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貫煎 《續(xù)名醫(yī)類案》 【組成】 北沙參 麥冬 當(dāng)歸身(各9g) 生地黃(18-30g) 枸杞子(9-18g) 川楝子一錢半(4.59g)(原書未著用量) 【功用】 滋陰疏肝。 【主治】 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xì)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一貫煎中用地黃,沙參杞子麥冬襄,當(dāng)歸川楝水煎服,陰虛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 《醫(yī)方集解》 【組成】 女貞子(蒸)500g 墨早蓮500g 【功能】 補(bǔ)益肝腎,滋陰止血。 【主治】 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量多。 3、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兩(15g) 白茯苓三兩(9g) 甘草炙,一兩半(4.5g) 生姜7片,烏梅1個 【功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二陳場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姜與烏梅。 4、十全大補(bǔ)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在八珍湯基礎(chǔ)上加入黃芪18肉桂4,重于補(bǔ)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強(qiáng)心陽、旺盛命火之功,從而使氣血陰陽并補(bǔ)。 5、七味白術(shù)散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人參(6克) 茯苓(12克) 炒白術(shù)(12克) 甘草(3克) 藿香葉(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 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主治】 脾胃虛弱,津虛內(nèi)熱證。嘔吐泄瀉,肌熱煩渴。 6、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車前子 瞿麥 篇蓄 滑石 山梔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燈心 【功用】 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 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7、八珍湯 《正體類要》 【組成】 人參10 白術(shù)15 云苓12 當(dāng)歸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 大棗5枚 【功用】 益氣補(bǔ)血。 【主治】 氣血兩虛證。病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zāi)垦?,四肢倦乏,氣短懶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或虛大無力。 雙補(bǔ)氣血八珍湯,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棗調(diào)營衛(wèi),氣血虧虛服之康。 8、人參養(yǎng)榮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在十全大補(bǔ)湯基礎(chǔ)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遠(yuǎn)志10 陳皮6 組成,多用手治療氣血不足,積勞虛損,呼吸少氣,心虛驚悸等證。 人參養(yǎng)榮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聯(lián),陳皮遠(yuǎn)志加姜棗,脾肺氣血補(bǔ)方先。 9、三子養(yǎng)親湯 《韓氏醫(yī)通》 【組成】 蘇子9克、白芥子6克、萊菔子9克。 【功用】 順氣降逆,化痰平喘。 【主治】 用于肺氣不降之咳嗽氣逆、痰多胸悶、食欲不振,舌苔粘膩,脈滑者。 10、三仁湯 《溫病條辨》 【組成】 杏仁五錢(15g) 飛滑石六錢(18g) 白通草二錢(6g) 白蔻仁二錢(6g) 竹葉二錢(6g) 厚樸二錢(6g) 生薏苡仁六錢(18g) 半夏五錢(1591) 【功用】 宣暢氣機(jī),清利濕熱。 【主治】 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xì)而濡。 三仁杏蔻蔗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yáng)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11、大承氣湯 《傷寒論》 【組成】大黃酒洗,四兩(12) 厚補(bǔ)去皮,炙,半斤(24g) 枳實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先煎厚樸、枳實,后下大黃,芒硝溶服) 【功用】 峻下熱結(jié)。 【主治】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zhuǎn)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濺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2、熱結(jié)旁流證。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 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qiáng),痞滿燥實四癥見,唆下熱結(jié)宜此方。 去硝名日小承氣,便鞭痞滿瀉熱良,調(diào)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12、大青龍湯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去節(jié))、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枚,生姜一錢半。 【主治】 治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燥煩,六脈浮緊。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風(fēng)寒兩解此為良。 13、千金葦莖湯 《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 【組成】 葦莖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60g) 薏苡仁半升(30g) 冬瓜仁半升(24g) 桃仁三十枚(9g)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 肺癰,熱毒壅滯,痰瘀互結(jié)證.。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葦莖湯方出干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癰痰熱兼瘀血,化濁排膿病自寧。 14、大柴胡湯 《傷寒論》 【組方】 柴胡半斤(15g) 黃芩三兩(9g) 芍藥三兩(9g) 半夏半升(9g),洗 生姜五兩(15g),切 枳實四枚(9g),炙 大棗十二枚(4g),擘 大黃二兩(6g) 【功用】 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 【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兼里,妙法內(nèi)攻并外攘。 