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非遺 在中國繁茂眾多的文化體系里,古琴屬其中一支 , 古琴音樂文化的美學思想受道家影響頗深,隱士多數(shù)信奉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追求恬淡、清虛、高寡的生活,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力圖擺脫世俗生活的庸俗和繁瑣, 這無疑將古琴與隱逸走到了一起。本文中筆者通過中國圣賢的圣學來淺析古琴的音樂美學思想。 中華民族的古琴文化是繼昆曲之后,第二個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的項目。”筆者早先看到這則消息時,很是興奮,但更多的是萌生的自豪感。一個民族的文化,能被世界所肯定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十二分的敬仰, 這當是一種無以名狀的興奮,這興奮不僅是為著榮耀,更多是我們的血脈,自己身為中國人而感自豪。 中國古代的文化中,文人特殊文化素質(zhì)、生活方式的表現(xiàn)屬琴棋書畫最具代表性。古琴是中國滔滔而滾的文化里十分具有魅力的一濺浪花,它獨傲幽冥的呼弄不斷的響澈在晝的長空,夜的星宇,深深地吸引著懷有學識人的心,它將萬物溶化在它的絲弦上。它歷史之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古琴對古代文人而言,撫琴聽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它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抒懷寄情之物。厚重、古樸、優(yōu)美的琴聲可把人帶入濃濃至美的精神世界,使精神世界得到升華??追蜃幽耸ト?,是擅長彈琴的文人代表,孔子跟魯國的宮廷樂師師襄那里學來琴藝后,終生“弦歌不輟”。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融合、體現(xiàn)了古人的精神層面和智慧高度, 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諸多方面,其意義與價值已經(jīng)超出了一般的傳統(tǒng)音樂。 因此, 古琴絕對可以說一直都是為我們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所鐘愛的器樂,古之有云:“琴之為物,乃圣人治世之音,修生養(yǎng)性之器”而琴之所以為修生養(yǎng)性之器,是因古人的音樂美學觀念——主“靜”,這樣的美學觀念是為更高的人生哲學所盡之服務(wù)的,故有言:“樂不在聲而在道”?!安辉诼暋笔且驗楣湃藢σ魳返膽B(tài)度向來都是“大音希聲”,《易經(jīng) . 系辭上》也有講:“聽而不聞,為之希”這便是古人通過音樂對生命意趣的追求,故“?!本褪墙忉屛娜饲贅穼徝赖年P(guān)鍵思想。 “撫琴者也,必修于性(道德);撫琴者也,必修于情(感情);性與情乃琴之聲音天地互通之靈氣,為智人知命之器。”這番話的美學朔源歸根是中國“無”的哲學,一切皆生于無, 又歸結(jié)于無。而古琴謂之器樂,可乃成就“無”之氛圍,故古人得(撫)琴,以便得“妙法自然”的境界,與性情洗滌的治冶。所以古琴并不完全是一種音樂藝術(shù)的載體。 琴對“弦外之音”(妙法自然)的修養(yǎng)及“道德”的修養(yǎng)主要活躍于先秦,魏晉之前,這一時期主張“樂不在聲而在道”故古琴在演奏手法上多為希聲,并在演奏時強調(diào)有 “淡”“和”“清”“雅”“逸”“遠”“空”等韻味,其義便是重在“弦外之音”這一時期并沒有關(guān)于古琴這門器樂藝術(shù)的記載,原因是和中國哲學旨高的境界有關(guān),加上宗教陰影的遮掩,古琴音樂的欣賞是無人會來傾注于它的,即使伯牙的《高山流水》,他撫琴也只是為了志向,并不是去感受高山流水中令人浪漫的訊息。那時期總體的社會意識是不會給他單獨的意志的。 那么從琴的演奏手法上我們可以了解關(guān)于琴的美學要求, 抑或說美學準則。其中“清”和“和”就是我們要了解的對象, “清”是講樂曲彈奏的美,而“和”是在借琴為天而與人合一的一種靜然狀態(tài)。這便是古琴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了。 