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溫膽湯 柴芩溫膽湯 柴芩溫膽湯是由名方溫膽湯加入柴胡、黃芩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1.癲狂:郝某,男,55歲,2008年8月20日初診。由患者家屬代訴:1990年患精神分裂癥,經(jīng)多處治療,但是出院后經(jīng)常復發(fā),服鎮(zhèn)靜劑好轉(zhuǎn),最近復發(fā)愈頻。就診時舊病發(fā)作已有月余,坐立不安,性情急躁,喃喃自語,目光呆滯,面紅目赤,大便干燥,小便微黃。診脈弦滑,舌苔垢膩。徹夜不眠,細詢,其人心胸狹窄,遇事躊躇。此為肝郁化火,鼓動陽明痰熱,上擾神明。方用柴芩溫膽湯化裁:原方加藿香、石菖蒲、炒遠志、酸棗仁、郁金、大黃各10g,代赭石20,川連5g,5劑,水煎服。 8月26日再診,本人已能自述病情,面紅目赤消失,每晚能睡5小時左右,口苦納呆略有改善,脈弦濡,舌淡紅尖紅苔薄膩,病勢已減大半,前方減代赭石、大黃,加黨參15g,白術(shù)、沙苑子各10g,5劑。水煎服。8月30日三診:諸癥悉平,睡眠轉(zhuǎn)佳,家屬恐其復發(fā),要求服藥鞏固,并告知患者發(fā)病多從舌苔厚膩開始,將柴芩溫膽湯改作丸劑,囑咐續(xù)服1月。后隨訪已恢復工作,病情沒有復發(fā)。 (按):本例證屬痰氣內(nèi)郁化火,痰火擾神,治當疏肝理氣,清熱化痰,開竅醒神。方用柴胡、枳實、藿香、郁金理氣為主,半夏、茯苓、陳皮、遠志化痰,三黃清泄痰火,石菖蒲、棗仁安神,代赭石、竹茹降氣。所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2.眩暈:張某,男,42歲,2008年10月15日初診?;颊咦允觯赫疹^暈耳鳴,十天半月有一次嘔吐,夜寐右側(cè)頭顱轟響,如乘舟車,不得入眠,猛一站立,頭重腳輕,勢欲傾倒。二便正常。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征,服止暈鎮(zhèn)靜劑不效。診脈弦滑,舌紅苔薄膩,根部尤甚。證因長期坐辦公室,脾濕不化,痰濕壅塞經(jīng)絡,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處方:柴芩溫膽湯加白術(shù)、郁金、石菖蒲各10g,炒遠志6g,澤瀉、勾藤各12g,靈磁石15g,5劑,水煎服。 10月21日二診:頭暈已減,夜能成眠,苔薄膩,脈弦滑,頭顱仍有時而轟響,前方加夏枯草10g,續(xù)服5劑。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頭為諸陽之會,耳目乃清空之竅,肝陽夾痰濁上擾清竅,則頭暈眼花,腦轉(zhuǎn)耳鳴等癥發(fā)作。朱丹溪就有“無痰不作眩”之說。治用柴芩溫膽湯化痰降濁泄熱,加以平肝潛陽、健脾利濕之藥合而成方,各得其妙。 3.胸痹:馬某,男,51歲。2010年1月15日初診。 主訴:胸骨后疼痛且向后背左肩胛部放射9個多月。伴咽干咳嗽,咯痰不利,食欲不振,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曾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食道潰瘍,淺表性糜爛性胃炎。服消炎抗酸等類藥物效果不顯。此為痰生中土,阻滯于上焦胸膈氣機,郁久化熱所致。處方:柴芩溫膽湯加瓜蔞、天花粉、丹參各15g,薤白、梔子各9g,黃連6g。6劑,水煎服。 1月25日二診:胸骨后疼痛消失,稍有拘急不適感,左肩胛部仍有困痛,咽部不干,舌質(zhì)紅,苔白膩,脈弦。前方去薤白加羌活10g,6劑,水煎服。后隨訪病愈未復發(fā)。 (按):平時嗜好飲酒,日久濕熱痰濁痹阻脈絡而成胸痹,方用清熱理氣化痰藥加枳實、瓜蔞、薤白、丹參、天花粉宣痹通絡,寬胸散結(jié),使胸中陽氣旋運,濁陰得以下降,而獲痊愈。 4.驚悸:王某,男,40歲,2009年6月3日初診。自訴:2001年曾患腎盂腎炎,經(jīng)中西藥治療基本好轉(zhuǎn),尿檢偶爾出現(xiàn)紅細胞。此人平素體胖,血壓常在140/100mmHg。