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八塔 依山次遞漸如峰, 形制高低各不同。 面向黃河從未語, 千年猶在顯神功。 游一百零八塔 一幅圖畫掛山川, 三角等腰直向天。 自古淵源雖不曉, 至今光耀在人前。 (此片為李新泉拍攝) 寧夏有一處一百零八塔,我之前聞所未聞,在隨團旅行前又沒做好功課,就匆匆踏上了西行的夕陽紅專列。直到2019年10月18日上午,我們乘車來到了寧夏青銅峽,才首次與一百零八塔謀面,其神奇與壯觀令人驚嘆。 下了旅游大巴車,還需要行走一段路。在匆匆的腳步中,首先跳入眼簾的是一座上有諸多塔型宏偉的三門洞石牌坊,“一百零八塔”五個大字金光耀眼,這表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百零八塔”景區(qū)。 趕路中,大家也沒有忘記拍照留念。 路右邊是一座高山,山坡上有好多古建筑。一組紅檐瓦頂、白墻紅邊的建筑是“紫云觀”。“紫云觀”與山坡上的一組建筑連通。 那半山坡上的建筑又與山頂上一組建筑相通。山尖則有一處高高的微波塔,這里古老建筑與現今元素融進了一張畫面,才讓人清醒的認識到我們一直是走在現實中,而不是一次歷史的穿越。因為隨團旅行,只有一個小時游覽時間,我們無暇近前欣賞那些古老建筑,而是急于趕路,只為早點見到一百零八塔。 前行不遠,一組粉紅色廊柱的建筑“塔林博覽館”很是亮眼。博覽館有石欄圍起,臺階寬闊,博覽館與綠樹和高山交相輝映,十分壯觀。 不久一百零八塔就展現在眼前。 一百零八塔是中國現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于寧夏銀川市南60公里的青銅峽水庫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東,依山臨水,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題記的帛書和佛禎,可能是建于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因塔數總計為一百零八座,俗稱一百零八塔。 佛塔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十二行,總計一百零八座,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這樣集中的塔群,可謂神奇與壯觀。 塔前有一處石欄桿圍起的圓形水池,一百零八塔的石碑就矗立在水池前面,因石碑、水池與塔是在一條直線上,所以在此拍照,可取塔群全景。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 乍一看,這一百零八塔形狀是完全相同的,當沿兩側拾級而上,近距離觀賞時,古塔的造型各有特色。自上而下,形制有四種: 第一層的1座和第十二層的全部19座共計20座塔,其基座呈十字折角形,塔身為覆缽形。覆缽式佛塔又稱喇嘛塔,為藏傳佛教所常用,流行于元代。覆缽之名來源于圓形的塔身,形如倒扣的缽盂,俗稱"塔肚"。豎立與“塔肚”之上的多層相輪呈圓錐形,俗稱“塔脖”,相輪之上為“塔剎”。還記得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嗎?那座白塔,就是典型的覆缽式塔。 第二層至第六層全部23座塔,基座為八角束腰須彌座,塔身呈葫蘆型。 須彌一詞是什么意思呢?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具體形式是上下逐層外凸部分,稱為疊澀,即線條,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間隔以蓮瓣。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后來代指建筑裝飾的底座,比如影壁、屏風等家具底座。 第七層全部9座塔,塔基均為八角束腰須彌座,塔身呈圓筒狀; 第八層至第十一層全部56座塔,塔座為八角束腰須彌座,塔身為折腹式。 當我們登上塔群最頂端時,見到了一座獨自矗立的高塔,這是塔群中最大的一座塔,高 5米,塔基呈方型,為過洞式喇嘛塔,面東壁有龕門。 其余的107座塔大小相當,高度在2.5米與 3米之間,均為實心喇嘛塔。 塔座平面有八角或亞字形的須彌座,上建塔身,剎頂施相輪傘蓋寶珠。 塔身多使用半塊殘磚,而基座多使用整磚。一百零八塔的磚結構塔身僅有最外面一層,里面包裹著的是土坯塔,土坯塔正中心都有一根木質立柱。在1987年開始維修時,塔內的土坯塔已經全部損毀。部分磚塔外面抹有白灰泥,有的在損毀后里面露出三層白灰皮,不同層的白灰皮上有用朱砂等顏料畫出的不同圖案,其中有些殘塔的最外層所繪的是 "用朱砂彩繪的蓮瓣花紋圖"。 