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看針灸書時,看到過《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當時就覺眼熟,“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消心腹痛,善治胃中寒”,朗朗上口,方便易記。后看金庸先生《射雕英雄傳》,見有丹陽子馬鈺,方知此丹陽亦彼丹陽也。 馬丹陽(公元 1123-1183 年),金代著名道家、針灸家,山東寧海(今牟平)人,初名成義,字宜甫,入全真道后,改名為鈺,號丹陽順化真人、丹陽子,世稱丹陽真人,與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一起稱為“全真七子”,均學于王重陽。 馬丹陽自小資質聰穎,工詞章,主要詩詞集有《慚悟集》《同玄金玉集》《丹陽神光燦》,仙逝于萊陽游仙觀。 今山東省萊陽的游仙宮、濰縣玉清宮,福山縣通仙宮,尚存有他的史跡。 馬鈺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和養(yǎng)生研究中,發(fā)現三里、內庭、曲池、合谷等十二個穴位的獨特治療作用,并歸納總結出《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也就信然誠然了。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馬鈺是一個敦厚誠真、淡泊清凈的俠士及醫(yī)者。除了早期追隨先師王重陽奔走抗金外,他因不愿參與江湖紛爭,追逐俗世虛名,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隱居在終南山重陽宮中閉關修煉,探究武學源流,參悟醫(yī)道玄理,從不多在江湖上走動。而神雕大俠郭靖最終能武功蓋世,名滿天下,卻得益于與他的一段奇緣。當時郭靖年少,資質魯笨,木訥心實,他的師父江南七怪更是稀松平常,教導無方,以致郭靖武功難得精進。正一籌莫展,痛苦彷徨之際,馬鈺剛好從漠北路過,見郭靖雖魯笨卻忠厚,雖木訥卻誠實,又勤奮刻苦,堅忍不懈,于自己倒是有幾分相象,便心生歡喜,授與他全真教獨門根基內功心法。此心法中正平和,循序漸進,日久見功,終歸大用,使郭靖于武學之道,頓有源頭活水、深本大木,最終練成了九陽真經和降龍十八掌,成為人人景仰的一代大俠。馬鈺也用此等深厚內功,養(yǎng)身有道,得以益壽延年。除《射雕英雄傳》外,在后來的《神雕俠侶》,中,他也還有出現。 元代王國瑞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首載“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創(chuàng)擔截法,歷代醫(yī)家對此有針刺補瀉手法、行氣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種認識。 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首載《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并治雜病歌》,之后的《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類經圖翼》等書加以轉載。 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內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沖和昆侖、環(huán)跳和陽陵、通里和列缺除環(huán)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對配伍,對急危、重癥和常見病、疑難雜病有較好的療效。 天星十二穴配伍機制嚴謹、少而精,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臨床實踐中應用。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 環(huán)跳并陽陵,通里并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下面是分穴歌訣: 1.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 腸鳴并腹瀉,腿腫膝胻酸, 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 年過三旬后,針灸眼便寬, 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2.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痛, 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3.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 喉閉促欲死,發(fā)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4.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痛并面腫,瘧疾熱還寒, 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曲腘里,橫紋脈中央, 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 酸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 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6.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 腳氣并膝腫,輾轉戰(zhàn)疼酸, 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7.太沖足大趾,節(jié)后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yī)驚癇風, 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 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矇, 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8.昆侖足外踝,跟骨上邊尋, 轉筋腰尻痛,暴喘滿沖心, 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樂,須于此穴針。 9.環(huán)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 折腰莫能顧,冷風并濕痹, 腰胯連腨痛,轉側重欷歔, 若人針灸后,頃刻病消除。 10.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 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 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腕側后,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 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 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 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 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 痰涎頻雍上,口噤不開牙, 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1、治療疾病時皆使用兩針。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對針灸的貢獻,不只在于他重點指出十二穴的主治狀況,最重要的是提出主要穴位的配合使用通則,使針灸治療研究更加突破,并使更多的患者疾病得以解除,先賢們的研究精神及救人濟世不循私保留的態(tài)度,實在令人敬佩。 這十二個穴位中,有八個是在膝至足,四個在肘至手。 關于:“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歷來說法不一: 1、 “合擔用法擔”所謂“合”,便是要二個才能合,即“偶”的意思,用于針灸上即為兩針的意思;所謂“擔”,便是挑的意思。故“合擔”即表示用兩根針挑。如此馬丹陽祖師此句歌訣:“合擔用法擔”真正的白語含意便是:“用合擔法,擔?!奔聪箩槙r,若用“擔法”,即是用“合擔法”來“擔”。臨床運用取穴上,便是在同經上用兩根針下針,以縱向把這條經“擔”起來,達到治病的效果。 據此通則,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的歌訣,便舉了幾個明顯的例子在前面:“三里內庭穴”,即在三里與內庭下兩根針,把兩穴所在的胃經擔起來;“曲池合谷接”,即在曲池與合谷各下一針,用此兩針把大腸經擔起來;“委中承山配”,即用委中與承山兩針,下在兩穴所在的膀胱經上。故只要了解此通則,在同一經穴上取兩穴,便可成為馬丹陽祖師所說的“擔法”了。 據此通則,馬丹陽便在其歌訣前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通則。例如:“太沖昆侖穴”即為截法的一個例子,太沖屬肝經、昆侖屬膀胱經,此截法運用于其上,便是在太沖下一針,昆侖下一針,用此兩針在不同經上“合截”此二經;另一例:“通里并列缺”亦即表示在屬心經的通里,與屬肺經的列缺,各下一針,以此兩針做為截法中的“合截”。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意義,但是,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曹大明教授、路玫教授對于”擔截“的解釋我認為更有道理: ”擔“有”挑“、”擔“之意,旨在追求一種前、后及上、下的平衡,當人體(經脈)一端發(fā)生病變時,選取人體(該經)另一端進行治療,正如《靈樞-終始》篇所說:”病生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截“有”攔截“、”阻斷“的意思。屬近部取穴的范疇,當人體(經脈)一端發(fā)生病變時,選用同端(局部)的穴位來治療以阻斷病勢。恰如《靈樞-終始》篇所言:”病在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治其病所從生者也?!?,此即是“截”的本意。 另外在其他的針灸歌訣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如《攔江賦》:擔截之中法數何。有擔有截起沉。。。。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 “胸中之病內關擔”,意為胸中之病,用手腕部的內關穴治療,屬于“擔”;而“臍下公孫用法攔”,“攔”有類似“截”之意,肚臍以下為下部,故用腳部公孫穴,屬“截”(這個解釋略微有點牽強了)。 但整體而言,曹氏的解釋我認為更實用。曾治一腰疼患者,屈伸不利,輾轉痛甚,針合谷、養(yǎng)老、人中,效果皆不理想,想到“天星十二穴”中太沖條下: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于是針患者雙側太沖,強刺激,行瀉法。效果果然很好。 我的觀點:天星十二穴歌訣中成對出現,似乎也在講穴位組合使用的方法,因此,單純把它理解為遠端或者近端取穴,也有偏頗之處,因此需要在臨床中多加體會,也希望從事針灸學的同道們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