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是逐漸開啟覺悟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認知的過程,遇見的人和事,走過的橋和路,每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對于我們都是緣分,都是機緣。既考驗著你的耐性,又錘煉著你的品質(zhì)。能發(fā)現(xiàn)它的美,就能夠活得圓融。執(zhí)著于苦難,渾身都是戾氣和埋怨,既辜負了歲月,也是在向生活釋放惡意。人應(yīng)該尊重自己的過去,同時又敬畏生命的偉大。 很多人把語言當(dāng)作一種武器,把能說會道當(dāng)作一種資本,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攻擊別人的軟肋,肆意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且不說自己最終會得到什么,生命卻因此在變得灰暗,生活也會被撕扯得支離破碎。人要心向光明,心懷希望,不能小雞肚腸,忍受不了生活的崩潰。言語不和,言辭犀利,消耗最多的還是自己。人生盡是酸楚,需要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在《贈張叔和詩》中說:“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dāng),不如一默。”一個人生活中有了矛盾,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即便是百戰(zhàn)百勝、次次都贏,都不如忍耐下去。贏了也是輸,輸了也是贏,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浪費時間就是輸了,及時止損就是贏了。說一萬句話,一萬句都對了,不如保持沉默,什么也別說。一切的損失,還是要自己承擔(dān)。 很多事情是對是錯,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在道德上說,你可能是對的。從利益上講,你就是錯的。教育了一個在觀念上跟你不一樣的人,你是對的。但是教育別人難道花費的不是自己的時間嗎?糾正別人又豈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耽誤了很多正經(jīng)事,損失了很多利益,卻是實實在在屬于自己的。人要學(xué)會算一筆賬,心平氣和最得利的還是自己。 《格言聯(lián)璧》中說:“慎言語,雖有奔驥,難追片言之失。駟不及舌,可不畏哉!”人要謹慎對待自己所說的話,即便是快如駿馬,也難以追回一句話造成的損失。駿馬跑得再快,也不及人的舌頭快,怎么能不敬畏呢?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的過客,本分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就好,語言溫和一點,態(tài)度友好一點,生命就會因此而顯得厚重。 人生過了四十歲,精力越來越不濟了,煩心的事情越來越多了,應(yīng)該去繁就簡,能不管的就不管,能不問的就不問,學(xué)會把嘴巴閉上,就是一種高明的智慧。大人物不在意小人物,不一定是人家高傲,是人家的時間更值錢、精力更值錢,跟你說得再多,人家的損失就越多。我們都是小人物,更應(yīng)該收縮心力,用在精進自己的人生上。說得再多,說得再對,都不如干得多、干得漂亮。語言上的本事,也要拿出來做正經(jīng)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