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文炳春秋 2021-12-17

一、清肺理脾鎮(zhèn)咳湯

【組成】杏仁12克,茯苓12克,法夏12克,陳皮12克,甘草3克,桔梗9克,前胡12克,蘇梗9克,炙杷葉12克。

【功能】清肺理脾、鎮(zhèn)咳豁痰。

【主治】風(fēng)寒侵肺,咳嗽氣逆,口干咽癢,咳吐痰涎。

【用法】用水適量煎藥,每日1劑,早、中、晚各服1次,空腹服。

【方解】本方以杏仁宣肺清天氣,法夏燥脾潔地氣,茯苓健脾利濕,陳皮理氣化痰,甘草、桔梗利咽祛痰,前胡、蘇梗疏風(fēng)降氣,枇杷葉清肺和胃,共奏清肺、理脾、鎮(zhèn)咳、豁痰之功。

【加減】往來寒熱去蘇梗,加柴胡12克;口苦加黃芩9克;胸悶加枳殼12克;氣喘去柴胡加蘇梗9克,厚樸12克;痰稠加海蛤粉9克,海浮石9克;久咳加紫菀12克,冬花12克。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二、蟬衣安嗽湯

【組成】蟬衣6克,炙枇杷葉15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前胡9克,象貝9克,紫菀9克,車前子(包)12克,車前草12克,甘草5克,黛蛤散(包)24克。

【功能】疏風(fēng)清熱,宣肺安嗽。

【主治】風(fēng)熱襲肺,咳嗽痰少,咽癢,咯痰欠爽,痰白粘或黃稠,舌紅脈弦數(shù)。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方中蟬衣、桔梗、牛蒡子散風(fēng)熱、宣肺氣、利咽喉;炙枇杷葉、象貝、紫菀、前胡、甘草、車前子、車前草清熱降氣安嗽。本方中藥升降同用,止中有宣,并非單純止咳,故不使痰滯熱郁,咯痰一爽,邪熱痰液咯出,咳嗽即愈。其中黛蛤散可用于肝火旺之咳。

【加減】咽痛加板藍(lán)根、玄參;高熱加鹿含草、魚腥草、鮮蘆根、冬瓜子;痰多加竹瀝、半夏、橘紅或清氣化痰丸、竹瀝達(dá)痰丸(吞);涕多加大薊;納呆加焦曲;大便秘結(jié)加全栝樓。服藥期間及病未愈時(shí)忌甜食、魚腥及刺激食物。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三、清肺化痰湯

【組成】板藍(lán)根20克,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橘紅10克,天竺黃15克,元參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魚腥草15克,蘆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功能】清熱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風(fēng)溫、春溫、冬溫溫邪犯肺所致的咳喘。

【用法】加水煎服,輕者,日服1劑,早晚兩次分服;重者,日服兩劑,分四至六次服完。

【方解】本方系從《千金方》葦莖湯、《溫病條辨》桑菊飲、《清太醫(yī)院配方》太極丸等方化裁制成。方中以蘆根、板藍(lán)根、天竺黃三藥為君。蘆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藍(lán)根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天竺黃性味甘寒,為清熱化痰要藥,對于痰熱壅盛的喘咳尤為擅長。故用此三藥為君。輔以黃芩、元參、魚腥草清肺瀉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貝母清熱化瘀。橘紅理氣化痰,甘草瀉火和中。全方用藥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降氣止咳之品,邪熱清,肺氣清肅,氣機(jī)通暢,咳喘自寧。故適用于溫邪犯肺之咳喘。隨證加減得當(dāng),常獲卓效。

【加減】病初起具有表證者,應(yīng)根據(jù)發(fā)熱情況酌加解表藥,使邪以外解。如發(fā)熱輕、微惡風(fēng)寒、有汗,加薄荷、蟬衣、芥穗,疏風(fēng)解表;如發(fā)熱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發(fā)表解??;如連日陰雨,天氣潮濕,表為濕郁,熱雖不甚,但肢體酸困拘熱,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濕;如邪入氣分后,高熱汗出而熱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銀花,清氣透熱;熱痰壅肺,高熱喘促,加生石膏、麻黃,清熱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陽上亢不宜使用麻黃,加地龍、桑白皮,瀉肺平喘;熱邪煉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軟堅(jiān);熱邪傷津,口干欲飲,加花粉、麥冬,生津潤肺;如肺移熱于大腸,腸腑熱結(jié),大便數(shù)日不通,加大黃、元明粉、栝樓,瀉熱通便。肺與大腸相表里,腑結(jié)通,熱得外泄,肺熱亦常隨之減輕。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四、溫涼止嗽飲

