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貴在持平。 《論語》第二十篇第一章: 【原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彼匆嘁悦怼?/p>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jǐn)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譯文】 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jīng)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于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yuǎn)終止?!彼匆策@樣告誡過禹。 商湯說:“我小子履謹(jǐn)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xì)w我一個人承擔(dān)?!?/p> 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rèn)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謴?fù)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xù)已經(jīng)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hù),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悟讀】 理貴持平不卑不亢, 心能守正無黨無偏。 本章是匯集了古圣先王治國平天下之大道。君子之道,貴在持平,水平不流,人平不語,不平則亂。無論修身,抑或治國,皆同此理。 “允執(zhí)其中”,中者中道,執(zhí)乃執(zhí)持,允者信也。允執(zhí)其中是堯在禪讓的時候囑咐給舜說,要信實的執(zhí)持其中道。這個中道是古圣先賢以心傳心的大道,堯舜禹湯這些圣王們皆證得中道。 儒家講中庸,相傳夫子之孫子思作《中庸》,把夫子之心法表達(dá)出來,特別強調(diào)“致中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是未發(fā),不起心、不動念,凡人做不到,也很難體會;故而需要有一階梯,此階梯叫和;和是起心動念了,然而起心動念皆中節(jié),中節(jié)即有規(guī)矩、有禮度,不偏邪。換言之,起心動念須用正,這叫和;用和做為階梯,逐漸逐漸達(dá)到中,這叫致中和,慢慢進(jìn)入圣人境界。 輕重得宜大權(quán)在手, 偏正不倚天地良心。 中國王道文化有心法,這是歷朝歷代的王者必須要掌握的,否則所有的良好愿望皆會事與愿違。心法即堯舜禹三代之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為道家,道家修真。修真講究說真話,做真事。說真話要明白真理,做真事要掌握專業(yè)技能。道心,指生命最初的善良本性,即天心;符合不同高境界道理的精神狀態(tài)為本真;返本歸真及維護(hù)人善良的本性與天良理性所謂的良知,這就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文理和文脈。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