15、川芎茶調(diào)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薄荷葉不見火,八兩(240g) 川芎 I荊芥去梗,各四兩(各120g), 細(xì)辛去蘆,一兩(30g) 防風(fēng)去蘆,一兩半(45g) 白芷 羌活 甘草炙,各二兩(各60g) 茶 【功用】 疏風(fēng)止痛 【主治】 外感風(fēng)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目眩鼻塞,或惡風(fēng)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 川芎茶調(diào)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fēng)攻上,正偏頭痛悉能康。 16、小青龍湯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去節(jié),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細(xì)辛三兩(6g) 干姜三兩(6g) 甘草炙,三兩(6g) 桂枝去皮,三兩(9g) 五味子半升(6g) 半夏洗,半升(9g)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fēng)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掛麻黃芍藥同。 17、小柴胡湯 《傷寒論》 【組成】 柴胡半斤(24gz) 黃芩三兩(9g) 人參三兩(9g) 甘草三兩,炙(9g) 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兩,切(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功用】 和解少陽。 【主治】 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3、黃疸、瘧疾以及內(nèi)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18、小薊飲子 《濟(jì)生方》,錄自《玉機(jī)微義》 【組成】生地黃 小薊 滑石 木通 蒲黃 藕節(jié) 淡竹葉 當(dāng)歸 山梔子 甘草各等分(各9g) 【功用】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nbsp; 【主治】 熱結(jié)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帶血,小便頻數(shù),赤澀熱痛,舌紅,脈數(shù)。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jié)服之良。 19、王氏連樸飲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組成】 黃連3克(姜汁炒) 川厚樸6克 石菖蒲3克 法半夏3克 淡豆豉9克 山梔子9克 蘆根60克 【功用】 清熱利濕,調(diào)和脾胃。 【主治】 可用于乙肝濕熱并重,郁阻于中焦,脾胃不運(yùn)之證候。證見胸悶脘痞,惡心欲嘔,納呆,厭油膩食物,口渴不欲多飲。大便稀溏,腹部脹滿,小便短少黃赤,或有身目發(fā)黃,其色鮮明,發(fā)熱而汗出不解,舌紅,舌苔黃滑膩,脈滑數(shù)。 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20、天王補(bǔ)心丹 《校注婦人良方》攝生秘剖 【組成】 人參去蘆 茯苓 玄參 丹參 桔梗 遠(yuǎn)志各五錢(各15g) 當(dāng)歸酒浸,五味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 柏子仁 酸棗仁炒,各一兩(各30g) 生地黃四兩(120g) 朱砂 【功用】 滋陰清熱,養(yǎng)血安神。 【主渝】 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補(bǔ)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當(dāng)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遠(yuǎn)志茯苓共養(yǎng)神。 21、天麻鉤藤飲 《中醫(yī)內(nèi)科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 天麻(90g) 鉤藤(12g) 生決明(18g) 山梔 黃芩(各9g) 川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功用】 平肝熄風(fēng),清熱活血,補(bǔ)益肝腎。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fēng)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梔子黃芩益毋草,茯神夜交安神寧。 22、五苓散 《傷寒論》 【組成】 豬苓十八銖(9g),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shù)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 桂枝半兩(6g),去皮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人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shù)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23、五味消毒飲 【組成】 銀花15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野菊花15克 紫背天葵6克 【功用】 清熱解毒。 【主治】 消疔腫,用于各種瘡瘍疔毒初起而屬實熱者。 24、止嗽散 《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 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 各兩斤(各lkg) 甘草炒,十二兩(375g)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500g) 生姜湯調(diào)下 【功用】 宣利肺氣,疏風(fēng)止咳。 【主治】 風(fēng)邪犯肺證。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fēng)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止嗽散內(nèi)用桔梗,紫菀荊芥百部陳,白前甘草共為末,姜湯調(diào)服止嗽頻。 25、丹梔逍遙散 《醫(yī)部全錄》薛氏醫(yī)案 【組成】 炙甘草1.5克 當(dāng)歸3克 芍藥3克 茯苓3克 炒白術(shù)3克 柴胡1.5克 炒梔子1.5克。 【功用】 調(diào)和肝脾、清熱涼血。 【主治】 主治肝脾血虛有熱,遍身搔癢,或口燥咽干,發(fā)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瘰疬流注等。 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shù)甘草姜薄偕,硫肝養(yǎng)血兼理脾,丹梔加入熱能排。 26、六味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熟地黃八錢(24g) 山萸肉 干山藥各四錢(各20g)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錢(9g) 【功用】 滋補(bǔ)肝腎。 