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宇宙,路上讀書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極簡宇宙史》。 上一期文章《對宇宙認識的描述,還是中國古人的思考最深刻》(點擊藍字閱讀),帶領大家來一場太空旅行。幫助大家從宏觀上認識宇宙,這一次,我們把目光轉向微觀的量子世界。 1. 遁入量子世界 在探索宇宙之前,我們先去微觀的量子世界探索一番。因為只有明白一些量子世界中的規(guī)則,我們才有機會理解宇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量子力學就是描述微觀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論。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 原子里面還可以再分,每一個原子都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其中原子核占據了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除了氫原子之外,其他原子核里都有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就這樣,質子挨著中子組成原子核,周圍再繞著電子,就成了世間萬物的組成單位。 問題是,為什么會這樣呢?既然電子并沒有緊緊地粘在原子核上,甚至連原子核也不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那它們是如何保持結構穩(wěn)定的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正負電荷互相吸引,這種吸引力叫做電磁力。 不過,假如你能無限縮小,縮到比原子還小,可能會對電磁力有更深刻的了解。在這個尺度,你不但能看到原子核和電子,還能看到許多閃閃發(fā)亮的小顆粒,它們活躍在兩個相互吸引的物體之間,把二者拉在一起。 這些小顆粒叫做虛光子,顧名思義,它們生于虛空,又很快消散在虛空之中,它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攜帶電磁力,充斥著虛光子的地方會形成一個電磁場。 這就是量子的世界。 你決定繼續(xù)進原子核里面看看,這里有帶正電荷的質子,它里面竟然還有三個長得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粒子,它們叫“夸克”。你盯著夸克仔細地觀察一番,感覺它們似乎被一種奇怪的力束縛在一起。這是另一種量子場:強核力,而承載著這些力的量子被稱為膠子。 為了方便理解,大家可以把質子想象成“牢房”,每個牢房里關著三個夸克“囚犯”,膠子就像是囚犯身上的“鐐銬”,把它們綁在一起。除了質子之外,原子核里還有不帶電的中子,它們也像“牢房”,只不過里面關的夸克類型不同罷了。照這么看,原子核就像一個大監(jiān)獄,那誰又來維持各個牢房之間的穩(wěn)定呢?答案就是承擔“監(jiān)獄守衛(wèi)”的介子,它和牢房內部的膠子一起,靠強核力穩(wěn)定著整個原子核。 既然有強核力,就有弱核力。強核力是夸克“監(jiān)獄”的巡邏守衛(wèi),弱核力則是搞破壞的,這種力的攜帶者是W和Z玻色子,這兩種粒子會改變夸克的性質,幫它們“越獄”。這樣一來,原子核就會瓦解,質子和中子飛散開來,直到再次穩(wěn)定,形成新的原子核。這個過程就是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這些作用力和粒子是如何塑造我們的宇宙呢? 2. 物質與能量的循環(huán) 我們繼續(xù)量子世界之旅,這時,一個基本粒子出現在你身邊,像一個圓滾滾的籃球,在你前面不遠處有個球筐。于是你撿起這個粒子,“嗖”地一下投籃,這個粒子在空中劃出一條弧線,技術不錯,進球了! 這個粒子到底是怎樣掉進球筐的呢?大家肯定會說,我眼看著它進去的,就那樣進的唄!然而無論你用怎樣精確的語言描述粒子的運動軌跡,都是不全面的。因為正確答案應該是,這個粒子會經歷從你手里到球筐之間的所有可能路徑,包括繞世界一圈再進球這種情況。 這就是量子世界的另一個奇特之處,粒子的自由運動有無限種可能。不過這些粒子非常害羞,只要你盯著它看,它就只會表現出一種固定的形態(tài)。你眼睛一移開,它就又會回到那種無限可能的狀態(tài)。 也就是說,如果你閉著眼睛把粒子投出去,在那一剎那,它就開始迅速自我復制,它的身影會馬上充滿從你的手到球筐之間的所有時空。不難想象,在充滿各種粒子的宇宙中,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真空”,在我們沒注意到的某個角落,大量的粒子不斷生成和湮滅,填塞著所有時空,直到被你注意到為止。 你在量子世界里繼續(xù)走著,發(fā)現周圍不僅會出現粒子,還會偶爾看到“憑空出現”的電子。它是從哪兒來的呢?