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法曰:疏肝理氣(氣分?。?/p> 肝五行屬木,喜條達而惡抑郁。如肝氣自郁于本經(jīng),兩脅氣脹或痛者,或肝氣郁結,情緒郁悶者,宜疏肝理氣,使肝氣條達,藥用香附,郁金,蘇梗,青皮,橘葉之屬疏達肝氣。兼寒,加吳萸;兼熱,加丹皮、山梔;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氣自郁于本經(jīng), 兩脅氣脹或疼痛, 疏肝理氣香附郁, 蘇梗青皮橘葉屬, 兼寒吳萸熱丹梔, 兼痰半夏與茯苓。 筆記兩脅氣脹或痛: 脹甚于痛,或只脹不痛 為什么不用四逆散?
根據(jù)筆者臨床體會,肝氣病初起,只見兩脅氣脹或疼痛,王氏所選藥物確實比四逆散好。這是由于對肝氣病初起,對肝氣沖激于兩脅局部的證候,當集中力量加以疏散為宜,而不應當酸斂、甘緩,且柴胡也確實過于升散,有傷肝陰之虞,故所選藥物以香蘇飲(紫蘇葉 香附 陳皮 炙甘草 生姜 蔥須)化裁,去掉甘緩的甘草,選用青皮、橘葉、蘇梗等芳香理氣之品配行氣疏肝要藥香附,如此則行氣力大,迅速畢其功于一役;而郁金又為血中氣藥,兼用之防止氣滯進一步血瘀,其性偏寒,更可防止辛燥傷陰。至于四逆散,因其有芍藥、甘草,比較適合肝氣病已久、因疏泄太過而傷陰者,故以上述酸甘化陰之品輔佐之。而且四逆散比較適用于影響全身的肝氣病,范圍廣泛而不局限,這與本法藥物所治局限于兩脅者不同。 四逆散證脈沉偏細弦,舌質(zhì)中間有裂紋而苔薄少;本法藥物適應證則是脈在中候偏弦而不細,舌中無裂紋而苔薄膩。前者體現(xiàn)了病久氣滯而陰傷,后者體現(xiàn)了初病氣滯而濕阻。
典型肝氣病的主癥有三:①急躁易怒;②胸脅脹滿或痛;③脈弦 運用《難經(jīng)》腹診理論的臨床體會
根據(jù)筆者的臨床經(jīng)驗,以中指同身寸為度量標準,“臍上”應在臍上1寸處,即任脈的水分穴;“臍下”應在臍下1.5寸處,即任脈的氣海穴;“臍左”與“臍右”分別在臍左與臍右的0.5寸處,即足少陰腎經(jīng)的左肓俞穴與右肓俞穴。臍上壓痛主心病,心主血脈,多與全身性的瘀血證候有關,主方以化瘀靈(筆者經(jīng)驗方,由旋覆花、當歸、郁金、桃仁、茜草、澤蘭、柏子仁各10克組成)與膈下逐瘀湯(王清任方,由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延胡索、當歸、紅花、五靈脂、枳殼、香附各10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組成)治療。臍左壓痛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現(xiàn)此癥。肝氣病以主方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療,肝郁病以主方逍遙散或解郁消愁湯(筆者經(jīng)驗方,由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陳皮、半夏、香附、棗仁、遠志、焦三仙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薄荷、炙甘草各6克組成)治療。其他肝病亦可出現(xiàn)此癥,可根據(jù)辨證選用適當方劑。臍右壓痛主肺病,肺主宣發(fā)、肅降,尤以從右而降為主,肺氣不降可以引起肝氣上逆、肝血瘀滯,《金匱》奔豚湯證即屬此類證候,主方以奔豚湯(《金匱》方,由桑白皮、黃芩、白芍、當歸、川芎、半夏、葛根各10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組成)治療,奔豚湯原方中甘李根皮藥房常不備,故以桑白皮代之,效果亦佳。