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三百年滄桑話招堤(上)

 老屋的訴說 2022-04-26

民國元年時的招堤景觀

《半山亭記》碑

《招公堤記》碑

每次到招堤,牌坊上那幅“我從日本歸來,漂大海,渡長江,經(jīng)許多無邊風月,還是此間極佳;人到招堤攬勝,懷招公,建亭閣,真正是有愛山河,于斯千古留名”的楹聯(lián),帶給我無盡的遐想。楹聯(lián)的作者是張鴻藻先生,他是安龍最后一位舉人,又是官費留學日本的安龍第一人。他東渡日本,就學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政,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積極參加革命,是貴州自治學社的首任社長,還組建了貴州自治學社興義府分社,為貴州辛亥武裝起義,大漢貴州軍政府的成立作出了積極貢獻,他見過諸多名山大川,風景名勝,但仍然感嘆家鄉(xiāng)之美。

確實,招堤是大自然的山水與人文融生的一幅美麗畫卷,數(shù)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為之傾倒,或詩歌、或散文、或楹聯(lián)、或畫筆、或音樂,從多角度描繪了她的美,留下了盈箱累篋的華章。

我品賞著這些詩文,聽著池中流出的荷韻,讀著金星山上的楹聯(lián),心中蕩起一種莫名的沖動,推著我去了解為何要在海子中筑一道長堤?數(shù)百年前,是誰種了第一株荷花?

金星山上那些亭臺樓閣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醉荷池上的回環(huán)曲橋怎樣浮凌于蓮紅葉綠的荷叢之上?招堤南端進口處原來有牌坊嗎?招堤金星山、十里荷花留下了哪些美文?畢竟,“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啊!

帶著這些問題,我查閱地方史料,走訪了那些飽覽招堤、金星山、十里荷池的文化學者和安龍健在的老人,以及改革開放后對招堤勝景建設(shè)作出過努力、付出過辛勤汗水的人,聽他們講述陂塘海子、講述招公筑堤、厚植荷文化的那些人和事,并用我手中這枝拙筆,把它記錄下來。

因招堤東側(cè)的荷塘,是改革開放后分為幾個部分先后恢復(fù)的,且景觀不盡相同,為敘述方便,且將東側(cè)的第一個荷塘稱為醉荷塘;緊連醉荷塘的荷塘,是改革開放后新辟的第二個荷塘,因樹了布依族反清起義女英雄王囊仙銅像,故稱為仙姑塘;緊靠仙姑塘的第三個池塘,中間建有兩座樓閣,暫將其命名為聚韻塘。

一、陂塘海子

陂塘海子,又稱陂塘河,位于興義府府署的東北面,史書上也稱為北海子,面積約五十平方公里,屬北盤江水系的季節(jié)性河流,每年夏初至初冬,聚巧洞以下山水、縣城東邊龍井、岔河雙龍灘之水,形成近萬畝的汪洋,其尾端抵肖家營,隔山坳與綠海子為鄰,河長近六公里,河床為西北至東南走向,兩邊是綿延林立的山峰,不管吹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會掀起風浪,特別是刮西北風時,可謂波濤洶涌。

《興義府志》這樣記載:“城東北有陂塘焉,舊志稱為北海子,延袤數(shù)十里,秋冬水涸,即為平陸,居民種菘麥蚍衃;水潦既降,即成巨浸”?!墩泄逃洝穭t更為形象地寫著:“南籠有水,勢若汪洋,蜿蜒千尺,影吞混茫?!壁樘梁幼罡咚粫r,西北淹至五洞橋以上數(shù)十米,西抵府城東北城墻,迎水面近千米。在府城北門外的萬壽山上有一座佛教寺廟,因風掀水浪,拍擊岸壁,嘩嘩作響,伴隨僧人吃齋念佛,取名“海潮寺”。

陂塘河內(nèi)盛產(chǎn)魚蝦,老城居民食用的魚蝦大部分都來自陂塘河。陂塘河未被人工開渠放干水之前,在府城北大街北端有專門售魚的魚市。漁人們用船只裝著魚,劃到府城北門,用大木盆盛滿清水,把活蹦亂跳的鮮魚放入盆里銷售。除了活魚,還有烘干的白條、小青(又名尖嘴)等用囤籮裝著出售,每到冬臘月,商人們直接到陂塘河周圍的村寨買干魚。