答案是能量——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一些能量按照這個公式形成了有質量的電子,可是電子帶的電荷又是哪兒來的呢? 其實,電子并不是單獨出現的,跟它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個叫“反電子”的粒子,如果正反電子對相遇,就會“啪”地一聲撞在一起,消失不見,同時釋放出能量。 能量聚合形成物質,物質分為正反,正反物質相遇就會湮滅——這就是能量-物質循環(huán)的方式。在某個遙遠的星球,或許存在一個由反物質構成的世界,上面生活著一個反物質構成的你,假如你有一天真的能見到這個“反你”,記住,千萬別跟他握手,否則你們倆可能會瞬間化作一道光,永遠消失。 3. 墻外有墻 假如我們穿越了宇宙,來到宇宙盡頭,你會遇到一堵無法穿越的墻,連光也不行,這堵墻叫“臨界最后散射面”。如果你很好奇它的后面是什么,咱們還要再來一起旅行,沿著時間往回走。 逆轉時光,你看到了恐龍滅絕,月球形成,地球形成,宇宙越來越小,那堵墻也變得越來越近。一轉眼,你已經回到了一百三十七億年前,跟今天冰冷漆黑的宇宙不同,那時候的宇宙不黑也不冷,雖然這里連恒星都沒有,但整個宇宙各處閃著耀眼的光,它來自宇宙最初的原子——大部分是氫原子,以及小部分的氦原子。 然后,你又往前走了一億年,到達了可見宇宙初生的那一年。這時候,那堵墻更近了,離你只有一光分的距離,還不到現在地球和太陽距離的八分之一。此時宇宙有三千攝氏度。 你繼續(xù)向前走,穿過了那堵連光都無法穿過的墻。不出所料,你眼前一片漆黑,因為周圍能量太多,光在這里沒法前進。不過你驚訝地發(fā)現,墻外面是一個至少有三十八萬年之久的古老空間。在這里,原子核還沒來得及形成,氫原子和氦原子攜帶的電子還是自由的,在一個巨大的電磁場中,各種粒子來回碰撞,不停地相互轉換。此時,周圍的溫度是五千攝氏度。 從這里開始,你又往前走了三十八萬年,溫度已經上升到了一千億攝氏度。你發(fā)現原子核,還有里面的質子、中子全都土崩瓦解,強核力也失效了,大量的自由夸克在你的眼前飛舞,龐大而密集的能量就像是一鍋巨大的濃湯。 隨著你一秒一秒地走向時間的開端,周圍的環(huán)境也在瘋狂地變化。在能量如此多的情況下,物質、光和能量之間快速轉換,已經幾乎沒有差別。整個世界都在搖晃,時空被引力扭曲得不成樣子。你跌跌撞撞地前行,最終到達了目的地——被物理學家稱為“時間與空間誕生的時刻”,這一刻只有一百萬億億億分之一秒。 此時,我們今天的龐大宇宙全被壓縮在一個直徑十米的空間里,溫度已經高達一千億億億攝氏度。在這里,沒有夸克,也沒有粒子,甚至連我們之前說過的各種作用力場都沒有——它們都被統(tǒng)一成了一個量子場,叫做“大統(tǒng)一場”,唯獨引力位于這個場之外。這一刻就是我們熟悉的“大爆炸”,從這時候開始,稠密的能量開始轉化成粒子,最終形成如今的宇宙。 這就到頭了嗎?你試著又走了兩步,發(fā)現好像還能往前走??墒牵S著時間倒流,周圍突然冷卻下來,能量和物質都不見了,殘存的能量構成了一個你從未見過的量子場,充斥著從未見過的基本粒子。直徑十米的空間急劇收縮,最終成了一個只有質子體積幾十億分之一的小點,這個你從未見過的量子場叫做“暴脹場”。 也就是說,在一百萬億億億分之一秒的時間里,宇宙從一個小點瞬間膨脹成一個直徑十米的灼熱球體,我們剛剛就反向經歷了這個被稱為“宇宙暴脹”的過程。在這個已經縮小成量子大小的宇宙中,你還想試著前行,可是發(fā)現已經做不到了。這里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一切規(guī)則都不適用,時空旅行已經沒有意義了。 這里就是宇宙的真正開端嗎?很可惜,并不是,眼前又出現了一堵新的墻。只不過,構成這堵墻的并不是稠密的宇宙能量,也不是人類所知的任何物質,而是現代科學的局限。 4. 量子漲落與黑洞 在穿越時間之后,有兩個問題還沒解決。 首先,宇宙中會隨機產生成對的粒子和反粒子,這些粒子對出現的地方和時間都有無限可能,這就是所謂的“量子漲落”。照這么說,宇宙的任何一點都可能存在無窮大的能量。無窮大的能量意味著巨大的引力效應,這還了得?那宇宙還不得塌了? 為了讓問題更容易解釋,理論學家們干脆不考慮引力,順便把無窮大也去掉。這樣一來,計算就沒問題了,也能自圓其說了。 第一個問題是解決了,但還有另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現實世界中明明是有引力的,它怎么辦呢?在我們剛才討論量子場的時候,一直都在回避引力這個問題,即使是在宇宙原初時的大統(tǒng)一場中,引力都被排除在外。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案是,引力沒辦法被量子化。 假設引力是一種量子場,那么它的基本粒子就是“引力子”,根據量子世界的規(guī)則,它可以在各處出現又消失,想想會發(fā)生什么? 首先,我們的時空會被彌散于各處的引力子分解成無數塊割裂的碎片,時空不再連續(xù);其次,如果我們考慮到量子運動的隨機性,那我們生活的時空也會很隨機,上一秒鐘你還坐在家里看電視,下一秒中你可能在中世紀的歐洲做禮拜,再下一秒鐘你可能出現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場上……這不就亂套了?