臍下壓痛屬腎病,此處乃腎原之氣的發(fā)生地,凡腎陰、腎陽、腎氣、腎精虧損,此處均可出現(xiàn)壓痛,主方以六味地黃丸化裁治療。臍中壓痛屬脾病,脾位人體中央,主運四旁,為四運之樞軸,而胃氣的存亡關乎人體的生死,故前人多謂此處壓痛應予理中、四逆輩治療。據(jù)臨床所見,雜病中并不常見如此危重證候,但亦多有臍中壓痛者,主方以《金匱》當歸芍藥散(由當歸、白芍、川芎、白術、茯苓、澤瀉各10克組成)治療最佳。 四逆散的臨床應用
據(jù)筆者臨床體會,臍左壓痛是四逆散證的必備主癥,并且常兼臍右下少腹部壓痛。此右少腹壓痛點相當于足陽明胃經(jīng)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樞穴下1寸,任脈陰交穴向右旁開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療肝氣病的最主要方劑,適用范圍遠較王氏疏肝理氣方為廣泛。臨床凡見病人臍左并伴臍右下少腹部壓痛,舌質(zhì)正常,但舌中有裂紋,苔薄白,脈沉弦偏細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肝郁病
三大主癥判斷肝郁?。孩俦?;②納呆;③少寐 治療宜“舒肝解郁”,因其體質(zhì)血虛,故必用當歸補血,因其“木不疏土”而致脾虛納呆,故必用白術、茯苓健脾,逍遙散恰為對證方藥,筆者自創(chuàng)解郁消愁湯效果更佳。
肝氣病血不虛、脾亦不虛,一般并無血不養(yǎng)心的失眠癥與脾呆不運的納呆癥。其表現(xiàn)在飲食方面,常常是有食欲而食后脘脹不舒。而肝郁病則是睡眠不實,時睡時醒,甚至難以入睡,表現(xiàn)在飲食方面,則是全無食欲,“飯到口難往下咽”。此外,在脈象方面亦有不同的特點:肝氣病的脈象多沉弦,按之有力,顯現(xiàn)其氣滯而實;肝郁病的脈象多浮弦,按之無力,顯現(xiàn)其血虛而脾氣亦虛。
個人體會我懷疑王旭高不用四逆散,是因為他覺得四逆散力氣太大了,畢竟他相信柴胡截肝陰,枳實應該也是比較強勁的破氣藥(朱丹溪認為枳實瀉痰,能沖墻倒壁,滑竅瀉氣之藥也)。當然,作者發(fā)現(xiàn)肝氣病初起,只見兩脅氣脹或疼痛,王氏理氣疏肝散效果更好,這個有機會可以驗證一下。 劉保和《西溪書屋夜話錄》講用與發(fā)揮 2.一法曰:疏肝通絡(血分?。?。 如疏肝不應,營氣痹窒,絡脈瘀阻,宜兼通血絡,如旋覆、新絳、歸須、桃仁、澤蘭葉等。 疏肝不應宜通絡, 營氣窒痹辛潤行, 絡脈瘀阻歸須桃, 旋覆澤蘭新絳增。 筆記《金匱》旋覆花湯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著”之“著”字,乃附著之意,言營氣痹窒、絡脈瘀阻之時,肝臟氣血郁滯附著在肝脈所循行的胸脅部位,病人可能出現(xiàn)胸脅痞悶疼痛之癥,捶蹈之后,氣血暫時稍通,痞悶疼痛亦可稍減,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氣血得熱則行,亦可減其不適,故“先未苦時,但欲飲熱?!?/code>
旋覆花《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咸溫,主結氣,脅下滿,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故《本草匯言》云:“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氣下行之藥也,” 為什么通絡一定要“辛潤”?