【主治】 肝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于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xì)數(shù) 。 六味地黃益腎肝,茱薯丹澤地苓專,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自可煎。 養(yǎng)陰明目加杞菊,滋陰都?xì)馕逦断龋文I兩調(diào)金水生,麥冬加入長壽丸。 27、玉女煎 《景岳全書》 【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功效】 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 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 玉女煎用熟地黃,膏知牛膝麥冬襄,胄火陰虛相因病,牙痛齒枯宜煎嘗。 28、玉屏風(fēng)散 《醫(yī)方類聚》 【組成】防風(fēng)一兩(30g) 黃芪蜜炙 白術(shù)各二兩(各60g) 大棗煎湯送服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fēng),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fēng)邪。 玉屏風(fēng)散最有靈,芪術(shù)防風(fēng)鼎足形,表虛汗多易感冒,藥雖相畏效相成。 29、龍膽瀉肝湯 《蘭室秘藏》 【組成】 龍膽草酒炒(6g) 黃芩炒(9g) 梔子酒炒(9g) 澤瀉(12g) 木通(6g) 當(dāng)歸酒炒(3g) 生地黃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車前子(9g) (原書無用量) 【功用】 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jīng)濕熱。 【主治】1、肝膽實火上炎證。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2、肝經(jīng)濕熱下注證。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有力。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dāng)歸合,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 30、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荊局方》 【組成】 蒼術(shù)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四兩(120g) 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兩 (90g) 陳橘皮洗令凈,焙干,二兩(60g) 甘草炙黃,一兩(30g) 生姜二片,大棗二枚 【功用】 燥濕運(yùn)脾,行氣和胃。 【主治】 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普胃散用樸陳皮,蒼術(shù)甘草姜棗齊,燥濕運(yùn)脾除脹滿,調(diào)胃和中此方宜。 31、甘露消毒飲 《溫?zé)峤?jīng)緯》 【組成】 飛滑石十五兩(450g) 淡黃芩十兩(300g) 綿茵陳十一兩(330g) 石菖蒲六兩(180g)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各150g) 藿香 連翹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兩(各120g) 【功用】 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 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fā)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溫時疫是主方。 32.歸脾湯 《濟(jì)生方》 【組成】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白茯苓 黃芪炒 遠(yuǎn)志 龍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錢(3g)人參一錢(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生姜 大棗 【功用】 益氣補(bǔ)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知I淡,脈細(xì)弱。 歸脾湯用術(shù)參芪,歸草茯神遠(yuǎn)志隨,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fēng)崩漏總能醫(yī)。 33、四君子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人參去蘆 白術(shù) 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功用】 益氣健脾。 【主治】 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bǔ)益氣虛餌, 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34、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當(dāng)歸去蘆,酒浸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干地黃酒蒸(熟地黃已有成品,干地黃即生地黃曬干,12g)各等分 【功用】 補(bǔ)血調(diào)血。 【主治】 營血虛滯證。頭暈?zāi)垦?,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量少或經(jīng)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jié),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xì)弦或細(xì)澀。 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經(jīng)帶胎產(chǎn)俱可治,加減運(yùn)用在胸中。 35、四逆散 《傷寒論》 【組成】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s)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2、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琉肝理脾奏效奇。 36、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 甘草二兩(6g),炙 干姜一兩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 【功用】 回陽救逆。 【主治】 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xì)。 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瀉脈微細(xì),急投此方可回陽。 37、四神丸 《證治準(zhǔn)繩》 【組成】 肉豆蔻二兩(60g) 補(bǔ)骨脂四兩(120g) 五味子二兩(60g) 吳茱萸浸炒,一兩(30g) 生姜四兩(120g),紅棗五十枚 【功用】 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 脾腎陽虛之腎泄證。