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達的小說《皮囊》中有一個故事——《母親的房子》,說是小說,其實大部分是真實發(fā)生在小鎮(zhèn)里的童年記憶。 老家的一間房子,貫穿了作者母親的大半生。 那年母親二十四歲,父親二十七歲。兩個人在媒人的介紹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輩子的事情就這么定了。 當時父親沒有錢,第一次約會只是拉著母親來到這塊地,說,我會把這塊地買下來,然后蓋座大房子。 母親相信了。 結婚三年后,父親終于把地買下。當時他到處找人舉債,建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 這幾乎是父親最輝煌的時刻。母親回憶自己如何發(fā)愁欠著的債,而父親說,還錢還不容易? “那時候你父親真是男子漢?!?br> 直到某一天,父親對母親說:“我去找下工作。”一個月后,他去寧波當了海員。 過了三年,父親帶著一筆錢回來,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 父親把自己和母親的名字,編成對聯刻在了石門上,雕花刻鳥。 后來父親拿著在寧波攢的錢,回到家鄉(xiāng)做小生意,屢屢失敗后,父親變得越發(fā)焦慮、沉默,直到有一天,突然跌倒在天井里,他中風了。 當年的石板房子只剩下一半,留著父親中風的印記,蔡崇達讀書需要花錢,姐姐也到了出嫁的年齡。但是攢夠了10萬塊錢的母親,決心建房子。 “你父親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边@是她的理由。 為了省錢,母親邊管加油站,邊做小工,累出急性盲腸炎。 房子建了將近半年,只夠原計劃四層樓的一半。 落成的時候,雖然最終的造價超標了,但是母親還是決定在搬新家的時候,按照老家習俗宴請親戚。這又折騰了一萬多元。 一家人抱怨她亂花錢,但是母親說:“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值得。” 為了這口氣,家里欠著債,最難的時候甚至買了老鼠藥放在抽屜里,每次掏出來,母親又說:“我還是不甘心,我不相信咱們就不能好起來。” 剩下沒建成的一半,還是母親的執(zhí)念:“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 第二年,父親突然去世了。再過了兩年,母親在鎮(zhèn)政府的公示欄上看到了拆遷圖紙,這座房子要被拆掉了。 “我們還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她嘗試解釋:“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一定要建好。我只知道,如果這房子沒建起來,我一輩子都不會開心?!?br> 這是一個看上去荒誕的決定——建一座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 故事的結尾,春節(jié)上班第一天,作者在北京和同事一起吃飯。 “嘈雜的餐廳,每個人說著春節(jié)回家的種種故事:排隊兩天買到的票、回去后的陌生和不習慣、與父母說不上話的失落和隔閡……” 而他,獨自慶幸地想著母親以及正在修建的那座房子。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前半生,我們步履不停,走了很多路;后半生,歷盡千帆,只求有鄉(xiāng)可依,有家可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