古時的陂塘海子及岸邊山上常年棲息著丹頂鶴、鴛鴦、鷺鷥、水鴨以及水獺、箭豬、穿山甲、獐、麂、獾、泥豬、狐貍、九節(jié)貍等珍禽異獸。

陂塘海子里盛產(chǎn)各種水底植物,海子周圍的農(nóng)戶用兩根拇指粗、丈余長的竹竿捆成剪刀型,劃著小船到海子里打撈,撈起又鮮又嫩的海菜、刺菜或菱角作為養(yǎng)豬的飼料。

每年農(nóng)歷臘月至第二年季春,陂塘海子干涸,一坦平川、千頃綠草,為周邊村民養(yǎng)牛養(yǎng)馬提供草料。

陂塘海子淹水時,海子邊上的良田被淹,給周圍村民的莊稼造成災(zāi)害,出門帶來不便,村民到府城要么乘船,要么繞道海莊村背后的山路,從京碑埡口進城。更大的損害是陂塘海子風掀浪高之時,水浪沖擊城墻,給城墻及城內(nèi)房屋帶來安全隱患。

二、招公筑堤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廣東番禺人招國遴任安籠鎮(zhèn)中營游擊(鎮(zhèn)為清代軍事機構(gòu),鎮(zhèn)的軍事首長稱總兵,安籠鎮(zhèn)設(shè)于1665年,鎮(zhèn)下設(shè)中、左、右三營,還轄安南營,營的軍事首腦稱游擊,為從三品武官)。他到任后“戎機稍暇,攬勝汪洋,甫任數(shù)月,即以創(chuàng)堤圩為己任。”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招國遴這位軍事長官,是一位對地方民情十分關(guān)注之人。為何要筑堤?《招公堤記》說“南籠地處邊陲,粵喉滇吭,實黔地之險”,明確地指出南籠在軍事上地理位置特別重要。接著又說:“城北有水瀠洄,迤邐數(shù)十里,長如虹貫,浩瀚洸漾,其勢不聚,夫水之積也不厚,則氣之凝也不力”,結(jié)果是“議有以為南籠地處險僻,鋒羽時至,用武不寧,職此故也?!惫湃耸种v究風水,城北之水沒有屈曲生動,平靜清秀。雨季來臨,一片汪洋,風吹浪擊,這樣的水怎能佑我府城居民呢?所以,招國遴到位后,帶領(lǐng)兵士,巡視地形,遍訪地方父老,了解水情。提出了在陂塘海子中修筑一道長堤,將海水分隔,既可攔住風浪,避免沖擊城廂,又可溝通東西兩岸,方便行人來往,還可培植風水。

招公筑堤的方案提出后,得到了地方人士的贊同,踴躍捐資投勞,而招國遴本人則捐俸銀兩千兩,率士兵、工匠開山伐石,挖泥抬土,灌水筑堤。一年后,筑成一道長80余丈、寬8尺的石堤,陂塘河波濤洶涌的風浪終于停息了。安龍百姓將招國遴的這一善舉與蘇東坡在杭州西湖修建的“蘇堤”、白居易修建的“白堤”相譬喻,將此堤取為“招公堤”,以示紀念。

招堤呈南北向,南段位于今招堤牌坊處,北抵金星山。堤由石灰?guī)r料石砌筑外部,內(nèi)部使用碎石,泥土填平夯實,頂面用青石鋪筑,南北兩端留有單孔石拱泄水涵洞,凈跨5.2米,高1.8米。1985年11月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招堤北端的金星山前,立石碑一方,坐北朝南,上書《招公堤記》,文字為唐光磊先生書,安龍縣人民政府于1987年10月立,原碑立于清康熙年間,已毀。

為了人們更加直觀了解招公筑堤的義舉,怎么筑堤?筑堤前后的景象,安龍縣政府于2011年7月召開貴州省第六屆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安龍第五屆荷花節(jié)召開之際,在招堤南端牌坊西側(cè)的停車場東南角樹有長約20米、高約4米招公筑堤的浮雕。浮雕用料為紅砂石,采用高浮雕石刻工藝,浮雕南北向,南面為招公手握圖紙親臨現(xiàn)場指揮開山伐石、抬土挖泥、灌水筑堤的場景,北面為陂塘河洪水泛濫的景象。

