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讀書 |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星河歲月 2022-02-19

圖片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7月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寫作始于1941年,當時正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時期,體現出對于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思考,由戰(zhàn)前的五四運動想到了戰(zhàn)后的文藝復興,這使得他的寫作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歷史使命感。

目錄

第一章 司馬遷及其時代精神

第二章 司馬遷的父親

第三章 司馬遷和孔子

第四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chuàng)作(上)

第五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chuàng)作(中)

第六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chuàng)作(下)

第七章 司馬遷的精神寶藏之內容

第八章 司馬遷的風格之美學上的分析

第九章 文學史上之司馬遷


第一章 司馬遷及其時代精神

根據作者的考證,司馬遷出生于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6年,仍然接受著先秦精神的影響。秦始皇統一六國,在政治上是秦國的勝利,在精神上卻是“楚文化的勝利”,就精神而言,漢代時乘積楚文化繼續(xù)發(fā)展的。其一,漢代承襲楚國語言,如“公”;其二,漢代承襲楚國風俗,如尚左;其三,楚國歌舞以及漆畫在漢代流行。楚國文化時漢人精神的骨子,其文化特質不同于周代文化,周文化是數量的、科學的、理智的、秩序的,楚文化是奔放的、飛躍的、輕飄的、靈動的.

齊文化與楚文化相似,這體現在齊、楚都愛講“隱”,都有“海外九州”的說法,齊國文化與楚國文化的相似點上也正是浪漫精神的寄托。為此,齊楚之間多有往來,屈原曾三次訪問楚國。值得注意的是,齊魯雖然相近,但是在文化系統上卻決然不同,魯國是周文化的保留所,齊楚確實一系的。例如《公羊傳》多怪奇之論,而《谷梁傳》則謹慎少夸張,此即齊魯之分,另外孔子是魯國精神,而孟子在齊國待得久,便染上齊氣。西漢的經學是齊學,《史記》說董仲舒之《春秋》,“其傳公羊氏也”,此外漢代最興盛的黃老之學也是齊學,宗教也是齊學。經學作用于學術,黃老支配著政治,宗教影響著君臣。漢代文化在齊楚的共同作用下,產生浪漫主義的奇觀。

楚文化的最后一個代表人物項羽本就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物,處處“沖開形式”,是浪漫精神的絕好典型。與司馬遷相近的與項羽相似的人物是李廣,他帶兵不講究布陣,“人人自便”。不過漢代最典型的人物是漢武帝,他微服打獵、煉丹制藥、派方士東海尋仙,聽過大宛有好馬,便為此發(fā)動戰(zhàn)爭以求馬。在求賢上也顯出了浪漫色彩,《求賢誥》:“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大多,一種文化成于中央地帶,多是古典的;成于地方,則是浪漫的。齊楚文化代周而起,集于司馬遷身上。齊楚文化的哲學基礎是自然主義,司馬遷可以被成為“自然主義的浪漫派”,這一特點,到了東漢,只留下自然主義,到了魏晉,浪漫主義才再次勃興。


第二章 司馬遷的父親

司馬遷家族的系譜可以從司馬遷父親去世前的一段話進行推測:“余先周氏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彼抉R談的精神面貌是道家的自然主義,他曾學習星歷之學和《易》學。

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可以看出鮮明的批判精神和道家立場。這是對上古學術的總結和批判,將上古學術分為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并對各家理論進行了縝密的分析,指出了五家的得失,體現出過人的才識和批判精神,他的立場是道家,所以對道家的觀點全然贊同,他認為道家的長處在于綜合五家之言,靈活具有彈性,可以使人的精神和身體實現統一。而這篇文章寫于文景之后,隨著武帝時期,黃老之學逐漸式微之時。司馬談的精神面貌也處處影響到了司馬遷。

在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之時,司馬談病倒了,臨死前對司馬遷說:

