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權終落誰手? 人們普遍看好項羽,因為項羽是將門之后,勇猛過人,有強大的號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隊和所占的地盤,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歷史的發(fā)展卻出人意料:一介平民、既無名望,又無多大勢力的劉邦逐漸由弱變強,最終力挫項王,登上了至尊的寶座。 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公元前202年, 劉邦置酒于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在總結取勝的原因時他指出: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擾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span> 漢高祖劉邦用人獨具特點,值得所有管理者認真學習。 1|對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大至社會、時代,小至團隊、個體,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無一定數(shù)量的人才為他所用,是很難成功的。 最初,劉邦看不起知識分子,凡是戴儒冠來見他的讀書人,他都要“解其冠,溲溺其中。” 對于此種行徑,已是花甲的儒生酈食其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他指出:要想推翻暴秦,成就霸業(yè),就必須尊重知識分子。并提出了建立根據(jù)地、廣屯糧草的建議。 這些都被劉邦采納了,至此劉邦才站穩(wěn)了腳跟。 之后,劉邦逐漸改變了對知識分子的偏見,特別注意招納和網(wǎng)羅各種人才。 漢朝建立后不久,劉邦即下求賢之詔。詔曰:“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 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p> 他要求各諸候、郡守舉薦賢能之人,并備車駕迎至京師,給以重用,凡隱瞞不薦者,免官。 求賢若渴之情躍然于紙上。 討平淮南王英布后,路經(jīng)魯國,漢高祖接見了儒學名家申公的老師及其弟子,并用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歷代皇帝祀孔的先例。 這也反映了劉邦對知識、對人才的重視。 2|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才的寶貴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識得人才,這就需要一雙“ 慧眼”。 可以說劉邦對人才的把握是比較準確的。 蕭何曾擔任過秦沛縣獄吏,后幫助劉邦起兵反秦,深得劉邦的信任。 當義軍攻克咸陽后,諸將都忙著爭奪金銀財寶時,他卻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這就掌握了全國的戶口、戰(zhàn)略要地和社會情況,為以后封建國家的重建作了準備。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全力東向,而無后顧之憂,全賴蕭何經(jīng)營關中、巴蜀, 建立了一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使前線的糧餉、兵源得到了及時的補充,保證了戰(zhàn)爭的勝利。 由于蕭何功勞卓著,所以劉邦在即位之后,論功行封,列蕭何為功臣第一。 對此,有人不服:“臣等身被堅執(zhí)銳,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劉邦用了打獵的比喻:“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蹤指示,功人也?!?/strong> 張良為韓國貴族之后,他曾變賣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 失敗后,他變更姓名,拜黃石公為師,學習《太公兵法》。 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良聚眾相應,不久歸屬劉邦,為劉邦所賞識,成為重要謀士。 他協(xié)助劉邦制定作戰(zhàn)方略,并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均被采納,為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和西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司馬遷說:“高祖離困者數(shù)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span> 當劉邦占領關中想要就地為王的消息傳到項羽那里時,項羽勃然大怒,遂擺下鴻門宴,想一舉滅掉劉邦,形勢十分危急。 最后劉邦得以全身而退,全仗張良事先透露消息,并制定了相應對策的結果。 秦亡后,項羽為防止劉邦擴展勢力,便讓劉邦到地處僻遠的巴蜀漢中做漢王。 對此種不公正的待遇,劉邦憤憤不平,想傾全力與項王決一死戰(zhàn)。 因為義帝曾與諸將相約:先入關中者王之。 現(xiàn)在項羽全然不顧前約,把最先攻入關中、理應為關中王的劉邦,封為漢王。 