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屬于今天的書 《海陸的起源》: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關于"大陸漂移假說"的著作,出版于1915年。魏格納在這本書里系統(tǒng)地闡述、論證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今日的美洲、非洲、亞洲、歐洲、澳洲及南極地區(qū)大陸在古生代時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天體引潮力與地球自轉(zhuǎn)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破裂成了數(shù)個板塊,從而導致離極漂移和向西漂移,并逐漸形成了當今世界的大洲、島嶼和海洋的分布格局。魏格納這一觀點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但對其攻擊遠遠多于支持,但在魏格納去世30年后,板塊構造學說席卷全球,人們終于承認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是迄今為止能夠解釋包括古代生物、古氣候、地質(zhì)構造、地形等廣闊領域里眾多疑問的科學理論,同時為后來形成的“板塊構造學說”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研究的主流思想。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大陸漂移說”創(chuàng)立者。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并曾經(jīng)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35小時的耐空紀錄。他偶然間發(fā)現(xiàn)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經(jīng)過研究驗證,于1915年出版《海陸的起源》,書中闡述了古代大陸原來是聯(lián)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陸漂移而分開,分開的大陸之間出現(xiàn)了海洋的觀點。魏格納曾三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和探險活動,并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xù)渡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去世。后人為紀念他,以他命名了月球及火星上的隕石坑,小行星29227也是以他為名的。 關鍵詞:大陸漂移說 專著
|
|
來自: someonether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