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久瀉不愈,腹痛喜溫,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五昧四般須,大棗生姜為丸服,五更腎泄最相宜。 38、四磨湯 《丹溪心法》 【組成】 人參(6g) 檳榔(9g) 沉香(6g) 天臺烏藥(6g) 【功用】 行氣降逆,寬胸散結(jié)。 【主治】 肝氣郁結(jié)證。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四磨飲子七情侵,人參烏藥及擯沉,濃磨煎服調(diào)滯氣,實者枳殼易人參。 39、生脈飲 《內(nèi)外傷辨惑淪》 【組成】 人參(或黨參)10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0克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1、溫?zé)?、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盲,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xì)。 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40、白頭翁湯 《傷寒論》 【組成】 白頭翁二兩(15g) 黃柏三兩(12g) 黃連三兩(6g) 秦皮三兩(12g)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熱毒癡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與秦皮,味苦性寒能涼血,解毒堅陰功效奇。 41、白虎湯 《傷寒論》 【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兩(18g)甘草二兩,炙(6g) 粳米六合(9g)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白虎膏知甘草粳,氣分大熱此方清,熱渴汗出脈洪大,加入人參氣津生。 42、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醫(yī)學(xué)心悟》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紅各一錢(各3g) 白術(shù)三錢(9g) 甘草五分(1.5g) 生姜一片,大棗二枚 【功用】 化痰熄風(fēng),健脾祛濕。 【主治】 風(fēng)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半夏白木天麻湯,苓草橘紅大棗姜,眩暈頭痛風(fēng)痰證,熱盛陰虧切莫嘗。 43、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 【組成】 半夏半升(12g),洗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各9g) 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4g),擘 甘草三兩(9g),炙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44、半夏厚樸湯 《金匱要略》 【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功用】 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 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45、芍藥湯 《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 【組成】 芍藥一兩(30g) 當(dāng)歸半兩(15g) 黃連半兩(15g) 檳榔 木香 甘芋炒,各二錢(各6g) 大黃三錢(9g) 黃芩半兩(15g) 官桂二錢半(5g) 【功用】 清熱燥濕,調(diào)氣和血。 【主治】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清熱燥濕調(diào)氣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46、百合固金湯 《醫(yī)方集解》 【組成】 熟地 生地 歸身各三錢(9g) 白芍(6g) 甘草(3g)各一錢 桔梗(6g)玄參各八分9(3g) 貝母(6g) 麥冬(9g) 百合(12g)各一錢半 【功用】 滋養(yǎng)肺腎,止咳化痰。 【主治】 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人詺獯抵袔а?,咽喉燥痛,頭暈?zāi)垦?,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dāng)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47、當(dāng)歸六黃湯 《蘭室秘藏》 【組成】 當(dāng)歸9 生地15 熟地12 黃芩9 川連8 黃柏8 黃芪15 【功用】 滋陰瀉火,固表止汗。 【主治】 陰虛有火,發(fā)熱盜汗,面赤,心煩,口干唇燥,大便秘結(jié);舌紅,脈數(shù)。 當(dāng)歸六黃二地黃,芩連芪柏共煎嘗,滋陰瀉火兼顧表,陰虛冰旺盜汗良。 48、血府逐瘀湯 《醫(yī)林改錯》 【組成】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 (9g) 當(dāng)歸三錢(9g) 生地黃三錢(9g) 川芎一錢半(4.5g) 赤芍二錢(6g) 牛膝三錢(9g) 桔梗一錢半(4.5g) 柴胡一錢(3g) 枳殼二錢(6g) 甘草二錢(6g)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nèi)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人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zhì)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diǎn),脈澀或弦緊。 血府當(dāng)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芍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49、交泰丸 《韓氏醫(yī)通》 【組成】 黃連、肉桂 【功用】 交通心腎 【主治】 心腎不交,夜寐不寧。 50、導(dǎo)赤散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生地黃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竹葉 【功用】 清心利水養(yǎng)陰。 【主治】 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zé)?,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I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 導(dǎo)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51、蘇子降氣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各75g) 川當(dāng)歸去蘆,兩半(45g) 甘草燧二兩(60g) 前胡去蘆 厚樸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兩(各30g) 肉桂去皮,一兩半(45g) [一方有陳皮去白一兩半(45g)] 生姜2片,棗子1個,蘇葉2g 【功用】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喘咳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樸草姜隨,上實下虛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52、連樸飲 《霍亂論》 【組成】 制厚樸二錢(6g) 川連 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各3g)香豉 炒焦梔各三錢(各9g) 蘆根二兩(60g) 【功用】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 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等。 