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 jiǎo
角,甲骨文,下寬而上尖,中間帶有條紋,這是某些動物頭上堅硬的角,一般呈尖錐形,用來打斗。
山羊角
犀牛角
金文一,字的上部分特別畫了一斜筆,表示尖銳。
金文二 。
小篆繼承了金文二,把上面“分叉的角尖”寫成了“人”,整個字就變成了。
隸書。
因此,角的本義是“動物頭上突出的堅硬而尖銳的部分”。
《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br>
引申為“有角的獸類”,再泛指禽獸。
漢揚維《太玄·窮》:“山無角,水無鱗?!?br>
引申為“牛角長得端正”。
《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何晏集解:“角者,角周正,中犧牲。”
外形像角的東西,再引申為“外形像角的植物的果實”。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三·大豆》:“角曰莢,葉曰藿,莖曰箕?!?br>
鳥類的嘴多呈尖銳狀,像角,因此引申為“鳥嘴”。
《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牛角長在牛的額頭的兩邊,因此引申為“額頭的兩旁”。
《孟子·盡心下》:“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br>
古時候的兒童把頭發(fā)束扎成兩個結(jié),分開在頭的左右兩旁。外形像牛角,叫做“總角”。
《詩·齊風(fēng)·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br>
角,即“尖銳”,即“兩邊相夾成尖銳狀”。因此引申為“物體兩個邊相夾的地方”。
唐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詩之一:“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br>
“兩邊相夾的地方”引申為“物體邊緣處的一個部分”。即“角落”。
《易·晉》:“上九,晉其角?!?孔穎達(dá)疏:“'晉其角’者,西南隅也?!?br>
再引申為“部分”。
魯迅《書信集·致金肇野》:“但我看別人的作品,割取名作之一角者也不少。”
引申為“人民幣貨幣單位”。面額“元”的十分之一,即“元”的其中一部分,所以稱作“角”。
楊朔《征塵》:“我掏出兩角錢遞給他,不知應(yīng)該說什么?!?br>
“兩邊夾角”引申為“從兩邊夾著進(jìn)攻”。
《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逐之,左右角之?!?br>
“物體兩個邊相夾的地方”引申為“數(shù)學(xué)概念:從一點拉出兩條直線,它們所包夾的范圍”。
銳角,鈍角。
動物用角作頂刺攻擊,引申為“正面進(jìn)攻”。
《左傳·襄公十四年》:“於是乎有肴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br>
由于“角”與“斠”同音(王力上古擬音),因此“角”有“斠”字義,表示“古代量糧食時刮平斗斛的用具”。
《管子·七法》:“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
尹知章注:“角亦器量之名?!?br>
“刮平斗斛”引申為“使東西平整”。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quán)概。”
鄭玄注:“同,角,正,皆謂平之也?!?br>
一頭牛有一對角,因此引申為牛的量詞,一頭牛稱一角。
明宋濂《鳳陽單氏先塋碑銘》:“上閔其勞,從之,贈田三千畝,牛七十角。”
引申為量詞“封、份”。
《晉書·藝術(shù)傳·索紞》:“索綏夢東有二角書詣綏,大角朽敗,小角有題韋囊角佩。”
古時候的號角是用“獸角”做成,簡稱“角”。
《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周武帝乃駐馬,鳴角收兵。”
jué
古人把獸角里面掏空,做成器具,用來盛酒,即是角杯。由于角尖不能平衡放置,就把兩跟小木棍綁在獸角兩邊輔助,形成三足,這樣才可以豎起來。后來,人們會冶煉金屬,根據(jù)這種造型,用青銅做成三角酒杯。因此,青銅酒杯兩邊會做兩條豎立起來的裝飾,那兩條豎起來的裝飾的原型,就是兩根小木棍。這種酒杯,稱作“角”。
《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br>鄭玄注:“凡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br>
青銅酒杯
由于牛羊打斗會以角攻擊,因此引申為“打斗、搏斗”。
角逐,角力。
宋朝時,當(dāng)官需要提交出身簡歷,上面詳細(xì)的注明了籍貫、上下三代名字頭銜、家中人口數(shù)量、年齡、地位出身。當(dāng)時的簡歷稱作“腳色”。由于當(dāng)時“腳”與“角”字音相近,因此“腳色”也稱作“角色”。由于不同的履歷代表不同人的身份,因此“角色”引申為需要在臺上扮演的各色各樣的人物。再引申為不同的戲劇演員的類別。
正角、丑角。
引申表演的演員。
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