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種名貴中藥的替代品,建議收藏,不用麻煩醫(yī)生了 1、麝香——替代品——石菖蒲、白芷 2、人參——替代品——黨參、太子參 3、貝母——替代品——前胡、紫苑 4、檀香——替代品——降香 5、鱉甲——替代品——銀柴胡、地骨皮 6、穿山甲——替代品——王不留行 7、白花蛇——替代品——防風(fēng) 8、冬蟲夏草——替代品——枸杞、百合 9、犀角——替代品——水牛角 10、鹿茸——替代品——巴戟天 11、虎骨——替代品——透骨草 12、藏紅花——替代品——益母草 中醫(yī)臨癥常用的對癥“三味真藥” 【干姜、細辛、五味子】——痰飲咳嗽三藥【黃芩、生石膏、魚腥草】——肺熱咳嗽三藥 【當(dāng)歸、川芎、芍藥】——調(diào)理經(jīng)血三藥 【黃連、半夏、瓜蔞】——滌痰散結(jié)三藥 【干姜、巴豆、大黃】——行氣破氣三藥 【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外感自汗三藥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降氣化痰三藥 【麻黃、生石膏、懷山藥】——外寒內(nèi)熱型感冒三藥 【蓯蓉、白術(shù)、枳殼】——氣虛便秘三藥 【大黃、牡蠣、昆布】——水腫、便秘三藥 【柴胡、黃芩、青蒿】——外感發(fā)熱三藥 【紫草、羚羊角粉、防風(fēng)】——紅斑狼瘡三藥 【吳茱、人參、大棗】——脅痛三藥 【麻黃、細辛、附子】——陽虛外感三藥 【生黃芪、山藥、生地黃】——消渴三藥 【黨參、丹參、苦參】——心悸三藥【幾種常用中藥的藥力走向】 川桂枝——走四肢 桂枝尖——四肢末 干桑枝——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黃芪——向上 炒枳殼——向下 秦艽——向左 當(dāng)歸——向右 瓜蔞皮——走胸前 薤白頭——走胸后 生黃芪——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鎊、羌獨活、香白芷——走脊柱、后背 凈桃仁——祛局部之血瘀 南紅花——祛全身之血瘀 干荷葉、干荷?!?br>廣藿香——降胃氣 廣佩蘭——升脾氣 北細辛、川木通(藥對)——走下肢外側(cè)(氣分) 懷牛膝、大川芎(藥對)——走下肢內(nèi)側(cè)(血分) 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諸子皆降,蔓荊子、茺蔚子獨升。 三味藥組成的方子
白附子、白芷、川芎相配主偏頭痛; 青皮、柴胡、香附相配主脅肋脹痛; 石膏、白芷、升麻相配或石膏、生地、牛膝相配主胃火牙痛; 羌活、川芎、細辛相配或羌活、白芷、細辛相配主風(fēng)寒頭痛; 葛根、麥冬、天花粉相配或黃連、知母、天花粉相配主胃熱消渴; 穿心蓮、大青葉、牛蒡子相配或野菊花、金銀花、桔梗相配,或金蕎麥、大青葉、牛蒡子相配主咽喉腫痛; 白前、紫苑、半夏相配主肺寒咳嗽; 枇杷葉、前胡、桑葉相配主風(fēng)熱咳嗽; 竹茹、黃芩、瓜蔞相配主熱痰咳嗽; 穿心蓮、地骨皮、桑白皮相配主肺熱咳喘; 枇杷葉、桑白皮、沙參相配主燥熱咳喘; 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白前、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瓜蔞、知母、浙貝相配主肺熱咳嗽等。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細辛、制附子):發(fā)表散寒溫陽,主素體陽虛,外感風(fēng)寒; 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清下熱結(jié),主陽明腹實輕證; 厚樸三物湯(大黃、厚樸、枳實):行氣除滿,去積通便,主實熱內(nèi)積,去積通便; 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緩下熱結(jié),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 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主治胸痹之胸陽不振,痰阻氣滯; 甘麥大棗湯(炙甘草、陳小麥、大棗):養(yǎng)心安神,主臟燥; 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清熱祛濕退黃,主濕熱黃疸; 梔子柏皮湯(梔子、黃柏、炙甘草):清熱去黃,主傷寒身熱發(fā)黃; 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主痰熱互結(jié)證; 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溫中驅(qū)寒,回陽救逆,主亡陽證; 白通湯(附子、干姜、蔥白):溫里散寒,復(fù)陽通脈; 