服降壓藥能降至正常,停藥繼而復升?,F(xiàn)證心慌心跳,驚恐不安,自覺惶惶如人將捕之;頭暈時而泛惡,身疲乏力,胸悶氣短,夜寐不實,胃納尚好。脈沉弦細,舌苔白膩。此為痰熱上擾,心神不寧。處方: 柴芩溫膽湯加白術(shù)、炒遠志、石菖蒲、柏子仁各10g,炒牡丹皮、決明子、勾藤各15g,5劑,水煎服。 6月9日二診:頭暈、心悸、氣短、泛惡已減,血壓降至130/96mmHg,尿檢如前。仍在原方基礎上加白茅根30g。病人連續(xù)服藥15劑,心悸驚恐消失,血壓降至126/88mmHg,尿檢正常,上班年余隨訪未發(fā)。 (按):痰熱內(nèi)蘊,胃失和降,痰火互結(jié),上擾心神則心慌驚悸,柴芩溫膽湯和胃降濁,清熱化痰,痰熱清則心自寧,輔以安神養(yǎng)心,清降肝熱之品而其病可愈。 5.半身不遂:吳某,男,48歲,干部。2010年3月2日初診。自訴一月前,因突發(fā)舌強不語,左半身不運,繼而人事不知,急送醫(yī)院,診斷為腦血栓形成,經(jīng)治療后漸趨好轉(zhuǎn)?,F(xiàn)癥右嘴角喎斜,左側(cè)肢體上舉不利,咳痰不爽,四肢乏力,血壓132/86mmHg,診其脈弦小滑,舌淡紅苔白膩。此為風痰阻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受阻。 處方:柴芩溫膽湯加菖蒲、制膽南星各6g,僵蠶、炒地龍、遠志、白附子、當歸、郁金、木瓜各10g,5劑,水煎服。3月18日二診:上方連續(xù)服用15劑,關(guān)節(jié)活動已利,口角正,唯乏力懶動,遂以六君子湯合杞菊地黃丸善其后,調(diào)理3個月精神飽滿,步履如常。 (按):本例痰濁素盛,肝風夾雜風痰火,流竄經(jīng)絡,蒙蔽清竅而猝仆猝昏,喎僻不遂,柴芩溫膽湯理氣化痰降濁清熱,加遠志、石菖蒲、郁金、白附子,膽南星、僵蠶、地龍等藥祛風痰,通經(jīng)絡,當歸、木瓜活血祛風,以使風痰去經(jīng)絡通,諸證悉除。 6.更年期綜合癥:王某,女,52歲,工人。2009年1月27日初診,自訴:絕經(jīng)已三年,整日頭暈目眩,性情急躁,心煩不眠,腰部痠疼,納食時好時壞,小便微黃,夜尿較頻。診脈弦滑有力,舌淡紅苔薄膩。處方:柴芩溫膽湯加白術(shù)、益智仁、炒遠志、酸棗仁、佩蘭、當歸、白芍各10g。5劑,水煎服。 2月5日二診:睡眠好轉(zhuǎn),食欲轉(zhuǎn)好,眩暈減輕,前方加槐花、山楂各10g。以后詢知,此方續(xù)服半月,又按囑咐常服參苓白術(shù)散,諸癥消失。 (按):更年期綜合征,是婦女絕經(jīng)前后的常見病,我們臨床所見,補腎法固然可以改善癥狀,如二仙湯等,若病人表現(xiàn)以煩躁易怒,眩暈失眠等神志癥狀為主時則用柴芩溫膽湯加減更為貼切,見效快捷??梢娕愿昶谒聘鼞撟⒁夂筇熘镜恼{(diào)理。 7.不寐:馬某,女,58歲,農(nóng)民。2010年3月2日初診?;颊咦栽V:經(jīng)常心煩不寐,痰多黏稠,納食甚少,大便不通暢,三五日一行,胃脘漾漾欲嘔。最近連續(xù)5日不眠,頭如刀劈,診其脈緩弦,舌淡苔膩。此為膽胃不和,痰濕上擾。處方:柴芩溫膽湯加大黃、炒蒼術(shù)、炒遠志、柏子仁各10g,夜交藤、丹參各15g,當歸12g,厚樸5g,琥珀3g(吞服),5劑,水煎服。 3月8日二診:服藥后下燥屎十數(shù)枚,頭痛減輕,每晚能睡三、四個小時,每餐能進稀粥一碗,脈浮弦,舌淡紅苔轉(zhuǎn)薄膩,但有些惡寒怕冷,體溫37°C,用蔥豉湯暫服,感冒愈后,前方減琥珀、大黃、蒼術(shù)易白術(shù),加郁李仁10g,續(xù)進5劑水煎服。 3月13日三診:前癥已好,唯乏力身疲,用歸芍六君子湯調(diào)理而安。 (按):本例因宿食停滯,積濕生痰,因痰生熱,胃中不和,痰熱上擾則心煩失眠。治以柴芩溫膽湯理氣化痰,清熱降濁為主,加和中導滯安神定志之品而收功。 柴芩溫膽湯是由溫膽湯加入柴胡、黃芩組成。方中柴胡疏肝氣升清氣,黃芩味苦性寒,有清泄肝膽郁火,開降痰濁之功;半夏辛溫能開中脘痞滿,降濁化痰止嘔;枳實苦寒行氣消痞;茯苓甘溫利竅除濕;陳皮和胃化痰;竹茹降膽;甘草、生姜和胃。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功能。