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講完了脾腎陽虛四肢逆冷、水泛腎臟而用真武附子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甚至合附子湯之后的后續(xù)調(diào)理,就是直達脾至肺的痰飲(要看具體情況,也許要先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來加減治療左邊怕冷的證)。那么這是為什么? 注:真武合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頭暈(服真武湯期間,注意用百合沙參等滋陰潤肺泡水熬粥皆可,或者地黃丸服之,即注意通陽補陰,所謂陽虛之人,要三分通陽補陽,七分養(yǎng)陰,身體熱起來之后,漸通后才漸補陰);桂枝湯解決微循環(huán)的主要湯劑,但需引藥配伍之。 注:當歸四逆湯主治明確,就是寒凝+血虛+經(jīng)不通,其證狀主要體現(xiàn),麻、寒、虛。功用:溫陽散寒、通經(jīng)、活血養(yǎng)血、通脈(通補兼施,這期間要比服用真武湯的時候要和緩許多了,真武湯是威震北方的來犯之敵,需要威武之師強行鎮(zhèn)壓之)。 陽氣生于脾,根于腎,萌芽于肝,培養(yǎng)于脾,積儲于胸中乃為大氣,以斡旋于全身。 注:半夏???油桂、川淮牛膝、川芎、鹽巴戟、石菖蒲、遠志、浙貝母(一劑50克以上?前),地龍、桑寄生、川斷、山萸肉、淮山藥、天花粉、劉寄奴、蘇木,川木通,雞血藤。 醫(yī)家言,痰飲體質(zhì)在沒祛除痰飲之前,不能補陽,即使是補也補不進去,因為痰飲堵在其中,首先應該將痰飲祛除之后,經(jīng)脈疏通之后,再行溫通補陽,這句話適合中上下三焦,而一般痰飲體質(zhì)治療,首取中焦,中焦(主要指脾和胃以及小腸)比較虛和寒,消化能力不好,這才是生痰的根源。還有一句話,說是,只有正脾的少陰虛情況下才能補陽,其意思都差不多。但請問,腎陽虛至下焦寒濕水泛,四肢逆冷,而諸寒收引皆屬于腎,這跟脾正不正有關(guān)系嗎?而這個時候你去用治療痰飲的方子,那是顯然不對證的,這個時候,應當首先要治標而兼顧一下脾陽即可,所以用真武合苓桂術(shù)甘湯和附子湯,而腎陽虛為主的脾腎陽虛水泛證,是因為水不能氣化得升,比如,夜尿多、睡眠不好,有的人晚上沒喝多少水,上床睡覺前也上廁所了,但睡到半夜還是要起夜,甚至還要起來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來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沒精神,甚至出現(xiàn)眩暈證,同時伴隨四肢逆冷或者厥寒(四肢過膝過肘的冷)這些都是腎陽虛的典型表現(xiàn),身體里的水不能被運化利用,很快就變成廢水排出去了,喝點水就跑廁所,小便清長,到了晚上,身體內(nèi)外的陽氣匱乏,所以夜尿頻多。如此這般,腎精不藏而精必虧虛,精虧陽散,其它臟腑也不能正常,所以,下焦寒濕水泛,可以用真武湯為基礎(chǔ)加減后直接上位,即附子生姜以及干姜都可以加入其中,而不能視脾正與否,這個時候以治標而略兼治本即可,更何況真武之中也含有正脾祛濕的中藥已經(jīng)鋪墊之中,為后續(xù)腎陽得補而通之后,繼續(xù)深入中焦清理痰飲強脾陽打下了基礎(chǔ)。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熱下寒體質(zhì)在吞服真武湯或者引火湯時,需要煎后冷服。 綜上,待下焦寒散溫通之后,自代謝能力提升而陽回陰生,下焦正常代謝逐步恢復,再逐步向上清理中上焦之乃至全身之痰飲。所以先解決下焦水,氣化上蒸滋潤火中之陰是首要問題,這樣下焦津液上蒸就可以順利進入上焦,進而心火之陰得補,金水也許可以順利下行,如果金水不能下行,這就是中焦乃至肺金之水濕痰飲,還要進一步清理,直至肺氣足以推動金水順行下焦為止。但上述的邏輯只是一廂情愿的臆想,因為中焦的脾濕不運,是痰飲寒濕水泛的罪魁禍首,所以,我們在治水泛證之標漸漸康愈之后,那么調(diào)理重點自然要轉(zhuǎn)移到中焦之培土生金,健脾強肺,再至以培土的過程中來以土治水,以達到,治水泛、痰飲之根與防木犯土的總系統(tǒng)調(diào)理目標。 那么為什么把祛痰飲的重點放在胃腸道呢?因為,痰飲非常粘膩,黏黏糊糊的東西既不能走汗道,也不能走尿道,只能走胃腸道順著大便排出體外。這是古之以往的歷來經(jīng)驗之法。 那么古人在祛痰飲方面的組方是很多的,有六君子湯做基礎(chǔ)加減而治之,也有小青龍湯做加減的治療水飲,也有用陽和湯,二至丸等等很多。 