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D-10全稱 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10次修訂版 2. 幾個發(fā)展節(jié)點 誕生于1893年,和毛主席同歲,當時叫國際死因分類,由法國政府組織修訂。 第一次修訂于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那年。 第六次修訂于1948年,在死因基礎上加入了疾病分類。第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從第六次修訂開始由WHO接管。為什么WHO 1948年才接管,因為WHO 1948年才成立。 ICD-10首次在編碼中加入了字母,也就是我們目前使用的版本。 3. 四個分類軸心 病因、解剖部位、臨床表現(xiàn)、病理 4. 工具書 共分三卷,第一卷比較厚的叫類目表,第二卷看不懂的叫指導手冊,第三卷最厚的叫字母順序索引。 第一卷按照英文字母和數(shù)字大小的順序排列,第三卷按照漢語拼音-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第三卷有三個獨立索引,疾病、外因、藥物)。 5. 各章節(jié)的分類順序 強烈優(yōu)先章:大肚子O編碼(15章)和小屁孩P編碼(16章) 一般優(yōu)先章:1、2、5、17、19 最后分類章:R(18章癥狀體征)和Z(21章Zui后分類) 附加編碼章:20章vwxy 6. 術語、符號和縮略語 三位數(shù)編碼叫類目,四位數(shù)編碼叫亞目,五位數(shù)編碼叫細目 殘余類目:“其他”和“未特指”的亞目,通常是.8和.9,很多老師叫人家“垃圾碼”,這有些不公平。如果沒有這些“垃圾碼”,醫(yī)生下的那些垃圾診斷往哪放呢,所以應該叫人家“天使碼”。 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其他方面未特指,意思就是診斷不夠明確。 NEC(Not Elsewhere Classified):不可歸類在他處,意思是診斷挺明確,但是工具書容量有限放不下了。 方括號[ ]:同義詞、代用詞、注釋短語或指示短語。 圓括號( ):輔助性修飾詞,有沒有都一樣,可對其視而不見。 大括號﹛﹜:只出現(xiàn)在第一卷,表明括號左右兩邊術語的關系,一般都是一條與多條的關系,目的是減少重復。 冒號::表示術語內容不完整,需要與冒號下的修飾詞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診斷名稱。 井號#:只用于第三卷索引的腫瘤表中。它表明當部位有#時,如果腫瘤是鱗狀細胞癌就要分類到該部位的皮膚的惡性腫瘤中。如果腫瘤是乳頭狀瘤,則分類于該部位皮膚的良性腫瘤。 菱形號?:只用于第三卷索引的腫瘤表中。它表明當部位有 ? 時,任何類型的癌或腺癌(或者說,腫瘤形態(tài)學編碼不在M918-M934之間)都被認為是從另外一部位轉移而來,要編碼于C79.5骨和骨髓繼發(fā)性惡性腫瘤。 星劍號編碼:雙重分類,例如,結核性乳突炎, A18.0+ H75.0* ,前面劍號是病因,后面星號是臨床表現(xiàn),所以不應該叫星劍號編碼,按照原文叫“劍星號編碼”比較容易記住,也就是The 'dagger and asterisk’ system。 7. 編碼查找方法 確定主導詞,三卷找編碼,一卷核對。 8. 主導詞的確定方法 主導詞一般是臨床表現(xiàn),寄生蟲病查“侵染”, 開放性損傷查“傷口”,不知道類型的查“損傷”,產科用“妊娠”、“分娩”、“產褥期”,實在查不到的用“病”、“疾患”試試。 9. “見”和“另見” 按照主導詞查找時,如果提示“見另外一個主導詞”,就去查另外一個主導詞;如果提示“見情況”,就換個主導詞重新查;如果提示“另見另外一個主導詞”,就是如果這里查不到就看看另外那個主導詞下面有沒有;如果提示“另見情況”,就是如果這里查不到就換個主導詞試試。 腫瘤形態(tài)學后面的 “見”或“另見腫瘤”是指示要到腫瘤表中查找腫瘤部位編碼。 10. 幾個編碼規(guī)則(注意是ICD-10的編碼規(guī)則,不是首頁編碼規(guī)則,更不是醫(yī)保清單編碼規(guī)則) 慢性疾病急性發(fā)作,按急性編碼;沒有特異性治療的仍按慢性編碼。 懷疑診斷按確定診斷編碼。 后遺癥有臨床表現(xiàn)先編碼臨床表現(xiàn),沒有指出臨床表現(xiàn)的編碼后遺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