三、招堤植景

招公筑堤之后46年,即清乾隆五年(1740年),南籠府知府楊匯倡議在招堤西側(cè)種垂柳,并集資在堤北端的金星山上建三層亭閣一座,名叫“涵虛閣”,額題“巍然紫府”。這是金星山上修建的第一座閣樓,清同治年間毀于兵火,今天所看到的是清末民初修復(fù)的閣樓。

時光又流逝了一個世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直隸南皮人張锳,署興義府知府,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張瑛將招堤加高五尺,在堤的東面海子遍植荷花。招堤荷花最早種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張锳無疑是重要的植荷人,但他絕對不是招堤最早的植荷人。何以這樣說?首任南籠知府黃世文的《南籠八詠》,有一首叫《招堤月夜》寫道:

伐石成堤一道長,招公姓氏至今香。

游春小步觀朝景,消夏微行納晚涼。

近水遙山皆入畫,賞荷醉月共飛觴。

燕間太守頻來往,漫把蘇堤細較量。

詩中“賞荷醉月共飛觴”,已經(jīng)清楚告知世人,他當知府時,就已經(jīng)有了荷花,不然哪來的“賞荷醉月”呢?由此推論,招公筑堤后,就種下荷花了。這株荷花抑或是招公被她的嬌艷所傾倒而種下的呢。當然,張锳植荷那是招公筑堤一百五十年后,對招堤勝景培植的又一大善舉了。

黃世文是設(shè)立南籠府后的第一任知府,晉江人。上任后,修文廟、奏建試院、創(chuàng)立府署,頗獲吏民好評。他閑暇時尋幽訪勝,詠詩作賦?!杜d義府志》記載了他的《南籠八詠》,詩題是:桅峰聳翠、天榜連云、龍泉涌珠、魚躍龍門、招堤月夜、綠海澄波、漁舟唱晚、環(huán)峙籠煙。這八詠也稱“八景”,是當年府城八處著名的景點。

張锳對招堤勝景的培植,不僅僅限于將招堤加高五尺,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厚植了招堤的文化,除了遍植荷花,他在金星山上建了兩座亭閣:省耕亭和半山亭。

半山亭依山而建于涵虛閣東側(cè),是一座穿斗式石木結(jié)構(gòu)六角攢尖頂半圓形亭子,平面是南北對稱六邊形,由六根六面同寬的石柱支撐亭棚。半山亭依涵虛閣圍墻墻面嵌刻張之洞11歲時所作的《半山亭記》碑刻一通,靠墻部位有石榻一張,石榻前有一石方桌,配以四張石凳。半山亭的每根石柱均刻有楹聯(lián)。這些楹聯(lián)內(nèi)容豐富,風格各異,特色鮮明。

但是將招堤四季風光、晴雨景象、早晚景致描寫得淋漓盡致、言辭華美的,當屬《半山亭記》。

為何要建亭?“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

招堤是何景致?“云峰聳碧,煙柳迷青,秋水澄空,紅橋倒影?!薄盁熢迫f狀,錦繡千重”;

晴天之招堤“沙明荷靜,舞翠搖紅,竟秀于汀渚”;

雨天之招堤“柳眉煙鎖,荷蓋聲喧,迷離于遠岸”;

雨后的招堤“巖壑澄鮮,古樹千紅,澄潭一碧,落霞飛綺,涼月跳珠”;

朝晚之招堤“柳岸曉風,蘆花殘月,云騰碧嶂”;

四時之招堤“水綠波澄,蓮紅香遠,月白風清,水落石出”,“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蒼翠千重,暮而煙霞萬頃”,構(gòu)成招堤“四時之境無窮”;

物之樂“鷺眠荻嶼,魚戲蓮房,或翔或集”;

人之樂則是“把釣人來,一蓑荷碧,采蓮舟去,雙漿搖紅,漁唱綠楊,樵歌黃葉,往來不絕”;

當然太守之樂自然就與民不同了,那是“觥籌交錯”之歡,更是“題詩勵士,把酒勸農(nóng)”,真正讓太守齊歡樂的還是“四竟安恬,五谷垂穎”;

