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毒死一個正兒八經的實權皇帝,難度系數很大。 為啥?因為多的是人當替死鬼,給皇帝筑起一道道試毒防線。 影視劇里常見的那個在皇帝用膳前,每道菜都要嘗上一口,用生命來試毒的“嘗膳太監(jiān)”,只是擺在明面上的最終端一環(huán)。 我們先來圈定一下,如果給皇帝下毒,古人有哪些見血封喉的配方可以選擇。 古代的毒藥,一般分為化學毒藥和生物毒藥。 化學毒藥,出鏡率最高的當屬“砒霜”和“慢藥”,這兩款傳統(tǒng)毒藥《水滸》里都有出現(xiàn)。 武大郎就是潘金蓮用砒霜給毒死的。發(fā)作起來很快,喝下去肚子劇痛,整個人不斷打滾,王婆和潘金蓮用被子捂住武大郎的頭,一分鐘不到就蹬腿。打開一看,七竅流血,死得很難看。 死在慢藥下的,可就多了,盧俊義、宋江、花榮、李逵,不僅毒一個死一個,還有延遲發(fā)作的功效,給下毒者制造了狡辯的借口。 根據盧俊義“墜了腰子”的中毒癥狀,慢藥應當就是重金屬水銀。 水銀的獲取,在古代很方便。早在秦朝,就有了開掘丹砂礦大規(guī)模提煉水銀的技術,產地就在四川南部。秦始皇的地宮中就有巨量水銀制成的“江河大?!保F(xiàn)代考古勘探得出的數據,已經證明了司馬遷對秦陵地宮的記載。 至于生物毒藥,常聽到的有“鴆酒”、“鶴頂紅”、“牽機藥”。 鴆酒是用鴆鳥羽毛浸泡制成的毒酒。鶴頂紅顧名思義,就是丹頂鶴頭頂上那塊紅色肉瘤里提取的毒素。 根據影視劇的描述,中了鴆酒與鶴頂紅的毒,發(fā)作起來很快,除了還珠格格里那個被蝴蝶吸出鶴頂紅毒液的香妃,很少看到有生還的劇情。 注意文史君的措辭,影視??!劇情??! 正兒八經的歷史記載中,壓根兒就沒有確切被鴆酒和鶴頂紅毒殺的案例。所以這兩款毒藥,估計只是古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搞出“飲鴆止渴”這類詞,有那么個主觀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真實。 好比“狼狽為奸”,狼群的活動規(guī)律,跟狽壓根沒關系,奸什么奸?罵罵人的話罷了。 但是,有關牽機藥的使用,歷史上可就有個大人物,是的的確確死在宋太宗趙光義賜予的這款毒藥上面。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因為李煜有名,跟著毒死他的牽機藥也變得有知名度起來。 牽機藥,就是中藥馬錢子,服食后會導致人體劇烈抽搐,過程十分痛苦,整個人頭部和腳板勾在一處,形狀像“牽機”,所以得了個牽機藥的外號。 北宋的牽機長啥樣?沒概念,大家就想象成餐桌上大蝦,被煮熟后弓起的樣子吧。 還有一些動物毒素,比如蛇、蝎子、河豚,古人獲取起來也不難。 但是,這些動物毒素本質上是一種蛋白質,一經加熱就失去了活性。 現(xiàn)在有道廣東粵菜“蛇咬雞”,是讓毒蛇活活咬死公雞,然后把蛇和雞的肉一塊兒燉煮,據說吃起來十分鮮美。為啥食客沒中蛇毒?因為經過這么一煮一燉,蛋白質毒素早就已經被破壞了。 但也不是所有動物身上的毒素,都能高溫去除活性。就拿河豚來說吧,每年因為嘴饞死于喝河豚湯的,還不在少數。 了解了以上古代幾款毒藥的特性,咱們再來討論陰謀家給皇帝下毒的可能性,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皇帝的食物安全保衛(wèi)工作,是一套十分完備的標準化制度,旁人極難從中找到漏洞下手。 先說人,這些直接服務于皇帝飲食起居的御廚、太監(jiān)、宮女,都是經過層層篩選,不僅家世清白,就連長相、性格、忠誠度等方面也有諸多考察,用人關把得很嚴。 再看食材特供和采購,那是相當的嚴格,河豚、死螃蟹、毒蘑菇啥的,第一關選材就會被刷下來。 到了御膳房內,進入煮飯燒菜環(huán)節(jié),每個御廚專門負責一道菜,邊上還有太監(jiān)跟著監(jiān)視,不太可能有下手的機會。而且跟現(xiàn)代食堂留樣制度類似,給皇帝吃的飯菜,也會保留一份樣品,以便出了問題后追根溯源。 接下去,就是清宮劇里太監(jiān)手盆食盒排成長隊的情景,皇帝的餐桌旁還有一個太監(jiān)唱菜名,蒸羊羔、蒸鹿尾、燒花鴨、掛爐烤豬...... 擱在慈禧那樣動輒一頓飯100多道菜的主子,沒點記性和順口的嘴巴,還真干不了這差事。 這些菜,事先要么裝在銀盤里,要么會插上銀牌或銀針。作用嘛!就是通過銀器遇到硫化物會變黑的化學屬性,來試探菜品里有沒有被下毒,首當其沖的就是砒霜。 砒霜,化學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完全提純的情況下,是不會與銀產生任何反應的。但古代提純技術有限,總歸會摻雜進一些硫化物,這樣銀針測毒就有了科學依據。 這時,“嘗膳太監(jiān)”就要下筷子了。 太監(jiān)嘗完到皇帝開吃,中間還要隔些時間,一旦試吃的太監(jiān)身體感覺到異樣,滿桌豐盛的飯菜,就到不了皇帝的嘴中。 剩下的,就是六扇門、東廠、警衣衛(wèi)、內務府、粘桿處的事了。 那慢性毒藥呢?那種嘗膳太監(jiān)吃了短時間內察覺不出異樣的,或者那些需要長時間服用才會毒死人的毒藥呢? 別低估古人的智慧,人家皇宮早就防著這一招了! 皇帝吃飯,都要擺上滿滿一大桌,不光是顯擺皇家的排場,更重要的是增加下毒者的難度??偛荒馨岩话俣嗟啦?,全給下一遍毒藥吧? 而且,皇帝的飲食愛好,在宮廷里是要嚴格保密的。 后來,為了掩蓋皇帝的飲食偏好,清朝宮廷里還出現(xiàn)了“每道菜最多吃三口”的規(guī)定,吃過三口,這道菜按規(guī)矩十天半個月之內是不能夠再上桌的,防的就是給人依照皇帝口味“精準狙擊”。 匯總一下,毒藥藥理、御膳制度、皇帝自我克制,都在最大程度上杜絕了給皇帝下毒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防毒措施只適用于“實權”皇帝。 歷史上中毒而死的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吃的毒餅,被宋太宗趙光義牽機藥賜死的南唐后主李煜,辮子里測出大量砒霜殘留的光緒,以及被日本人毒死的李氏朝鮮高宗李熙。 他們都有個共同點——沒有實權,性命被別人拿捏在手中。 被毒死,結局說不定還算是好的,畢竟下毒的人或顧忌輿論、或不想背負罵名,還下了點功夫搞這么出掩耳盜鈴的套路。 至于擱在趙高與秦二世、司馬昭與曹髦、宇文化及與隋煬帝楊廣,就直接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了。這對受死的皇帝而言,可就太扎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