薏苡附子敗醬散(敗醬草、薏苡仁、附子):清熱利濕排膿,主腸癰內(nèi)膿已成; 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宣肺解表,主風(fēng)寒咳嗽; 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主氣陰不足之心悸; 玉屏風(fēng)散(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固表補虛,主表虛不固之汗出等; 縮泉丸(烏藥、山藥、益智仁):補腎縮尿,主腎虛之遺尿; 失笑散(五靈脂、蒲黃、黃酒或醋):活血祛瘀,散結(jié)止痛,主淤血停滯證; 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主淤血阻滯證; 三妙丸(黃柏、蒼術(shù)、牛膝):清熱燥濕,主濕熱下注所致痹病; 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樸):祛濕解表,化濕和中,主陰暑證; 增液湯(玄參、生地、麥冬):增液潤燥,主津虧便秘; 消瘰丸(玄參、牡蠣、貝母):化痰軟堅,主痰結(jié)之瘰疬; 三子養(yǎng)親湯(白芥子、蘇子、萊菔子):行氣化痰消食,主痰食交結(jié)證; 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蝎):祛風(fēng)化痰,通絡(luò)止痛,主風(fēng)痰阻絡(luò)之口眼歪斜; 玉壺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祛風(fēng)化痰通絡(luò),主風(fēng)痰吐逆,頭痛目眩等。【干姜、細辛、五味子】——痰飲咳嗽三藥 【黃芩、生石膏、魚腥草】——肺熱咳嗽三藥 【當(dāng)歸、川芎、芍藥】——調(diào)理經(jīng)血三藥 【黃連、半夏、瓜蔞】——滌痰散結(jié)三藥 【干姜、巴豆、大黃】——行氣破氣三藥 【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外感自汗三藥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降氣化痰三藥 【麻黃、生石膏、懷山藥】——外寒內(nèi)熱型感冒三藥 【蓯蓉、白術(shù)、枳殼】——氣虛便秘三藥 【大黃、牡蠣、昆布】——水腫、便秘三藥 【柴胡、黃芩、青蒿】——外感發(fā)熱三藥 【紫草、羚羊角粉、防風(fēng)】——紅斑狼瘡三藥 【吳茱、人參、大棗】——脅痛三藥 【麻黃、細辛、附子】——陽虛外感三藥 【生黃芪、山藥、生地黃】——消渴三藥 【黨參、丹參、苦參】——心悸三藥 中醫(yī)臨癥常用的對癥“三味真藥”匯總: 【干姜、細辛、五味子】——痰飲咳嗽三藥 【黃芩、生石膏、魚腥草】——肺熱咳嗽三藥 【當(dāng)歸、川芎、芍藥】——調(diào)理經(jīng)血三藥 【黃連、半夏、瓜蔞】——滌痰散結(jié)三藥 【干姜、巴豆、大黃】——行氣破氣三藥 【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外感自汗三藥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降氣化痰三藥 【麻黃、生石膏、懷山藥】——外寒內(nèi)熱型感冒三藥 【蓯蓉、白術(shù)、枳殼】——氣虛便秘三藥 【大黃、牡蠣、昆布】——水腫、便秘三藥 【柴胡、黃芩、青蒿】——外感發(fā)熱三藥 【紫草、羚羊角粉、防風(fēng)】——紅斑狼瘡三藥 【吳茱、人參、大棗】——脅痛三藥 【麻黃、附辛、附子】——陽虛外感三藥 【生黃芪、山藥、生地黃】——消渴三藥 【黨參、丹參、苦參】——心悸三藥 【老中醫(yī)常用:6味補足氣血藥,各有對癥】1、 黃芪 黃芪味甘、性溫,可以利水消腫、補氣止汗,調(diào)理腸胃、氣虛導(dǎo)致的渾身無力等問題。 2、山藥 山藥味甘、性平,可以益氣養(yǎng)陰、調(diào)理脾虛食少、大便溏稀等問題。 3、人參 人參味甘,可以大補元氣,補脾益氣,調(diào)理脾氣虛、肺氣虛、心神不寧等問題。 4、西洋參 西洋參味甘、性涼、微苦,可以補氣養(yǎng)血,調(diào)理氣津兩傷口渴、氣虛欲脫等問題。 5、黨參 黨參味甘、性平,可以補脾肺氣、補血養(yǎng)津,調(diào)理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等問題。 6、大棗 大棗味甘、性溫,可以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調(diào)理臟躁、失眠等問題。 1.附子+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茯苓——溫陽救逆,強心固脫——陽氣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陰水2.附子+麻黃+桂枝+細辛+干姜+五味——散寒定喘——虛寒性支氣管哮喘 3.