【組成】桑葉8克,菊花8克,麻黃5克,杏仁10克,連翹10克,桔梗10克,蘆根12克,薄荷4克,甘草4克。

【功能】疏散風(fēng)熱,宣肺止咳,解表散寒。

【主治】傷風(fēng)感寒,咳嗽氣促,頭昏頭痛,稍惡寒發(fā)熱,或高熱口渴,咽喉癢或痛,鼻塞聲重,一身不適,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緊。

【用法】冷水浸泡20分鐘后煎,1日1劑。

【方解】本方為辛涼辛溫合劑,治療寒溫兩感療效頗佳。方中麻黃、杏仁宣肺止咳,解表散寒;桑葉、菊花清疏肺衛(wèi)風(fēng)熱;連翹、薄荷助以散熱解表;桔梗、甘草止咳利氣;蘆根清肺胃生津止渴。如此涼溫合用,故有疏散風(fēng)熱、宣肺止咳、解表散寒之作用。

【加減】咳稠痰加川貝母8克;嘔逆加法半夏10克、枇杷葉10克;高熱、口渴加石膏20克、知母10克;咽喉腫痛加板藍(lán)根15克、牛蒡子10克;干咳痰少加玉竹15克、麥冬10克。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五、宣肺清解湯

【組成】炙麻黃2克,杏仁10克,山豆根6克,魚腥草15克,炙甘草10克,桔梗10克,西青果10克,車前子(布包)10克,杷葉6克。

【功能】宣通肺氣,清熱解表。

【主治】急慢性喘息性氣管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本方以治療內(nèi)熱外寒、咳嗽氣喘為主。方中炙麻黃開腠發(fā)汗,清除在表之風(fēng)寒,杏仁有苦泄降氣、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可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更具緩和麻黃發(fā)汗峻烈之性,三藥相伍,系古方三拗湯,止咳平喘效佳。桔梗辛散苦泄,功能開宣肺氣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較好的祛痰作用,其與甘草同行,為舟楫之劑,魚腥草是治療氣管炎的常用藥物,與山豆根、西青果聯(lián)合應(yīng)用,可增強(qiáng)清熱消炎解毒作用??人陨跽?,用車前子,其經(jīng)過煎煮,一方面有清熱、利水、祛痰、明目之效,另一方面與甘草配合,對呼吸道粘膜有復(fù)蓋保護(hù)作用。

【加減】內(nèi)熱盛者,加黃芩10克清熱瀉火,杷葉6克清肺化痰,下氣止咳;久咳者加紫菀、款冬;陰虛咳嗽者加貝母、二冬、生地等;過敏加紫草等,均可收到滿意效果。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六、清肺止咳湯

【組成】沙參12克,麥冬12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桔梗10克,桑葉10克,枇杷葉10克,前胡8克,枳殼8克,川貝8克,甘草3克。

【功能】清燥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燥咳尤佳)。癥見身熱頭痛,干咳無痰,難咳,氣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或苔黃,脈滑數(shù)或細(xì)數(shù)。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劑,連服10劑為1療程,直至病愈為止。

【方解】本方以治療溫燥傷肺,咳嗽氣喘為主。方用沙參、麥冬、生石膏甘寒生津,清熱潤肺;桑葉、杷葉清宣肺燥而滋陰,宣中有清,清中有潤;杏仁、桔梗、前胡、枳殼降氣化痰,用理氣藥以助氣行順暢,津液就不會凝聚而成痰,并能調(diào)理氣機(jī),使痰易于排出,則肺氣肅降有權(quán);川貝母潤肺化痰止咳;甘草益氣和中,旺土生金。諸藥配伍恰當(dāng),收到止咳平喘之效。

【加減】內(nèi)熱盛者加入黃芩10克以清熱瀉火;久咳者加紫菀、款冬;體質(zhì)強(qiáng)者生石膏用15克,小兒及胃弱者用8~10克;生石膏能清胃熱生津,胃熱清則肺熱清,但服后覺納呆腹痛者可去之或改用石斛。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七、外感久咳方

【組成】紫菀12克,款冬花 12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芒果核30克,黃芩12克,貫眾15克,魚腥草15克。

