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劉悠揚(讀創(chuàng)/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編輯) 《發(fā)現(xiàn)深圳》是讀創(chuàng)/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歷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F(xiàn)在我們將《發(fā)現(xiàn)深圳周刊》的內(nèi)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于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內(nèi)容】 電影《黃飛鴻》里的舞獅片段,堪稱功夫經(jīng)典,也是南派舞獅的典型代表。深圳原住民的舞獅文化是怎么樣的呢?請聽民俗學者廖虹雷的文章。 ◎廖虹雷 深圳獅子舞,簡稱“舞獅”,又稱“省獅”,因為它源自“廣府省城一帶”;省城的“省”在粵語中與“醒”發(fā)音近似,于是人們將“醒目”、“生猛”的“省獅”叫做“醒獅”。 “醒獅”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和粵中、粵西的“白話”區(qū)域。外省人公認廣東醒獅為“廣東獅”,又稱“南獅”,跟北方舞的“北獅”,從獅子造型和表演套路都有所不同。 2006年,廣東醒獅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其中廣州有一頭“獅王”,獅頭直徑2米,獅身長6米,要8人合力才能舞動的“中國紅”。 此后,中國舞獅逐步分成南北兩派。 北派全身披金黃色毛包裹,甚至表演者褲與鞋和獅子腿部毛色一致,儼然真獅模樣,表演以”武獅”為主,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綠結者為雌性。獅子在手握旋轉(zhuǎn)繡球的“獅子郎”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躥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步法柔順、活潑、靈巧、神釆、輕盈,把獅子舞得惟妙惟肖。 南派以廣東獅為主,稱為“文獅”,注重神似,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舞獅者往往穿著唐裝、燈籠褲,人外露,重在顯示武功。南獅動作靈巧活潑、運動幅度大、難度高、驚險性大,突出在蹦、跳、躍和采青等動作上。南獅的“釆青”有多種,看舞獅者功架和頭腦而設置不同的陣式,如“蟹青”“水底撈月”“橋底尋寶青”等。 據(jù)說,南獅起源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現(xiàn)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shù)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xiāng)人故取其名“年獸”。此年獸每年出現(xiàn)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鄉(xiāng)民不勝其擾,乃召集村人,議定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扎成獸頭,涂以各色,再以各種布料制成獸身衣,兩人持而舞之,再集鄉(xiāng)民數(shù)十,攜帶響器,埋伏于田間橋下,等到年獸出現(xiàn)時,群起擊動響器,聲震田野,果然驚嚇走了年獸,不再來騷擾。從此以后,每到做年或元宵節(jié),民眾把這種獸頭的制作,參照佛教文殊座騎獅子之威武,做成“獅頭獸”,稱為“瑞獅”舞之。經(jīng)不斷發(fā)展和傳播,舞獅在廣東包括深港兩地等不少地方,已成為過年過節(jié)、行香走會中的重要娛樂民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寶安比較活躍的醒獅隊有沙井二村的餘慶社(師傅為李昆山)、沙井一村的英樂社(武師焦)、辛養(yǎng)村的群樂社(武師是廣東十虎之一的陳殿鏢)等等。1949年后的鼎盛時期,僅沙井有8個武館、13個村擁有30多伙龍獅,成員達600多人。 “七星醒獅”是南派最具特色的獅子舞。它具有文武兩種舞法。武獅的主要玩法有蜈蚣型、蛇型、螃蟹型、鯉魚型、踩砂鍋型;文獅的玩法有邊舞邊寫字的書法型。獅子有四種顏色,黃色(象征劉備)、紅色(象征關公)、黑色(象征張飛)、白色(象征關公之子關平)。其中黑色醒獅的舞步動作有力剛勁,步法有起飛腳,俗稱“八馬朝頭”,神態(tài)活潑生動;黃色醒獅舞步動作以輕柔慢步為主,俗稱“舉頭不留面”;紅色和白色的醒獅舞步動作穩(wěn)健、扎實、利索。 傳統(tǒng)“七星獅”的鼓點分快板、中板、慢板、煞板,一般多數(shù)打七聲鼓節(jié)奏。步伐有碎步、馬步、弓步、麒麟步。文琰森老人表演文獅時,能寫出一筆好字,特別是把“龍行天下”的龍字寫得出神入化。更了不起的是,他表演武獅時與活的眼鏡蛇比斗,最后把毒蛇“吞入”獅子口中?,F(xiàn)在他是惟一的能表演文獅、武獅的傳人了。因而,松崗“七星獅舞”連續(xù)被列入?yún)^(qū)、市、省和國家四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代表作。 深圳獅子舞,還有跟松崗“七星醒獅舞”不一樣的大鵬獅舞。 《龍崗區(qū)志》載:大鵬舞獅在明代就已盛行,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鴉片戰(zhàn)爭時期,當?shù)乩习傩找源鍨閱挝唬蓵湫g的老人牽頭,以青壯年為骨干,組織村民聯(lián)防隊,同時以獅會友、以武聚友的名義,團結各地仁人志士,共同抵抗外強入侵。清朝末年及民國時胡,兵燹頻仍,土匪橫行,獅隊則以自保為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鵬村村建有獅隊,舞獅活動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每逢年過節(jié),或是迎親嫁娶,都請獅舞助興。特別是新春佳節(jié),獅隊便走家串戶,穿村過寨,給鄉(xiāng)親拜年。 大鵬獅子舞分“蓋仔獅舞”和“麒麟獅舞”兩類。蓋仔獅又叫土獅,因其獅頭形同過去農(nóng)民用來篩米的蓋仔,故得名。獅舞的套路大同小異,只不過蓋仔獅多了個悟空、花和尚的演練,增加了表演的花樣和趣味。 大鵬獅子舞屬于南獅一類,舞法主要有地面獅和上樁獅兩種。前者分為群獅、單獅采青,單獅出洞、雙獅出洞,以及斗牛獅、蓋仔獅等;后者又分為南獅樁陣,高樁采青,單獅上樁、雙獅上樁等。每只獅頭足有12斤重,舉著它舞完各種步伐、跳躍和釆青動作,考驗著舞者的體魄、耐力和靈活性,因而,是一項甚受民間歡迎的健身強體的娛樂活動。 2011年深圳26屆世界大學生運會開幕式上,大鵬60頭獅子被選去參加表演。2014年元宵節(jié),14支獅隊近百頭“雄獅”分別從大鵬新區(qū)管委會、迭福新村等四個地方出發(fā),巡游到大鵬廣場。在激昂的鑼鼓聲中,一只只五顏六色的獅子施展渾身解數(shù),探樁、上樁、飛樁、回樁、過鐵索橋,一連串驚險的表演動作,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聲。百獅巡游鬧元宵,為市民營造了熱烈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 (作者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 來源 讀創(chuàng)APP 音頻 劉悠揚 作者 廖虹雷 編輯 余虹潔 責編 李琰 |
|
來自: 唐宋自在鳥 > 《傳統(tǒng)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