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如果過食膏梁厚味,或憂思郁結(jié)而累及脾臟,導致氣滯痰生。即《諸病源候論》所謂痰由氣化不行而成。然痰邪常常兼夾他邪而致病,如痰火、痰熱、痰濁、痰濕等。痰火、痰熱以犯上為主,痰濁、痰濕以下溜為多。柴芩溫膽湯功能使肝氣條達,胃氣得降,脾氣得運,清氣升而濁氣降,則氣血痰火濕食諸邪皆能消散,正是為這一病理機制所設的代表方劑,針對性強,用藥精當。如果兼有大便燥結(jié),口苦納呆,可于方中加入大黃苦降泄下,決瀉土實,病情往往一瀉而愈。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物質(zhì)豐富,生活條件充裕,沒有辛苦勞作,一年四季,過于安逸,加之不良飲食習慣,貪食膏粱厚味,釀生痰濁;其次,工作、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精神情志焦慮抑郁患病率高,臟腑功能失調(diào)、代謝失常則生痰留飲,所以現(xiàn)在臨床上代謝障礙類疾病多、肥胖多、痰證多。痰證類疾患確實堪稱當今世界第一大流行病。因此臨證無論心、腦系或者西醫(yī)診斷神志精神等系統(tǒng)疾病,只要符合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升降失常之病機,證見舌苔厚膩,脈滑有力者,率先使用此方,常獲良效。另外,發(fā)現(xiàn)有不少身體肥胖之人,多有多食善饑、餓則汗出等癥狀,受“肥人多痰”啟發(fā),按“脾實痰證”投以柴芩溫膽湯加減治之,通降瀉土,往往獲效較快。可見柴芩溫膽湯對脾胃功能的調(diào)理也有所裨益。 膽怯易驚,心煩不眠,中醫(yī)十大名方——溫膽湯 “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strong>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膽腑?膽虛寒》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strong>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 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郁痰擾諸證除。 溫膽湯,為祛痰劑,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之功效。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 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劑組成: 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 方劑解析: 溫膽湯,系從《金匱要略》之橘皮竹茹湯合半夏加茯苓湯增減化裁而成。 方中半夏障逆和胃,燥濕化痰,為君, 竹茹青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肖痰,使痰隨氣下為臣; 陳皮理氣燥顯,茯等健脾滲顯為佐;姜、棗、甘草益脾和胃,協(xié)調(diào)諸藥為使。 故具有青熱除煩、化痰止嘔之功° 按說在溫膽湯中無舒膽之藥,而命名“溫膽”,看來難以理解, 那么為何用以“溫”字? 《爾雅》釋訓:'溫,溫和也”,《疏》:“寬緩和柔也”,由此可見溫”是“溫和”之意, 不能與“熱“同論,且從溫膽湯諸藥性來看,也皆為溫和之物。 再者,古人認為心悸、心慌以及虛煩不得眠為癥,與膽火浮越有關(guān), “膽氣怯者,心神必虛”,心和膽之間經(jīng)別絡屬,亦相互影響。 溫膽湯中竹茹能清心火,溫和膽氣,所以,溫膽湯之意,顯而易見。 臨證應用: 溫膽湯寒溫并用,以辛溫為主,補膽虛,溫膽寒,化痰濁,而促膽之升發(fā),助胃之和降。 全方中雖無重鎮(zhèn)安神之品,但由于能升清降濁,故陰陽之道可通,則能入寐。 