當時劉、項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如果此時交戰(zhàn),吃虧的必然是劉邦,以卵擊石,無異于自取滅亡。 張良看清了當時的形勢,勸劉邦忍氣吞聲就國,并“ 燒絕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span> 從而麻痹了敵人,保存了實力,為日后還定三秦、角逐政權作了準備。 盡管張良在整個戰(zhàn)斗中未建立尺寸的戰(zhàn)功,但劉邦卻看到了他在戰(zhàn)爭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故封張良為留侯。 臨死前,呂后問:“陛下百歲,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劉邦說:“曹參可。 ”問其次,曰:“王陵可……?!?/p> 事實證明,劉邦對中央高級官員的這一安排,是合理的和頗見其效的。 曹參為相時,遵循前任丞相蕭何的各項規(guī)定:“舉事無所變更” ,繼續(xù)執(zhí)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于是“天下宴然,刑罰罕用, 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p> 為“文景之治”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呂后執(zhí)政時,大肆誅殺劉姓宗族,違背高祖的暫言,分封呂姓子弟為王,劉氏政權岌岌可危。 在這嚴峻的時刻,陳平、周勃等力挽狂瀾,共誅呂氏一族,迎代王恒為帝,匡正了劉家天下。 3|合理使用人才人才有多種類型,但并非都是全能之才,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擅長而已。 因此只有把他們安排在適當?shù)奈恢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潛能,而不至因任用上的錯位,造成人才的浪費。 所謂“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在這一方面,劉邦做的很好。 蕭何、張良善于謀略,被劉邦任為文職官員; 韓信、周勃長于攻城略地,被劉邦命為武職官員。 尤其是韓信,熟讀兵書戰(zhàn)策,頗富軍事才干。 但在項羽手下始終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只能當個管守衛(wèi)的小官,雖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然始終遭到拒絕,最后他棄楚投漢。 最初韓信并未受到劉邦的重用,僅僅被拜為管理糧餉的軍需官。 蕭何等人雖多次把他推薦于漢王,但漢王仍不委以重任,韓信心想在此處也不會有多大作為,便不辭而別。 蕭何因多次與韓信交談,深知他確與眾不同,在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后,馬上親自去追趕。 劉邦對蕭何的這一舉動頗不理解,說:“逃跑的軍官已有幾十人,你不追他們,為什么偏偏去追韓信?” 蕭何說:“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劉邦自然不愿做偏安一隅的小小諸侯王,他的目標是奪取天下,所以他接受了蕭何的建議,大膽地拜韓信為大將,統(tǒng)帥全軍。 這件事在全軍上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它一方面說明劉邦對蕭何的信任,相信所推薦人才的質量;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劉邦取人的態(tài)度是“乃唯才是用也”。 劉邦自起用韓信后,逐漸扭轉了與項羽作戰(zhàn)中連連敗北的局面,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韓信被司馬遷評為“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strong> 4|用人不疑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即使是最偉大的人,也難免有或多或少的缺點和錯誤,但決不能因瑕疵就把整塊玉毀掉。 既然使用了人才,就應該相信他們的能力、才干,放手讓他們?nèi)ラ_展工作,履行職責。 決不能因為人才在實踐過程中犯了一點錯誤,或沒有犯錯誤,只是由于某種原因而招致別人的誹謗,就不問青紅皂白,一棒子把他們打死,而不給人才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或澄清是非的機會。 這種做法必然會造成人才心理上的負擔,使他們縮手縮腳,不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影響事業(yè)的成就。 劉邦對陳平的任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陳平原是魏王咎屬下的太仆,遭人猜疑而投奔項羽,后來他看到項王不能信人,就離楚投漢。 劉邦得知陳平在項羽帳下任都尉,立即封他為都尉,并且讓他督察漢王屬下的大將。 劉邦這一舉措,招來了眾人的非議,他們紛紛向漢王進言,說陳平三易其主,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 又聽說他在家與嫂嫂私通,人品頗不端正,而且他還接受諸將的黃金,多送者則得到高職位,少送者則得到低職位,認為這樣的人決不能重用。 面對眾人的言辭,劉邦拿不定主意,于是責問推薦陳平的魏無知。 