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專題一 | 從“九州”開始認識中國的歷史地理 三聯(lián)中讀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 從這一講開始,我們將進入一個新的專題,從空間的角度來認識中國。 “術(shù)”與“道”我們談中國,如果是籠統(tǒng)地談中國,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對中國需要從很多角度進行更加細分的認識。上一講(此處指本課程第12節(jié))我們講到禹為中國建立的政治文化的傳統(tǒng),司馬遷認為禹最主要的貢獻在于讓九州融為一體,光大了堯舜的事業(yè),他的仁德匯集了各族??墒俏覀兛吹剑诿耖g,大家說起禹一定是“大禹治水”,把治水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見民間的認識和歷史學家的看法有很大的落差。 ▲堯帝事跡 明代仇英《帝王道統(tǒng)萬年圖冊》 在有見地的歷史學家看來,治水的成就再大,也只是技術(shù)性、功利性的,這種功利性是屬于“術(shù)”這個層面的功績。 前面我們說過,禹的父親的鯀治水為什么失敗呢?是因為他采取了堵的辦法,結(jié)果堤壩崩潰了,水患成災,禍害巨大。禹的成功就在于他是通過疏導的方法,順勢利導,把河水引到海里,因此就要疏導江河。這就必須從整體上進行規(guī)劃,要突破以前小部落、小區(qū)域限制,把各個部族都打通了,聯(lián)合起來,要徹底地掌握山川地理的形勢,要控制從江河源頭到出??诘膹V大區(qū)域,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進行治理。 而且只要把水治好了,變害為利,就能促成各地的交通、商貿(mào)、農(nóng)耕、畜牧業(yè)等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互通有無,這就出現(xiàn)了“九州攸同”這樣的盛大局面。治水是在謀劃全局的大格局下進行的,我們?nèi)绻赐噶酥嗡澈蟮母拘栽?,那就屬于“道”的層面?/p>
一般的人看重“術(shù)”的層面是在看熱鬧,高人看重的是門道。他看的是什么呢?“道”這個層面。一個人關(guān)注什么,津津樂道什么,就知道他的領悟力、他的境界和他所處的層級。很顯然,大禹最大的功績在于他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劃、大勘查、大治理,使得“九州攸同”。而治水只是把這一切連起來的緣起的一個紐帶。 從中國的歷史地理認識中國治水為什么會促成這么重要的結(jié)果?這就需要從中國的歷史地理的角度來認識中國。 在上古時代,中國發(fā)展主要是沿著三條大河展開的:最北面是黃河,中部是淮河,南面是長江。 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那就要講到山。古代的人主要的活動區(qū)域,大致上北面是從燕山山脈到陰山山脈南面,南面是從武夷山脈到南嶺的北面,在這個范圍內(nèi)活動。在中部,我們看到有一條南北向的太行山脈,把中國分割為東西兩邊,東面是綠油油的華北大平原,西面是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一直延伸到中亞,由秦嶺和淮河來分割中國的南北。長江以南是丘陵水網(wǎng)地帶。 山是決定水的走向,水把各個片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季風帶來的水分就決定了每年的降雨量,也就決定了是農(nóng)耕區(qū)域還是畜牧的區(qū)域。比如說中國的主要區(qū)域年降水量在400毫米,這就適合農(nóng)耕。而低于降水量的地方就成了畜牧區(qū)。 古人講究風水,風水的道理就源自山川風雨所決定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自然的規(guī)則。上面講的就是中國風水的基本格局。要認識中國,如果不懂得山川風水的地理形態(tài),就屬于空談類。 ▲中國山脈分布圖 何為“九州”?禹就是根據(jù)自然風水來把握中國的。我們先沿著他治水的足跡,把中國完整地走一遍。 《史記》的《夏本紀》記載,大禹的治水是從冀州起步,開始他最宏偉的事業(yè)。我們看看當時劃分中國分為九個州。是哪九個州呢? 第一個是冀州,它的名字是來自于古冀國,也就相當現(xiàn)在的山西的河津縣冀亭。它的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山西省全省、河北省的西部北部、河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這是它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大的一個州。冀州的土壤狀況是偏白色,土地肥沃的程度屬于第五等,賦稅是屬于第一等,有一部分地區(qū)的賦稅屬于第二檔。這是冀州的基本的情況。 再往東走,第二個州是兗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山東省西部、河北省東南部、河南省東北一隅,它的土地屬于黑土地,土地肥沃度屬于第六等,賦稅屬于第九等。 再往東是青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山東省中部、東部,土壤是灰白色,土地肥沃程度屬于第三等,賦稅屬于第四等。 由此往南,接下來就是第四個州——徐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由一種棕色的粘土構(gòu)成,土地肥沃程度屬于第二等, 賦稅屬于第五等。 