還有清朝舒馳遠的方子祛除痰飲水濕之理脾滌飲方(香砂六君子湯比較慢),在他的著作中,他對張仲景有些不感冒,但據(jù)說這個方子祛痰很管用,是祛五飲諸證的方子。而以中焦胃腸道開門祛除痰飲是解決右降的根本大法,也是左升的前提,因為只有中州才能生后天的四象。 那么下焦寒水用真武清理掉后,再將中焦痰飲剔除后,阻滯左升右降的問題就基本清除了,這樣腎得陽而寒水氣化上蒸,脾正而散津于肺,肺金得土而生,所以精滿氣足肅降得權(quán),而腎火氣化下焦之水灌入上焦,為的是補養(yǎng)離火中的那一滴神血,同時腎水因長途跋涉地從下焦上行至中焦,再入上焦,所以溫度不免越來越低,但又因距離上焦之君火的越來越近,所以下焦腎水的這種氣化狀態(tài)得以保持,因此下焦之氣化溫度漸漸下降的津液源源不斷地被輸送至上焦,就是通過水克火的這種克制關(guān)系,使得這種蒸汽狀態(tài)的津液必將離火之熱而劫入自身,但是自己又下不去,這個時候,因君火克制肺金,所以心火會讓肺金取得肅降之權(quán),肺金就會乖乖滴將克制離火之君的下焦腎水,源源不斷滴肅降宣散至全身,以解循環(huán)無端而以下犯上君火的水困之圍,由于肺金之肅降得權(quán)(得到君火之授權(quán)),如此,下焦腎水才得以在上焦劫受君火之陽的再一次溫化之后,因上焦熱蒸壓力和肺金肅降的合力之下,腎水上蒸至上焦得君陽熱溫之后,帶著離火之陽,又被肅降回腎臟,所以下焦腎水的命門之相火得以回補,至此,腎臟與膀胱再一次受陽得權(quán)而將下焦之水氣化上行,如此這般無端往復的循環(huán),以致脾胃運化歸常,三焦水道通暢,全身津液充足,腎精得藏,水火交泰,五臟健運,身體全系統(tǒng)之左升右降的正常津液代謝環(huán)境可以初步達成。 那么上述高談闊論也只是良好愿望而已,因為即使是中焦的痰飲解決掉了,但因為肺的痰飲以及下焦的痰飲也還沒有清除干凈,那么右降還是不能通暢,因此,還要繼續(xù)培土生金的繼續(xù)清理肺中的痰飲,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扇奈改c道的痰飲淤堵中豁開一個口子,來作為清除身體全部痰飲的開啟之門呢? 這個問題在上面已經(jīng)做了一個解答,就是痰飲只能從腸道中經(jīng)大腸排出體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在將胃腸道里面的痰飲清除過程中,因為全身體的痰飲濃度最低的地方就是胃腸道系統(tǒng)了,因為漸漸地將胃腸道的痰飲開通了溜走的通道,這個時候因為脾運大大增強,腎功能也基本恢復常態(tài),所以正氣站在了身體的制高點,此時,身體各部分代謝也基本恢復正常,陽氣津液充足,以致其它地方的高濃度痰飲勢必要向低濃度的胃腸道里面流入,進而順大便逐步流出體外。這就是我們從胃腸道開始清理痰飲的兩個根本依據(jù)所在。即首先祛中焦脾胃的痰飲,進而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最大限度的增強小腸生產(chǎn)運化出人體最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營養(yǎng),進而減少進入淋巴三焦系統(tǒng)的大分子營養(yǎng)數(shù)量,因為進入中焦的大分子營養(yǎng)物質(zhì),由于三焦沒有很強的運化能力,最終不能運化的大分子營養(yǎng)代謝不出去,就容易留存體內(nèi)而形成痰飲,因此說,脾運化能力減弱之后,小腸糜化分清泌濁的功能減弱,不能進入營脈的大分子營養(yǎng)太多,能夠進入血液里面的小分子營養(yǎng)太少,這就是痰飲之源的理論依據(jù)。所以清理人體痰飲的第一步,應該從脾胃開始,即從脾的運化提升開始,從清除腸胃地方的痰飲開始;然后依據(jù)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理論,讓全身體的高濃度痰飲必然向低濃度痰飲的胃腸道里面聚集,這就是清理痰飲的根本方法。 用一句話總結(jié):閉脾與小腸的生痰之源,開胃腸道的祛痰之門。那么在用真武湯加減治理完下焦?jié)窈褐?h-char unicode="ff0c">,接下來就是如何健脾和祛胃腸道里面的痰飲之各種方法。 在這里主要講幾個祛痰的思路和組方: 理脾滌飲方 這之后,就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或者歸脾湯進行慢慢通補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