【功能】潤肺止咳,清熱燥濕化痰。

【主治】外感肺系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等外感咳嗽夜間為甚,痰多色黃,咯之不爽,或痰白而粘,或劇咳少痰,胸悶氣急,舌淡紅或微紅,苔膩黃或白滑,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等久咳不愈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熱2次,混合取藥液400毫升,分2次早晚溫服,重者日服3次。兒童用量酌減。

【方解】用于治療久咳(1周以上)肺氣失宣,咳嗽難止,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所致咳嗽為主的病癥。方中紫菀、款冬花、百部、白前均入肺經(jīng),藥性平和,溫而不燥,四藥合用,功主潤肺降氣,化痰止咳,為治咳嗽、痰喘之良藥,不論新久、虛實(shí)寒熱之咳嗽均宜應(yīng)用,皆可取效,此四味常作藥對,用治咳嗽堪稱合拍。芒果核為嶺南中草藥,性平入肺胃肝經(jīng),止咳化痰,行氣散結(jié)。黃芩、貫眾、魚腥草有清熱燥濕祛痰之功能,可清宣肺經(jīng)所蘊(yùn)之痰熱,三藥均有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諸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潤肺止咳、清熱燥濕化痰之功。

【加減】兼風(fēng)熱者加桑葉、菊花、銀花、連翹;兼風(fēng)寒表證者去黃芩、貫眾,加荊芥、防風(fēng)、紫蘇;暑濕較盛加藿香、佩蘭、青蒿;兼燥熱者加桑葉、薄荷、北沙參;邪熱盛加生石膏、大青葉、蚤休;痰濕盛熱象不明顯者,去黃芩、貫眾,加橘紅、法夏、茯苓;痰熱盛加浙貝母、海蛤殼、海浮石、栝樓皮;喉癢加薄荷、蟬蛻、僵蠶;咽喉腫痛加崗梅根、山豆根、桔梗;氣喘加麻黃、蘇子、旋覆花;夾瘀者加桃仁、丹參、紅花等;肺胃陰津不足,加北沙參、石斛、麥冬、天花粉。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八、武氏功勞湯

【組成】南沙參15克,北沙參15克,功勞葉15克,生玉竹30克,白芨片15克,天門冬10克,麥門冬10克,百部10克。

【功能】養(yǎng)陰清肺,增液生津。

【主治】肺癆病見干咳、口燥咽干、痰中帶血、五心灼熱、午后潮熱、顴紅,骨蒸盜汗、虛煩不寐、夢多易醒、頭暈?zāi)垦?、男子夢遺、女子經(jīng)閉等。脈象多見沉細(xì)數(shù)或虛數(shù)、舌光紅無苔或舌尖紅、少苔無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服2次。禁忌:忌冷飲及辛辣之物并嚴(yán)禁煙酒。

【方解】本方根據(jù)《溫病條辨》中沙參麥冬飲組成。方中生玉竹為補(bǔ)虛清熱之品,補(bǔ)而不膩,肺燥陰虛之癥用之最佳。功勞葉主要功能為退熱,是治療肺癆咳嗽之要藥;南沙參止咳作用好;北沙參養(yǎng)陰功效佳;白芨片有補(bǔ)肺止咳止血之功;天冬、麥冬功用相近,同用可加強(qiáng)滋陰止咳之效;百部為治肺病之主藥,能清肺中之虛熱。本方既有滋陰潤肺之功,又有止血止咳之效。

【加減】五心灼熱或低熱不退者加地骨皮30克、天花粉10克;久咳不止者加五味子10克、制紫菀10克;痰中帶血不止者加炒阿膠15克、白茅根30克:盜汗重者加生牡蠣30克、浮小麥30克、生熟地各15克。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九、清寧湯

【組成】麥冬12克,天冬9克,白花百合30克,蜜炙桑皮9克,地骨皮9克,炒薄荷3克,炙百部9克,嫩白前9克,川貝母6克,蜜炙枇杷葉12克(去毛包),云茯苓12克,懷山藥9克,生苡仁15克。

【功能】清養(yǎng)肺金,滋潤脾土,退虛熱,止虛咳,化痰熱,驅(qū)微邪。

【主治】虛熱骨蒸,勞咳久不止,咽喉干燥不潤。如陰虛的虛勞、虛熱性的支氣管炎。

【用法】上藥13味,水浸透。水兩碗,煎取1碗弱,分兩次服,慢咽,勿通口服。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10倍劑量,煎汁3次,濾去渣滓,旺火濃縮,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緩火收膏。服時(shí)勿沖開水,用擦干小湯匙取1匙含入口中,用唾津緩緩含化咽下,每次2、3匙,日2服(便溏者勿用白蜜)。