“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談很注重對司馬遷的培養(yǎng)。司馬遷小時候在在農民和牧童之中長大,身體強??;十歲之前上小學識字,即跟隨孔安國學古文《尚書》;二十歲時進行廣泛游覽。另外司馬談是道家立場,但是卻多給兒子儒家的陶冶,這使得兩人在思想上存在差異,也使得司馬遷的思想更為豐富,既有浪漫性格,又有對古典精神的向往。


第三章 司馬遷和孔子

司馬遷的青年時代,黃老式微,儒學大盛,這或許也是司馬談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孔子的原因吧。這使得司馬遷對孔子始終保持崇拜著、欣賞著。

司馬遷對孔子的崇拜首先體現在《史記》中對孔子語錄的多次引用,幾乎將其作為唯一可以印證的權威,再加上司馬遷天才的文筆,將表達的精神凝結在孔子之言的字里行間。

孔子的教化有著人情的溫暖和雍容博雅的風度,這也是君子的品格,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每每以“君子”在指稱,以君子的標準為尺度,可見受影響之大。

儒家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反功利,這尤其體現在“絕糧于陳”之際。司馬遷的思想也是非功利的,也就是為什么司馬遷對商鞅、李斯的才干進行贊揚的同時卻因為他們意志不堅定而進行了批判。不以成敗論英雄,成了司馬遷和孔子精神的契合點。同樣是反功利,但是兩人的態(tài)度也十分不同,孔子看到現實的不可靠,于是更加堅定自己的主張,求之在我,坦然安靜下去;而司馬遷看到現實的不可靠,站在反抗的位置,表現出憤慨來。

司馬遷常常將六藝作為評判許多事件的標準,六藝是文化技能,具體表現為六部經典,其中《春秋》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尤為突出,包含了孔子的政治抱負和政治哲學,也帶有對歷法的見解。司馬遷學習孔子,以《史記》為《春秋》,除了吸收《春秋》微言大義的筆法之外,還有許多內在的聯系,這主要體現在“史”的方面,受惠于孔子頗多。其一,對歷史人物人格的評論于欣賞。其二,古典精神,孔子的古典精神將求“節(jié)制”,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在一定的規(guī)矩之下的,而規(guī)矩和內容的充實之間是和諧統一的,兩者各得其所。司馬遷的精神往往是要沖破古典的藩籬,但由于深受孔子的影響,常常流露出古典趣味來。其三,理智色彩,司馬遷不相信天命與地脈,敘述荊軻不用“天雨粟”的傳言,記錄黃帝也著出他的鄉(xiāng)里,將其作為一個活人來寫,這都體現出他的明智。其四,慎重和征信的態(tài)度,由于孔子謹慎,所以“無征不信”,堯舜以上,孔子多不談,司馬遷的記錄時間也是由禹開始。其五,人生體驗與智慧,孔子不是空洞的哲學家,而是融入深厚的人生經驗中。

以上,孔子對司馬遷的影響在于使其趣味更加淳化,態(tài)度更加嚴肅,精神內容更加豐富。

孔子也并非純粹古典的人,而是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世家》中可以看到孔子懂得許多鬼怪之說,這與《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存在差異,體現出司馬遷將其浪漫化的傾向。在李長之看來,孔子根本上是一個浪漫的人,是在向著古典精神努力,孔子是殷人,殷商尚鬼,有著重宗教的文化,而孔子追求的是理智秩序的周文化,這也是證明。在這一點上,也是司馬遷的共鳴之處,只是司馬遷始終不肯屈服于古典之下。


第四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chuàng)作(上)
——無限之象征

“十歲誦古文”可以推測他大概是十歲之前到京城長安的,在他的青少年時代,衛(wèi)青大敗匈奴,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設置樂府,李廣、司馬相如相繼去世,長于長安,何其幸運!