從這些演奏美學準則中可看出文人是如何靜對古琴這件樂器的,這也正是種文人與古琴之間不言的約定,在這里我們也已能看到琴作為藝術(shù)的身影了,它不再是專為圣人治世,文人修德的器具了,它有了自己發(fā)揮自己生命的空間,古琴藝術(shù)在此已不單單是文人的愛好,它成了一種社會性的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著新鮮始終的痕跡。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從社會影響看,琴樂是重自身的修身養(yǎng)性,追求平和風雅,強調(diào)其自我完善的內(nèi)在超越的一門至深藝術(shù)! 在中國的思想史里,軸心思想就是我們這里所談的“無”,這也是古琴音樂思想的流源?!盁o”是中國哲學的至高境界,故才會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說法, 這便是古人的哲學,其總會支向著他們的思想意識,就有了所謂追求“景外之景”“韻外之致”的思想境界,這也正是文人們因“無”而尋其去體驗的。 可我們?yōu)槭裁匆ンw驗?zāi)请y以想象到的,虛幻的實體呢?為了是對生命的崇敬和對生命的狂想,即使你擁有了生命, 可凡若是你不去通過這樣的行徑,去打通你生命的靈性,那你的生命也有如軀殼一樣,毫無半點生意,文人是敬愛生命的, 而古琴卻是這輸入生命性靈,血脈的“天工之物”,故古琴, 乃圣人之物,修德行之器也?!拔ň幽苤畼贰蹦侵牟⒉皇菢?,實是它以外更深邃的奧妙,是一切“空”所賦予的 “神圣”。是在一切的“空”里“無”里,文人們圣賢們所才能得到的自由。如果有了音樂這便會使思想得到束縛,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一方面提倡音樂,一方面有排斥它,這種背反的原則一直貫穿中國音樂美學的始終。 琴,它在我國自古就被香熏上了書卷文雅之味,視琴者, 愛生命也,乃是古之人樹立“道德”的一部分,古人的“道德”與今人所講的道德并非殊途同歸,為同樣的道理,前者應(yīng)當拆開來看,即“道”與“德” ,“道”是先秦時期老子的圣賢思想,即提說:“無”。“無”乃是一切萬物的產(chǎn)生, 又同是一切萬物的歸結(jié)點。而“德”是講一個人的德行,即對性情的修養(yǎng),至高至上的陶冶,以達“圣人”之崇高。而非當今的道德強調(diào)的一個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是否是合乎人情與理,是否規(guī)范了良性的社會,是否提高公民自身的品質(zhì), 這么簡單的意義。 古人樹立自身道德的性情,亦有其它,如詩詞賦文, 書棋畫,天人合一,歸隱自然,等思想。古琴在先秦時期, 魏晉以前是被文人極附鐘愛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人視琴為通性靈之器,另一方面也有當時并沒有涉及藝術(shù)這個概念, 藝術(shù)是情感的替身,到了魏晉以后,漢唐宋明清,我國的古琴藝術(shù)才逐漸的完備,古琴一方面只是供文人娛樂性情的樂器,一方面還暗暗的承擔著先人們所賦予的姿態(tài)。即剛才所講的背反原則。 在音樂的背反原則里,要求審美性質(zhì)的音樂是魏晉以后由于音樂徹底從宗教政治的分離,使音樂逐漸開始有了藝術(shù)性的發(fā)展,將情感性寄托于音樂。這樣的產(chǎn)生也是極自然的現(xiàn)象。 中國的哲學在發(fā)展上是不與西方共同的,西方是在不斷地打破,建造,矛盾中搭建起來的,而中國的哲學在開始的扉頁上就清明的標示了“天人合一”的字樣,故古人們便前赴后繼的永托(托付)在里面。這也導致一個中國哲學發(fā)展令人遺憾的現(xiàn)象,就是成就幾乎全數(shù)先秦諸子百家時期,即哲學的“元典”。后繼的人只是在這個大陰樹里多添些翠枝和柳條罷了,比起來前人相行的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古人是講究心情藝術(shù)和天人理念的,當今青年人浮動的心是不愿體會古人,這長袍短褂,蓬頭過時了的高寡姿態(tài)的!在這里我不是要鼓風一個結(jié)論,誰更能賦予生命的意義,是瀟灑步態(tài)的今人,還是幽幽長空的古人。若你要是尋求生命的至高,那這個問題你便要考慮清,我不是要推崇一方而無情地駁倒另一方,我只是想介紹一些供大家參考判斷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