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在漢代鉛釉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中國唐代一種低溫鉛釉陶器的總稱。南北朝時期這種釉陶又有所發(fā)展,以白釉或黃綠釉掛上了綠色彩帶。唐代初期一般是黃彩或綠彩單彩釉,武則天當朝后這種工藝出現(xiàn)了一個飛躍,即在同一器物的胎體上,同時使用多種 顏色,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三彩”器。所謂“三彩”也并不僅限于三種顏色,除白色(微帶黃色)外,還有淺黃、赭黃、淺綠、深綠、藍色、褐色、翠綠等多種顏色,其實是一種多彩。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備上述幾種顏色中的一種,人們稱為“單彩”或“一彩”,帶兩種顏色的,人們稱為“二彩”,帶有兩種以上顏色的則稱為“三彩”。因這種彩釉陶器創(chuàng)制于唐朝,故后人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的品種很多,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各類繁多的三彩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人物和動物俑。 俑是冥器、隨葬品,俑的出現(xiàn),歷史遠久。唐代制作的三彩人俑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闊,富麗活潑,情趣橫生。它和前代的俑如漢代白樂俑、魏晉南北朝隨葬俑比起來,不僅在反映內(nèi)容 的廣闊上,而且在造型的生動上,皆為空前的制作。唐以前的俑,在內(nèi)容上多半為兵士、樂工、侍女,到唐代就不同了,在唐俑中,題材更廣闊,內(nèi)容更充實,俑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一一雕塑,而且成功地運用了各種手法,把各階層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幾種較常見的人俑類型如下: 武士俑:作為唐朝武裝力量的縮影,其大多數(shù)是英俊瀟灑的青年戰(zhàn)士。有的站立,有的騎著駿馬,拉弓射箭。體魄健壯,輪廓分明。為了滿足死者家屬用這些“武士”來保衛(wèi)亡靈不受妖邪侵害的愿望,工匠們將之塑造得肌肉發(fā)達,蹙眉怒目,劍拔弩張,看去頗有一種兇神惡煞,氣勢逼人之感。且武士們腳踏“魔鬼”,這些魔鬼也塑得很雄健,鼓目咧嘴,作掙扎欲起反抗之狀。 胡俑:深目高鼻,種類很多。有的頭戴尖頂帽,身穿開領衣,或手執(zhí)胡瓶,或背負包袱,神態(tài)溫良恭儉。 女俑:出土的三彩女俑頗多。有的悠閑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帶生風;有的虔恭典嫻,廣袖飄逸;有的頭束丫髻,窈窕多嬌。1970年洛陽出土的女立俑與貴婦身份不同的女俑,有頭梳丫髻,上罩短祆,腰束長裙的金雀丫環(huán),其體態(tài)婀娜,年僅十五六歲, 望去很有俏皮、靈俐、活潑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們對女俑的塑 造,從生活到藝術(shù)都確實下了一番苦功。 動物俑的藝術(shù)特色唐三彩中的動物類俑也很引人入勝,各種動物的個性特征也都塑造得比較典型,凝重奔放,簡煉概括,極富浪漫色 彩,如馬、駱駝、驢、豬、羊等,個個塑得生動逼真,活潑輕健,觀之不禁使人有驚奇之感。僅以馬俑為例:馬強健有力,能役善戰(zhàn),又較易馴養(yǎng),在古代軍事、農(nóng)業(yè)、交通、禮儀等方面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唐代,把狩獵看成是人生三大樂事之一。狩獵離不開馬,帝王出行、宮廷禮儀、將士遠征都需要馬。 所以唐朝官府和民間很重視養(yǎng)馬。唐玄宗曾選擇西域、大宛獻良馬和中原駿馬,令畫師摹繪。他還讓太仆卿王毛仲和少卿張景順在他的廄里主持畜養(yǎng)良馬多達43萬匹。他赴泰山祭祀,布置數(shù)萬匹牧馬跟從,“色別為群,望之如云錦,”“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尚馬之風可見一斑。大詩人杜甫在其詩中也多次提到馬,如《送遠》:“帶甲馬天地,胡為君遠行?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span> 在中國歷史上的漢、唐兩代,馬的形象塑造達到了頂峰。漢馬特別厚重,像山一樣穩(wěn),制作手法上大刀闊斧,遺貌取神,著重于氣勢,這從漢畫像石上和大將霍去病墓前看到的馬尤為顯著。唐馬俑藝術(shù)收藏品,較之漢代馬而言,顯得輕松愉快,但又不失凝重之感。在藝術(shù)風格上,它不像漢馬那樣“氣勢雄大”,也不像魏晉南北朝乃至隋時期所風行的清瘦俊秀,它飽滿圓渾而不流于臃腫,華美富麗又不流于庸俗,裝飾品雖多,而外形仍然清晰明快,結(jié)構(gòu)分明,比例準確,極富藝術(shù)的概括力。三彩馬的動態(tài)豐富,變化多樣,有的騰空奔馳,有的緩步徐行,有的昂首嘶鳴,有的低頭啃蹄,有的追逐戲耍,給人以力量的象征和一種浪漫、活潑的感覺。 唐三彩駱駝藝術(shù)品也獨具匠心。1962年出土于河南洛陽南郊駱駝牽馬俑。駱駝昂首揚頸,作朝天嘶鳴狀。肌肉強健,曲腿直立、尾巴卷曲背上雙峰,鋪有藍花橢圓形鎖子。通身以黃 釉為主、駝峰、頸下部、前腿上端施白釉。與駱駝同出的牽馬俑,頭戴幞頭,身穿翻領交襟右袍,下穿小口窄褲,足穿尖頭長靴,深目高鼻虬髯神氣十足充滿活力,典型的胡人形象。他體現(xiàn)了自西漢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以后,中亞、西亞商人便源源不斷地通過西域來到中國。 2000年3月,陜西蒲城縣三合鄉(xiāng)發(fā)掘唐惠陵,出土各類彩繪陶俑860多件?;萘晔翘拼尰实酆凸Щ屎笤系暮显崮?,也是唐三彩器出土最多的典型。 該墓早年多次被盜,但仍出土數(shù)量較多的隨葬器物。主要為各類彩繪陶俑,初步統(tǒng)計約860多件。主要出自小龕,以第二天井的兩個小龕出土最多,幾乎塞滿了整個壁龕,種類有各種大立俑和小立俑,各種騎馬俑、大陶馬、大立駝和臥駝、以及牽馬(駝)胡人俑和騎駝 俑等。出土陶俑的一個特點是體型較大的俑占相當多的數(shù)量。大立俑高約0.74一0.76米,立馬近0.7米,立駝高0.8米以上,臥駝長約0.8 米左右。鎮(zhèn)墓俑約有10件以上,均為殘塊,散亂在甬道和墓室,體型亦應較大,天王俑通高1.6米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