二十歲開始壯游:1.江淮。來到淮陰,調查了韓信的故事。2.廬山。“觀禹疏九江”。3.會稽山。據說是大禹會諸侯之地。當地還有臥薪嘗膽的故事。4.湖南南部-九嶷山,舜的歸所。5.長沙。悲吊屈原、賈誼。6.姑蘇/五湖,吳王闔閭夫差。7.齊魯,在此地盤桓最久。其后又從彭城向西行。

壯游結束后做了郎中,一種近侍的貴官,司馬遷曾奉使進行了空峒之行和川滇之行,游離西南邊陲,至此,已將祖國基本游歷完畢。司馬遷二十六歲從西南奉使歸來之時,漢武帝正在準備封禪大典,司馬談也是在此時病死了。司馬遷尊父命,參觀封禪大典。

二十八歲成為太史,三十歲時跟隨武帝南巡。太初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司馬遷三十二歲,司馬遷與眾多人一起完成了歷法的修訂,此前以冬十月為歲首,改為春正月。另外,司馬遷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寫《史記》的,起初叫《太史公書》,一直寫到四十五歲那年,寫了14年。


第五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chuàng)作(中)
——必然的悲劇

司馬遷最大的特點“好奇”,最早提出的是揚雄。司馬遷常常將他所愛的才士稱為奇士。司馬遷愛才,近世中的蕭、曹、陳平之才都是他推崇的。司馬遷愛才,即便是自己痛恨之人,也對其才能進行贊揚。因為愛才,他也常常有遺才之嘆;因為愛才,他對那些自負有才之人都保持同情,例如項羽。

司馬遷在當時有哪些朋友呢?

長一輩:孔安國(師)、董仲舒(師)、蘇建(蘇武的父親)、馮遂(馮唐之子)

晚一些:壺遂(定律歷時的同事)、楊敞(女婿)

平輩:賈嘉(賈誼之孫)、東方朔、李陵、任安(有氣節(jié))

司馬遷的性格加上武帝時期的酷吏,就造成了李陵案的悲劇。,李陵案發(fā)生時,司馬遷三十八歲。李陵案帶給司馬遷的深刻的影響體現在《史記》的眾多篇目中,如《馮唐列傳》《白起王翦列傳》《穰侯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伍子胥列傳》,都含蓄地表達了對李陵案地強烈不滿。


第六章 司馬遷之體驗與創(chuàng)作(下)
——《史記》各篇著作先后之可能的推測

《漢書·司馬遷傳》說《史記》缺了十篇,不過即便這是有據可循的,但畢竟時有限的數目,反而許多篇目為后人增補不少??梢钥隙ǖ氖牵妒酚洝酚辛阈堑娜毖a,但是沒有整篇的散佚,它的每一篇中都有真假的地方,但是原本的神態(tài)卻是不變的。

司馬談死前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據此,《史記》在寫作之時可能已經有司馬談寫好的成篇,李長之考證有八篇:

《孝景本紀》、《律書》、《晉世家》、《老莊申韓列傳》、《刺客列傳》、《李斯列傳》、《酈生陸賈列傳》、《日者列傳》

標準是:第一、就思想上,司馬談唯一留給我們的可靠的著作是《論六家要旨》,所以和這篇的論點符合與否就是一個試金石。第二、就時代上,《史記》里所敘的親歷的時代有遠在司馬遷以前,非他父親不能接得上的。第三、就文字上,《史記》中時而諱談,時而不諱,這不諱的就可能是談自著。例如《孝景本紀》與《論六家要旨》中責備法家的話語相似;《晉世家》缺少全書常見的避諱,即對“談”字的態(tài)度?!独锨f申韓列傳》也與《論六家》主旨相同。

《史記》中還有一些不易辨別是司馬談或司馬遷著的篇目,且存而不論:

《殷本紀》《秦本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燕召公世家》《宋微之世家》等

司馬遷寫作的根據有哪些?

