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設于梓潼鎮(zhèn),歸潼川府轄地,居府南 定名潼南 而潼南的各個地方 在歷史上也有著和現(xiàn)在不一樣的名稱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同欣賞下 潼南各地曾經(jīng)的那些古名稱 城區(qū)鎮(zhèn)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梓潼街道辦事處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廟宇,裝修帝像,興建場鎮(zhèn),定名為梓潼鎮(zhèn)。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廷分遂寧縣丞駐鎮(zhèn)兼鹽業(yè)批驗。 民國元年(1912年),為東安縣治。 民國三年(1914年),為潼南區(qū)治。 民國四年(1915年),梓潼街道一帶設為城區(qū)鎮(zhèn)。 1951年1月,撤銷城區(qū)鎮(zhèn),由城區(qū)派出所代管。 1954年1月,新置城關鎮(zhèn)。 1977年9月,城關鎮(zhèn)由鄉(xiāng)級鎮(zhèn)升格為區(qū)級鎮(zhèn)。 1981年7月,城關鎮(zhèn)復名梓潼鎮(zhèn)。 1993年,撤銷大佛區(qū),所轄大佛等5鄉(xiāng)劃入梓潼鎮(zhèn)。 2006年6月,撤銷梓潼鎮(zhèn),設梓潼街道。 ▲梓潼街道 桂林鎮(zhèn)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桂林街道 秦時,桂林街道境域屬蜀國; 2006年6月,撤桂林鎮(zhèn),與原梓潼鎮(zhèn)的東風片區(qū)合并設桂林街道。 ▲桂林街道 崇龕井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崇龕鎮(zhèn) “崇龕井”本為鹽井名 因隋唐時崇龕盛產(chǎn)食鹽形成集鎮(zhèn)而得名。 隋開皇三年(583年),始建。 大業(yè)十二年(616年),設隆龕縣,境內史家壩是古縣城遺址。 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諱,更名崇龕縣。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降為崇龕鎮(zhèn)。 1951年1月,建崇龕鎮(zhèn)人民政府。 1958年9月,改為崇龕耕作區(qū),屬紅旗公社。 1961年3月,以耕作區(qū)建立崇龕公社。 1966年后,更名東風公社。 1972年6月,改為崇龕鎮(zhèn)。 1985年11月,崇龕鄉(xiāng)并入崇龕鎮(zhèn)。 1993年6月,全縣撤區(qū)建鎮(zhèn),光輝、紅星,朱家3鄉(xiāng)與崇龕鎮(zhèn)合并為光輝鎮(zhèn)。 2000年7月,更名崇龕鎮(zhèn)。 ▲崇龕鎮(zhèn)陳摶故里景區(qū) 三匯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小渡鎮(zhèn)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屬合州府銅梁縣。 清朝時期,屬遂寧中安里三匯場。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潼南縣。 1950年1月,建三匯鄉(xiāng)。 1952年4月,三匯鄉(xiāng)劃出部分區(qū)域增設匯集鄉(xiāng)、萬壽鄉(xiāng)。 1956年6月,匯集鄉(xiāng)并入三匯鄉(xiāng),同年又分出。 1958年9月,三匯鄉(xiāng)改為三匯公社。 1981年12月,小渡鎮(zhèn)因重名,即以境內小渡口,三匯公社更名小渡公社。 1983年12月,小渡公社改為小渡鄉(xiāng)。 1993年12月,小渡鄉(xiāng)、匯集鄉(xiāng)、青云鄉(xiāng)合并建小渡鎮(zhèn)。 ▲小渡鎮(zhèn)場鎮(zhèn) 灘石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太 安 鎮(zhèn) 太安鎮(zhèn)因取“太平、安康”之意而得名。 清宣統(tǒng)時建場,因有灘石壩命名灘石場。 周時,屬巴國。 西漢時,屬鍵為縣。 北周時,屬安居郡柔剛縣。 明朝時期,屬遂寧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潼南區(qū)泰安里。 1950年6月,改建太安鄉(xiāng)。 1951年1月,屬第六區(qū)。 