【方解】用天冬、麥冬、百合以潤燥保肺,肺潤能行治節(jié)之令。桑皮、枇杷葉降熱瀉肺,使虛熱不升,肺氣能下行為順。百部辛、甘、微寒;白前辛、甘、微溫;枇杷葉苦而性平,這三味藥治久咳可以作為要藥。生苡仁甘淡利水,清肺化痰,使?jié)n入于肺之痰,能化水以下行,與川貝母、蛤殼等協(xié)同發(fā)揮化痰功用。薄荷取其引經(jīng),兼祛微邪。久咳損肺,上損最忌波及中焦,清肺為主而參以補(bǔ)脾之品,而用白術(shù)、山藥也。

【加減】咳血者加茅根30克、生地12克;咯痰不爽者加生蛤殼30克(打碎)、冬瓜子12克;虛汗者加浮小麥12克、麻黃根6克。

【 禁忌 】用藥忌溫燥,禁酒類及辛辣、海腥、香煙等刺激品。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消癰排痰湯

【組成】蘆根20克,生薏米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敗醬草30克,黃芩6克,魚腥草30克,栝蔞20克,丹皮10克,炒梔子6克。

【功能】清肺化痰,解毒排膿。

【主治】由熱毒蘊(yùn)結(jié)或痰熱郁肺引起,咳吐膿痰,或膿血相雜,量多腥臭,或咳吐大量黃痰,包括小兒或成人肺膿腫(潰膿期)、支氣管擴(kuò)張以及急、慢性支氣管炎見有多量黃痰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方解】本方由千金葦莖湯加味而成。葦莖湯專為肺癰(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肺膿腫)而設(shè),但肺癰熱毒壅盛,原葦莖湯嫌其藥力單薄,今合《濟(jì)生方》桔梗湯加減出入,以加強(qiáng)排膿化痰之功,更加入大劑善治內(nèi)癰的敗醬草、魚腥草以及涼血散瘀的丹皮,于是消癰排膿(痰)之功大增。從方藥配伍看,黃芩、敗醬草清肺解毒消癰為君,炒梔子、魚腥草加強(qiáng)君藥功能為臣,冬瓜仁、栝蔞清熱化痰,蘆根、桔梗、生甘草、生薏米清熱排膿(痰),桃仁、丹皮涼血破瘀俱為佐,肺位最高,桔梗之性升提,引藥上行,故又為使藥。

【加減】如發(fā)熱較高加柴胡10克,雙花15克,生石膏30克;如有咯血加水牛角、生地各15克,三七粉1.5克,花蕊石散0.5克(后二者沖服);如久病體虛加生黃芪20克,當(dāng)歸10克,百合10克。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一、瀉白化血湯

【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側(cè)柏葉10克,紫珠1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甘草5克。

【功能】清肺瀉火,止血生新。

【主治】支氣管擴(kuò)張咯血。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兩次,分上、下午溫服。癥狀較重者,每日兩劑,每6小時(shí)1次。

【方解】方中桑白皮瀉肺中邪氣,除痰止嗽;地骨皮清肺中伏火,起涼血之效;側(cè)柏葉、紫珠涼血止血,對呼吸道出血有殊效;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止血化瘀又能生新;甘草調(diào)和諸藥,生用并有瀉火作用。

【加減】患者如出現(xiàn)風(fēng)熱證,伴有發(fā)熱、頭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葉、菊花、牛蒡子各10克,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癥見鼻干、嗆咳、舌紅少津、脈細(xì)數(shù),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各10克,以養(yǎng)陰潤肺;若患者痰熱較重,癥見發(fā)熱、痰多黃稠,酌加魚腥草15~30克、炒黃芩10克、大貝母10克,以清化痰熱;若木火刑金,癥見煩躁易怒、胸脅引痛、脈弦數(shù)者,宜清肝瀉肺,酌加黛蛤散15~20克(布包入煎)、炒山梔10克;大便秘結(jié)者,酌加生大黃5~10克(后下)。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二、瀉肝清肺湯

【組成】天竹子10克,浙貝母10克,黑山梔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鈴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魚腥草30克。