1.       政府的檔案

2.       現成的書篇

3.       父親的舊稿

4.       實際的見聞

5.       自己的推測

從材料而言,整理剪裁,是相對客觀的;此外還有一定的較大的改動之處,一種是翻譯,如《五帝本紀》將難懂的文字翻譯成平易的語言,一種是按照原文義重寫,如《孟子》“王何必曰利”一段。就文學才情而言則是相當主觀的。

著作時代的劃分

一百一十三篇可以分為六個部分

1.       難以辨別時間的篇目

《呂太后本紀》《魯周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田儋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張丞相列傳》《扁鵲倉公列傳》《吳王濞列傳》

2.       做郎中之間。體現出父親的熏陶以及遨游的蹤跡,未必是太史公之時動筆。

《三王世家》《淮南衡山列傳》《項羽本紀》(司馬遷壯游,后在彭城困厄,這也成為他感發(fā)人格的重要階段)《黥布列傳》《高祖本紀》《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春申君列傳》

3.       郎中至太史公之初,期間經歷了西南之行、父親之死等。

《周本紀》《司馬相如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孝文本紀》《齊太公世家》《蒙恬列傳》《平準書》《河渠書》《西南夷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越王勾踐世家》《魏公子列傳》《五帝本紀》《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等

4.       三十二歲至三十六歲,李陵案之前。

《歷書》《禮書》《儒林列傳》《夏本紀》等

5.       李陵案之際

《楚世家》《鄭世家》《孟嘗君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樗里子甘茂列傳》《穰侯列傳》《貨值列傳》《蘇秦列傳》《張儀列傳》《游俠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起王翦列傳》《趙世家》《淮陰侯列傳》《絳侯周勃世家》《酷吏列傳》《循吏列傳》《秦始皇本紀》《屈原賈生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呂不韋列傳》《伍子胥列傳》《季布欒布列傳》《范雎蔡澤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滑稽列傳》《封禪書》等

6.       太始和征和年間,少數到了后元。其間,任安被腰斬,李廣利降匈奴

《伯夷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世家》《自序》等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太初改歷,司馬遷三十二歲,開始整理全稿,此前有一定的存稿;李陵案對《史記》寫作產生重大影響

褚少孫是兩漢之際補寫《史記》的人物之一,《三代世表》《三王世家》《滑稽列傳》《田叔列傳》等標明由褚先生補寫。


第七章 司馬遷的精神寶藏之內容
——浪漫的自然主義

司馬遷之識令人驚嘆。如《秦楚之際月表》不至于讓后人忽略了這段起義歷史中的眾多人物;世家本來有世襲的意味,他卻將孔子列入其中,體現出司馬遷看到了文化上精神上的世襲;在學術爭端的時代,尤其是儒老之爭,司馬遷仍然能夠保持對不同學派客觀分析的態(tài)度;史書向來重視政治史,但司馬遷則注意到了社會和經濟。

司馬遷之學——百科全書式。

語言學的訓練——“年十歲,則誦古文”,即跟隨孔安國,將上古的文字轉換為現代的語言,主要是古文《尚書》的閱讀,李長之認為和后來的古今文之爭不同。

司馬遷之根本思想——道家。司馬遷常常在史記中引用老子的話,并化為自己語言的部分。司馬遷則被周亞夫、項羽、黥布等人,大抵都是不懂得老子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道理,缺少“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的修養(yǎng)。

司馬遷在史學方面的貢獻如何評價呢?