連樸飲用香豆豉,葛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53、吳茱萸湯 《傷寒論》 【組成】 吳茱萸一升,洗(9g) 人參三兩(9g) 生姜六兩(18g),切 大棗十二枚(4g),擘 【功用】 溫中補(bǔ)虛,降逆止嘔。 【主治】 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54、杏蘇散 《溫病條辨》 【組成】 蘇葉(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殼(6g) 甘草(3g) 大棗(3枚) 杏仁(9g) 橘皮(6g) (原書未著用量) 【功用】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 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 杏蘇散內(nèi)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 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55、沙參麥冬湯 《溫病條辨》 【組成】 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功用】 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 燥傷肺胃陰分,津液虧損,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發(fā)熱,脈細(xì)數(shù),舌紅少苔者。 沙參麥冬飲豆桑,玉竹甘花共合方,秋燥耗傷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嘗。 56、補(bǔ)陽還五湯 《醫(yī)林改錯》 【組成】 黃芪生,四兩(120g) 當(dāng)歸尾二錢(6g) 赤芍一錢半(5g) 地龍去土,一錢(3g) 川芎一錢(3g) 紅花一錢(3g) 桃仁一錢(3g) 【功用】 補(bǔ)氣,活血,通絡(luò)。 【主治】 中鳳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補(bǔ)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57、補(bǔ)中益氣湯 《內(nèi)外傷辨惑論》 【組成】黃芪一錢(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參去蘆,三分(6g) 當(dāng)歸酒焙干或曬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術(shù)三分(9g) 【功用】 補(bǔ)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吉,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fā)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補(bǔ)中益氣芪術(shù)陳,升柴參草當(dāng)歸身,虛勞內(nèi)傷功獨(dú)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58、苓桂術(shù)甘湯 《金匱要略》 【組成】 茯苓四兩(12g) 桂枝三兩(9g) 白術(shù)三兩(9g) 甘草二兩(6g) 【功用】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痰飲。頭目眩暈,短氣而咳,心悸,胸脅脹滿,舌苔白滑且較厚,脈沉弦,或沉滑,沉緊。 苓桂術(shù)甘化飲劑,濕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59、金匱腎氣丸 《金匱要略》 【組成】 干地黃八兩(240g) 薯蕷(即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各120g)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各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各30g) 【功用】 補(bǔ)腎助陽。 【主治】 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xì),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zhuǎn)胞等。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誰藥及山萸,丹皮苓澤加桂附,引火歸原熱下趨。 60、炙甘草湯 《傷寒論》 【組成】甘草四兩(12g),炙 生姜三兩(9g),切 桂枝三兩,去皮(9g) 人參二兩(6g) 生地黃一斤(50g) 阿膠二兩(6g) 麥門冬半升(10g),去心 麻仁半升(10g)大棗三十枚(10枚),擘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fù)脈。 【主治】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jié)代,心動悸,虛贏少氣,舌光少苔,或質(zhì)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痿。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jié),脈虛數(shù)。 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陽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61、瀉白散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兩(各30g) 甘草炙,一錢(3g) 粳米 【功用】 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主治】 肺熱喘咳證。氣喘咳嗽,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xì)數(shù)。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皆可入,肺熱喘嗽此方施。 62、實脾飲 《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組成】 厚樸無能為力皮,姜制,炒 白術(shù) 木瓜去瓣 木香不見火 草果仁 大朦子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兩(各30g) 甘草炙,半兩(15g)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功用】 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 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實脾附術(shù)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63、定喘湯 《攝生眾妙方》 【組成】 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4.5g) 桑白皮蜜炙,三錢(9g) 黃芩微炒,一錢五分(6g) 法制半夏三錢(9g)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 【功用】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yùn)證??