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首發(fā)于少數(shù)派,鏈接:https:///post/68764】 這套筆記系統(tǒng)學自Ryooo,細節(jié)流程上面根據(jù)自己的使用習慣做了調整。 以下的筆記和制卡都是以我使用了文件夾分類為基礎,分類法我參考了中圖法,挑選了暫時用的上的分類,且盡量用大分類。 上面是我的文件夾列表。
無差別收集想法。不要怕內容太多,退一萬步說,就算你無法形成知識庫,這也是一個跟自己好好對話的方式。所以,大膽的寫吧。一天之中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如果暫時無法歸類)都可以寫在日記里。 日記是一個inbox,集中了許多你的想法、你收集的資料,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收集的教程,或者某句名言你忽然有了新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看這些閃念有沒有可以制成卡片的。 ·閃念筆記如何制卡 要不要制成單獨的卡片,我只使用一個原則:內容的長時性。 制卡的時候不要想這個是永久卡片還是文獻卡片,放棄這些概念。 回到我們寫間歇日記的流程,當我們在寫某一條記錄時,忽然看到上面有一個信息:xxx推薦科幻書單。這個書單我想要接下來查一下有沒有讀的必要,那就暫時留在日記不要動。等我查完覺得這個書單里有某幾本書是可以進入我的讀書計劃的,我就可以把這兩本書的書名遷移到科幻書單,如果暫時沒有這個書單,就新建。這是我們做的第一張卡片。 接下來想象,有朋友問你上次syncthing是怎么配的,你想起自己之前配syncthing時做過的筆記(里面有下載地址和當時行之有效的教程鏈接),你搜索了一下,在某一天的日記里,于是你打開,復制粘貼給了朋友。然后對著這個筆記,你想起已經不止一個人問起了,當時做筆記時以為只會用一次,現(xiàn)在看來可以復用,你想下次更方便的找到這個筆記,于是你給syncthing的筆記單獨截取出來,制成了一張單獨的卡片,命名“syncthing配置教程”。這就又是一張卡片了。 以上就是閃念筆記制成卡片的過程,你不必當時就決定這個信息要不要變成一張單獨的卡片,運用內容長時性這個原則,你可以等到它具有長時性的時候再制卡。 輕松的記錄,當這個信息重要到會在你腦海中高亮起來的時候,把它制成卡片。 ·移入分類文件夾 制成卡片之后,按照卡片的內容分類到相應的分類文件夾中。這個時候就不怕文件夾內亂了,因為有了分類,一般文件夾中的文件數(shù)量總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一個大分類下的文件多到你開始混亂了,那就開始聚合卡片,在該大分類下建立一個子分類,然后把符合聚合條件的卡片移入進去。你的文件夾又整潔且清晰了。 ·制卡之后的日記 當一些長時信息變成卡片,你可以留下鏈接在當天的日記,也可以不留,看你是否還想要這個卡片的最初時間線索。 剩下的記錄,好像都是自我對話,那就讓它們留在那里吧。日記承載著你的自言自語,自我分析,喜怒哀樂,哪怕沒有重要的知識,那也很好。 信息卡用于收集資料。比如我會為我用過的ob插件寫一張小卡片,以防自己忘記它們怎么用。比如在網(wǎng)上收集的某個資料,我會建一張信息卡。如果是別人的文章(或其他形式),我會在卡片中用yaml寫上作者和來源。 下面以我給ob插件做的小卡片為例說明制卡流程。 我會先打開TP317計算機軟件這個文件夾,然后打開一個目錄文件(一般我會用和文件夾同名的文件),里面是一些MOC,我找到二級標題obsidian下面的三級標題插件,在我做的插件筆記列表,新建一個鏈接。 建鏈接是為了新建卡片并且留下鏈接在原地,實際上我在ob中可以使用quickadd插件更方便做到。如果你沒有用ob,也沒有關系,其他有雙鏈的軟件也可以做到,殊途同歸。 點擊這個鏈接新建卡片(或者手動新建卡片),輸入筆記。 ·信息卡片的拆卡 繼續(xù)上面的模擬流程,我看看我的這個TP317計算機軟件MOC,obsidian的內容似乎多起來了,和其他的鏈接明顯有些不一樣。這時候我就可以把obsidian的MOC拆分出去,形成一張obsidian信息整合卡。 這就拆分出了一個主題卡。 而單獨的信息卡片拆分的過程,更像是生長的枝蔓,看一下這樣的場景: 當我初次了解到增量寫作這個名詞時,我想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于是我創(chuàng)建了一張單獨的增量寫作卡片,并寫下第一個二級標題:“增量寫作是什么” 這時候,就開始收集資料了,我沿著“增量寫作”線索搜索,發(fā)現(xiàn)了增量學習的資料,于是我建立了一張于是新建了“增量學習”卡片,并且把鏈接放進去作為參考資料。又找到了“增量閱讀”的資料,于是也新建一個“增量閱讀”卡片。