辛藥本身即具有潤的作用?!澳I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應用既是辛味藥,又具有潤滑作用的藥物。病入于絡,絡血瘀痹,病程必然已久,病人體質(zhì)漸弱,其瘀血亦多成頑固的干血,如大刀闊斧急促攻逐,不僅傷人身體,而且瘀于細小脈絡中的干血亦未必能祛,故必加潤澤滑爽之藥先予溶化,此后才便于在氣的推動下祛除之。 化瘀靈(旋覆花、當歸、郁金、桃仁、茜草、澤蘭、柏子仁各10克)的主癥是:①臍上水分穴壓痛明顯;②脈沉澀;③患者諸癥常覺休息時加重,活動后減輕,尤以周身沉重、手足憋脹表現(xiàn)更為突出,常訴睡一宿覺周身沉重,難以轉側,醒來手足憋脹,兩手發(fā)脹難以拳握,但下床活動一會兒反而減輕。 凡瘀血病證多于夜間睡眠時發(fā)病或增重。 苓桂茜紅湯(茯苓、桂枝、茜草、紅花): 胃脘部拍擊有振水音,并伴臍上水分穴壓痛者 怎樣確認瘀血證?
主癥:①脈澀。這是瘀血證的必備脈象。②諸癥活動時減輕,休息時加重,尤以夜臥時明顯。③疼痛局限而非彌漫,為深壓痛或敲擊痛。在腹部多現(xiàn)深壓痛,在胸、背、腰部多現(xiàn)敲擊痛。
佐癥:①病程較久。生大氣或受較重外傷后,常恰好5年后發(fā)病。②常發(fā)生于體力勞動者或經(jīng)常高強度體育鍛煉者突然較長時間不勞動或不鍛煉后。③晨醒后周身沉重,頸項板滯轉動不靈,兩手指發(fā)脹難以拳握。④全身不定何處出現(xiàn)針刺樣疼痛,走竄不定,時有時無。⑤個別患者可在下肢皮膚出現(xiàn)紫癜,呈點狀或塊狀,按之稍有疼痛(但亦有不痛者)。呈塊狀者石家莊地區(qū)百姓稱為“鬼擰青”,意為不知何時所起,可逐漸吸收消失,但以后又不定何時再發(fā),常呈獨立的一塊。⑥育齡期婦女,病情常在經(jīng)前加重,經(jīng)至則緩解或減輕。 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當敲擊右胠脅部位時,感到劍突下疼痛明顯,而敲擊其他部位則無異常感覺。
3.一法曰:(滋陰養(yǎng)血)柔肝。 如肝氣脹甚,疏之更甚者,(是肝血虛也)當(滋陰養(yǎng)血)柔肝(使硬的地方如脾氣暴躁等柔順,以柔克剛),當歸、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熱,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蓯蓉、肉桂。 肝氣脹而疏更甚, 歸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與蓯蓉, 兼熱天冬生地從。 筆記論葉氏絡病與奇經(jīng)理論。
絡: 奇經(jīng)八脈的絡
癌癥晚期,一般可出現(xiàn)3種脈象,一種是脈弦緊大而有力;一種是脈空大虛軟無力,偏遲;一種是脈沉細弦勁而數(shù),尤以尺脈數(shù)甚。最后一種脈象,就是“疹筋”的脈象,明顯證明病位在人體的最深處,實際是真腎脈,即腎的真藏脈見,必死無疑。 用了很大篇幅闡述葉天士的絡病是奇恒之府病,不過我個人看了并沒有太多感受 個人體會4.一法曰:緩肝(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 如肝氣甚而中氣虛者,當緩肝,炙甘草、白芍、大棗、橘餅、淮小麥。 緩肝之急經(jīng)方好, 白芍橘餅甘麥棗, 肝氣甚而中氣虛, 此方變化無窮奧。 筆記個人體會喜食甜物 應該不太好判斷吧,畢竟大部分人都喜歡甜食。
