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也寫過些微距的東西,復習一下吧。微距拍攝不難,主要是景深和焦平面的控制,有耐心就行;拍好不容易,對光線要求很高(強度、光比、柔光、方向等等),對我來說就用自然光瞎拍了。 一、名詞解釋: 1、放大倍率:物理放大倍率和等效放大倍率: 微距主要看的是放大倍率,焦距越短最近對焦距離會越近。通常拍攝距離越近放大倍率越大,但放大倍率大不一定拍攝距離就一定要很近。拍攝距離太近不方便,通常用中長焦距在十幾公分左右的最近對焦距離上達到一定放大效果,此時工作距離不至于太近。注:鏡頭標稱放大倍率只代表此鏡頭最近對焦距離下的最高倍率。 物理放大倍率只和鏡頭本身有關,設計倍率最大多少就是多少。例如某鏡頭最大倍率為1:1,那么物體和成像就是等大的。 等效放大倍率除了鏡頭本身,和傳感器尺寸、像素密度有關,還是剛才的鏡頭,用了更小的傳感器,相當于物理倍率下再裁切放大。 一般來說物體和成像的比例達到1:2就算微距,多數(shù)為1:1,個別的能達到2:1甚至5:1,超過10:1就屬于顯微攝影了(別杠,杠就是你對)。 2、焦平面、景深及影響因素: 上圖可以清晰的看出焦平面和景深的范圍,此處為焦平面沒有和雪花平行為交叉狀態(tài),導致一半清晰一半模糊。 鏡頭對焦于被攝物體處是最清晰的焦點位置,焦點所在的平面為焦平面(物方焦面),垂直于鏡頭長度(光軸)方向,同一焦平面上的物體和焦點處清晰度大致相同;調整相機方向,讓焦平面平行于物體(或者傳感器平行于物體)。(如果景深范圍足夠包住物體,也不必非要讓焦平面與之平行)。 焦平面前后還有一定的清晰范圍就是景深,虛化效果好就是景深小,沒有虛化效果都清晰就是景深大;排除像素尺寸外,影響景深的三個因素為光圈大小、拍攝距離、鏡頭焦距。a、拍攝距離和鏡頭焦距一定的情況下,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吧钤叫?;b、光圈和焦距固定的情況下,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c、光圈和拍攝距離一定,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3、光圈:用于控制鏡頭通光孔徑,光圈越大(光圈值小)通光量越大但景深越小,虛化作用越強烈。而微距拍攝,基本是中長焦距、超近拍攝距離、更大的放大倍率,景深非常小,光圈調節(jié)范圍有限。 4、最近對焦距離:不同鏡頭都有自己的最近對焦距離,比如最近對焦距離1米意味著1米內的物體是無法清晰對焦的。注:最遠對焦距離一般都是無限遠。 二、設備的選擇: 1、相機和微距鏡頭: a、專門的微距鏡頭:尼康佳能索尼的百微,騰龍適馬的90微、105微等,基本在1:1的放大倍率,國產老蛙有2:1甚至5:1微距; b、微距鏡頭加近攝鏡:推薦攝之寶的消色差近攝鏡; c、微距鏡頭加延長接圈; d、微距鏡頭加接圈再加近攝鏡。 2、相機和普通鏡頭: a、延長環(huán):延長鏡頭到傳感器的距離(會改變法蘭距); b、倒接:通過特殊的接環(huán)把鏡頭前后倒過來接到相機上; c、近攝鏡:擰到鏡頭前端,縮短最近對焦距離; d、延長接圈加近攝鏡; 3、小傳感器長焦卡片機:(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了)。 4、手機加附加微距鏡:瞎玩吧,最好用手機的長焦鏡頭。 以上畫質大致排序:相機搭配專門的微距鏡頭>相機加微距鏡頭和延長接圈>相機加近攝鏡>普通鏡頭加接圈>普通鏡頭加近攝鏡>普通鏡頭加接圈近攝鏡>長焦卡片機加近攝鏡>手機。 我用過普通長焦鏡頭加近攝鏡、長焦卡片機加近攝鏡、手機和附加微距鏡。 5、三腳架和云臺: 帶中軸升降的三腳架和三維云臺或者球形云臺都可以用,但最好用千分之云臺。 6、其它: 焦距越長加近攝鏡倍率越大,通常用于50mm以上的鏡頭;延長接圈也適合中長焦鏡頭;焦距越短倒接放大倍率越大,通常適合35-50mm鏡頭。 延長接圈改變了法蘭距,所以無窮遠無法合焦,只能拍微距。近攝鏡會縮短最近對焦距離,遠處也無法合焦。 放大倍率估算:傳感器長度除以目標長度就可以得出。例如全畫幅長邊36mm,拍攝36mm的物理剛好滿屏,那就是1:1;拍攝了72mm就是1:2;拍攝了18mm就是2:1。 