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的對比閱讀,我認為,項羽才是真英雄 少年壯志 使始皇游會稽,是我第一次對項羽留下深刻印象,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帶著睥睨天下的傲氣,有此等膽魄,何愁沒有一番大作為? 同樣見到始皇帝的。還有劉邦。卻只是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實話,在氣勢上,劉邦就已經(jīng)輸了,只不過是太息罷了。 而在《史記》中提及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钡凇俺S写蠖取焙竽?是“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為人之不莊重,甚至是有些下流了。不要說什么“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是因為“常有大度”。如此這般。那么劉邦的花銷只能從父母那里獲得,稱得上是不孝了。 同樣年少輕狂的還有項羽,文書典籍,兵法劍術(shù),均不肯竟學(xué)。更是失天下的潛在原因,然其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更勝于邦也。 揭竿而起 項羽的起義過程,在史記中,描寫得較為簡單,斬郡守,奪官印,屠其府,懾其人,集其吏,,諭其事。得江東子弟8000人,就此開啟征戰(zhàn)之路,干脆,卻足見其勇武。 而劉邦就比較復(fù)雜了,先來的就是一大串的鋪墊,什么臥蛟而育,容貌異人,身有云氣,股有黑子。甚至還專門用始皇襯托,謂其“東南有天子氣”,東游以壓之,這就有些不靠譜了,祖龍陛下五次巡游,年少登王座,平幾端亂禍,勒功銘刻何其多也,竟被拿來襯托這樣一個人物。況且,總是始皇在意東南天子氣,高祖有何以自疑?僅僅是斬白蛇嗎?再者,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長往而得季?!眳魏竽艿眉荆瑸楹问蓟什荒??可見是胡謅了。竟也誆來了那么多親附者,也罷,起義套路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也就不說什么了。 以上是高祖他老人家起義前的一系列造勢,然后才是真正的起義過程。劉邦不是如項羽那般親自斬郡守,集子弟而起義的。劉邦回沛縣是蕭何,曹參的主意,他不是主動;沛縣的縣令是沛縣父老子弟殺死的,劉邦未曾動手;沛縣縣令的官職更是因為蕭曹二人的推舉以及一系列的封建迷信活動,而劉邦本人更是推辭是假,怕死是真;甚至最后召集子弟的人,都不是沛公。這樣的一個人怎么能算是英雄呢? 用人?還是被用? 項羽起事初期,奉主楚懷王,然懷王與羽孰為主,自不必言之。懷王更像是豎起的一個靶子,負責名正言順與吸引目光。 想破釜沉舟,收服降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一個敢字,看出早期項羽以武服人,未使其心服也,但卻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收服。而在垓下之戰(zhàn)時呢?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是真正的心服,真正的以死效忠。 反觀劉邦。自起義初起,他才是被蕭曹等人立起來的靶子。身負多種異象天命,再沒有比劉邦更光耀四射的擋箭牌了?;蛟S有人要問,同為擋箭牌,為何懷王被殺,劉邦踐祚?這其實是項羽的一大敗筆,本以懷王為主,自有人來歸順,不要命的沖鋒陷陣。但項羽卻殺了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得了天下,霎時間萬眾矚目,成了天下的眼中釘。無人不欲拔之而后快。反觀蕭曹,恭恭敬敬的供著這個靶子,又有出謀劃策,仔細看高祖本紀。再結(jié)合其他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之后的功臣,大多是在當年在沛縣把劉邦扶起來的人。如蕭何,曹參,樊噲等。就是那淮陰侯韓信,也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可不是沛公月下追韓信。至于為何蕭曹不稱王?首先,沛公在明面上是主,也是積累了一定人氣的。不能輕易動之,有項羽為鑒。其次,殺主上位這個名聲可不好聽,人這種生物,一為名,一為利。為一時之利,背千古罵名,得不償失。畢竟,最后哪怕不做皇帝,蕭曹等又何嘗不是無冕之王?畢竟弄死韓信的是蕭何,留下的成語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不是成也蕭何,敗也沛公。不在首位,卻左右生殺大權(quán),豈不美哉?有此三者,蕭曹何必殺沛公而自立耶? 美人如斯 在項羽這里,有一個美人比較出名。沒錯,就是虞姬。虞姬出現(xiàn)在垓下之戰(zhàn)中,來歷不明,其他史料有載,虞姬在《垓下歌》后,猶和一曲:“漢軍已掠地,四面楚歌聲。霸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隨后自刎。有美人傾心如斯,亦可見項王英雄氣概。而在這里亦有人詬病,言及項王兵敗之時,眼中只有美人與寶馬,氣量狹小。但一個人對一匹馬如此珍視,對人又怎會涼?。坑忻廊烁试笧橹八?,又怎會無人為之效命呢?畢竟在那樣的時代,虞姬被俘最大的可能就是收歸沛公的小后院。日子絕對差不了,又何苦赴死?至于沛公涼薄與否,暫且不言。 在看沛公和他的美人,嗯,也就是呂后。呂后算是高祖的糟糠之妻,陪著高祖歷經(jīng)磨難。