却刀鄽饧?,質(zhì)稠色黃,或微惡風(fēng)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嘗。 64、羌活勝濕湯 《脾胃論》 【組成】 羌活 獨(dú)活各一錢(各6g) 藁本 防風(fēng) 甘草炙,各五分(各3g) 蔓荊子三分(2g) 川芎二分(1.5g) 【功用】 祛風(fēng),勝濕,止痛。 【主治】 風(fēng)濕在表之痹證,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zhuǎn)側(cè),苔白,脈浮。 羌活勝濕羌獨(dú)芎,甘蔓藁本與防風(fēng),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升陽有異功。 65、參苓白術(shù)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去皮,一斤(9g),薏苡仁一斤(9g),縮砂仁一斤(6g),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6g) 白喃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12g),白茯苓二斤(15g),人參二斤(15g),甘草炒,二斤(9g),白術(shù)二斤(15g) 山藥二斤(15g)。 【功用】 益氣健脾,滲溫止瀉。 【主治】 脾虛夾濕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66、茵陳蒿湯 《傷寒論》 【組成】 茵陳六兩(18g) 梔子十四枚(12g) 大黃二兩(6g),去皮 【功用】 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67、枳實導(dǎo)滯丸 《內(nèi)外傷辨惑論》 【組成】 大黃一兩(30g) 枳實麩炒 神曲炒,各五錢(各1 5g) 茯苓去皮 黃芩去腐 黃連 揀凈 白術(shù)各三錢(各9g) 澤瀉二錢(6g) 【功用】 消導(dǎo)化積,清熱利濕。 【主治】 濕熱食積證。脘腹脹痛,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枳實導(dǎo)滯首大黃,芩連曲術(shù)茯苓襄,澤瀉蒸餅糊丸服,濕熱積滯力能攘。 68、胃苓湯 醫(yī)方集解《丹溪心法》 【組成】 蒼術(shù)三錢 厚樸二錢 陳皮二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甘草二錢 肉桂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 【功能】 化濕利濕,理氣健脾。 【主治】 中暑傷濕,停飲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小便不利。 69、保和丸 《丹溪心法》 【組成】 山楂六兩(180g) 神曲二兩(60g) 半夏 茯苓各三兩(各90g) 陳皮 連翹 萊菔子各一兩(各30g)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食滯胃脘證。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逆,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 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70、獨(dú)活寄生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 獨(dú)活三兩(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xì)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風(fēng)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dāng)歸 芍藥 干地黃 各二兩(各6g) 【功用】 祛風(fēng)濕,止痹痛,益肝腎,補(bǔ)氣血。 【主治】 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獨(dú)活寄生艽防辛,歸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fēng)頑痹屈能伸。 71、桂枝湯 《傷寒論》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甘草炙,二兩(9g) 生姜切,三兩(9g) 大棗擘,十二枚(3枚) 【功用】 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 外感風(fēng)寒表虛證。惡風(fēng)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桂枝湯治太陽風(fēng),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表虛自汗正宜用。 72、真武湯 《傷寒論》 【組成】 茯苓三兩(9e) 芍藥三兩(9s) 白術(shù)二兩(6s) 生姜切,三兩(9s) 附子一枚(9s)炮,去皮,破八片 【功用】 溫陽利水。 【主治】 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眩動,站立不穩(wěn),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xì)。 真武湯壯腎中陽,苓芍術(shù)附加生姜;少陰腹痛寒水聚,悸眩躕惕急煎嘗。 73、柴胡疏肝散 《證治準(zhǔn)紀(jì)》引《醫(yī)學(xué)統(tǒng)旨》方景岳全書 【組成】 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功用】 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 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實易殼行氣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氣悶脅痛皆可暢。 74、逍遙散 【組成】 柴胡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白芍 茯苓 煨姜 薄荷 甘草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營。 【主治】 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寒熱往來、舌淡紅、脈弦虛之肝郁血虛等證。 逍遙散用當(dāng)歸芍,柴苓術(shù)草加姜薄。更有丹梔逍遙散,調(diào)經(jīng)解郁清熱著。 75、射干麻黃湯 《金匱要略》 【組成】 射干(9克) 麻黃(9克) 生姜(6克) 細(xì)辛(6克) 紫菀(6克) 款冬花(6克) 大棗(3枚) 半夏(9克) 五味子(3克) 【功效】 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主治】 痰飲郁結(jié),氣逆喘咳證??榷蠚猓碇杏兴u聲者。 