作者第三個醫(yī)案,作者沒有解釋為什么飯后胃脘發(fā)脹,走路久則足跟痛。腰酸,躺臥后覺舒服。月經(jīng)淋漓不止 可以直接用緩肝法,而不需要加味?;蛟S是常規(guī)方法沒有效果,作者看到緩肝法的主癥,所以試試緩肝法,其實沒有太大把握。 關于緊張,未必就一定是甘麥大棗湯。還是需要考慮情志病,半夏厚樸湯、溫膽湯、柴胡劑(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都要考慮,還是需要鑒別。
5.一法曰:培土泄木(土虛木郁)。 肝氣乘脾,脘腹脹痛,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藥、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溫中疏木也。黃玉楸慣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 吳萸白芍木香臨, 脘腹脹痛肝乘脾, 溫中疏木法意深。 筆記“肝氣乘脾”,即木克土也,但卻因脾土虛弱,肝木乘虛而克。其病“脘腹脹痛”,脘屬胃,腹屬脾,肝氣不能正常疏泄,反而乘虛橫逆克脾,導致肝脾之氣不能從左而升,則腹脹且痛,繼而胃氣不能從右而降,則脘脹且痛也。
主癥:餓時心中(即胃)空虛難受,欲速食,但又不能多食,少食即飽,過一會兒又覺餓,飯量很小,飲食喜熱惡涼。 “吃、喝、拉、撒、睡”辨證 吃 1、凡餓時心中空虛,必欲速食者,多屬中虛之證。 2、胃脘有下墜感者,多屬中氣下陷;伴心悸氣短者,多屬心脾血虛。 3、凡餓時空虛,欲速食,但食后又覺脘腹脹滿者,則屬脾虛而氣滯,乃虛實夾雜之證。 4、凡餓時空虛,少食覺舒,多食又覺脹滿甚至疼痛者,如同時臍上伴有壓痛,則不屬虛證,乃瘀血所致。 5、肝氣橫逆者,多知饑而能食,但食后脹滿不舒;肝氣郁結者,必不知饑餓,不思飲食,所謂“飯到口難往下咽”。 6、凡食后覺食物停聚在中脘而難以下行,乃脾濕氣壅。 7、又有雖饑而不欲食者,如心中嘈雜而口干舌燥,則屬胃陰不足;如腰酸腿軟,則屬腎陰虧損。 8、凡得溫則舒,為寒證;得涼則舒,為熱證;凡欲食涼物,但食后不舒者,則為寒熱兼夾之證。 9、凡表證多不影響進食,但亦有覺劍突下部位氣逆上沖者,則可并見嘔逆而妨進食,又當詳加辨識。 10、凡饑餓時周身乏力,病情加重者,多屬虛證;凡雖知饑,但能堅持數(shù)小時而活動正常,則多屬實證。 喝 1、凡夜間與早晨口干而欲飲者,多屬陰虛。 2、凡飲不解渴,飲后即尿者,多屬三焦氣化失常,有膀胱氣化不利與腎陽虛衰之不同。 3、凡飲后胃脘有振水音,甚則心下悸者,乃水停中焦之候。 4、凡咽干欲飲,但少飲輒止,稍后又飲者,多屬陰虛;而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則為血瘀。 拉 1、凡大便清稀、肛門不熱者為寒;凡大便黃黏,肛門灼熱者為熱。 2、凡便后腹部及全身舒適,不論大便性狀如何,均屬實證;便后全身更加倦怠乏力甚至氣短心悸,則屬虛證。 3、凡肝氣橫逆而脾不虛者,多見便溏而便前腹痛,便后腹痛減而不除,且有大便不暢不凈之感;如脾已虛,則雖便溏亦便前腹痛,但便后卻可腹痛消失而大便反覺順暢已凈。所以然者,前者脾不虛而能抵抗,后者脾已虛而無抵抗之力也。 撒 1、尿量正常,尿色淡黃,排尿前后無不適感,乃正?,F(xiàn)象。 2、如尿量已減,尿轉深黃,在外感病則為疾病由表入里之象,在雜病則示平素體內(nèi)即有虛熱。此類病人并可兼排尿時尿道有灼熱之感。 3、尿不凈則多見于肝氣疏泄不利者。夜尿頻而量亦多,則多屬腎虛。 5、飲后即尿,尿后即渴,則多屬三焦氣化失常,此癥多發(fā)于白天,不可僅從“消渴”病考慮,一旦通陽化水,病可自愈。 6、又有常緊張而尿頻者,前述甘麥大棗湯證即然。 睡 1、雜病中凡吃飯、睡眠正常者,治療多易,反之則難。 2、“陽入于陰則寐”,凡難入睡者,多因邪阻或邪擾,或清熱、或化痰、或消食、或解郁、或祛瘀,相機施治,皆可見效。 