜生活,不覺“生還今日事”。大唐中興有望,詩人不禁“嗚咽淚沾巾”。至德二載(757)五月,杜甫在鳳翔覲見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寫下《北征》,用“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表達了對肅宗重整破碎山河、再開貞觀治世的期望。 杜甫的期望,正是此時肅宗的焦灼。肅宗迫切需要以收復兩京作為政治資本鞏固皇位,用平叛政績向天下證明他自立即位的政治合法性,遂放棄李泌穩(wěn)扎穩(wěn)打的既定戰(zhàn)略,急切命令唐軍向兩京和中原腹地進攻。 至德二載(757)九月十二,肅宗命令李俶帶領回紇援軍和各路兵馬十五萬向長安反攻,先后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光復,肅宗嚴懲接受安祿山偽職的官員,給事中(正五品上)王維亦在清算名單中。 洛陽失陷時,安祿山讓王維繼續(xù)任職給事中,王維拒不受命,被拘押在菩提寺。有次安祿山擺宴洛陽凝碧池,讓梨園子弟奏樂助興,樂工雷海清當場摔壞樂器,朝著玄宗西去方向號啕大哭,被叛軍肢解。王維聽聞此事,寫下《凝碧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深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蓖鰢春退季橐缬谠娭?。受審之時,王維呈上此詩,加上其弟營救,最終僅降級成太子中允(正五品下)。 十月二十三,肅宗回到長安,玄宗也于當天從成都啟程南返。十二月二十一,玄宗在長安大明宮正式把傳國玉璽交給肅宗,完成了最后的權力交接。 依靠收復兩京的政績,肅宗初步穩(wěn)定了皇位,但給平叛留下重大隱患。長安雖然收復,但洛陽不久得而復失。且在收復兩京的過程中,朝廷精銳部隊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而叛軍從容退回河北,保存了有生力量。 漸露曙光 唐軍收復兩京,安慶緒退回相州鄴城(今河南安陽一帶),史思明偽降朝廷。乾元元年(758)八月,肅宗派郭子儀等率安西軍隊進駐關中,準備討伐安慶緒。杜甫寫下《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夸贊“四鎮(zhèn)富精銳”“臨危經(jīng)久戰(zhàn)”,并指出“奇兵不在眾”,兵在奇不在多,而朝廷這次軍事行動的最大軟肋就是兵員雖多卻指揮不一。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節(jié)度使共率軍二十萬云集河南河北,與安慶緒決戰(zhàn)。肅宗怕郭子儀、李光弼功高震主,竟然不設元帥,而是派宦官魚朝恩監(jiān)軍。 十月,郭子儀等包圍鄴城,安慶緒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再次反叛,發(fā)兵十三萬攻陷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此后懾于官軍兵力眾多,逗留不進。平叛形勢良好,杜甫樂觀地寫下《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暢想叛亂平定,刀槍入庫永不復用。 杜甫的理想很豐滿,唐軍平叛的現(xiàn)實卻很骨感。乾元二年(759)三月,官軍與史思明決戰(zhàn)。由于缺乏統(tǒng)一指揮,魚朝恩又自以為是,九路節(jié)度使被打得落花流水。 鄴城之戰(zhàn)后,史思明殺掉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又占領開封,攻下洛陽。唐軍為補充兵力,在河南大肆抓丁拉夫。正從洛陽西返關中的杜甫路過新安(今河南新安一帶)、石壕(今河南陜縣一帶)、潼關(今陜西潼關一帶)等地,寫下“三吏三別”。 《新安吏》云:“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按照唐朝法令,男子二十二歲成丁才當兵服役,十八歲尚是中男,不承擔兵役,而河南府抽中男當兵的不法行為卻大行其道。中男父親已經(jīng)被抽去前線,只剩母親在為兒郎送行,杜甫發(fā)出“天地終無情”的呼喊,又對朝廷有所回護,安慰中男“仆射如父兄”,郭子儀、李光弼會如父兄一樣對他們關愛有加。 離開新安,杜甫“暮投石壕村”,見“有吏夜捉人”,寫下《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老婦為避免守寡兒媳被抓去餓死孫子,只有自己應征“猶得備晨炊”,慘苦至極。 鄴城大戰(zhàn)后,叛軍進逼洛陽,有再次西攻長安之勢。杜甫到潼關看到兵士修筑工事,寫下《潼關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变P將士對工事充滿信心,“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杜甫卻想起三年前哥舒翰在潼關大敗,叮囑將士汲取教訓,“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在《新婚別》中,杜甫塑造了一個送夫上戰(zhàn)場的深明大義妻子形象,“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在《垂老別》中,老翁“投杖出門去”,披上戎裝,慷慨出發(fā),老妻不忍老翁離去,哭倒在路旁,她明白老翁“此去必不歸”,只有勸他努力加餐飯。老翁尚有老妻送別,而《無家別》中的主人公卻是孑然一身,無人可別,“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心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的杜甫既要疾呼百姓民生多艱,又要顧全朝廷平叛大局,心情之矛盾、心緒之復雜、心態(tài)之糾結,在“三吏三別”中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 鄴城大敗不僅禍及百姓,還殃及玄宗。戰(zhàn)后朝廷平叛形勢急轉直下,肅宗威望大減。龍體遠不如父皇健康的肅宗,疑心玄宗拉攏禁軍試圖復辟,指使李輔國將玄宗幽禁在太極宮,又把高力士流放巫州(今湖南懷化一帶)。 高力士在巫州托物言志寫下《感巫州薺菜》,“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感嘆在長安是佳肴的薺菜,在巫州卻無人理睬,暗指自己從繁華京城流放蠻荒之地。但“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自己對玄宗的忠心始終不變。 上元元年(760)春天,李光弼在河南懷州大敗史思明,又欲乘勝直搗叛軍老巢范陽。杜甫在成都寫下《恨別》,“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抒發(fā)對早日平定叛亂的期待。 第二年三月,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掉,叛軍連續(xù)內(nèi)訌,力量削弱。朝廷平叛事業(yè)終于露出一線曙光,但這道曙光已經(jīng)不屬于體弱多病的肅宗和思念貴妃成疾的玄宗。 寶應元年(763)四月初五,七十八歲的玄宗歸天。高力士因朝廷大赦返回長安,走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帶)時,路遇故人敘舊,“方知明皇厭世”,遂“北望號慟,嘔血而卒”。 玄宗晏駕十一天后,五十二歲的肅宗駕崩,至死未能看到天下太平的那天。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到廣平王李俶肩上。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