1956年1月,屬塘壩區(qū)。 1958年9月,太安鄉(xiāng)改為太安公社。 1983年12月,太安公社改為太安鄉(xiāng)。 1993年12月,太安鄉(xiāng)和前進鄉(xiāng)合并成立太安鎮(zhèn)。 ▲太安鎮(zhèn)場鎮(zhèn) 塘壩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塘 壩 鎮(zhèn) 清初,始建塘壩場,屬遂寧縣東北里。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潼南區(qū)東北里。 1950年1月,建立塘壩鄉(xiāng)。 1952年6月,塘壩鄉(xiāng)析置勝利鄉(xiāng)。 1955年6月,勝利鄉(xiāng)并入塘壩鄉(xiāng)。 1958年9月,塘壩鄉(xiāng)改建塘壩公社。 1961年3月,塘壩公社析置勝利公社。 1983年12月,塘壩公社改為塘壩鄉(xiāng)。 1993年4月,塘壩鄉(xiāng)、勝利鄉(xiāng)、康樂鄉(xiāng)、永樂鄉(xiāng)合并為塘壩鎮(zhèn)。 ▲塘壩鎮(zhèn) 太平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臥 佛 鎮(zhèn)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馬桑嘴處建場,名太平場;清同治二年(1863年),遷場于青杠嶺,改名復興場。 1950年1月,建復興鄉(xiāng)。 1956年1月,新生鄉(xiāng)并入復興鄉(xiāng)。 1957年4月,復興鄉(xiāng)析出新生鄉(xiāng)。 1958年9月,撤復興鄉(xiāng)成立復興公社。 1983年12月,撤復興公社改為復興鄉(xiāng),同年更名為臥佛鄉(xiāng)。 1993年12月,長興鄉(xiāng)、新生鄉(xiāng)、臥佛鄉(xiāng)3鄉(xiāng)合并成立臥佛鎮(zhèn)。 ▲臥佛鎮(zhèn) 鄧家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五 桂 鎮(zhèn) 南宋乾道年間(1165年至1173年),建鄧家場,屬合州銅梁區(qū)。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鄧家場更名為五桂場。 民國元年(1912年)后,五桂場屬中安里。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五桂鄉(xiāng)。 1958年9月,五桂鄉(xiāng)改為五桂公社。 1983年12月,撤五桂公社改為五桂鄉(xiāng)。 1993年12月,由五桂鄉(xiāng)改為五桂鎮(zhèn)。 ▲五桂鎮(zhèn) 甄子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新 勝 鎮(zhèn) 清乾隆時期(1736至1796年),新勝鎮(zhèn)境域建有甄子場。 民國元年(1912年),更名富農(nóng)場。 1951年1月,建富農(nóng)鄉(xiāng)。 1952年6月,富農(nóng)鄉(xiāng)析置明鏡鄉(xiāng),富龍余下部分改編為6村,更名新勝鄉(xiāng)。 1954年6月,明鏡鄉(xiāng)并入新勝鄉(xiāng)。 1958年12月,建新勝公社。 1960年6月,新勝公社復析置明鏡公社。 1983年8月,新勝公社改為新勝鄉(xiāng)。 1993年12月,新勝鄉(xiāng)、明鏡鄉(xiāng)合并成立新勝鎮(zhèn)。 ▲新勝鎮(zhèn) 雙龍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田 家 鎮(zhèn) 明末,建田家場。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因境內有黃龍?zhí)?、黑龍?zhí)?,改名雙龍場。 清光緒年間(1871年—1908年),因大火移現(xiàn)址建場復名田家場。 民國四年(1915年),設田家堡。 民國八年(1919年),改為田家團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田家鄉(xiāng)公所。 1951年1月,建田家鄉(xiāng)。 1967年6月,田家鄉(xiāng)改為解放公社。 1983年12月,解放公社復改為田家鄉(xiāng)。 2011年6月7日,撤田家鄉(xiāng)改為田家鎮(zhèn)。 ▲田家鎮(zhèn) 老場壩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別 口 鎮(zhèn) 清朝時期,屬合川縣。