3、睡后易醒,時睡時醒,醒后再難入睡,則有實有虛,實者已如上述,虛者可因陰虛火旺、心脾血虛、肝血不足等,而徹夜難眠,則以陰虛火旺者居多。 4、早醒則多見于心脾血虛或肝血不足。 5、睡眠不實,時睡時醒,伴頭暈脹而腿酸軟者,多屬肝陽上亢,肝魂被擾;如伴悲愁、納呆,則屬肝郁不舒,肝魂失養(yǎng)。 6、睡眠多亂夢紛紜,多屬痰阻,兼心煩者,則屬痰熱。常因噩夢驚醒,則屬心膽氣虛。 7、凡病,得正常睡眠可明顯減輕,多屬虛證;如雖正常睡眠但病情不減,或更周身沉困,醒來活動后反覺輕松者,則或因濕阻、或因氣滯、或因血瘀,皆屬實證。 個人體會· 真正有經(jīng)驗的中醫(yī),一般問診絕不會按照十問歌的順序來問。應該都是根據(jù)主訴確定主癥,再據(jù)舌象脈象大致確認病機,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問幾個問題,驗證自己的判斷。比如,判斷是脾虛濕盛,就要問大便是否粘膩,吃東西是否覺得沒有味道等等。吃、喝、拉、撒、睡此五能,乃人機體功能正常的表現(xiàn)。所以,吃、喝、拉、撒、睡在問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異常也是中醫(yī)辨證的重要著眼點。
·
個人不喜歡黃玉楸(黃元御),主要源于章次公的"清代醫(yī)人中,有二奇人,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有二學人,曰吳縣葉桂、吳江徐大椿;有二妄人,曰昌邑黃元御、元和陸懋修。高王二人,奇而不詭,開創(chuàng)風氣;葉徐二人,雖沿仲景,自有創(chuàng)獲;若黃陸二人,直以齒牙勝人,然究其實則枵然無物者。" 6.一法曰:泄肝和胃。 肝氣乘胃,即肝木乘土脘痛嘔酸,二陳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嘔酸肝乘胃, 泄肝和胃法亦貴, 二陳湯和左金丸, 金鈴白蔻隨機兌。 筆記此法肝旺為本,乃肝氣過亢,胃雖不虛亦被肝木所乘克,故以“泄肝”為主,從而達到“和胃”的目的。 葉天士醫(yī)案
某 肝厥犯胃入膈。
半夏 姜汁 杏仁 瓜蔞皮 金鈴子 延胡 香豆豉 白蔻
按:此案與上案“肝厥犯胃”相同,但此案更言“入膈”則異?!叭腚酢闭?,從膈間上逆于胸膺也。以藥測證,本證除有胃脘痛、泛吐清涎或酸水外,尚應有從劍突下疼痛憋悶,并由此處氣逆上沖,延及胸膺部位亦發(fā)疼痛憋悶之癥。胸膺為肺所主,此不僅肝氣上逆迫胃氣上逆,亦阻肺氣之下降矣。故全方除以金鈴子散泄肝止痛以外,并重在半夏、姜汁降胃氣、化痰飲,香豆豉、白蔻攜杏仁、瓜蔞皮宣降肺氣,并以降為主。如此則佐金以制木,肺氣得降,不僅胃氣隨之而降,即上逆之肝氣亦可得以平息。此葉氏“通肺氣以治肝”之妙著。 程門雪醫(yī)案
徐某,男,成年。初診:1949年2月15日。形寒內(nèi)熱,脘中痛,嘔惡,目熱如火,頭眩,口瘡。枳實梔子豉湯治之。
炒香豆豉三錢,黑山梔二錢,枳實炭一錢,赤茯苓三錢,陳廣皮一錢半,炒川楝子一錢半,左金丸五分(吞),煅瓦楞四錢,佛手柑一錢半,荷葉邊一圈,野薔薇八分。 二診:形寒、脘痛、目熱如火均見輕減,嘔惡、口瘡、頭眩如故。再從前方出入。
炒香豆豉三錢,黑山梔二錢,枳實炭一錢,赤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半,左金丸五分(吞),川楝子一錢半,煅瓦楞四錢,陳廣皮一錢半,炒杭菊二錢,白蒺藜三錢,荷葉邊一圈,佛手柑一錢半。
三診:脘痛痞悶不舒,嘔惡稍和,口碎亦瘥,苔薄,脈弦。再方泄肝和胃。
紫蘇梗一錢半,焦白芍一錢半,左金丸五分(吞),制川樸五分,云茯苓三錢,制半夏一錢半,陳廣皮一錢半,春砂殼八分,娑羅子三錢,炒川楝子一錢半,煅瓦楞四錢,沉香曲一錢半(包煎),佛手柑一錢半。