魏無知說:“我當初講的是他的才能,你今天問的是他的德行,這是兩回事,有良好道德而無才能的人,你難道也用嗎?楚漢對峙,我推薦的是有奇謀的人才,想的是他必定有益于國家。受賄賂的事,何必去糾纏它?” 劉邦不放心,又召來陳平問道: “先生侍奉魏王不合意,于是侍奉楚王,現(xiàn)在又投奔我,難道一個守信用的人應該這樣三心二意嗎?” 陳平回答說:“臣事魏王, 魏王不能用臣說,因此投奔項王。項王不能信人,他所用的人,都是家族,雖有奇士不能用,我乃離開楚王。聽說漢王能用人,因此歸順大王……?!?/p> 劉邦聽了陳平的解釋,覺得在理,便向陳平道歉,又賞賜給他許多錢財,提升他為護軍中尉,進一步交給他監(jiān)護眾將的權力。 陳平不負劉邦所望:“常出奇計, 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對人才的信任,也可以從韓信的身上反映出。 韓信身為統(tǒng)帥全軍的大將,在連克魏、趙、燕、齊后,成為楚漢相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所謂“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p> 他雖重兵在握,但在戰(zhàn)爭期間,對漢王忠貞不貳,始終未生叛異之心。 多次拒絕敵方的拉攏,原因就在于劉邦能以誠待之。 當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反漢、與楚連和時,被韓信拒絕,他的理由是:“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雖死不易。” 被他斷然拒絕。 后來蒯通又勸韓信叛漢:“三分天下, 鼎足而居”,韓信仍然不為所動。 5|任人唯賢劉邦用人,重能力,輕門第,不論是何出身,只要有才能,他都加以重用。 故其手下“多亡命無賴之徒”,大部分都是秦代社會中的下層人物。 以這部分人為骨干組成漢初的統(tǒng)治集團,趙翼名其為“布衣將相之局”,曰: “漢初諸臣, 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則張蒼,秦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掾;曹參, 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博寬,魏騎將;申屠嘉,材官。其余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蕭給喪事者。漕嬰則販繒者。婁敬則鞔車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 這些人都為推翻秦王潮、 建立西漢政權立下了功勛。尤其是知識分子,史稱“高祖以征伐天下,而縉紳之徒騁其知辯,并成大業(yè)。” 象蕭何、韓信、張良、陳平之流,功勛最大。 而象酈食其,在戰(zhàn)爭期間,“ 常為說客,馳使諸侯?!?strong>他曾孤身一人入齊,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占有千里之地、擁眾二十余萬的田廣,促其罷兵與漢和好,使韓信能夠順利地揮師據(jù)齊,酈翁為此而獻出了生命。 唐代大詩人李白盛贊他的壯舉和貢獻,評論道:“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開說騁雄辯,兩女綴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麾楚漢如旋蓬?!?/strong> 陸賈,“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居左右, 常使諸侯?!?strong>曾先后兩次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放棄了與漢敵對行為,“北面稱臣” 。 最終使南越重新歸屬到漢中央政府的領導之下。 他還經(jīng)常勸說劉邦改變重武力、輕文化的思想。指出: 以武力奪取天下,決不能再單純依靠武力來治理天下,正確的方法是“逆取而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span> 并寫《新語》12篇,總結了秦亡、漢興的原因,以提供經(jīng)驗教訓。 為了緩和農(nóng)民的反抗情緒,鞏固新生政權,他認為必須“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p> 他提出的“無為而治”的學說被漢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所接受,成為政治指導思想,并據(jù)此確定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劉邦稱帝之初,群臣大多不懂朝廷之禮儀法規(guī),在皇帝面前飲酒爭功,醉后還狂呼亂叫, 拔劍擊柱,這些使劉邦極為不滿。 博土叔孫通,自告奮勇,愿替新朝起朝儀。 他兼采古禮與秦代禮儀,制定出一套朝儀制度,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訓練,效果很好。 自此,皇權的神圣與威嚴體現(xiàn)出來。劉邦龍顏大悅,嘆道:“吾乃今知為皇帝之貴也?!?/strong> 6|論功行賞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并使他們的貢獻能得到相應的報償。 人都是以物質為基出的, 作為群體中優(yōu)秀的人才, 也不能超越于這一規(guī)律。 劉邦十分懂得利用獎賞來調動各種人才的道理,能及時地對人才做出的成績加以肯定,并付諸于職位或物質的獎勵上,這也是他高于項羽之處。 