后世醫(yī)家根據(jù)溫膽湯的特點,將其功用不斷擴展, 通過和胃化痰、溫通膽腑、和解樞機而用于膽郁痰熱上擾之證。 使溫膽湯又具有了“清膽”之功效。 《醫(yī)方集解》還將其列入了“和解門”。溫病學亦將其劃歸為和解劑。 根據(jù)臨床體會認為: 大凡情志不遂,憂思郁怒,內(nèi)擾肝膽之氣,導致疏泄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痰者; 或脾胃素有積熱,且濕熱較重者;或者大病后,素體膽虛者;或內(nèi)傷飲食,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者; 臨證?,F(xiàn)嘔逆、口黏、心煩不寐、心悸、胸悶、頭昏沉不爽、耳鳴、耳聾、震顫、倦怠、多寐等證, 都在溫膽湯的適應范圍之內(nèi)。 現(xiàn)代醫(yī)學中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美尼埃癥、神經(jīng)衰弱、 失眠、頭痛、精神抑郁癥、老年焦慮性神經(jīng)癥及抽動癥、穢語綜合征等 屬膽胃不和、痰熱上擾者都可以本方為主進行治療。 加減化裁: 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 失眠者,加琥珀粉、酸棗仁、遠志以寧心安神; 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定驚; 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 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 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注:以上文中所涉方劑藥物,僅為一般性學術(shù)交流;請大家在醫(y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柴芩溫膽湯 柴芩溫膽湯:柴胡10克、黃芩12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竹葉15克、茯苓15克、枳殼10克、茵陳15克 二、主治: 時方驗案之-----柴芩溫膽湯治療失眠、惡夢、膽怯女,35歲,三年前因家庭問題而現(xiàn):每晚難以入眠、眠后惡夢紛紜。素心煩,膽怯易驚。服藥無數(shù),多 為養(yǎng)血安神、鎮(zhèn)靜止驚之品,好壞參半。舌苔白膩,脈弦略滑,此為肝郁化火,煉液成痰,膽虛痰驚之 柴芩溫膽湯合梔子豆豉湯治療失眠 【癥狀】某女,29歲,失眠已有2年,夜間睡眠合計不足4個小時。多夢,醒后神疲乏力,伴有心煩,口中粘膩,大便不爽。舌苔白膩,舌質(zhì)黯,脈沉弱略數(shù)。 【療效】服至7劑便可安然入睡,白膩苔消失殆盡。服至將近一月,多年頑疾就此消失 劉渡舟:溫膽湯的臨床運用 溫膽湯方中無溫膽之品,且有涼胃之藥,為何本方不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溫膽湯的病機如何?臨床如何化裁應用?劉老的這篇文章很值得我學習。 文/劉渡舟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原方由竹茹、枳實、半夏、生姜、陳皮、甘草六味藥組成。 到了宋代,在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又在溫膽湯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棗二味,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 《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認為本方主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并在《傷寒心法要訣·匯方》中以歌訣形式概括其主證為“口苦嘔涎煩驚悸”。