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綬(1754-1815年) 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 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改刑部主事;嘉慶初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后調(diào)江蘇揚州知府;歷署河庫道、鹽運使,以廉吏善政著稱。五十四歲以父喪去官,揚州人于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之“三賢祠”增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工詩文,精理學。善書畫篆刻,書法不論篆、隸、楷、行草皆具面目,尤以隸書稱于世;所作山水、墨梅,不拘泥成法,簡淡秀逸。有《留春草堂詩》、《坊表錄》、《修齊正論》。 “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簡。行草亦無唐后法,懸崖溜雨弛荒蘚。不將俗書薄文清,覷破天真關(guān)道眼”(何紹基《東洲草堂詩抄》);“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為真書,師仿《吊比干文》,瘦勁獨絕”(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伊秉綬的隸書融會秦漢碑碣,以篆筆入隸,攝神取理,開創(chuàng)了雄朗樸茂、大氣古拙的隸書風格。在清代隸書復興運動中成就顯著,是清代中晚期重要的書家和碑學運動的代表人物。
伊秉綬《張遷碑》欣賞
▼ 《張遷碑》 伊秉綬喜臨《張遷碑》,他對《張遷碑》的臨寫也獨出心機,有意強化該碑結(jié)構(gòu)上一些奇崛之處,將不可思議之處夸張至極,卻又顯得平淡無奇。 此件隸書以中鋒行筆,勁健沉著,筆畫粗細大致均等,圓潤直率,回味無窮。從筆法到結(jié)體,都入魯公之室,顯得凝練穩(wěn)重,寬博舒展。橫向舒展的隸意,流走的篆筆,斷而不離,和而不流,又顯得灑脫自如。伊氏用筆,起筆多不取逆勢,長橫順勢波出,短橫則略頓即收,橫豎處一駐、一提、一頓、一挫,然后中鋒直下。撇捺平入徐行,收筆稍駐波起,寓媚于拙。伊氏墨法,重拙華滋,不見枯槁,有“如漆楮如簡”之妙。熊秉明《中國書法的理論體系》云伊書“壯偉厚重,筆劃往往越出格子,侵入邊緣空白,發(fā)出一種威臨觀者,震懾觀者的氣派?!贝_實如此,伊書藏巧于拙,于工穩(wěn)中求變化,頗有匠心而又不矯揉造作,在更高層次上再現(xiàn)古風。 圖文來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為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