高起、王陵在總結楚漢成敗時,指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span> 正因為劉邦看重人才,并能與天下同利,所以不少人甘愿為其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紀信在滎陽被困形勢危急之時,假扮劉邦,誆諞項羽, 使劉邦得以脫身,自己卻被項羽烹殺。 周苛為漢守滎陽,城破被俘,項羽許以高官厚祿勸降,周苛拒絕,也被殺害。 7|虛懷納諫,知錯必改縱觀歷史上成就大業(yè)者都能兼聽不同的言論,凡是有可取的,及時予以采納,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剛愎自用,閉塞視聽,唯我獨尊。 劉邦“性明達,好謀, 能聽”,能夠虛心納諫,樂于改正錯誤。 這就使他在處理許多重大問題時,很少有失誤,即使有失誤,也能在短時期內(nèi)得到糾正。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取南陽、奪武關,攻入秦都咸陽,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捧著天子璽符,向起義軍投降,僅存十五年的秦王朝被推翻了。 面對金碧輝煌的官殿,妖艷多姿的美女,以及數(shù)不清的珍寶,劉邦有點不能自持, 要留下了享受一番。 這時樊噲提醒道:“你是欲有天下,還是欲當富家翁?若欲有天下,就立即離開這里,還軍霸上。秦宮的珠寶奇物及美女婦人正是“秦所以亡天下也?!?/strong> 樊噲覺得有道理,但劉邦還是不愿意放棄現(xiàn)成的享受。 張良只好進行勸諫,他說:正因秦“無道”,現(xiàn)在剛剛進入關中“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為虐”。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劉邦并非是鼠目寸光之輩,當然不會為了貪圖眼前的利益。 所以立即“ 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span> 同時貼出安民告示,“約法三章” 。 這樣一來,“ 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睆亩A得了民眾的支持。 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戰(zhàn)于榮陽,劉邦中箭受傷,情勢危急。 當時已經(jīng)攻取了魏、起代、燕、齊等國,韓信派使者來見劉邦,請求立他為代理齊王。 劉邦正在危難之際,十分惱怒,罵道:“ 吾困于此,旦昏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在旁的張良和陳平趕忙示意他不要發(fā)怒,并輕聲勸他說,漢軍目前正處于圖境之中,是無法阻止韓信自立為王的,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以防其生叛逆之心。 劉邦立即醒悟,馬上封韓信為齊王。 之后調集韓信的部隊來支援,在成泉打敗了項羽。 歷史上不少帝王在稱帝前及統(tǒng)治初期,尚能廣開言路,而一但功成名就、統(tǒng)治穩(wěn)固之后,便不能繼續(xù)保持這一作風。 劉邦則不同,不論是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成為天下至尊的和平時代,他都能從諫如流,一切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依歸。 劉邦寵愛戚夫人及其所生之子趙王如意,總想廢太子劉盈,改立如意,在周昌、張良、叔孫通等人的勸諫下,他放棄了這一打算。 公元前196年, 英布反叛的消息傳到長安,劉邦正生病,拒見群臣,樊噲冒死直入,以趙高之事提醒劉邦, 使劉邦振作起來, 親臨前線平定了叛亂。 8|有大度的胸懷作為一個領導者,除了具備知人善任的素質外,還必須具有容人的宏量。 決不能因個人的恩怨,而置全局的利益于不顧。 季布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曾“數(shù)窘漢王”,使劉邦十分怨很。 西漢立國之初,劉邦就以千金懸賞提拿季布。 為了逃避抓捕,季布改裝成奴仆,賣身在一朱娃大戶人家。 朱家知道他就是季市,也不點破,同時覺得象季布這樣有才能的人,整日混跡于奴仆之中,不能效力于國家,實在可借。 便通過滕侯夏侯嬰轉告劉邦:“ 臣各為其主用”,他當時那樣做,是出于他的職責。 又說:“ 項氏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已之私怨求一人”。 為什么要在天下人面前樹立一個心胸狹窄的形象呢? 劉邦聽從勸告,即刻赦免了季布,任命為郎,后又任為河東太守。 當劉邦平定天下之后,封二十名功勞卓著的文武大臣,引起了那些未被封賞武將的不滿,不少人露出造反之心。 劉邦聽從張良厚封“故怨”的建議,封曾背叛他的將領雍齒為候,穩(wěn)定了諸將的情緒。 從而避免了漢初的一場內(nèi)戰(zhàn)。 甚至對敵對勢力,他也能給予一定程度的優(yōu)撫,這尤為難能可貴。 公元前202年12月, 與劉邦爭天下的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以魯公禮葬項項王于谷城,親為發(fā)哀,哭之而去。諸項氏校屬皆不誅。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賜姓劉氏?!?/strong> 這表現(xiàn)了一個成就大業(yè)者所應有的風度。 