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在五臺山被稱為大文殊寺,它是五臺山眾多寺院中最富麗堂皇的,也是最大的喇嘛寺,它坐落在五臺山中心區(qū)靈鷲峰頂。在佛教傳說中,靈鷲峰頂是文殊菩薩居住、說法、演教的地方,故此而稱菩薩頂。五臺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佛教名山,這與菩薩頂所在的靈鷲峰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因為這里被西來傳教者認為與西方的靈鷲極其相似的,而被奉為佛家寶地。而菩薩頂上的大文殊寺,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真容院”,關(guān)于這個稱謂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大文殊寺建成時,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來,他請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我又怎么說得清呢?”于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后,忽于云際顯現(xiàn)金像,逐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菩薩頂是五臺山黃教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古代帝王朝拜五臺山的主要佛剎,因此菩薩頂?shù)慕ㄖ前椿始覍m廷造型營建的,規(guī)模宏偉壯麗,殿宇上覆蓋著黃綠藍三彩琉璃瓦,更顯金碧輝煌,據(jù)說這是清王朝特別的恩準,這反映出菩薩頂?shù)匚恢绺摺?/span>從后門走進寺院,沿著樓與圍墻形成的夾道到達大鍋院。院內(nèi)有銅鍋三口,鐵鍋一口,直徑均為兩米,深約一米。每年六月大會,這些鍋會被用來做齋飯,蒸白面魔王,供黃廟喇嘛做佛事活動。每年臘八佛成道日,還會用來制作八寶粥,供佛徒會齋。文殊殿是供奉文殊菩薩真容的大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參詣禮拜之處。文殊殿為宮殿型建筑,豪華尊貴,壯麗而神奇。殿頂覆蓋黃色琉璃瓦,殿脊中間置有金碧輝煌的銅寶瓶。大殿四周圍副階周匝,石雕回廊環(huán)護,把殿堂烘托得更加富麗堂皇。殿內(nèi)供奉著文殊菩薩駕狻猊彩色泥塑像,塑像為喇嘛教的造像藝術(shù)。左邊為觀音菩薩,右邊為普賢菩薩。三尊菩薩均戴五佛冠,黃金臉色,含睇若笑,臂膀插花,飾以瓔珞,雙手攏胸,持重而安詳。我關(guān)閉相機,凝視塑像,我似乎感覺心地被菩薩的眼神全然洞穿,腦海一片寂靜,不知該祈禱什么,也不知接受什么,也許文殊菩薩在啟示我:智慧的前提就在于空,心空則智慧可充滿?;秀敝?,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也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據(jù)說,文殊殿不論春夏秋冬,也不論陰雨晴天,總是滴水不斷,所以文殊殿又稱為滴水殿。殿檐年久滴水,在殿檐臺下的石階、石板上階形成了蜂窩狀的小石坑。雨珠滴瀝,嘀嗒有聲,再加上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艷彩,滴水檐是五臺山一大景觀。我在殿外尋找傳說中的滴水檐,但久覓不見有水滴下,后來才知道,滴水不斷的原因是在大殿檐下有一個存水槽之故,多少年前在維修大殿時破壞了檐下結(jié)構(gòu),如今已看不到這一景觀了。唉,許多智慧的不存不是因為對智慧的有意扼殺,而是因為對智慧的無知。現(xiàn)在我所看到的文殊殿據(jù)說是清代重建的,大殿歷經(jīng)寒暑數(shù)百年,依然是金碧輝煌,色澤如新。在文殊殿院前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的石壁上有清代康熙皇帝御筆“五臺圣境”四字。文殊殿院的前面是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環(huán)護的大雄寶殿,這里是寺內(nèi)喇嘛做佛事的主要場所。殿內(nèi)供的是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另外殿內(nèi)還供奉著藏傳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巴大師和他的弟子,藏傳佛教的達賴、班禪,朝拜五臺山時都要在這里講經(jīng)說法。