在加固維修前清理塔群坍塌堆積物時,考古人員在001號、009號、017號、041號、085號塔的堆積中,發(fā)掘出磚雕佛像8尊、彩繪泥塑像4尊、彩繪泥塑臥象1尊、泥塔模103件、陶塔剎頂3件和建筑殘件瓦當、龍首等遺物。 原有柱木與磚石相輪寶頂殘毀,修復時為了堅固更換為金屬寶頂。 塔群最高處還有一處廟宇。 據說,佛教把人生煩惱歸結為108種,為清除煩惱,規(guī)定貫珠108顆,念佛誦經108遍,曉鐘108響。建筑108塔意為消除煩惱。來這里游覽的人們,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煩惱,帶來吉祥和好運。數一個塔即除一種煩惱,如能一口氣數清所有的塔,則可盡除人生煩惱。不少游人至此都要數塔。 當然,這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并不可信。其實,人們消除煩惱主要的還要靠自身心態(tài),外力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居高望遠,景色非凡。山下是一處偌大的廣場,廣場上有幾方造型美觀的池塘,右邊山坡上還有金色的塔林,估計是近年所建。 從正面俯瞰,一百零八塔下邊圓形廣場中間有一處圓形水池,兩側有諸多樹木散落其間,廣場被池塘所簇擁。 遠處那寬寬的黃色河流便是青銅峽水庫。 近處可見排列整齊、造型各異的塔尖。 廣場中間通向水庫方向也有一處大石牌坊,這處石牌坊與水庫邊的草地相鄰,越過一片草地,就可去水庫邊。 近觀,附近還有一處石牌坊上書“塔林博物館”。 一百零八塔、下面廣場上的圓形水池、中間的方形欄桿圍起的香爐、以及遠處通道連接的大牌坊,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兩邊的水池及建筑均對稱,如一巨幅畫卷。 塔下還有一塊黑色的一百零八塔石碑。 塔下面墻上有關于一百零八塔的簡介,講述了塔群的歷史淵源。 一塊石碑是《一百零八塔宣言》。這是參加共閃108塔大型公益攝影創(chuàng)作活動的108位攝影家、于2010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前夕匯聚在108塔之下、通過攝影手段關注文化遺產保護、體現攝影人勇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感的宣言。 還有一處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于1988年8月立的《重修一百零八塔紀略》。 回望這依山傍水、整齊壯觀的古老塔群,人們不禁要問,這塔群究竟因何而建?據資料介紹,關于一百零八塔的建造有很多種傳說,有傳說是北宋百姓為紀念當年穆桂英點將所建;有傳說是明初當地百姓為紀念在此戰(zhàn)死的108名將士所立;有傳說這里是108座和尚的骨灰塔,也有說這只是尊仰《金剛經毗盧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建造的,究竟如何尚無定論。 其實,這里除了一百零八塔外,塔林下原建有2座小喇嘛塔,2塔皆由塔基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此外塔下還有一座古寺遺址。 一百零八塔的建造時間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一直有兩種論斷,一說建于宋朝至清朝之間,另一說建于元朝。在明朝和清朝的文獻中,一百零八塔已有明確的記載。但從歷次修繕出土的西夏文帛畫、彩塑和彩繪圖案、題記等遺跡推測,該塔可能是西夏的遺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古老塔群還險些遭到遷移。1958年,修建青銅峽水庫時,因構筑攔河壩將淹沒塔區(qū)下河灘地,塔林下的古寺遺址和2座塔全部被拆除,并準備將108座喇嘛塔全部遷移,但在已經被拆除的2座塔當中發(fā)掘出了帶有西夏文的千佛圖帛畫和佛經殘頁,整體遷移計劃才取消,古塔才得以在原址上熠熠生輝。 一百零八塔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之所以近千年后我們還能見到她如此壯觀的遺存,都得益于歷代不斷修葺和保護。任何古跡都不可復制,都是中華瑰寶,若要永久留存,讓更多游客欣賞,讓華夏文明得以傳承,保護二字,至關重要。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燦爛文明,永放光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