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劑量,一般是指每一味干燥后的生藥“飲片”在湯劑中的成人一日內(nèi)服量,另指在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較分量”,即相對劑量。藥物用量關(guān)系到用藥的安全有效,病輕藥重,藥力太過,反傷正氣;病重藥輕,藥力不及,貽誤病情。因此,必須根據(jù)藥物的性能、配伍的關(guān)系,劑型的種類,處方藥味的多少,更要結(jié)合病情的輕重、體質(zhì)的強弱、年齡的大小予以全面考慮而酌定劑量。中藥的用量,也是各種秘方的不傳之秘。
一般說來,在確定使用藥物劑量的時候,應從下列四個方面來考慮:
1、 從“藥物的性質(zhì)”來判定劑量:
在使用劇毒藥物時,用量宜小,并從少量開始,視癥情變化,再考慮逐漸增加,一旦病勢已減,應逐漸減少或停服,以防中毒和產(chǎn)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藥物時,對質(zhì)地較輕或容易煎出的藥物如花、葉之類,用量不宜過大;質(zhì)重或不易煎出的藥物如礦物、貝殼之類,用量應較大:新鮮的藥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較大些,干燥的應較少些。過于苦寒的藥物,多用會損傷腸胃,故劑量不宜過大,也不宜久服:
現(xiàn)在臨床處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藥物:干燥的藥物5~15克(如麻黃、荊芥、知母等),新鮮的藥物30~60克(如鮮茅根、鮮生地等)。
(2)質(zhì)地較輕的藥物:1~3克(如燈心草等),或3~10克(如薄荷葉等)。
(3)質(zhì)地較重的藥物:10~30克(如熟地、何首烏等),或30~60克(如石膏等)。
(4)有毒藥物:毒性較小的用0.15~0.3克(如雄黃),毒性較大的用0.003~0.006克(如砒霜)。
(5)其他用量:一條(如娛蚣、壁虎)、三只(根)至五只(如蔥白、南瓜蒂等)、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支(蘆根)、一角(即四分之一張,如荷葉)、數(shù)滴(如生姜汁)等等。
2、從“劑型配伍的不同”來判定劑量:
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入湯劑比入丸劑、散劑用最要大一些;單味藥的“單方”使用時用量稍大,在復方應用時比單味藥用量要小一些。在復方配伍使用時,主要藥物比輔助藥物用量要大些。
處方用藥多時,其中的單味藥劑量宜??;處方用藥少時,其中單味藥劑量宜大。作酒劑、浸膏劑時劑量宜稍大。
3、 從“年齡與病情”來判定劑量:
成人和體質(zhì)強實的病人,用量可適當大些;兒童、婦女產(chǎn)后及體弱患者,劑量宜酌減。病情輕者,不宜重劑;病情較重者,劑量可適當增加。一般5歲以下的小兒用成人藥物的1/4。5歲以上的兒童按成人用量減半服用。
病情輕重、病勢緩急、病程長短與藥物劑量也有密切關(guān)系。一般病情輕、病勢緩、病程長者用量宜??;病情重、病勢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 從“季節(jié)、地域的不同”來判定劑量:
夏季發(fā)汗解表藥及辛溫大熱藥不宜多用,冬季發(fā)汗解表藥及辛溫大熱藥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藥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藥則用量宜輕。
大自然遼闊寬廣,每個地區(qū)的人們對于藥材的敏感性亦不同,像我國東北地區(qū)在使用發(fā)汗解表藥時用的量一般要比南方地區(qū)多,西北地區(qū)用滋陰藥一般也要比東南地區(qū)多些……
綜上所述,中藥處方中,除了劇毒藥、峻烈藥、精制藥及某些貴重藥外,一般中藥常用內(nèi)服劑量(即有效劑量)約5~10克,部分常用量較大劑量為15~30克,新鮮藥物常用量為30~60克。
【醫(yī)學科普,僅供參考,文中素材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