【功能】瀉肝降氣火,消肺化痰熱。

【主治】百日咳痙咳期。

【用法】以水煎成湯液,每日1劑,每劑煎2次,分4次服。

【方解】清·嚴(yán)潔《得配本草》云:"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云:"青黛大瀉肝經(jīng)實(shí)火及散肝經(jīng)郁火"。張景岳、王圣俞等醫(yī)家宗亦云:"浙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有又可清肝火"。故本方以山梔、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貝母瀉肝降火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鈴、魚腥草清肺泄熱,炙百部潤肺止咳;佐生甘草瀉火解毒,緩和諸藥苦寒之性。諸藥合用,使肝火平、痰熱化則肺氣清,痙咳自止。

【加減】目紅脅痛者,加丹皮10克、龍膽草5克,益增瀉肝之力;咽紅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藶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劇嘔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帶血者,加側(cè)柏葉15克、紫珠草15克涼血止血;小溲黃赤者,加澤瀉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結(jié)者,加全栝樓30克、火麻仁10克潤腸通便。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三、補(bǔ)氣化痰湯

【組成】黃芪45~60克,桔梗9克,沙參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云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功能】補(bǔ)氣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腎虧損,纏綿不愈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方解】黃芪補(bǔ)氣而固表,得桔梗、沙參能滋補(bǔ)肺虛而不粘膩,并使肺氣清肅而痰化。紫菀、百合養(yǎng)肺而降氣逆,杏仁利肺止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傊?,本方是一張清肅滋養(yǎng)、補(bǔ)而不滯的方子。

【加減】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術(shù)12克、桂枝6克、橘紅9克;咳嗽痰稠而黃,加蘇子9克、前胡9克、蛤粉15克、川貝母6克;干咳無痰加枇杷葉12克、百部9克;憋輕喘重加枸杞子15克、破故紙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時(shí)合苓桂術(shù)甘湯以化飲或合都?xì)馔瑁约{氣歸腎使子母均健,從而達(dá)到治肺的目的。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四、補(bǔ)腎止咳方

【組成】熟地15克,枸杞15克,山萸15克,菟絲子15克,五味子10克,黃芪20克,黨參20克,白術(shù)20克,沙參15克,杏仁15克,川貝15克,黃芩15克,桔梗20克,茯苓15克,橘紅15克,丹參15克。

【功能】補(bǔ)腎益氣,止咳祛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慢性肺心病。表現(xiàn)為咳嗽,動則氣短,咯泡沫痰或粘性白痰者,手足偏冷,身感畏寒,舌質(zhì)淡紅,薄白苔,脈細(xì)略數(shù)或滑數(shù)。

【用法】每日1劑,煎3次共400毫升,分3次空腹服用。及至癥狀減輕后1劑可服1日半。待咳輕痰止,可以上方制丸劑(每丸10克重)服3~6個(gè)月,以鞏固療效。

【方解】本方以熟地、枸杞、山萸、五味子、菟絲子等藥味補(bǔ)腎尤偏補(bǔ)腎陽;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為益氣(肺)健脾之藥,乃治咳祛痰之本,同時(shí)白術(shù)、茯苓又可健脾化濕祛痰;沙參、黃芩養(yǎng)陰清熱;杏仁、川貝、桔梗、橘紅等止咳祛痰;丹參有活血化瘀之作用,對慢性咳喘而致氣滯血瘀者乃必用之品。本方乃起補(bǔ)腎益氣活血兼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減】肢冷畏寒重者酌加補(bǔ)腎陽之品巴戟、桂枝;喘重者加萊菔子、葶藶子;咯黃痰時(shí)去菟絲子,酌減黃芪、黨參,加雙花、連翹、魚腥草;心悸明顯時(shí)加石菖蒲、棗仁;輕微浮腫時(shí)加桑白皮、車前子;氣短而喘時(shí)方中加用葶藶子,一般每劑用5~8克,如劑量大時(shí)(15克以上)則易導(dǎo)致心悸加重,心電圖出現(xiàn)早搏(脈結(jié)代),宜慎重。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五、補(bǔ)腎平喘湯

【組成】太子參30克,麥冬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蘇子15克,地龍15克,五味子10克,補(bǔ)骨脂10克,靈磁石30克,烏梅肉15克,胎盤6克,桃仁10克。

