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所以這一行業(yè)“高手”最多,學易經(jīng)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人,一類是自我求知解惑的,另一類是“幫助”別人解惑的,第一類人是真的專心學易經(jīng),第二類人可以說全部都是沽名釣譽的;第一類人不管學得如何都不太喜歡說點什么,第二類人喜歡主動給別人指點一二;第一類人不管學得如何總歸屬于用心去學,第二類人喜歡走捷徑,他們根本就不用心思去學,因為他們的目標根本就不是學會,而是讓你認為他們學會了。 易經(jīng)沒有捷徑可走,任何學問想輕輕松松、不費力氣的學會是不可能的。易經(jīng)最終是“悟”出來的,但又不是直接悟出來的,在悟易經(jīng)之前要過思辨這一關,可以說思辨是易經(jīng)最關鍵的地方,要過思辨這一關首先要研究前人的思辨。 有人說程朱理學已經(jīng)不是易經(jīng)了,說這話首先要看完程頤的伊川易傳以及朱熹的周易本義才行,只有看懂了程朱理學在講什么才能分辨出來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任何文章都不可能全是精華,但程朱理學也絕不盡是糟粕,重要的是要思辨出來程頤、朱熹為什么那么注解周易,后學者不需要認可程朱理學,不需要認為他們都是對的,要的是理清他們的思辨過程。 還有人說從孔子注解易經(jīng)開始,易經(jīng)已經(jīng)叫做周易了,而周易屬于儒家的典籍,屬于倫理學,孔子注解的周易的卻是往倫理秩序這個方向延伸的,后學者可以不接受孔子得出的這些結論,但是很有必要思辨孔子為什么會得出這些結論。所以還是那句話,后學者應該通過孔子的思辨讓自己思辨,有思辨才有所悟,有所悟才能學會易經(jīng)。 有一說是易經(jīng)有三種,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但其實這三種差別不大,無非是卦象次序有差別。嚴格的來說周易是易經(jīng)的注解,64重卦是周文王所作,易傳是孔子所作,這些合起來才稱為周易。也就是說最早的易經(jīng)只有八卦,也有可能連山、歸藏有其他人做出重卦,但是對卦的解釋跟周易不同,比如對彖、象、爻等有另一套解釋。 但是就現(xiàn)在來說學易經(jīng)只能從周易看起,因為所謂的連山、歸藏早已失傳,而且周易最接近易經(jīng)產(chǎn)生的時間。再后來又有人對周易做出注解,比如周易正義、橫渠易說,到了現(xiàn)在又有很多“老先生”注解的周易,但除了曾仕強、南懷瑾等少數(shù)人以外其余的都不是精心治學的,他們有太多無思辨的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