所以不行,我們只好把引力獨立出來。 既然微觀量子場論有道理,宏觀的廣義相對論也沒錯,這兩個“看起來都對”的理論真的沒辦法統(tǒng)一起來嗎?直到人們發(fā)現了黑洞。 在廣義相對論的描述中,宇宙就像一張繃緊的橡皮薄膜,上面每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讓薄膜凹陷,凹陷得越厲害,引力就越大。 時空不會斷裂,而是會形成一個“深坑”,在很小的空間里聚集巨大的能量和質量,這個“深坑”就是黑洞。黑洞的引力非常大,時空扭曲很嚴重,以至于連光都逃不出來。在這樣一個密度巨大的領域,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失效了,我們不得不把頭轉向量子場論。 黑洞里面是什么樣呢?假如你不幸掉進了黑洞,你的時間會靜止,你的身體會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分解,直到每一個基本粒子都獲得自由,產生一個量子化的你。具有了量子的特征,你就可以憑空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還會被轉化為能量流噴射出來。每噴射出一點能量,黑洞就會損失一點質量,就這樣,一個黑洞會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變小、死亡,這就是所謂的“黑洞蒸發(fā)”。 我們剛剛說的這個過程,還沒有實驗證實。物理學家霍金也只是通過計算預測了黑洞蒸發(fā)的存在,至于它到底對不對,可能要很久以后才知道了。 5. 多重宇宙與弦理論 科幻作品里面,經常會有“平行宇宙”的情節(jié)。我們能看到的這個宇宙,會不會還有其他宇宙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需要重新回到宇宙產生的那一刻,重新經歷一遍宇宙暴脹的過程。在極短的時間內,比質點還小的宇宙膨脹到直徑十米的球體??上攵蛎浀乃俣确浅??,甚至比光速還快。 在暴脹場中,宇宙以超過光速的速度膨脹。在這樣的高速狀態(tài)下,連量子漲落都跟不上宇宙膨脹的速度,本應不斷快速出現又消失的粒子被“凍結”在暴脹場中,導致原本均勻的宇宙空間變得坑坑洼洼。 科學家們觀測到了這種量子層面的差異,他們認為,正是這種粒子的不均勻分布造成了物質的聚合,產生了星系和我們生活的世界。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證實了暴脹場的存在。他們認為,在宇宙產生后八十億年的時候,那會兒還沒有地球,暴脹場和它里面的粒子短暫蘇醒過,促成了宇宙的又一次膨脹,最終讓宇宙能像現在這樣永遠膨脹下去。 在量子世界,有無限種可能,出現過一次的東西,就可能出現過無數次。 既然暴脹場具備量子場的特性,那么它的基本粒子就可以隨時隨地蘇醒,并產生局部空間的暴脹。這種暴脹的后果,就是再產生一個宇宙“氣泡”。再進一步說,根據量子理論,應該有著無數個氣泡宇宙,甚至連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都只是這些氣泡宇宙中的一個!這就是所謂的“多重宇宙”理論。 我們從宇宙、星系、星球,說到了原子、分子還有其中更基本的粒子,所有的這些我們都能用肉眼觀察到,或者用儀器探測到。那么再小一點呢?比量子還小的是什么呢? 理論物理學家認為,在比量子更小的尺度上,存在著特殊的兩種“弦”:一種開放,就像鞋帶;另一種閉合,像系好的鞋帶。它們不停地振動,開放的弦產生虛光子形成電磁力,閉合的弦振動產生引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弦理論”。 按照科學家的預測,弦只存在于十維空間里,我們這些三維生物根本無法理解十維空間,但它的確存在。既然弦的振動產生了我們這個三維的世界,那另外七維的振動也會產生其他的世界。物理學家認為,這些世界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進入一個更高維度的空間。 到這里,我們的宇宙之旅就告一段落了。探索宇宙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從古到今,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 伴隨著科技發(fā)展的,人們提出過無數的理論,又無數次被證實或者推翻,不論是牛頓力學、相對論,還是黑洞理論、弦理論。新的理論從枯燥的算式中不斷產生,而這些數字將帶我們走向未知的領域。在將來,關于宇宙的理論會越來越準確,宇宙的面目也會越來越清晰。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 |
|
來自: 新用戶7129h6p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