但現(xiàn)在臨床上運用本方可以治療許多病證,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一、方名考識 從溫膽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屬于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溫,與溫寒暖膽的方劑明顯有別。那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 中醫(yī)認為肝屬剛臟,性喜條達而忌抑郁,膽喜寧靜而惡煩擾?!秱浼鼻Ы鹨健氛f:“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于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互溝通的。由于肝膽之氣具有生、升的特點,以舒暢條達為平,古人將肝膽之氣比類如春氣之溫和,溫則膽氣乃能條達。 如果痰熱邪氣客于肝膽,則肝膽失其溫和則發(fā)病。欲復其性,必先去其痰熱,痰熱去則膽氣自和而溫,因此用“溫膽湯”作為方劑的命名。 二、病因病機 痰壅氣郁,肝膽失于疏泄,久而化熱生火,以致痰、氣、火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溫膽湯”證。 三、主治病證 溫膽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涉及多種病證,但根據(jù)臨床所見,其主要脈證是:頭目眩暈或疼痛,失眠,心煩,惡心,嘔吐,心悸,胸脅脹滿或疼痛,膽怯易驚。舌質(zhì)紅絳,舌體胖大,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或數(shù)。 其主證分析如下:肝膽風火相煽,挾痰熱上擾,壅閉清陽之位,故頭目眩暈或疼痛;肝膽氣郁而失于決斷,神魂無主,所以心悸而善驚;痰熱內(nèi)擾心神則煩躁不寧,失眠而多夢不安;木郁土壅,脾胃升降失常,往往出現(xiàn)泛惡欲吐,納呆;肝膽氣郁,使其經(jīng)脈不利,則胸脅脹滿或疼痛。 此外,痰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陽,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各種兼挾證比較多見,或挾濕熱;或挾食滯;或挾陽亢,或挾風陽入絡等證。 四、臨床運用特點 凡用溫膽湯,一定要掌握其加減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這是臨床上運用本方治療多種病證而取效的關(guān)鍵。
治療少陽氣郁化火,經(jīng)氣不利比較嚴重,如胸脅苦滿或疼痛,口苦,目赤,偏頭疼痛或氣竄作痛等,加柴胡、黃芩,布達少陽氣郁,發(fā)越少陽火郁,而能利少陽樞機。若脅下痞硬,加生牡蠣、川楝;胸脅疼痛引背者,則加片姜黃、南紅花。
治療痰熱擾心而熱勢較重,以心煩不安或失眠為主。火熱重者再加黃芩,以清泄膽腑火熱之邪。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陰血虧虛。肝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氣郁化火,最易耗損肝血,血虛不榮則見頭皮或肢體麻木,肢體拘急痙攣或肢顫,或周身竄痛,舌質(zhì)紅絳少苔或有裂紋,加當歸、白芍滋養(yǎng)肝血;若頭暈或頭痛以月經(jīng)為甚,上方再加白薇、黨參;頭脹痛者加夏枯草,巔頂頭痛加川芎、白蒺藜,后腦痛加桂枝;陰虛嚴重而舌質(zhì)光絳者,可加生地或烏梅。
治療膽氣虛怯,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怖而夜寐不安,加龍骨、牡蠣可以斂神定志,同時加大茯苓劑量,以加強其安神的功效。嚴重者,可再加夜合花、夜交藤與龍齒。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血瘀脈阻,出現(xiàn)神呆或健忘,舌質(zhì)有瘀斑,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而通利血脈,嚴重者可再加川芎、赤芍。