趙翼《二十二史札記》認為史記為正史立下規(guī)模,開創(chuàng)了“通史”。這一說法被章學誠廣大。

班固站在古典的立場上指責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鄭樵《通志總序》責其博雅不足,這是從史料是否詳實的角度來說的。不過這也體現出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浪漫所在。李長之先生認為其貢獻有以下方面:

1.       歷史學家的可貴在于有“歷史意識”,由此才能有“歷史范疇”,即演變,司馬遷關注的是“終始”“漸變”。他的歷史意識體現在“通古今之變”

2.       司馬遷有自己的史觀,即歷史哲學。體現在“究天人之際”,即客觀力量與主觀行為的消長。而同時,這種客觀力量也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的

3.       繼承中國學者傳統,不易客觀事實為限,而是學以致用,悟出智慧。

4.       司馬遷的歷史是真正整個人類活動的歷史,這在于其設計的范圍廣度,不在于史料的多少。

5.       在記錄人類活動的過程中難得的太高了平民的位置。

6.       在歷史科學的方法上貢獻尤為大,從廣度走向深度。首先,不僅僅是政治史,還涉及文化/社會/經濟;其次,按照縱向演化的線索進行。

7.       對中國歷史有新見地,體現在對秦的認識

司馬遷的政治哲學:

從無為的角度,反對封禪;反對以嚴刑峻法求得安治;主張守法精神。不過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司馬遷有時也會有所反抗。

相對于法治,更偏向人治。另外,對于戰(zhàn)爭,也是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用兵。還會站在百姓的角度去發(fā)聲。

司馬遷的民間精神

突出體現在對游俠的贊揚,這也影響到了他的語言——生動有力,而且不只是紙面上的白話,還會有民間口語,甚至還引用諺語,將其作為經典進行引用。司馬遷的民間精神體現出樸素的反抗性,例如他對“不恥下交”的信陵君的贊賞,他將平民孔子列為世家,將陳涉與諸侯并列。

《史記》一書的個性

1.       司馬遷是將整個《史記》與人物相見,而非單篇,即互見。例如管仲、晏嬰的貢獻只看《管晏列傳》是不夠的,還應看《齊世家》

2.       在原則上,司馬遷的主觀見解和客觀陳述是分開的。

3.       反面文章。司馬遷巧于諷刺,書中最大的諷刺是漢代,司馬遷指秦罵漢。

4.       雖然一部分舊稿來自父親,但是司馬遷都進行了潤色。

5.       文學創(chuàng)作,極富個人色彩的史書。

史官的傳統

司馬遷的史學得自孔子,但中國之史在孔子之前就有。古代的史官大概有這些性質:

1.       豐富的學識和眼光

2.       大多曉得巫祝卜筮,有點像僧侶和預言家。

3.       公正不阿的職業(yè)道德,即秉筆直書

由此可見,古代的史官是政治家、預言家、新聞記者的共同體,且是官方職業(yè),只有孔子是仰慕史官,才私人寫史的。司馬遷的天才與個性,將他推向了這一職業(yè)的頂峰。


第八章 司馬遷的風格之美學上的分析

司馬遷的散文是純正的散文,是唐宋以來推崇的散文。這種散文很有可能是漢初一種通俗文學,劉邦起事時就有過語言風格相似的告示。其風格時疏宕從容,不拘泥于整齊的形式。司馬遷的散文在此之中,但是更為純粹精煉、更加矯健高貴。這樣的風格從秦國的號令就已經出現了,坦率、峻朗,體現出原始的蠻橫,秦與西漢的文章相承,但是更加柔和疏散,同時還有《楚辭》抒情話特征的影響。這樣的散文發(fā)展到東漢就開始轉向柔靡,而司馬遷時期則是剛好的。

《史記》一書的藝術形式律則

1.       統一律

竭力維持審美意味上的統一,將同一歷史人物的個性分散到不同篇章中進行講述,在一篇中則是集中講述一種性格。例如《魏公子列傳》中的主人公幾乎是完美形象,其畏懼秦國等缺陷則被寫在其他篇章。每一篇傳都集中表現一個主旨或者人物的突出特征,將每一篇文章看作時獨立的生命。這就會導致同一件事會在不同場合進行敘述,而且反應的面貌也不相同。例如“鴻門宴”一事,《項羽本紀》寫的最全面,因為這是項羽成敗關鍵,《高祖本紀》重在寫高祖的成功,所以這件事就略寫,而且劉邦的窘態(tài)也沒有表現,《留侯世家》《樊酈滕灌列傳》則都將曹無傷略去,因為這兩篇重在講述兩人對鴻門宴的貢獻