清雍正六年(1728年),建場老場壩。清嘉慶元年(1796年),遷入別口沱,建白鹽鄉(xiāng)后稱別鹽鄉(xiāng)。 民國元年(1912年)后,又改為佛鹽鄉(xiāng),后因駐地別口沱而改名別口鄉(xiāng)。 1954年1月,從合川縣劃入潼南縣,屬太和區(qū)。 1958年6月,別口鄉(xiāng)改設別口公社。 1983年12月份,撤別口公社改為別口鄉(xiāng)。 2011年4月,由別口鄉(xiāng)改為別口鎮(zhèn)。 ▲別口鎮(zhèn) 太和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上 和 鎮(zhèn)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立太和場,屬川北道潼川府蓬溪縣管轄。 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團總建制改為鎮(zhèn)制,太和場遂改為太和鎮(zhèn)。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太和鎮(zhèn)改設太和聯(lián)保。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太和聯(lián)保制為太和鄉(xiāng)。 1952年,太和鄉(xiāng)改為太和鎮(zhèn)。 1956年1月,撤太和鎮(zhèn)復太和鄉(xiāng)。 1958年9月,改為太和獨柏公社。 1960年6月,太和公社與獨柏公社分設。 1983年12月,太和公社復改為太和鄉(xiāng)。 1986年6月,撤太和鄉(xiāng),建立上和鎮(zhèn)。 1993年12月,獨柏鄉(xiāng)并入上和鎮(zhèn)。 ▲上和鎮(zhèn) 茶店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龍 形 鎮(zhèn) 西漢時,屬廣漢郡廣漢縣。 三國蜀漢時,屬廣漢郡德陽縣。 明清朝時期,屬蓬溪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東北里太平場。民國十二年(1923年)5月,建場,名茶店場。民國十四年(1925年),茶店場改為茶店鄉(xiāng),屬第三區(qū)。 1952年6月,析茶店鄉(xiāng)、檬子鄉(xiāng)置民主鄉(xiāng)。 1956年6月,撤銷民主鄉(xiāng),劃歸茶店鄉(xiāng)。 1958年9月,茶店鄉(xiāng)改為茶店公社。 1961年9月,由茶店劃出4區(qū)隊,太平劃出1區(qū)隊,復置民主公社。 1981年6月,民主公社因所在地區(qū)有同名單位,改稱龍形公社。 1983年12月,改為龍形鄉(xiāng)。 1993年12月,茶店鄉(xiāng)、民主鄉(xiāng)合并成立龍形鎮(zhèn)。 2006年6月,檬子鄉(xiāng)并入龍形鎮(zhèn)。 ▲龍形鎮(zhèn) 古溪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古 溪 鎮(zhèn)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設古溪鎮(zhèn)。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第三區(qū),駐古溪鎮(zhèn),稱古溪區(qū)。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分古溪和寶龍鄉(xiāng)部分古溪鎮(zhèn)下轄地,在金龜場(飛躍鄉(xiāng))設金龜鄉(xiāng)。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第三指導區(qū),駐古溪鎮(zhèn)。 1950年1月,設第三區(qū),駐古溪鎮(zhèn)。 1951年1月,分古溪、仁和、寶龍及蓬溪縣蓬南鄉(xiāng)所轄部分設翻身鄉(xiāng)。 1952年4月,翻身鄉(xiāng)更名為惠光鄉(xiāng),駐惠光寨。 1952年12月,分古溪鎮(zhèn)、飛仙鄉(xiāng)、利相鄉(xiāng)部分設雙廟鄉(xiāng)。 1955年6月,雙廟鄉(xiāng)并入古溪鄉(xiāng)。 1956年1月,第三區(qū)更名古溪區(qū),古溪區(qū)下轄古溪鄉(xiāng)、仁和鄉(xiāng)、寶龍鄉(xiāng)、利相鄉(xiāng)、米心鄉(xiāng)、玉溪鄉(xiāng)。 1958年9月,各鄉(xiāng)改為公社,古溪區(qū)下轄古溪、寶龍、仁和、飛仙、惠光、新華、米心、利相、玉溪9公社。 1983年,各公社改為鄉(xiāng)。 