接下來,我快速瀏覽了這些參考資料,發(fā)現(xiàn)增量寫作和增量閱讀都是增量學習的構成部分,所以我在“增量學習”卡片里引入了“增量學習”卡片和“增量閱讀”卡片的鏈接。然后閱讀各部分材料并做好相應的閱讀筆記,以及自己的思考與心得。 這個步驟,我從一個知識點(“增量寫作”)入手,然后找到了一個更大的知識點(增量學習),然后再去伸展出這個大知識點下面的各個子節(jié)點。(備注:我找到的增量學習資料中,增量學習的下面包含了增量閱讀、增量寫作,所以才有此結構) 不管信息有沒有做完整,都可以移入相應的分類。 如果擔心這些未做完的信息不容易找到,可以把未完的卡片放入你的待辦看板,或者待辦列表,表示待處理。至于如何放入,其實就是在待辦列表(或者你的任何任務處理系統(tǒng))添加一個鏈接。 讀書、觀影、podcast筆記,這些都屬于輸入筆記。輸入筆記是自己做的筆記,以讀書筆記為例,首先會在yaml里面寫清楚這本書的信息,類似書著目錄,有tags(做主題用)、來源、內容類型、作者、出版社、原作名、ISBN等等,不是每一本書的信息都那么全,盡可能有作者、內容類型、tags就可以了,方便以后檢索和聚合。 讀書筆記做的時候,不用考慮拆分,只要按照一定的原則做筆記就可以了。這里的原則參考卡片筆記,也就是盡量少摘抄,最好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復述。當然我們認為非常好的句子,那是一定要原封不動摘抄的,這個時候,用引號,或者如果你和我一樣是用markdown語法,可以使用引用語法。 對每一個知識點的思考,不要停頓,直接寫在該知識點的下面,如果你怕區(qū)分不開,可以自己定義一個符號,作為自己的思考標記。這樣做是為了盡可能捕捉到自己閱讀時的思考,注意,就算是內心活動的吐槽也沒有關系,因為這也是你和這本書的互動。讀書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一個交流的過程。(關于讀書的藝術,我的想法來自于毛姆) 當一本書的筆記做完了,接下來就是拆卡。 ·輸入筆記的拆卡 按照你能記住的知識粒度 拆卡其實也有一個原則,因為我們是自上而下的拆,所以我的原則是,以自己能夠記住的知識粒度來拆。怎么理解呢?好像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城市的拼圖,有人能記住大概的幾個區(qū),拆卡就按區(qū)來拆,把拼圖按照轄區(qū)拆成幾塊就可以了;有人連大致的街道都能記得,那他的知識記憶粒度就更細,也就可以把拼圖拆分的更小。 假設我現(xiàn)在有一個做好的《心理學xxx》筆記,分為了5章,也就是我可能寫了5個2級標題在筆記里,這5章下面又各自有一些知識點?,F(xiàn)在我要開始拆卡,就像把知識片段往記憶掛鉤上面掛。如果我能大致記住這5個章節(jié),我就只按章節(jié)拆分;如果我對這本書的了解已經可以記住里面的小知識點了,那我就以知識點進行拆分。 稍后拆也沒關系 那如果說,我記不住這本書里面的幾個章節(jié)(注意:章節(jié)不一定是跟著原書走,也可以是自己消化過后的拆分),我只能記住我讀了這本書,大致記得這本書是在講什么的(主題)。那也OK,就不要拆。不要拆反而有利于你下次還能看到這篇筆記。如果以后你對這本書有了新的理解,就可以回到這本書的筆記,記下你的理解和思考。這個時候再次問自己,這個思考點(也就是你剛寫下的一段筆記)是否能夠掛到你的記憶掛鉤,如果可以,就把這一段單獨制成卡片,然后留下一個鏈接在《心理學xxx》筆記。 拆分后添加鏈接 在拆分出來的小卡片上,寫上該卡片的來源,比如上面的例子,我就會在小卡片上添加一個“《心理學xxx》筆記”的鏈接。如果內容來源于外部書籍,也就是在自己庫里無法溯源,則只標記上來源的書名、作者,方便以后查找出處。 ·移入分類文件夾 如果你已經為自己的閱讀筆記去查過它在中圖法中的分類,那么大概分類50本以后,就可以達到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卡片應該放入哪個分類文件夾。比如我的和學習、筆記法相關的筆記,就直接放入“G4 自學、讀書方法、考試”,心理學類的,人生哲思相關的,放入“B 哲學、宗教”。當心理學內容多起來了,我就在“B 哲學、宗教”下擴容一個“B84 心理學”,把心理學的卡片移入。 結語 最近也看了其他的主題卡,得到一些靈感,可以作為自己做筆記的補充。但是整體的記錄、制卡、拆卡、分類這個流程不會變。只要我的分類依然運行良好,我就能安心的在里面玩耍,偶爾變換一下卡片類型、制卡方式,都沒有關系。 在筆記系統(tǒng)這個大框架下,輕松愉快的吸收知識,制成卡片,找到卡片,運用卡片。這就是我的筆記法。 這套系統(tǒng)我還在運用探索,遠遠達不到筆記哲學的地步,只是分享一下自己制卡拆卡并分類的比較順手而且自圓其說的流程,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謝謝你看到這里,下期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