四診:前進泄肝和胃之劑,泛惡已止,脘中仍痛,又見背寒。擬予前方出入,再加桂枝法和營溫中。
桂枝三分炒白芍一錢半,制川樸八分,左金丸五分(吞),紫蘇梗一錢半,蓽澄茄一錢,娑羅子一錢半,炒川楝子一錢半,炒延胡一錢,煅瓦楞四錢,陳廣皮一錢半,春砂殼八分,沉香曲一錢半(包煎),佛手柑一錢半,炒谷麥芽各三錢。
五診:脘痛輕減,背寒未盡。仍從原方出入治之。
桂枝三分炒白芍二錢,紫蘇梗一錢半,左金丸五分(吞),蓽澄茄一錢,娑羅子三錢,炒川楝子二錢,炒延胡一錢,煅瓦楞四錢,陳廣皮一錢半,白蔻殼八分,沉香曲一錢半(包煎),佛手柑一錢半,炙刺猬皮一錢半,煅白螺獅殼四錢。
六診:前方合度,諸恙均瘥,惟夜眠欠安。仍守原意佐以歸脾法續(xù)進治之,以資調(diào)理。
炒潞黨參一錢半,桂枝五分炒白芍一錢半,炙甘草八分,淮小麥四錢,抱茯神三錢,炙遠志一錢,炒棗仁三錢,米炒麥冬二錢,當歸身三錢,川楝子一錢半,煅瓦楞四錢,佛手柑一錢半,紅棗四枚。
作者(劉保和老先生)經(jīng)驗:凡梔子豉湯證,以拇指按其劍突下均可出現(xiàn)憋悶或疼痛,這是筆者運用梔子豉湯的主癥之一。
個人體會1、杏仁 瓜蔞皮 郁金 算是葉天士高頻藥對,估計 胸膺部位憋悶 是眼目
2、程老醫(yī)案,可以考慮大柴胡湯 3、吐酸,說明需要治肝
7.一法曰:泄肝。 如肝氣上沖于心,熱厥心痛,宜泄肝,金鈴、延胡、吳萸、川連。兼寒,去川連,加椒、桂;寒熱俱有者,仍入川連,或再加白芍。蓋苦、辛、酸三者,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氣上沖心, 熱厥心痛用左金, 金鈴子散寒椒桂, 寒熱俱有連芍尋。 泄肝主法苦辛酸, 三者錯綜隨證斟。 8.一法曰:抑肝。 肝氣上沖與肺,猝得脅痛,暴上氣而喘,宜抑肝,如吳萸汁炒桑皮、蘇梗、杏仁、橘紅之屬。 肝氣沖肺抑肝立, 猝得脅痛暴上氣, 喘主吳萸炒桑皮, 蘇梗杏仁橘紅宜。 9.一法曰:熄風和陽(平肝熄風)。 如肝風初起,頭目昏眩,用熄風和陽法,羚羊、丹皮、甘菊、鉤藤、決明、白蒺藜。即涼肝是也。 肝風初起頭目眩, 熄風和陽即涼肝, 羚羊鉤藤白蒺藜, 決明甘菊丹皮贊。 10.一法曰:熄風潛陽。 如熄風和陽不效,當以熄風潛陽,如牡蠣、生地、女貞子、玄參、白芍、菊花、阿膠。即滋肝是也。 熄風和陽而不效, 潛陽便將滋肝招, 牡蠣生地女貞子, 菊花玄參膠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寧風。 肝風上擬,中虛納少,宜滋陽明,泄厥陰,如人參、甘草、麥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寧風法,亦即緩肝法也。 培土寧風緩肝遵, 宜滋陽明泄厥陰, 中虛納少肝風逆, 玉竹芍草麥菊參。 12.一法曰:養(yǎng)肝。 如肝風走于四肢,經(jīng)絡牽掣或麻者,宜養(yǎng)血熄風,生地、歸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烏、三角胡麻。即養(yǎng)肝也。 養(yǎng)血熄風養(yǎng)肝法, 肝風旁走四肢夸, 經(jīng)絡牽掣或麻者, 地歸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風, 如《金匱》近效白術附子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風之法。此非治肝,實補中也。 暖土以御寒風方, 近效白術附子湯, 風虛頭重眩苦極, 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 如羚羊、丹皮、黑梔、黃芩、竹葉、連翹、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 上下內(nèi)外無不到, 清肝羚羊丹梔芩, 竹葉連翹夏枯草。 