與劉邦重視人才、吸引人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項羽對人才的漠視與排擠。 項羽出身名門,自幼就心存大志,曾指著巡游的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p> 在反秦斗爭中,他英勇作戰(zhàn),建立了蓋世的功勛。 本來以項羽的聲望和實力,重建一個新的政權完全是可能的,然而他卻沒有讓歷史這樣寫下去。 究其原因,用人的失誤是一個重要因素。 項羽剛愎自用,容不下不同的意見,對有功之臣不能給以獎賞,對有才之人亦不能給以合理的任用,致使不少人才流失到敵方的營壘中,如能征善戰(zhàn)的韓信,足智多謀的陳平等。 甚至連最忠心于他的謀士范增,他也不信任,迫使范增棄他而去。 最后項羽終成孤家寡人,其失敗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 最為可悲的是,項羽在臨死前還沒有認識到導致其失敗的原因,仍稱“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 實在可悲、可嘆。 劉、項的成敗,耐人尋味之處頗多,其中對人才態(tài)度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不同后果,最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p> 9|當然,人無完人,劉邦在人才政策上也有誤區(qū)。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為了爭取力量,打敗項羽,曾封了握有重兵的幾個將領為王,這在當時是必要的。 漢初異姓諸侯王共有七個,他們占據(jù)著大片土地,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 從公元前202年到前195年的七年中,劉邦以謀反罪,先后誅殺了韓信、英布、彭越、臧茶,廢黜了張敖,韓王信、燕王盧綰投降匈奴,只剩下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 清除地方割據(jù)勢力,對維護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實現(xiàn)中央集權化, 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采取誅殺的手段,則是不可取。 象韓信、彭越等頗具才華之人,只要安置得當,是可以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的,卻使他們?nèi)祟^落地,令人扼腕嘆惜。 這種“狡免死,良狗烹”的作法,為后來一些開國皇帝所效承,從而造成了我國古代人才史上的一幕幕悲劇。 為了消滅異姓諸王,劉邦不得不調動軍隊,連年征討,使遭受數(shù)年戰(zhàn)亂之苦的廣大民眾,重罹戰(zhàn)火,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幾成空話, 劉邦錯誤地認為,秦的滅亡,是由于始皇不分封子弟為侯王,“外亡尺土藩翼之衛(wèi)” ,以至孤立而亡。 于是在翦除異姓諸王之后,他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企圖依靠劉氏宗族力量,輔助皇權,以達到劉氏天下長治久安的目的。 然事與愿違,為爭權奪利,這些同姓諸王逐漸發(fā)展成為與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割據(jù)勢力,使得劉邦的后繼者,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直到漢武帝時,才解決了王國割據(jù)的問題,達到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10|總之,劉邦由于“不修文學”,基本上沒有什么文化。 所以,初期的他,對作為人才主體的知識分子十分鄙視。 但在劉邦成就事業(yè)的過程中,知識分子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使他逐步改變了偏見,對文化人由不重視到重視。 劉邦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敢于正視自己,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其能夠容人、用人的前提。 在實踐的過程中,他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措施,正是這一人才政策,使天下志士歸之如流,出現(xiàn)了人才濟濟的盛況。 劉邦的團隊里,守有賢相,謀有良臣,戰(zhàn)有猛將,最終擊敗項羽,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11|從劉邦的用人策略與藝術中,我們得到的啟示人才問題是關系到事業(yè)的成敗、國家與民族興衰的大事,必須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各級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 這一問題如果解決的好,那么企業(yè)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就有希望。 否則,只能是空中樓閣,永無實現(xiàn)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