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泊凌子跟我聊天時說到一個他最近的修身感悟,這也跟我之前說過的“以德生才,以品格育才,德才合一”的理念相一致,他的原話或許還更寬深一些—— “蔡志忠先生是天才,天才不是不努力,而是他的努力是:勤修品德。天才與品德是一個概念,不是兩個。小時候勤修品德,成年之時,就坐享其成。而成年再修品德,就難上加難,所謂筑基煉己、九死一生。 這里談一談無私(無我),天性(愛好)與小我(私欲)的區(qū)別: 天性是在成年之前,在情欲萌發(fā)之前,就自然喜歡做某種事,而且在做這件事時 達到了不知我、不知身的境界。而小我(私欲)恰恰相反,是在成年之后,在情欲萌發(fā)之后所做的,跟自己身體的欲望有關、跟自己情緒有關、跟自己的得失成敗有關的事情。 我想,我差不多已經說清楚了。 你想要有才,必須勤修品德,必須正信、無私、包容 悲憫。我們每做一件事,是不是私心貪欲在主導,自己心里很清楚。私心貪欲會把人的慧牢牢地封起來,不僅如此,還會把人的重要的穴位封起來,不僅如此,還會造成情緒障礙、人生多艱?!?/span> 誠哉是言! 一個人真正的興趣愛好,其實在他小時候就種下了種子,生出了萌芽的,是純粹至極的一種東西。我頂聽不慣那些長大后的人談他們的夢想,因為那時候他們嘴里的夢想多已不再是真正的夢想,而只是一種世俗的功利目標和分外欲望罷了。 古代的圣賢從沒有說過立功立業(yè)不好,只不過他們眼里,功業(yè)都只是修德時的附帶品,余事,末節(jié)而已。老子說“以無事取天下”,其本質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德修順帶之結果。 王陽明先生說:“圣賢非無功業(yè)氣節(jié)。但其循著這天理,則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氣節(jié)名矣?!币簿褪侵v,圣賢并不是沒有功業(yè)和氣節(jié),遵循天理,也就是不害天性的真誠,即是圣賢之道。圣賢不是因為功業(yè)和氣節(jié)而成其為圣賢。 圣賢和一般平庸之輩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心,而不是外在的功業(yè)氣節(jié)等,圣賢只是修身為本,遵循本心,事事上致良知,精一不妄,當建功立業(yè)時則建功立業(yè),不當建功立業(yè)時則不建功立業(yè),不滯不著,常新?;?,該怎樣就怎樣,正如《傳習錄》中所言:“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庇秩纭兑捉洝分兴v:“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文王、周公建立了現(xiàn)世的豐功偉績,是圣賢,立言的顏回,莊子等沒有建功立業(yè),同樣是圣賢,王陽明立功,立言,也是圣賢。這些人有一個根本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德行高深。 在《與黃誠甫》中,王陽明又寫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边@話說得簡單一些,就是講一個人一生最該聚精全神去做的一件事是澄明于自性,忠真于自身,純誠于自心,這個精一全神的生命狀態(tài)一旦全力呵護守持住了,那他做什么都能做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德和才的關系,司馬光說得最透徹,“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這個社會更多的是愚人,連真小人都少,偽君子倒是多。 接近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遇到過很多學生,某些方面很有天賦,或是培訓后才華也初顯端倪,但后期經過所謂“努力”一段時間,亦或是家長加倍投資更多資金后,他卻在一個點上打住了,遇到了瓶頸,再也上不去了,甚至是厭煩,放棄了,有沒有人深入去思考過這個問題? 這類悲劇背后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引發(fā)因素,即是德的缺失,品格的不夯實。德,品格,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才華只是枝葉,根不深,柢不固,這人注定是走不長遠的。 當今之世物欲橫流,急功近利,什么都求速成,求眼前的投入產出率,以至于一批賊悄然混在了舞臺上,并在那里大聲吆喝,宣傳他們的成功學,販賣他們自己都不信的虛無理念。大賊培訓得越到位,下面的小賊就喊得越賣力,很多人淪為了邪惡奸商的打手還不自知,不可謂不悲。其實,只要稍微心明眼亮一些的人就可以看到,即使是企業(yè)家,那些真正讓人尊敬的大企業(yè)家,真正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大商人,都是有著良好的品格與修養(yǎng)的。 唯有德才能生才,養(yǎng)才,讓才如虎添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好的才也是為了成全更高的德,否則的話,才就可能走向另一面,不是逐漸煙消云散,就是讓人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