2.       內外和諧律

文章風格與人物性格相符。寫戰(zhàn)功多用短句,寫屈原時文字纏綿悠揚,寫信陵君則筆風仁厚、語氣安詳,寫滑稽列傳則有輕松之感。

3.       對照律

司馬遷往往用兩種不同性格或不同情勢、不同結果進行對照,增加作品生動性。例如圓滑世故的劉邦與年輕氣盛的項羽、劉邦的窘迫與張良的從容、信陵君與侯嬴、《封禪書》里的漢武帝與方士、《孔子世家》中的孔子與老子等人,其中寫的最為復雜的時《魏其武安侯列傳》,最帶有個人感慨的是《張耳陳余列傳》《李將軍列傳》

4.       對稱律

主要體現在合傳中。例如《絳侯周勃世家》實際上是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合傳,文帝時周勃的遭遇、景帝時周亞夫的遭遇便是對稱的;此外還有《孫子吳起列傳》

5.       上升律

司馬遷在敘述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情節(jié)的發(fā)展時往往使用這個之間加強的原理。例如《留侯世家》中留侯為太子謀劃的過程中高祖心理的變化,《扁鵲列傳》中扁鵲見齊桓侯,說其病的三個層次也是漸進的。

6.       奇兵律

行文如行軍,使得行程產生愉快的效果。如《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籍福、《伯夷列傳》中孔子顏淵師徒。

7.       減輕律

在敘述很嚴重的事情時常常會出現很輕松的一筆,讓讀者的精神得到剎那的放松,對故事會更加集中地聽下去,同時也夠成一種趣味。例如《李將軍列傳》寫道李將軍命途蹇薄之時,突然寫“沒在石棱中”的故事。此外,人物的面貌性情,也往往時選在合適的情況下進行敘述,而不是人物一出場就介紹。

《史記》的建筑結構

就一部書而言,《史記》有其整體的結構特點。例如《孔子世家》放在《田敬仲完世家》之后體現出對孔子特殊身份的考慮,此外如《本紀》《列傳》的排列順序都是有內在邏輯順序的。

就單篇結構來看,其一,合傳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從審美上看是對照,從史學角度是為了在演化中理出體系。其二,首尾呼應。其三,常常使用一種重復的事項,例如《項羽本紀》中的“八千人”和糧食,《留侯世家》中張良與老人的三次來往。其四,文末留有余韻,令人掩卷深思

《史記》句調分析

1.       句子長短

司馬遷可以用二十字的長句寫一件事,體現出高度濃縮的能力;他的短句多用在緊張的場合,例如荊軻刺秦王。而為了追求疏朗參差之美,他在文中往往是長短句錯落

2.       句子的音節(jié)

詩的句子往往是把單個音節(jié)放在句尾,如“無邊落木蕭蕭下”,而散文則是將單個音節(jié)放在句中。大概是因為詩歌需要吟哦,故末字適合拖長,而散文則需要停頓。

3.       寓駢于散

司馬遷的散文追求顯然是與駢偶對峙的,但是對偶是中國審美常見的形式,司馬遷也難以避免,因而創(chuàng)造出寓駢于散的風格。如“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蓖耆梢园凑振壘鋪韺懀抉R遷卻避免了,此外還有的已經寫成對偶句了,但是司馬遷卻往往在末尾加上散句,打破對偶。

4.       在整個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以偶句收、頓是句式在文章整體上的作用,此外還有很多。提筆,最常見的如“當是時”;接筆,敘在文中,讓上下文有聯系;結筆,常敘軍工、世系等。