然而,就因為呂后年紀大了,便夫妻關(guān)系疏遠。更因為喜歡戚姬的年輕貌美與所謂趙王“類我”。便欲廢掉孝惠,改立趙王,若不是商山四皓一事,這孝惠帝一位,便另有其人了。而縱是如此,劉邦對戚姬的寵愛終是埋下了禍患,鬧得劉邦死后后院起火。 讓我們回顧《史記》看一下這場火。 一: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求戚夫人,而召趙王~趙王少,不能早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黎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這是受害者一:趙王如意 二: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這是受害者二:戚夫人 三: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因病。歲余不能起,孝惠以此日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這是受害者三:孝惠帝盈 以上三者,雖居呂太后本紀,然觀其事,非呂氏之亂所致也。蓋因沛公生時,幸戚姬而疏呂后也。況惠帝,呂后親子也。為其所殃,受其所害,可嘆也。 這樣一個連家事都處理不好的人。怎么稱得上英雄呢? 華宴鴻門 終于到重頭戲了,《鴻門宴》,來了 《鴻門宴》中,項羽可謂是倒了大霉。千算萬算也算不到,自家叔父胳膊肘往外拐,把他坑的不輕。本應(yīng)擊殺劉邦,卻因為多了一出提前請罪,下不來臺。更是因為礙于內(nèi)心因素,沒有聽從范增的暗示,而放過劉邦。讓我們細看《鴻門宴》。 首先,項伯。叔父大人小間諜做的不錯。一面給沛公通風(fēng)報信,一面又在項羽處為劉邦講情。可以說是為了張良在項王處使足了勁講情,也有可能是為了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不要看不起約為婚姻,君不見信陵君,竊符救趙,姻親關(guān)系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嗎?那么,最大的一部分原因呢?讓我們來看陳仁錫的一段話:“伯之二于羽,以羽之王章邯也。項梁,羽季父伯亦羽季父。邯殺梁而羽王邯,伯之心始寒矣?!笔沁@樣了。項羽雖然勇武,做人確實有些失敗的。 其后,范增,項莊。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一重要情節(jié)中,范增為謀者,項莊為實施者。上面一開始,也提到了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先生這時怕是已經(jīng)氣急敗壞,才想出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一招。到宴后沛公逃跑,還送他一雙玉斗,更是氣血翻涌,欲殺之而后快了。所以才會有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吧。而他老人家,接下來更是一路倒霉。到最后,因為陳平的離間計,走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再看,項羽。傻孩子鴻門宴智商怕是有些下降,更多地是因著所謂情誼所囿,到現(xiàn)在我都想拍死他,怎么到了關(guān)鍵時候開始優(yōu)柔寡斷了呢?還直腸子。人家剛說了兩句辯解的話,他就心直口快的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得把自己人給賣了,要知道鴻門宴后還有一個情節(jié):沛公至軍,立誅曹無傷。失去了這么主動間諜,糊涂??!也正因為掉線,才導(dǎo)致了樊噲闖帳撈沛公,張良斷后得退身吧。沛公都跑了,還不知道把張良扣下,屬實敗筆。 讓我們最后來分析一下劉,樊,張三人(有種劉關(guān)張質(zhì)感莫名)。劉邦除了請罪之外,也沒啥大動作(整個高祖本紀也沒見他有啥大動作)。最后撤離,都是拿上廁所做借口。而樊噲闖帳一舉,可謂勇武。奈何是為了那么一個不爭氣的主子。張良更是在鴻門宴中作為關(guān)鍵角色,是他收到了項伯的消息,告訴沛公應(yīng)對之策;也是他察覺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外出請樊噲闖帳,留侯不愧是留侯??v觀《鴻門宴》,可以說,劉邦是臣子們撈出來的。 情義輕重 劉邦,項羽兩個人總有危急時刻。而反應(yīng)截然不同。 項羽,垓下之戰(zhàn)可謂其壯烈,得烏江亭長相助,何不渡之?伺機而后動。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奈何,項羽心中滿是被情義所圍,8000子弟隨而出江東。靜一人不得還。臉面何在?心中有愧否?這才是項羽自刎的真正原因吧——因為愧疚。 再看劉邦。有兩次比較重要的危急時刻。一次敗走之時,多次將孝惠帝魯元推下車,毫無父子父女之情。卑鄙如此。若不是夏侯嬰多次將孩子扶上馬車,可能已經(jīng)沒有孝惠帝和魯元公主了吧?另一次更是千古留名,留的也是罵名。項羽俘獲太公,欲烹之,以威脅沛公。而沛公的反應(yīng)呢?若是太公成了肉羹,你應(yīng)該分我一杯。屬實令人心寒! 如此看兩人氣度,孰為英雄,高下立見。 這就是我的觀點,項羽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孫宇曦:涉縣第一中學(xué)18實驗學(xué)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