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2歲。2021年10月13日初診。 主訴:間斷心慌、胸悶、氣短5年,加重1月。 現(xiàn)病史:患者5年前勞累后出現(xiàn)心慌、胸悶、氣短,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診斷為:冠心?。ㄐ募∪毖?,竇性心律不齊。 經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諸癥間斷反復發(fā)作。1個月前患者心慌、胸悶、氣短再發(fā),伴失眠乏力,納差,去年10月來我院治療。 刻診:心慌,胸悶,動則加重,伴有頭暈,少氣,乏力,倦怠,懶言,納差,失眠,五心煩熱,大便干,小便量少、色微黃。舌質紅、少苔,脈沉細結代。 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型);心律失常;頻發(fā)房早,偶發(fā)室早;失眠;慢性胃炎。 中醫(yī)診斷:心悸(氣血陰陽虧虛)。 治法:通陽益氣復脈,滋陰養(yǎng)心安神。 處方:炙甘草湯加減。 炙甘草30,黨參15,桂枝10,麥冬20,生地黃15,阿膠15(烊化),火麻仁20,炒酸棗仁30,大棗10枚,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二診(2021年10月22日):患者訴經服完湯藥后,大便日1次,五心煩熱消失,一晚能夠安然入眠約5小時,心慌亦緩解,仍納差,舌質紅、苔薄黃,脈沉。 查心電圖:心肌缺血,偶發(fā)房早。療效初現(xiàn),守上方加炒白術15,茯苓15,焦三仙各12。水煎服。 三診(2021年11月10日):患者訴現(xiàn)在心慌、胸悶、氣短、失眠諸癥明顯緩解,但不慎受驚嚇或勞累之后仍可發(fā)作,為求鞏固治療,遂再診。脈仍微澀,良久一結?;颊邭庋獫u充,改方為炙甘草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處方:炙甘草30,黨參15,桂枝10,麥冬20,生地黃15,阿膠15(烊化),火麻仁20,炒酸棗仁15,炒白術1g,茯苓15,黃芪30,當歸15,陳皮10,柴胡6,升麻6,大棗10枚,生姜3片為引。水煎服。 按語:《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患者心慌,胸悶,動則加重,伴有頭暈,少氣,乏力,倦怠,懶言,納差,失眠,五心煩熱,大便干,小便量少色微黃,舌質紅少苔,脈沉細、結代,一派氣血虧虛之象,正合炙甘草湯之病機。 清代醫(yī)家柯琴在《傷寒來蘇集》中認為:“心不安其位,則悸動不止;脈不復其常,則代結,何以調?故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滋陰之一路也!”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為君,陶弘景在《名醫(y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黨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 在運用此方時,常以炙甘草為君藥,量一般用至30g。甘草蜜炙后藥性微溫,并可增強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正合炙甘草湯主治之氣血陰陽虛弱證。臣以黨參、大棗、生地黃、阿膠、麥冬、麻仁益氣養(yǎng)血滋陰,并以氣血陰陽虧虛的偏重而決定黨參、阿膠、麥冬、麻仁的用量,但依原方黨參與阿膠同比例運用,麥冬與麻仁同比例運用。以桂枝、生姜為佐使藥溫心陽,通血脈,共促益氣養(yǎng)陰、通陽復脈之功。臨證中辨證運用此方治療心律不齊(如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心房纖顫、室性早搏等)、冠心病(心肌缺血)、風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獲良效。 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黃、麥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證方藥合,雖是頑疾,其效亦章。在其調理階段,合補中益氣湯,意在滋其后天生化之源。 【注意】:文中所方組,個人如需使用,請在專業(yè)中醫(yī)醫(y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盲目使用,以免造成身體不必要損害! |
|
來自: 曾經滄海劉衛(wèi)國 > 《心臟病 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