最后點睛之筆的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半山亭記》的石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遭毀壞,今天看到的《半山亭記》是后來重新刻石樹立的,書者羅崇德,原《半山亭記》為劉錫藩書。

金星山上,由于有了這座半山亭,更由于張之洞的《半山亭記》而為招堤增添一筆厚重的文化,這里不僅吸引著千里迢迢而來的文人墨客到半山亭一睹十一歲神童的文采,而且許多讀書人,每年高考、中考季,穿著時髦的青年學生都會到這里默默許下心中之愿。

少年張之洞,在安龍不僅留下了《半山亭記》,還留下了《明十八先生祠堂記》《吊十八先生文》等。在《十八先生祠堂記》中,不僅全面闡述了十八先生的事跡,表達對十八先生的敬仰,而且由衷發(fā)出了“先生之貞操勵節(jié),人盡知之;先生之苦志深心,伊誰諒之?”“先生之英風浩氣,足以勵千秋之臣節(jié),歆百世之馨香而不愧”的感嘆。

在《吊十八先生文》的最后一段寫道:“洞也趨庭鯉對,稽古馬場。幼讀史書,丹忱致慕,來瞻嶐冢,雪涕沾襟??v難從隔代以執(zhí)鞭,每欲吊英雄以片紙。松風凜凜,先生之氣慨巋然;野草芒芒,舊日之夆儀如在。興亡莫恨,歲月已非。義著前朝,名垂萬世?!币环矫姹磉_對逝者的崇敬,認為十八先生之精神名垂萬古,另一方面也告訴后來人,歷史朝代的興衰更替,不可逆轉(zhuǎn),我們只需要體會這種“忠君愛國”精神就可以了。

張之洞4歲隨父到興義府發(fā)蒙讀書,8歲讀“四書五經(jīng)”,10歲開始習作課文,11歲作《半山亭記》,12歲出版詩詞賦文集《天香閣十二齡課草》,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

天才也好,神童也罷,都是天資聰慧加勤奮努力的結(jié)果,“粽粑蘸墨”的故事,至今被當做教育子女勤奮學習的教資,他那種“焚膏繼晷,夜以繼日”,“非獲解不輟,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倦則伏案而睡,即醒復(fù)思,必得解乃已”的刻苦求知求解精神確實值得學習。

為了進一步豐富安龍歷史文化內(nèi)涵,2011年安龍舉行第五屆“荷花節(jié)”之際,在招堤金星山的西面樹張之洞塑像,塑像底座寬3米,高6.8米,材質(zhì)由鑄銅和花崗巖組成,塑像展現(xiàn)了張之洞“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為國家富強、民族獨立奮斗一生的博大胸懷,以及熱愛家鄉(xiāng)、建設(shè)家鄉(xiāng)的道德情操。

清咸豐四年(1854年),張锳又在金星山上建“省耕亭”,閩商黃紹奇于招堤中端建“挹秀亭”。至此,招堤垂柳夾岸,芰荷飄香,水綠澄波,紅墻倒影,落霞飛綺,柳岸曉風,蘆花殘月,成為旅游勝地。

今天,我們已見不到張瑛修建的“省耕亭”,但《興義府志》記錄了“省耕亭”上的楹聯(lián),這里羅列幾楹。

張锳聯(lián):“客亦知夫水月乎,即此悟天心人性;翁之樂者山林也,倩同參鳥語花香”;

朱逢甲聯(lián):“水色涵山色,荷香雜稻香”;

郡人張萬春聯(lián):“課士勸農(nóng),溯南岑敷教淵源,好從花柳池臺,悟時行物生之妙;耕云釣月,想西湖暢游樂趣,還向桑麻場圃,安出作入息之常”;

張國華聯(lián):“乾坤一草亭,日往月來,觀大化流行,釀成山水清音,風云變態(tài);天地皆逆旅,漁歌樵唱,覺生機勃發(fā),領(lǐng)取鳶魚活相,花柳精神”;