再往南是揚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以及江蘇、安徽、河南省南部、湖北省東部、廣東省北部,屬于潮濕的泥地,土地肥沃程度屬于第九等,賦稅屬于第七等。 從揚州往西,是荊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的湖北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北部、四川和貴州的一部分,是潮濕的泥土,土地肥沃度屬于第八等,賦稅屬于第三等。 從荊州進入中原就是有名的豫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河南省黃河以南、湖北省北部、山東省西南與以及安徽省西北部,表層是黃土,下層是黑色的硬土,土地的肥沃度屬于第四等,賦稅屬于第二等。 再往上走,第八個州是梁州。梁州相當于今天的四川省東部、陜西、甘肅省南部,青黑色的肥沃土壤,土地肥沃度屬于第七等,賦稅屬于第八等。 在繼續(xù)往東北方向走就是雍州,這是第九個州,地域范圍相當于今天陜西省中部北部和甘肅省的大部分區(qū)域,是黃色的泥土,土地的肥沃度屬于第一等,賦稅屬于第六等。
這是按照一個順時針的方向把中國整整走了一圈,劃分出九州。這個劃分使得中國古代就稱作“九州”,它的根據(jù)就在這里。這個地域范圍非常廣大,在大禹之前似乎沒有這么大的國土面積。 禹通過治水的活動,大大地拓展了中國的疆域,形成了史書上號稱“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span>(出自于《尚書·禹貢》。有一個相關(guān)的成語就是“東漸西被”, 意思是向東浸漬,向西覆蓋,指范圍逐漸擴大)的泱泱大國,構(gòu)成了中國的基本區(qū)域。
▲禹貢九州圖 描繪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為九州 宋朝《禹貢山川地理圖》(1177年) 《史記》為何會采用《尚書》的內(nèi)容?禹距離今天已經(jīng)四千多年了,在那個時代建立起如此遼闊的國家,在整個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司馬遷這些記載的根據(jù)在哪里?《史記》中的《夏本紀》的內(nèi)容是采用了《尚書·禹貢》的文字,只是稍稍加了一些修改而已?!断谋炯o》里很可能還有他親身旅行和調(diào)查的見聞,因此他是認同《尚書·禹貢》的記載。 關(guān)于《尚書》記載的時代,甚至《尚書》這個書的真?zhèn)?,自漢代以來就爭論不休了。 現(xiàn)代的學者疑古派的顧頡剛先生(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江蘇蘇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他從文獻考訂到歷史傳說的形成過程,進行了綜合的研究。他一篇一篇地去辨析《尚書》,把它進行分組歸類,推測每一篇成文的年代。根據(jù)他的研究,《禹貢》形成于戰(zhàn)國到秦漢時代。(可參見顧頡剛《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書》)
▲顧頡剛肖像 1954年攝于上海 拍攝者未知 根據(jù)這個研究推論的年代,也許是太晚了。為什么呢?因為新出現(xiàn)了西周中期的燹公盨(又名豳公盨、遂公盨,是2002年北京保利公司從境外購回的一件青銅器,上面有一段九十八字的銘文,內(nèi)容涉及大禹治水,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現(xiàn)已入藏北京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和《禹貢》的文辭非常接近。九州所反映的就應該是周朝以來的疆域。
▲燹公盨。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nèi)似原銜有圓環(huán),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內(nèi)底銘文10行98字。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F(xiàn)藏北京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 ▲豳公盨內(nèi)底銘文 那么就根據(jù)燹公盨的銘文,我們進行重新研究和考證,九州所反映的應該是周朝以來的疆域,難以斷定大禹的時代是否已經(jīng)有了九州的劃分。不過,西周的疆域也不是突然有的,應該是禹治水以來逐步開發(fā)成熟,所以可以理解為禹開啟了“源頭”。 《史記》從堯到周的記載,有不少采用《尚書》。司馬遷對《尚書》的真?zhèn)魏退鼣⑹龅哪甏欢ㄓ兴呐袛?。夏人活動的范圍是比較廣的,曾經(jīng)建立的八個都邑。這八個都城分別在現(xiàn)在的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地區(qū)。所以采用九州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這一節(jié)里,我們跟隨著禹的足跡把中國的九州走了一遍,可以了解這九州的區(qū)域的范圍和土地肥沃的等級、在國家稅賦中起的作用,從這里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地深入認識中國的國情。關(guān)于中國的國情,我們下一講接著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