治療痰熱內(nèi)蘊,少陽相火郁勃,出現(xiàn)心煩不安或煩熱汗出等,加丹皮、山梔以泄少陽相火。若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午后低熱或盜汗加青蒿、地骨皮。
治療痰熱蘊于胸膈,痹阻氣機而見胸悶胸疼等,加郁金、菖蒲豁痰利氣以開痹。若善太息或心中懊憹者,加佛手、香附;或由于痰濕上蒙心竅而出現(xiàn)神呆不語或語言不利者,也可加此二味豁痰開竅,嚴重者加遠志、珍珠母、膽星、天竺黃等。
治療痰熱挾濕熱下注,而見腰膝疼痛,尿黃短不利,婦女帶下多等,加蒼術(shù)、黃柏清下焦?jié)駸?。帶下黃穢加土茯苓,椿根皮;濕邪重而厭食油膩者,加茵陳、滑石。
治療少陽痰熱,相火郁勃而擾心犯肺,出現(xiàn)躁煩神狂多夢,或咳嗽痰多者,加青黛、海蛤殼清肝涼血,滌痰化結(jié)。痰多加瓜蔞仁、枇杷葉;吐痰不爽加海浮石。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肝陽上亢動風,眩暈耳鳴或昏仆,腰膝酸軟,或肢麻、肢顫,加羚羊角、鉤藤平息肝風。
治療痰熱動風入絡而見肢體麻木,項強疼痛或肢體拘急痙攣者,加全蝎、僵蠶蟲類搜剔之品以通經(jīng)活絡。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胃家實滯者,癥見腹脹滿,大便干結(jié)或不爽,加大黃、芒硝或風化硝通腑泄熱,以和胃氣。 以上所舉的十二種兼挾證,常常伴隨著主證而出現(xiàn),主證與兼證在病機上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如果能將以上所說的各種證治規(guī)律及特點熟記于心中,臨證時審察病機之所變,病證之所偏重而加減變化不拘一格,則用方投藥,多能取效。 五、病案舉例
楊某,女,59歲。得病已5年,屢治無效。自稱其右側(cè)唇與舌體感覺熱而麻,如涂辣椒末,而左側(cè)唇舌則感覺寒涼如冰。每日晨起必定先嘔吐痰涎數(shù)口,而且心悸易驚,少寐多夢,舌苔白膩,脈弦滑有力。用溫膽湯加膽星、竹瀝、黛蛤散,服六劑后諸癥全消。
張某,女,32歲。病從驚嚇而得,心胸憋悶,有時氣上沖胸,心中煩亂難忍,必須奔出戶外,大聲喊叫才覺舒緩。夜寐不佳,多夢,善畏,情志嘿然。舌質(zhì)紅苔白,脈沉弦。用溫膽湯加郁金、菖蒲、香附、青皮、丹皮、白芍,服二十余劑,逐漸獲愈。
王某,女,30歲。素常膽怯善驚,如果一人獨居,往往幻見一屋老幼媦集,并向之吃吃而笑,非常森人。經(jīng)常失眠,夜多噩夢,頭痛,心煩口苦。舌質(zhì)絳苔黃厚,脈滑數(shù)。用溫膽湯加黃連、黃芩、龍骨、牡蠣、夏枯草、梔子等,進退十余劑而安。
朱某,女,21歲。平時膽怯易驚,少寐多夢。近日來每天午后周身振顫但無寒熱,飲食尚可,經(jīng)帶也正常。只見面色黧黑,舌苔白膩,脈沉滑。此為痰氣內(nèi)郁,肝膽神魂不潛,挾有血虛動風之象。用溫膽湯去甘草加鉤藤、當歸、白芍、熟地、香附、郁金、膽星,四劑愈。
張某,女,58歲。患失眠已有一個多月,經(jīng)常感覺心中煩悶而難以入睡,或睡后亂夢紛紜,常被夢中景物所驚醒,心悸,聞聲則驚。舌質(zhì)紅苔薄,脈弦。其證每因情志郁怒而加劇。用柴芩溫膽湯加黃連粉、夜交藤、夜合花,服四劑即能安寐。
周某,男,5歲?;夹后@風,四肢不時抽搐,受驚嚇后更加嚴重。舌苔膩,脈滑。用溫膽湯去生姜、甘草,加天竺黃、天麻、鉤藤、龍膽草、全蝎,連服五劑而抽搐止。
武某,男,22歲。一年前精神受到劇烈刺激而患病。神情默默或多言不止,心煩不眠,時而狂躁不安,西醫(yī)診斷為:狂躁型精神分裂癥,曾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大便干,舌質(zhì)紅絳,脈弦滑。證屬陽火亢盛,挾痰擾心,用黃連溫膽湯加大黃、郁金、菖蒲、青黛、海蛤殼,并送服紫雪丹。連服四劑,神志轉(zhuǎn)清,言答正常。續(xù)用上方加減調(diào)治而愈。