附子+肉桂+熟地+鹿角膠——溫補腎陽以散寒凝——“陰疽”(骨結(jié)核)屬虛寒之證 4.附子+白花蛇+蜈蚣+蒼術(shù)+獨活+當(dāng)歸——祛風(fēng)濕、散寒而鎮(zhèn)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5.附子+大黃+細辛+綿茵陳+郁金——散寒止痛、溫通利膽——慢性膽囊炎(膽絞痛)屬虛寒 6.附子+黨參+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溫補陽氣——陽氣虧虛引起的眩暈及心動過緩 7.附子+干姜+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溫補脾陽而止瀉,溫補心陽而治胸痹——虛寒性泄瀉及胸痹(心絞痛) “中藥靶向藥”帶領(lǐng)方藥直達病變部位 這首補虛藥歌訣,一共62句,基本上涵蓋了常見的補虛藥,即使是沒有系統(tǒng)學(xué)習(xí)過的人,看了后,也很快就能了解。 十二經(jīng)絡(luò),每個經(jīng)絡(luò)都有相對應(yīng)補瀉藥物,循經(jīng)用藥更有效果,下面來了解一下:心經(jīng) 問君何藥補心經(jīng),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dāng)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jīng) 滋補肝經(jīng)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jīng)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術(shù)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shù)甘草宜。 瀉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jīng)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綿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fēng),澤瀉葶藶瀉肺經(jīng),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干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jīng)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jīng)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dāng)。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jīng) 補胃需用蒼白術(shù),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泄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jīng)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jīng)。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jīng)。 大腸經(jīng)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jīng);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jīng)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蒿本。 膀胱經(jīng)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xù)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中藥之專病專藥 【老中醫(yī)常用的三味藥(一)】氣虛——三味藥——:人參,黃芪,五味子 陰虛——三味藥——:百合,麥冬,川貝母 助眠——三味藥——: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 牙痛——三味藥——:骨碎補,白芷,地骨皮 口苦——三味藥——:蒲公英,黃芩,龍膽草 潤喉——三味藥——:玄參,麥冬,桔梗 通氣——三味藥——:柴胡,香附,川芎 開胃——三味藥——:木香,焦山楂,炒麥芽 潤通——三味藥——:火麻仁,決明子,炒萊菔子 胃——三味藥——:黃連,干姜,蒲公英 強心——三味藥——:紅參,紅景天,肉桂 痰濕——三味藥——:半夏,陳皮,厚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