15.一法曰:瀉肝。 如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之類。 瀉肝龍膽瀉肝湯, 當歸龍薈瀉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 肝火上炎,清之不已,當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天冬、玉竹、石決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 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參石斛天麥冬, 玉竹杷葉石決全。 17.一法曰:瀉子。 如肝火實者,兼瀉心,如甘草、黃連。乃“實則瀉其子”也。 肝火實者兼瀉心, 瀉子甘草黃連存。 18.一法曰:補母。 如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亦乙癸同源之義也。 腎水虧而肝火盛, 清之不應補母用, 乙癸同源益腎水, 大補陰與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 景岳治郁怒傷肝,氣逆動火,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用青皮、陳皮、丹皮、山梔、芍藥、澤瀉、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經(jīng)之郁火也。 郁怒傷肝用化肝, 氣逆動火生熱煩, 青陳丹梔芍澤貝, 脅痛脹滿動血嘗。 20.一法曰:溫肝。 如肝有寒,嘔酸上氣,宜溫肝,肉桂、吳萸、蜀椒。如兼中虛胃寒,加人參、干姜,即大建中湯法也。 嘔酸上氣肝有寒, 肉桂萸椒謂溫肝, 中虛胃寒加參姜, 大建中法尤為善。 21.一法曰:補肝。 如制首烏、菟絲子、杞子、棗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補肝沙苑菟絲杞, 脂麻棗仁萸首烏。 22.一法曰:鎮(zhèn)肝。 如石決明、牡蠣、龍骨、龍齒、金箔、青鉛、代赭石、磁石之類。 鎮(zhèn)肝金箔赭磁牡, 青鉛石決龍齒骨。 23.一法曰:斂肝。 如烏梅、白芍、木瓜。此三法,無論肝氣、肝風、肝火,相其機宜,皆可用之。 斂肝烏梅木瓜芍, 肝氣風火相機入。 24.一法曰:平肝。 金鈴、蒺藜、鉤鉤、橘葉 平肝蒺鈴橘葉鉤。 25.一法曰:散肝。 “木郁則達之”,逍遙散是也?!案斡?,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達郁逍遙優(yōu)。 26.一法曰:搜肝。 外此有搜風一法。凡人必先有內(nèi)風而后外風,亦有外風引動內(nèi)風者,故肝風門中,每多夾雜,則搜風之藥,亦當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獨活、薄荷、蔓荊子、防風、荊芥、僵蠶、蠶蛻、白附子。 外風引動內(nèi)風病, 搜肝便有搜風用, 二活蔓荊薄天麻, 蟬蛻白附防荊蠶。 27.一法曰:補肝陰。 地黃、白芍、烏梅。 肝陰地黃芍烏梅 28.一法曰:補肝陽。 肉桂、川椒、蓯蓉。 肝陽肉桂椒蓯蓉。 29.一法曰:補肝血。 當歸、川斷、牛膝、川芎。 肝血歸芎膝斷匯。 30.一法曰:補肝氣。 天麻、白術、菊花、生姜、細辛、杜仲、羊肝。 肝氣天麻術辛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