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fā)表在宣肺;姜棗細(xì)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76、滌痰湯 《濟(jì)生方》 【組成】半夏lOg 膽南星lOg 橘紅6g 枳實6g 茯苓12g 人參8g 菖蒲lOg 竹茹12g 甘草6g 生姜6g 大棗3枚 【功用】 滌痰開竅。 【主治】 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能言。 滌痰湯用竹茹星,半夏人參橘茯苓,甘草菖蒲兼枳實,痰迷舌強(qiáng)服之醒。 77、桑菊飲 《溫病條辨》 【組成】 桑葉二錢五分(7.5g) 菊花一錢(3g) 杏仁二錢(6g) 連翹一錢五分(5g)薄荷八分(2.5g) 苦桔梗二錢(6g) 生甘草八分(2.5g) 葦根二錢(6g) 【功用】 疏風(fēng)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 風(fēng)溫初起,表熱輕證??人裕頍岵簧?,口微渴,脈浮數(shù)。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風(fēng)溫咳嗽服之消。 78、理中丸 《傷寒論》 【組成】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三兩(各90g) 【功用】 溫中祛寒,補(bǔ)氣健脾。 【主治】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xì)或沉遲無力。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zhì)清稀。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理中丸主溫中陽,人參甘草術(shù)干姜。嘔噦腹痛陰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陽。 79、黃芩滑石湯 《溫病條辨》 【組成】 黃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 自蔻仁 通草 豬苓 【功用】 清熱利濕。 【主治】 濕溫邪在中焦,發(fā)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fù)熱,可不多飲,或竟不渴,舌淡苔黃滑脈緩。 黃芩滑石豬茯苓,大腹蔻通合煎靈,脈緩舌黃身又痛,清熱祛濕兩相宜。 80、黃連阿膠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 黃連3克 阿膠9克 黃芩9克 雞子黃2枚 白芍9克 水煎2次,阿膠烊入,用生雞子黃調(diào)入藥汁,分2次溫服。 【功用】 滋陰降火安神。 【主治】 用于心腎不足,陰虛火旺較重的心煩失眠,舌紅苔燥,脈細(xì)數(shù)者。 黃連阿膠雞子黃,黃芩芍藥合自良。 81、黃連解毒湯 方出《肘后備急方》,名見《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組成】 黃連三兩(99) 黃芩 黃柏各二兩(各6g)梔子十四枚,擘(9g) 【功用】 瀉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或身熱下利,或濕熱黃疽;或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fā)斑皆可平。 82、銀翹散 《溫病條辨》 【組成】 連翹一兩(30g) 銀花一兩(30g) 苦桔梗六錢(18g) 薄荷六錢(10g) 竹葉四錢(12g) 生甘草五錢(15g) 芥穗四錢(12g) 淡豆豉五錢(15g) 牛蒡子六錢(18g)鮮葦根 【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勞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發(fā)熱咽痛服之瘥。 83、麻黃湯 《傷寒論》 【組成】麻黃去節(jié),三兩(9g) 桂枝去皮,二兩(6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6g) 甘草炙 一兩(3g) 【功用】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fēng)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84、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傷寒論》 【組成】 麻黃(二兩去節(jié)) 連軺(二兩即連翹根) 赤小豆(一升即細(xì)赤豆)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功用】 發(fā)汗利水。 【主治】 傷寒瘀熱在里,汗后表邪未解而濕熱發(fā)黃脈浮者。 麻黃連翹赤豆湯,梓皮甘杏棗生姜,表邪被濕持于里,濕瘀蒸肌致發(fā)黃。 85、麻杏石甘湯 《傷寒論》 【組成】 麻黃去節(jié),四兩(9g) 杏仁去皮尖,五十個(9g) 甘草炙,二兩(6g) 石膏碎,綿裹,半斤(18g) 【功用】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fēng)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者。 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86、旋復(fù)代赭湯 《傷寒論》 【組成】 旋覆花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生姜五兩(15g) 代赭石一兩(6g) 甘草炙,三兩(9g)半夏洗,半升(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 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仲景旋覆代赭湯,半夏參草大棗姜;噫氣不降心下痞,健脾祛痰治相當(dāng)。 87、羚角鉤藤湯 《通俗傷寒論》 【組成】 羚角片錢半(4.5g),先煎 霜桑葉二錢(6g) 京川貝四錢(12g),去心 鮮生地五錢(15g) 雙鉤藤三錢(9g),后人 滁菊花三錢(9g),茯神木三錢(9g) 生白芍三錢(9g) 生甘草八分(2.4g) 淡竹茹五錢(15g),鮮刮,與羚角先煎代水 。 【功用】 涼肝熄風(fēng),增液舒筋。 【主治】 熱盛動風(fēng)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shù);以及肝熱風(fēng)陽上逆,頭暈脹痛,耳鳴心悸,面紅如醉,或手足躁擾,甚則著瘛疚,舌紅,脈弦數(shù)。 羚角鉤藤菊花桑,地芍貝茹茯草襄,涼肝熄風(fēng)又養(yǎng)陰,肝熱生風(fēng)急煎嘗。 88、清胃散 《脾胃論》《蘭室秘藏》 【組成】 生地黃 當(dāng)歸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錢(9g) 黃連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 【功用】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清胃散中當(dāng)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89、清瘟敗毒飲 《疫疹一得》 【組成】 生石膏30~60克 生地15~30克 犀角粉1~3克(另沖) 黃連15克 梔子15克 黃芩15克 知母10克 連翹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元參15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竹葉6克。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主治】 用于熱性病,火熱熾盛,氣血兩燔,證見高熱神昏、狂躁譫語、頭痛如裂、發(fā)斑吐衄、抽搐痙厥,舌絳唇焦,脈數(shù)等。