給我印象頗深的是殿門口的對聯(lián):“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說實在的,我覺得這副對聯(lián)似乎應(yīng)當放在文殊殿門前更為合適,因為這副對聯(lián)上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文殊菩薩的真容,而大雄寶殿中供奉的并不是文殊菩薩。大雄寶殿院內(nèi)有東西配殿,東為恢畏金剛殿,但我只到了西面的帶箭文殊殿。傳說,康熙皇帝在五臺偶見有僧人與女子共浴一池,認為有傷風(fēng)化,于是張弓射之,僧人中箭后不知去向??滴踉谄兴_頂禮佛時,見文殊菩薩肩上插有一支箭,不禁嘆曰“佛也如此”。于是我不禁驚詫,眼睛中充滿了不解。我想事情的真相也許是真有不良僧而為,只是害怕受到追查而轉(zhuǎn)嫁于文殊菩薩以逃過劫難吧。也許是文殊未卜先知,為了保護佛家聲譽,而顯靈代僧受過吧。也許這只是康熙帝的一個杜撰,他是為自己在臺懷鎮(zhèn)招幸容貌出眾的梅枝姑娘而文過飾非,佛也如此,作為其信徒的康熙如此自然也就無可厚非了。在清代,五臺山的喇嘛教事務(wù),除鎮(zhèn)海寺等六所黃廟外,絕大多數(shù)喇嘛寺則歸住在菩薩頂寺的大喇嘛統(tǒng)率。因西藏歷來是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清廷為鞏固對西藏的統(tǒng)治,采取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命山西全省向其進貢。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朝禮五臺山時也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薩頂在五臺黃廟中的統(tǒng)領(lǐng)地位。此后,康熙又請西藏的達賴喇嘛去五臺山誦經(jīng)傳戒,形成了達賴喇嘛往五臺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大雄寶殿東西兩側(cè)的院落分別是大喇嘛住處和皇帝行宮院,此處的建筑紅墻黃瓦,飛檐斗拱,金碧輝煌。堂屋上的孔雀藍琉璃瓦,鐘鼓樓上的黃色琉璃瓦,形成強烈色彩對比,非常引人注目。代表著皇室至高無上、尊貴富有的紅墻黃瓦在這里成為了菩薩頂?shù)奶厣?/span>在東禪院的堂房和后院碑亭內(nèi),有兩座乾隆御碑,碑身四面用漢蒙藏滿文字鐫刻乾隆第五次和第六次到五臺山朝拜之事。其中刻有乾隆的御筆詩一首,詩曰:“六度重茲到五臺,點符天地數(shù)中該。不期再至卻常住,既曰言歸底幻來。大士如如據(jù)蓮座,金容永永鎮(zhèn)華亥。梵文儒理本無二,七字因緣拒辯才”。讀罷思忖乾隆大概在想,康熙五次進山朝拜,自己卻六次進山拜佛,雖然自己虔誠信佛,無論如何也不能超過康熙?!包c符天地”指康熙是天,自己只是在天地中間,仍在康熙之下。年事已高的乾隆,自知以后想來也走不動了,但對佛的虔誠之心如幻夢一樣常留在五臺。詩中描述乾隆在瞻仰那些坐在蓮花寶座上菩薩時,總想著大清能永世坐鎮(zhèn)華夏江山。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儒家哲理,都不能背離文殊菩薩的七字真言。乾隆皇帝信佛,但他更相信和希望各種宗教都來維護他大清的江山社稷。穿過天王殿和山門,在山門前有一段石階與所有寺院中見到的都不相同,垂帶夾著的石階,中間鋪設(shè)有斜面御路,御路上雕有九龍吸水圖案。九龍翻騰,互相纏繞,真可謂活龍再現(xiàn),與皇宮御道鋪設(shè)如出一轍。石階下是一座高大的木牌樓,牌樓匾上鑲嵌著康熙御筆“靈峰圣境”,字體端莊凝重,神韻脫俗。兩側(cè)門上匾額彩繪龍鳳,各種花卉、吉祥物等圖案裝飾得古香古色。牌樓雄偉多姿,絢麗多彩,造型優(yōu)美,檐上覆以黃綠兩色琉璃瓦,檐下斗拱密致。在牌樓之下就是自下而上的108階臺階,按照佛家的說法,人生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踏完108級臺階時,就等于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為一個沒有煩惱的人。但是,在踏上這條臺階路之后,一定要用心計數(shù),不能回頭望,而且只有正好數(shù)得108才是無憂無慮,數(shù)少了則是煩惱不斷。由于我這次來菩薩頂是走的后門,真不知自上而下走臺階,會否走入一百零八種煩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