下圖全畫幅長邊36mm/物體25mm約1.44倍。同時可以看到,比較大的雪花通常有3mm左右,小雪花0.5mm到1mm。 下圖為手機微距附加鏡 下圖兩張手機拍攝的雪花 下圖長焦卡片機拍攝的微距 三、拍攝技術: 1、曝光參數(shù)選擇: 通常M檔手動曝光;光圈設置F/8-F/16(最佳光圈多數(shù)為8,但為了擴大一些景深會繼續(xù)縮小到11甚至16,不太建議再小,會有衍射極限而導致模糊);ISO設置100(手持拍攝可以適當提高到400,需要更高的時候建議上三腳架或者補光);手持拍攝,對于靜止物體快門速度不建議低于1/125秒,對于運動拍攝看速度快門而定;上三腳架拍攝靜止目標,在沒有補光的情況下快門速度可以適當放慢,幾秒鐘的曝光也是可以的,再長建議補光。 2、對焦方法: 大概調整目標到鏡頭最近對焦就離附近并留有一定余量,比如鏡頭最近對焦距離20公分,把對焦環(huán)刻度擰到大概25公分附近,然后調整相機到目標的距離直到基本清晰合焦,再放大畫面用對焦環(huán)微調到最清晰(千分之云臺微調也可以)。 圖示設備:騰龍70-300加華光F350近攝鏡。300mm長焦,光圈F/16,ISO100,快門1/8秒。素質肯定比不了微距鏡頭,球型云臺精細調節(jié)也有些不便。 3、焦平面控制: 因為微距的特殊性景深非常小,要充分利用來之不易的景深不能浪費,通過焦平面控制,盡量讓被攝物體整個處于景深的包圍之中,也就是說,讓拍攝目標盡量和物方焦平面或傳感器平行。 要精確控制焦平面,普通三腳架和云臺拍微距還是比較費勁的,因為要精細調整相機到目標的距離和拍攝方向,俯仰角度調節(jié)用普通云臺就可以,但相機的高低和遠近最好用可以精細調節(jié)的千分尺云臺。(再次強調,如果景深范圍足夠包住物體,也不必非要讓焦平面與之平行)。 4、背景選擇: 如果為了方便摳圖,背景選擇黑或灰,距離遠些,承托雪花的物體要降溫到0度以下才不至于融化。 a、鏡頭垂直向下拍平面上的雪花,背景要用深色,可以把雪花放到黑色卡紙上(室外自然降落),也可以放透明玻璃上,下面再放一個深色或者彩色的背景紙。 b、相機位置和雪花高度一致,鏡頭平放,用深色帶絨的布料,飄落的雪花落在上面有機會豎起來,可以選擇遠處的其它背景。 c、和雪花接觸的背景面最好非常光滑,否則在微距放大的作用下摸起來光滑的表面也可能拍出一些紋理影響觀感,玻璃、卡紙、金屬板之類。 5、景深: 在光圈調節(jié)允許的范圍內盡量用可以包住整個目標的景深,如果景深實在太小無法包住目標就要做景深合成(雪花很薄,找好焦平面基本都可以用景深包?。?。 6、景深合成: 也就是在整個目標上微調對焦點,把每個部分都拍清晰。注意:大部分鏡頭都有呼吸效應,也就是焦距雖然不變,但是隨著對焦距離改變,畫面大小還是會像輕微變焦一樣改變。專用的微距鏡頭控制的好些,普通鏡頭比較嚴重,所以不能用鏡頭的調焦改變對焦點,要用千分尺云臺微調前后(遠近)距離,左右和上下不能變,這樣拍出的不同焦點照片才可以做景深合成。 7、光線: a、強度:微距景深小,用縮光圈的方法擴大景深導致進光量極劇降低,而且微距拍攝的時候放大倍率越大通光量越少,雪上加霜。如果是手持拍攝通常都要補光;三腳架拍攝也盡量能做到相對安全的快門速度,或慢門倒計時拍攝。 b、光比:用光線控制畫面中亮暗部分的比例(主體和背景之間或者同一個物體的不同部位明暗差異),如果不用光影塑造立體感,比較平的光線就可以。 c、柔光:如果不用塑造立體感就全方位均勻覆蓋柔和的光線即可,陰天可以利用自然光,大氣天然柔光;或者環(huán)形補光燈、補光燈加柔光罩,柔光材料面積越大越好,柔光材料距離被攝目標近點比較好,燈光本身距離柔光材料遠些比較好。 d、光線角度:從相機側照射到物體的是順光,顯得比較平,沒立體感。從背景方向照射到物體的是逆光(可以更通透或者塑造輪廓),從物體兩側照射過去的是側光,可以形成層次,從物體上部照射下去的是頂光,反之從下面照射上來的是底光。 四、注意防寒保暖: 拍攝雪花相比其它目標來說需要低溫環(huán)境,所以室內一般是不行的,都在室外正在下雪的時候拍攝,注意相機電池的保暖和人的保暖。拍攝結束,取下存儲卡,相機鏡頭裝進塑料袋放進攝影包再拿到室內緩速升溫防止結露。 十年前長焦卡片機加近攝鏡拍攝的幾張渣片: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