李某,男,41歲。頭暈目眩,視物旋轉(zhuǎn),伴心悸,汗出,嘔吐酸苦。舌質(zhì)紅苔白,脈弦細。用歸芍溫膽湯加白薇、石斛、石決明、龍膽草、生龍牡,服六劑而眩暈止。半個月后,天旱不雨,溽熱襲人,病證又發(fā)作,上方加青黛、滑石、鮮荷葉進退而愈。
溫某,女,27歲。患前額脹痛,伴頭暈,泛惡欲吐已2年,近來發(fā)作頻繁,每月2次。舌苔白膩,脈弦滑。用溫膽湯加夏枯草、菊花、黃芩、當歸、白芍。服藥四劑,頭痛若失。
王某,男,44歲?;颊叱SX有一股寒氣從少腹向上沖逆,或向四肢滾滾流動,所到之處,寒冷麻木不堪忍耐。雖在炎暑烈日之下,也必須穿棉褲棉鞋才覺舒服。曾用附子一次量達30克也毫無反應。其人身材高大,雙目炯炯有神,大便常,小便黃短,口苦惡心,胃脘作脹。舌苔白膩,六脈弦數(shù)有力。這是肝膽氣郁,郁極化火,火極似水反見寒象。用柴芩溫膽湯加當歸、白芍、全蝎、青黛、滑石、龍膽草、梔子、青皮,前后加減共服九劑,寒流不作,身已覺溫,能脫去棉褲棉鞋。后用四逆散調(diào)治。 醫(yī)案: 患者,男性,36歲,因“胃痛、失眠20余天”,2021.01.13初診。 患者因經(jīng)常飲酒,吃飯不規(guī)律,近20余天出現(xiàn)了胃痛,餐后很明顯,脹滿不適,不敢吃多,吃多則會出現(xiàn)脹痛,口干口苦,睡眠質(zhì)量差,煩躁,大便稀爛粘膩,舌紅,兩次突起,舌中凹陷,舌苔黃膩,脈細無力。 擬診:少陽陽明太陰合病,膽胃不降,肝脾不升。 擬方:柴芩溫膽湯加味。 柴胡15克,黃芩15克,茯苓30克,生半夏20克,陳皮30克,炙甘草10克,枳實15克,竹茹15克,海螵蛸15克,5劑。 二診,2022.01.18,患者服完五劑藥后,胃痛有所患者,睡眠有所好轉(zhuǎn),心情煩躁好轉(zhuǎn),但餐后仍有脹滿,晨起口苦,舌苔黃膩,大便稀粘,舌紅,兩次突起,舌中凹陷,舌苔黃膩,脈細無力。 擬方:柴芩溫膽湯合甘草瀉心湯去干姜加海螵蛸、梔子。 柴胡15克,黃芩15克,茯苓30克,生半夏20克,陳皮30克,炙甘草20克,枳實15克,竹茹15克,海螵蛸15克,黃連6克,黨參15克,大棗20克,炒梔子15克,5劑。 三診,2022.01.24,患者今日復診,服完藥后諸證好轉(zhuǎn),餐后沒有胃脹胃痛,晨起沒有口苦,舌苔黃膩現(xiàn)象,大便成形,沒有粘膩,睡眠質(zhì)量好,繼續(xù)予上方去梔子,善后。 按語:患者一診的時候,口干口苦,胃脹滿痛,心情煩躁,失眠,考慮是少陽病,舌苔黃膩,大便粘膩,為少陽病,六經(jīng)辨證屬于少陽陽明合病。 結(jié)合癥狀,舌紅,兩次突起,舌中凹陷,升降法是屬于膽胃不降,肝脾不升,故予柴芩溫膽湯治療。 柴芩溫膽湯以降右為主,升左為輔,即降右不忘升左,這叫執(zhí)右降與左升兩端。只有同時降右與升左,方能快速實現(xiàn)左升與右降動態(tài)平衡。 膽胃主右降,由于膽隨胃降,所以首先要降胃,柴芩溫膽湯用制半夏降胃,如果膽郁化熱怎么辦? 用柴胡和枳實利膽,黃芩和竹茹清熱。如此則膽隨胃降,膽胃皆右降。同時用茯苓和炙甘草升脾,陳皮理氣使升降之氣流暢。總之,柴芩溫膽湯以利膽降胃為主,健脾為輔,兼理氣,主治膽郁胃逆,兼脾氣虛。 二診的時候有好轉(zhuǎn),但是不是很明顯,胃脹滿外還有大便不成形,粘膩,所以結(jié)合了甘草瀉心湯去干姜,主要的思路還是厚土伏火,降膽胃,升肝脾。 合了甘草瀉心湯另外一個是思路是: 甘草瀉心湯治療心下痞硬而滿,腹中雷鳴,下利頻作,水谷不化,干嘔心煩不得安之虛氣痞。 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大棗之甘,則扶虛之力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連清其客熱;干姜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 也考慮到患者脾胃氣虛較重,成痞利俱甚之證,因此,本方與半夏瀉心湯相比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藥味相同,主要還是氣虛為主,補土伏火的思路。 治療次患者兩種思路合氣來治療,總體收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