5.       善寫對話

人物的不同性情,各個事件的不同場合,司馬遷都能在對話中寫出來

6.       有意于造句

例如呂后母子相面,白描的語言,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辭;例如同樣的評價“決勝千里”但是在《高祖本紀》和《留侯世家》中根據語境的不同就有著不同的表述。

7.       語調之美

渾圓。韻致。唱嘆。疏蕩淡遠。沉酣。暢足。

司馬遷之詞匯運用

普通的字,但是用起來新穎而準確;沉穩(wěn)

司馬遷的虛字使用最為精妙

1.       “矣”字最能代表諷刺與抒情

2.       “也”讓文字多了一番從容悠揚

3.       “而”代表一種結果,往往是轉折

4.       “故”字很普通,但是司馬遷的“故”體現出豐富的含義

5.       “則”“乃”“竟”等

司馬遷之風格

韓愈“雄深雅健”

柳宗元“潔”

蘇轍“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章學誠“體本質蒼,而運之以輕靈”

司馬遷與古文運動

司馬遷是幾次古文運動的核心,韓愈、歐陽修、歸有光、曾國藩都學習司馬遷。不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是一致的,其共同的底蘊是浪漫精神,后世古文家學習的不過是其風格中“雅”“潔”的一面,沒有性格,沒有生活,便也寫不出司馬遷那樣的文章。


第九章 文學史上之司馬遷

《史記》與小說戲劇之關系

李長之先生認為,《莊子》這樣的神怪寓言,是中國小說第一時期,《史記》則是這一時期的又一高峰,是寫實的人情小說。這是就《史記》本身說的,就其影響來看,《東周列國志》《西漢演義》等直接取材于《史記》,《聊齋志異》的“異氏史曰”模仿《史記》“太史公曰”,宋元明清的劇作家的劇本也是將《史記》中的故事拿來用。當然就《史記》本身來看,司馬遷也可以被認為是優(yōu)秀的小說家或者劇作家。

司馬遷之文學批評

其理論可以分為五項

1.       文藝創(chuàng)作之心理學根據。許多學者的觀點都是立足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作家,司馬遷是站在人類文藝創(chuàng)作心理的角度,提出了“發(fā)憤著書”

2.       文藝創(chuàng)作之有用無用。司馬遷是繼老子之后最早將無用為大用使用在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

3.       創(chuàng)作原理。創(chuàng)作有兩種原理:當人類看到許多具體事物時,希望從中總結一些抽象的道理;當人類空有一些觀念或情緒時,將他們放諸具體的事物上。即抽象律和具體律?!端抉R相如列傳》就說到:“《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以之顯?!本头謩e時抽象律和具體律。

4.       藝術之節(jié)制作用。“凡作樂者,所以節(jié)樂?!薄稑窌?/span>

5.       幽默解。幽默是智慧和超脫,體現的是悲憫和溫暖,《滑稽列傳》中的“滑稽”大致與之類似,高等的滑稽近于幽默,而低等的幽默則流于滑稽。難得是在七十列傳中司馬遷專門留出《滑稽列傳》來

至于具體的批評文段,可見于司馬遷對于孔子、老莊申韓、屈原的評價

司馬遷之諷刺

諷刺的目標是漢。具體來說是德不配位的人物、殘忍刻薄的家法、貪婪愚蠢的武帝。例如司馬遷挖苦劉邦隨處可見,在他的筆下,項羽是真英雄,劉邦只是一個流氓而已。不過他諷刺的最大的目標還是漢武帝。

諷刺的方法:一、揭露事實。二、無言的諷刺,不贊同的事件便略去不寫,如《循吏列傳》不敘漢代。三、互見,劉邦的流氓行徑不寫在《高祖本紀》中。四、反言,明褒實貶。五、輕重倒置,將主旨放在次要位置。六、指秦罵漢。七、借刀殺人,用孔子抵抗封禪,用汲黯斥責武帝。八、全然放在語氣中。九、以無理由為理由。

圖片

燕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