【功能】補(bǔ)腎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為主,意在滋補(bǔ)肺心腎、益氣養(yǎng)陰。方中用太子參不用人參,以避其燥,有補(bǔ)肺健脾、大補(bǔ)元?dú)庵Γ畸湺B(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別錄》謂可"強(qiáng)陰益精,……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溫,入肺腎二經(jīng),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斂澀精之功,孫思邈稱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則補(bǔ)腎",實(shí)為肺腎雙補(bǔ)之要藥,用于虛喘尤為適宜;太子參、麥冬又有補(bǔ)脾胃之力,以滋氣血之源,即葉天士云:"益肺藥皆甘,補(bǔ)土母以生子";陳皮、姜半夏理氣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蘇子降氣定喘消痰;地龍活血通絡(luò),解痙止喘;烏梅酸甘溫,入肺腎二經(jīng),治久咳,可以納肺之氣,《本草經(jīng)原》謂有"吸氣歸元"之功,故此能收肺氣、納腎氣;胎盤大補(bǔ)元?dú)?,補(bǔ)而不燥,可陰陽雙補(bǔ),《本草經(jīng)疏》稱此藥"大補(bǔ)而不燥,有返本歸原之功";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腎二經(jīng),可納氣平喘;補(bǔ)骨脂辛溫,入腎助陽,使腎水不寒,蒸騰氣化,肺水得蔭,對于腎虛咳喘,歷代醫(yī)家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瘀,潤腸通便,能使肺之脈通暢,補(bǔ)中有通之意。全方以補(bǔ)腎為主,兼顧脾胃,陰陽雙補(bǔ),有化痰理氣、行血活血、止咳平喘、通暢脈絡(luò)之效,且性味和平,補(bǔ)而不燥,滋而不膩,適于較長期服用。

【加減】陰虛,加生地、玄參;陽虛,加制附塊、肉桂;氣虛,加黃芪、白術(shù)、玉竹;血虛,加阿膠、當(dāng)歸;血瘀,加丹參、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棗仁、生龍牡、柏子仁;浮腫,加茯苓、苡仁、車前子、葶藶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栝樓仁、川貝母;發(fā)熱,加柴胡、黃芩、生石膏、魚腥草、銀花、連翹。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六、四子平喘湯

【組成】葶藶子12克,炙蘇子9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貝母12克,制半夏9克,陳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當(dāng)歸5克,紫丹參15克。

【功能】化痰止咳、納氣平喘。

【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癥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xì)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

【方解】本方取《局方》蘇子降氣湯方義,合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化裁而來。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却?,在肺為實(shí),實(shí)則氣逆,多因痰濁壅阻;在腎為虛,虛不納氣,多因精氣內(nèi)虛,而致肺腎出納失常。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關(guān)乎腎,其治不離肺腎。又脾為生痰之源,治痰應(yīng)不忘理脾。更因津血同源,治療又當(dāng)痰瘀同治,臨床方能顯效。本方以四子為君,蘇子降氣化痰平喘,白芥子溫肺利隔豁痰,萊菔子利氣行滯消痰,葶藶子瀉肺化痰利水,四者合用共奏化痰之功。沉香、生地為臣,取沉香溫腎納氣平喘,生地滋腎培本,且制諸藥之燥。佐以杏仁、浙貝化痰止咳,半夏、陳皮燥濕健脾。更用當(dāng)歸,一則《本經(jīng)》謂治咳逆上氣,再則合丹參以增養(yǎng)血活血化瘀作用,共為使藥。全方配伍,有行有補(bǔ),有燥有潤,降納并施,標(biāo)本兼顧。是一首治療肺實(shí)腎虛咳喘的效方。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癥見咳嗽氣急、痰多稀白者均可使用。

【加減】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芩、焦山梔;咯痰不暢加竹瀝、栝樓皮。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十七、三補(bǔ)湯

【組成】熟地24克,山藥15克,白術(shù)15克,天冬15克,半夏9克,紫菀9克,百合12克,龍牡各24克,五味子12克,棗仁15克,蓮子肉12克,破故紙12克,白芍15克,沙參15克,枸杞子15克,川貝母6克,云苓12克,冬蟲草9克,胡桃肉30克,磁石9克,甘草9克,人參9克(單煎兌入),鹿角膠9克(單煎兌入)。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等。

【用法】"三伏"天服用,水煎服,1日1劑,連服15~20劑。

【方解】天冬、半夏、紫菀、百合、沙參、冬蟲草、川貝母養(yǎng)肺化痰止咳;黨參、云苓、白術(shù)、山藥、砂仁健脾和胃,化飲祛痰;熟地、杞果、故紙、鹿角膠、五味子、胡桃肉、磁石補(bǔ)腎納氣;白芍、龍骨、牡蠣、蓮子肉、棗仁、甘草助心陽而斂肝陰,潛納浮越之氣,使納氣歸元,而不上浮以定喘也。

治療咳嗽的中藥方

以上方劑均需在專業(y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dǎo)下實(shí)施。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