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清邪瀉毒亦滋陰。 90、清燥救肺湯 《醫(yī)門法律》 【組成】 桑葉經(jīng)霜者,去枝、梗,凈葉三錢(9g) 石膏煅,二錢五分(8g) 甘草一錢(3g) 人參七分(2g) 胡麻仁炒,研,一錢(3g) 真阿膠八分(3g) 麥門冬去心一錢二分(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黃,七分(2g) 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黃(3g) 【功用】 清燥潤肺,養(yǎng)陰益氣。 【主治】 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身熱頭痛,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jīng)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可嘉。 91.葛根黃芩黃連湯 《傷寒論》 【組成】 葛根半斤(15g) 甘草二兩炙(6g) 黃芩三兩(9g) 黃連(9g)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協(xié)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葛根芩連甘草伍,用時先將葛根煮,內(nèi)清腸胃外解表,協(xié)熱下利喘汗除。 92、紫蘇散 普濟(jì)本事方 太平圣惠方 【組成】 紫蘇葉 桑白皮(洗凈,蜜涂,炙黃) 青皮(去白) 五味子(揀)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各等分 【功用】 宣肺散寒,止咳化痰。 【主治】 肺感風(fēng)寒,咳嗽痰多,頭痛,惡寒發(fā)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 杏蘇散內(nèi)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93、萆薜分清飲 楊氏家藏方 【組成】益智 川萆薜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各9g) 【功用】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shù),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烏藥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嘗,淋濁流連自可除。 94.痛瀉要方 《丹溪心法》 【組成】 白術(shù)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fēng)一兩(30g) 【功用】 補(bǔ)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 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漓,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guān)不調(diào),左弦而右緩者。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shù)芍防風(fēng)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蒜脾。 95、溫膽湯 《三因極一病正方論》從《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衍化而成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g),橘皮三兩(9g)去白, 甘草炙,一兩(3g),白茯苓一兩半(4.5g),姜五片,棗一個 【功用】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 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膽怯易驚,譴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呃逆,癲癇等證。 溫膽湯中苓半草,枳竹陳皮加半棗;虛煩不眠證多端,此系膽虛痰上擾。 96、犀角地黃湯 《小品方》,錄自《外臺秘要》《各急千金要方》 【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一兩(30g) 生地黃半斤(24g) 芍藥三分(12g) 牡丹皮一兩(9g)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 熱入血分證。1、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xì)數(shù)。2、熱傷血絡(luò),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shù)。3、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可治,熱入營血服之安。 97、蒿芩清膽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 青蒿二錢(4.5—6g) 淡竹茹三錢(9g) 仙半夏錢半(4.5g) 赤茯苓三錢(9g)黃芩錢半至三錢(4.5g—9g) 生枳殼錢半(4.5g) 陳廣皮錢半(4.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錢(9g) 【功用】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 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xiàn)雜色,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者。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熱重寒輕痰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 98、增液湯 《溫病條辨》 【組成】 玄參一兩(30g) 麥冬連心,八錢(24g) 細(xì)生地八錢(24g) 【功用】 增液潤燥。 【主治】 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大便秘結(jié),口渴,舌干紅,脈細(xì)數(shù)或沉而無力。 增液玄參與地冬,熱病淖津便不通,補(bǔ)藥之體作瀉劑,若非重用不為功。 99、藿樸夏苓湯 《醫(yī)原》 【組成】 藿香 厚樸 半夏 茯苓 杏仁 薏米 蔻仁 豬苓 淡豆豉 澤瀉 【功用】 解表化濕。 【主治】 濕溫病初起,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 藿樸夏苓有三仁,豬苓澤瀉豆豉群,主治濕溫口不渴,胸悶口膩?zhàn)钣徐`。 100、藿香正氣散 《太平惠惋和劑局方》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30g) 半夏曲 白術(shù) 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兩(各60g) 藿香去土,三兩(90g) 甘草炙二兩半(75g)生姜 大棗 【功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 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具;夏曲白芷加姜棗;風(fēng)寒暑濕并能除。 (以上方劑請大家熟記備考,重點(diǎn)組成、功效、主治。藥名可用現(xiàn)常用名。用量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