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是開國之主,公元635年崩,葬獻陵。其冢在陜西三原徐木鄉(xiāng)永合村。1992年12月20日我曾經(jīng)至此考察,2021年1月16日再到這里作田野調(diào)查。 一切都是變化的,獻陵當然也是變化的,我的感受也隨之變化了。 昔日獻陵的整個封土都是野草,沒有一棵樹。冬季寒肅,蓬蒿盡蔫,燒荒之痕處處可見。二十八年以后,仍是獻陵,我注意到,從墳底至墳頂,統(tǒng)統(tǒng)植柏。也有野草,不過其色發(fā)白,遂顯干凈。不知道在封土上種樹是否合乎傳統(tǒng),不過它確實體現(xiàn)了一種保護意識,李淵應該感到欣慰。然而一旦其柏根深,是否會向藏有棺槨的坑穴滲水呢?也許環(huán)墳植柏更好,環(huán)墳植柏與松顯然屬于古之風俗。 站在獻陵上,還能遠望。這一帶雖然是關(guān)中腹地,不過它已經(jīng)在渭河北岸,在涇河北岸了。獻陵本起臺地上,我又站在獻陵上,而天很藍,而陽光很亮,我看到了數(shù)里以外的村子。過去的屋舍皆是瓦房,現(xiàn)在似乎多是二層三層的樓房了,建筑材料有紅磚,有發(fā)灰的混凝土,也有黃的或綠的橡膠板。盡管毫無響聲,但村子卻在視角上造成一種喧嘩。 獻陵有其司馬道,就是通向墓塋的路。司馬道就是神道,往往四面皆通。從前我至此,南司馬道為土路,今我至此,南司馬道是混凝土路。硬化方便了,不過也喪失了原始感及和諧感。輕易不要動遺址,要動就施用修舊如舊的原則吧! 隋煬帝執(zhí)政十四年,不過其登基七年天下遂漸亂。楊廣德才皆弱,顯然不是明君。他殺害密戚,誅戮功臣;為享樂而廣招秀色,大造別館;又修運河,又攻高麗。九州甚苦,百姓極怨。撼動其江山的,初是農(nóng)民的起義,卒為統(tǒng)治階層的反叛。 李淵襲封唐國公,公元617年,隋煬帝授其為太原留守,是十足的統(tǒng)治階層的一員。然而他素有雄心,一旦發(fā)現(xiàn)了歷史機遇,遂在太原起兵,進軍關(guān)中。李淵先立隋代王楊侑為天子,接著勸楊侑禪讓。公元618年,改朝換代,李淵在太極殿即皇帝位。唐立,以長安為國都。 雖然唐高祖已經(jīng)號令天下,不過天下仍處動蕩狀態(tài)。隋統(tǒng)一中國,也才三十八年,所以必須盡快翦滅割據(jù)勢力。唐高祖就是這樣干的:公元618年,鏟除了割據(jù)金城的薛舉及其子薛仁杲,隴右平;公元619年,俘虜了割據(jù)涼州的李軌,河西平;公元620年,打敗了割據(jù)馬邑的劉武周,河東平;公元621年,生擒竇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河北平,洛陽平;公元623年,斬劉黑闥,洺州平;公元624年,斬杜伏威刎頸之交輔公祐,丹陽平。至此,企圖獨霸一方的軍閥統(tǒng)統(tǒng)遭到粉碎。 這個過程,秦王李世民出征最多,勛績最大,然而唐高祖是元首,光榮當歸唐高祖。 唐保持了統(tǒng)一,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使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鼎盛。避免分裂,應該是唐高祖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 如何處理唐高祖的喪事,頗讓唐太宗李世民躊躇。盡管唐高祖囑咐悉從漢制,務以儉約,不過唐太宗仍不敢草率。先賢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道理易懂,標準難掌。唐太宗的猶豫是,過于樸素,遂為不孝,而過于崇厚則恐百年以后遭遇搗毀。大臣虞世南和房玄齡都進行了論證,這幫助唐太宗做出了決定:以漢光武帝劉秀原陵為參考,冢高六丈吧!唐高祖入土五年之際,李世民到獻陵來祭祀了一次。 唐人呼永合忖這一帶為白鹿原,也呼其為萬壽原。向東十五里就是荊山,劉邦之父,漢太上皇劉煓的墓塋在此。綜合種種因素,唐太宗及其大臣選了幾十畝高亢且平坦之地挖坑穴以置棺槨,獻陵遂成。其海拔五百米左右,頗為合適。李淵長眠于斯,應該保佑了他的子孫吧! 唐高祖是在太安宮前殿逝世的,近乎半年以后葬獻陵。我偶爾會困惑,經(jīng)過了一個夏天,到底用什么方法降溫呢?用冰塊嗎?取太白山的冰塊嗎?效果如何呢?終于難以想象。 資料顯示,獻陵曾經(jīng)有獻殿和祭壇,且在四方各開一門,每門外各有石虎一對。南門為正,南門外還增有華表一對、石牛一對。高士廉攝司空,負責獻陵的規(guī)劃和營造。閻立德為將作少匠,以建獻陵擢為將作大臣,足證其建筑藝術(shù)之高。然而這些幾乎都消失了,可見當為天的作用。歲月的一大功能,便是讓物質(zhì)和精神磨滅。我現(xiàn)在才知道,在歲月中不可磨滅的唯有物質(zhì)世界里的玉和精神世界里的德,這也是君子比德于玉的緣由吧!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11年對獻陵陪葬墓進行勘探,確定有九十三座陪葬墓,這多于史記。唐的陪葬墓之禮始于獻陵,李世民有詔指出,凡密戚、功臣及有德業(yè)之士可以陪葬,其墓所用土地可以賜予,且具其他陪葬的優(yōu)待。有文獻顯示,獻陵有諸王墓十六座,太妃墓一座,公主墓一座,大臣墓七座,皆為陪葬,而太穆皇后則為祔葬。不過現(xiàn)在能夠證實的只有四座,它們是:虢王李鳳墓、房陵大長公主墓、彭王李元則墓和榮國公樊興墓。 考古發(fā)掘了虢王李鳳墓和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文物各異。李鳳是唐高祖第十五子,封為虢王。公元674年薨,葬陜西富平呂村鄉(xiāng)北呂村,出土文物共計三百四十件,其中陶器十二件,陶俑二百二十五件,刻石十二件,飾物八十七件。其夫人劉氏,也葬于斯。房陵大長公主是唐高祖第六女,公元673年薨,葬陜西富平呂村鄉(xiāng)雙寶村。非常遺憾,此墓曾經(jīng)遭盜,出土文物甚少,僅有陶幞頭俑、籠冠俑、帷帽俑、男女樂俑和男女馬俑,也多是殘碎。 實際上唐高祖獻陵也曾經(jīng)遭盜,也許這是李世民不料的。公元566年,李淵生于長安,歷北周和隋,創(chuàng)建唐,七十歲逝世,是長壽的一個皇帝。 不知道唐高祖入土之際,其冢前是否豎碑?我看到的一通碑當是清康熙皇帝遣其大臣所立,可惜碑面多有侵蝕,語言已經(jīng)難以連貫。清康熙二十七年,換算下來,此碑當為1688制。 1992年我看到的孤獨的石馬,應該是石虎。它仍在南司馬道以西,用鐵柵欄圍住了。一千三百余年以來,日曬雨淋,石虎之皮不免有損且剝落,然而其兇猛之勢尚存。石虎頭大、頸粗、背厚、腹圓,見證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偉大的時代。它來了,又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