邢士蒸聯(lián):“前招公,后張公,乃武乃文,挽滄??駷懀⒆髦辛黜浦?;仿白堤,肖蘇堤,好山好水,緬遺風高詠,翛然上界神仙”。

清同治年間以后,興義府頻繁發(fā)生戰(zhàn)事,社會動蕩不安,民生凋敝,招堤諸亭閣也因戰(zhàn)火而毀壞。

《興義府志》續(xù)編,錄有名為陳壽麟的詩,詩的題記寫道:“春日,鳳笙(指興義知府余云煥)丈偕同人登半山亭,亭瀕郡之綠海,荷開時紅遍,六十里皆花,惜亭圮,太守(知府余云煥)擬修葺之,為公馀小憩之所?!?/p>

余云煥的侄孫余厚墉作有荷花生日詩:

萬山層疊翠成堆,紅藕花香雨后開。

避客野鷗眠石畔,浣紗苗女坐山隈。

相逢蛺蝶尋芳去,又見蜻蜓點水來。

一棹漁歌驚乍起,夕陽斜影照青苔。

荒亭劫火痕猶碧,荊棘難除亂石中。

參井星躔多水潦,粵黔地界劃江紅。

幸逢詩吏添新制(知府余云煥擬修葺半山亭),徒悵名流(指張锳)已屬空。

歸趁月明瞻北斗,廿三度已近蒼穹。

由陳壽麟詩的題記及余厚墉的詩,可以看出:金星山上諸亭閣已被毀壞。余云煥從1881年至1883年任興義知府,那時的半山亭已是“荒亭劫火痕猶碧,荊棘難除亂石中?!睌M修葺,但未及實施,就離任了。諸亭閣雖然毀了,但招堤荷花仍在盛開,不然怎么會有“萬山層疊翠成堆,紅藕花香雨后開”呢。

清末民初,代理總兵劉顯潛(中華民國元年即1912年任,次年安義鎮(zhèn)撤銷去職)、代理知府聶樹楷與地方人士集資修復(fù)招堤諸亭閣,增建金星山山門和“一覽亭”石坊。

金星山山門為八字形,坐西北向東南,為單門三樓牌樓式,底部由方石砌筑,門楣以上為黃色琉璃筒瓦蓋頂砌筑,門額嵌刻“苕清霅綠”,為劉顯潛手書,石門框縱向楷書楹聯(lián)一幅“忽驚華構(gòu)依巖出,不斷海風吹月來”,為聶樹楷書。

“苕(tiào)”“霅(zha)”,分別為浙江省境內(nèi)的兩條著名溪水,比喻流入招堤的眾河流之水,如苕溪之清,霅溪之綠。

大門楹聯(lián)上聯(lián)“忽驚華構(gòu)依巖出”出自蘇軾的詩《柏堂》:“忽驚華構(gòu)依巖出,乞與佳名到處傳”。下聯(lián)“不斷海風吹月來”出自陸游的詩《泊公安縣》:“無窮江水與天接,不斷海風吹月來”。

進入八字山門后,即可見到“尺幅千里”坊,該坊為雙柱單門沖天石牌坊,書卷式額枋。

北面石柱上刻對聯(lián):“虹垂古陽羨,鰲戴小蓬萊?!薄瓣柫w”,縣名,秦漢時設(shè),今江蘇宜興之別稱,東臨太湖,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沿湖地帶碧波萬頃,風景優(yōu)美,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山地,群峰疊翠,竹樹搖曳,溶洞眾多,景色怡人,素有“水鄉(xiāng)、竹海、茶州、洞天”之稱。站在招堤金星山上向西望去,斜陽落暉,猶如在陽羨看到那下垂的彩虹般美好。

“鰲戴小蓬萊”語出元代詩人王逢的詩作《重游淀山》。全詩為:

鰲戴小蓬萊,方諸宮影開。

崖根龍洞辟,山脈虎丘來。

疏磐重煙水,殘碑半雨苔。

因之懷故國,游雁落清哀。

金星山西面與地面相接處,有一巨石從山底伸出來,形如鰲頭,其背上就是涵虛閣、一攬亭、半山亭等亭樓,猶如一只巨鰲負著這蓬萊般的仙景,難道不是《重游淀山》中的“鰲戴小蓬萊”么?

書卷形額枋上橫書“尺幅千里”,表達了這里雖尺幅微景,但內(nèi)涵豐富之義?!赌鲜贰ふ央袀鳌罚骸坝缀脤W,有文采,能書善畫,于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nèi),便覺萬里之遙。”

石坊南面刻對聯(lián)“髯蘇欲乞鑒湖以老,醉翁始飲滁水而甘”,橫批“故鄉(xiāng)無此”。

髯蘇是蘇軾別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三次入浙,為杭州通判,湖州太守,杭州太守,但他心里卻一直向往著越州(今浙江紹興),先后七次向皇帝書面申請去越州做太守,終未如愿,越州與他擦肩而過。他愛越州,喜歡越州山水、文化、風物,特別是越州有王羲之瀟灑的書風、謝道韞林下的雅致、顧愷之寄情山水、李白訪李賀、雪夜訪戴等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他。在蘇東坡眾多詩詞里,他不斷提到蘭亭、若耶溪、方門寺、賀監(jiān)祠、鑒湖等紹興最典型之地,晚年的蘇東坡在心里已把越州作為自己的歸老之地,他在《次韻滕大夫》詩中,開句即為:“我頃三章乞越州,欲尋萬壑看交流”。安龍的十里荷池就如紹興的鑒湖,是蘇東坡的歸老之地,此聯(lián)真妙矣。

“醉翁始飲滁水而甘”,說的是歐陽修擔任滁州太守,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為此作了《豐樂亭記》:“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p>

我們來到招堤,登上金星山,難道不正是髯蘇醉翁所期冀之地么?

位于金星山山頂?shù)氖呛撻w,為清末民初復(fù)建的建筑物。三層三重檐,穿斗式石木結(jié)構(gòu)六角攢尖筒瓦頂閣樓,底層用方塊石砌成鼓形六角形基礎(chǔ),閣內(nèi)有旋轉(zhuǎn)赭色木梯,可延梯盤旋而上,登樓觀景。由底至頂,墻面均用細磚塊石鑲嵌,第一層墻身用塊石砌就,墻體為石塊本色。第二三層外部墻體為黃色,閣樓二三層上面皆開有窗戶,二層墻面為券頂形錢紋透窗,三層墻面為圓形“壽”字紋透窗??梢写岸?,遠山近水、荷蓮稻田,盡收眼底。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辦安龍師范,學校校舍緊張,部分學生還臨時在樓閣上居住。

涵虛閣正南墻面開大門,門框用長條石塊做成,左右兩面的石門框上鐫刻“歷四十七年始復(fù)前徽大好河山若有待;亙?nèi)嗬锖铣伤古e文明氣象看重新?!鳖~枋浮雕“二龍戲珠”圖,閣門上橫向楷書鐫刻“涵虛閣”。

招堤金星山上諸建筑,于19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毀于兵火,到代理總兵劉顯潛、代理知府聶樹楷與地方人士集資復(fù)建金星山諸亭閣,時光已過去了近五十年,這段時光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而已,但對興義府城而言,是時局動蕩、匪患連年,是漫長的民生凋敝的半個世紀,招堤諸亭閣得以修復(fù),焉能不是“歷四十七年始復(fù)前徽大好河山若有待,亙?nèi)嗬锖铣伤古e文明氣象看重新”呢。

一攬亭為穿斗式石木結(jié)構(gòu)三間卷棚筒瓦頂建筑,緊鄰涵虛閣南側(cè),東西長約八米,南北寬約四米,高近五米,八根石柱支撐,柱身刻有楹聯(lián)九幅,東西兩面和北面都用長條石構(gòu)成圍欄;石柱上刻的楹聯(lián),或描寫景觀、或抒發(fā)情感、或以景寄志、或暢談風月,內(nèi)容豐富,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這些楹聯(lián)均編入2010年編輯出版的《中國對聯(lián)集成·貴州安龍卷》。

金星山上,除了上述亭臺樓閣外,還有王佐題的“綠漪”摩崖石刻和倪昌運題的“何處堪消夏,招堤夜飲中,呈妝楊柳綠,向臉芰荷紅,朗照天心月,涼生水上風,清虛煙霧里,疑在廣寒宮”摩崖石刻以及周公祠、禪房等。

1954年5月,海子監(jiān)獄下屬的海子農(nóng)場,組織工人從招堤向東開挖了一條干渠,直達陂塘河尾的肖家營丫口,放干了陂塘河之水,造田2600余畝、旱地1000余畝,十里荷花景觀因此消失。

作者:文/圖 黃朝文

來源:黔西南日報     2022年03月08日        版次:05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