1993年6月,撤古溪區(qū)、古溪鄉(xiāng),置古溪鎮(zhèn);撤惠光鄉(xiāng),將惠光鄉(xiāng)并入古溪鎮(zhèn)。 2006年6月,紅花鄉(xiāng)、飛躍鎮(zhèn)并入古溪鎮(zhèn)。 ▲古溪鎮(zhèn) 利相公社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群 力 鎮(zhèn) 清朝時期,屬蓬溪縣東鄉(xiāng)。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潼南區(qū)東北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古溪3保、玉溪5保置利相鄉(xiāng)。 1958年6月,改設利相公社。 1967年8月,利相公社更名為群力公社。 1983年6月,群力公社改為群力鄉(xiāng)。 1993年12月,由群力鄉(xiāng)改為群力鎮(zhèn)。 ▲群力鎮(zhèn) 花巖場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花 巖 鎮(zhèn) 清代中、晚期,屬遂寧府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為潼南區(qū)下安里花巖場。 民國四年(1915年),為潼南區(qū)第一區(qū)花巖鄉(xiāng)。 1958年9月,花巖鄉(xiāng)改為花巖公社。 1968年9月,花巖公社改稱紅巖公社。 1978年12月后,紅巖公社復改為花巖鄉(xiāng)。 1994年6月,花巖鄉(xiāng)改為花巖鎮(zhèn)。 ▲花巖鎮(zhèn) 柏梓鄉(xiāng)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柏 梓 鎮(zhèn)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隸屬于潼川府遂寧縣。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劃歸潼南區(qū)管轄。 1949年12月,建柏梓鄉(xiāng)。 1951年9月,析柏梓鄉(xiāng)部分置高升鄉(xiāng);析文明鄉(xiāng)、朱家鄉(xiāng)部分置永安鄉(xiāng)。 1956年6月,高升鄉(xiāng)并入柏梓鄉(xiāng)。 1958年9月,柏梓鄉(xiāng)改為柏梓公社。 1983年10月,由柏梓公社改為柏梓鄉(xiāng)。 1985年11月,由柏梓鄉(xiāng)改為柏梓鎮(zhèn)。 1993年12月,龍藏鄉(xiāng)、大灘鄉(xiāng)并入柏梓鎮(zhèn)。 2006年6月,文明鄉(xiāng)、永安鄉(xiāng)并入柏梓鎮(zhèn)。 ▲柏梓鎮(zhèn) 萬壽鄉(xiāng)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壽 橋 鎮(zhèn) 宋時,屬合州府銅梁縣。 明朝時期,屬潼川府遂寧縣。 清朝時期,屬遂寧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潼南區(qū)中安里三匯鎮(zhèn)。 1952年4月,三匯鎮(zhèn)分三匯鄉(xiāng)十二村(現(xiàn)花鋪村)、青云鄉(xiāng)四村(現(xiàn)三教村)、五村(現(xiàn)碉樓村)、六村(現(xiàn)染房村)新置萬壽鄉(xiāng)。 1956年1月,萬壽并入到青云,屬三匯區(qū)。 1961年2月,析青云公社置萬壽公社。 1981年6月,因地區(qū)內有重名,故更名壽橋公社。 1983年12月,壽橋公社改為壽橋鄉(xiāng)。 2011年7月,由壽橋鄉(xiāng)改為壽橋鎮(zhèn)。 ▲壽橋鎮(zhèn) 寶龍鄉(xiāng)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寶 龍 鎮(zhèn) 晚清時期,設為寶龍鄉(xiāng)。 民國三年(1914年),劃歸潼南區(qū)。 1949年,仍為寶龍鄉(xiāng)。 1951年1月后,成立會光鄉(xiāng)、柏果鄉(xiāng),寶龍境內的樊家坪、龜林寺、獅子橋等部分地區(qū)劃給會光鄉(xiāng),張家寺、嚴家寨地區(qū)劃給柏果鄉(xiāng)。 1958年9月后,改為寶龍公社。 1966年1月,更名紅光公社。 1969年5月,更名寶龍公社。 1978年12月后,寶龍公社改為寶龍鄉(xiāng)。 1993年,由寶龍鄉(xiāng)改為寶龍鎮(zhèn)。 ▲寶龍鎮(zhèn) 玉溪鄉(xiāng)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玉 溪 鎮(zhèn) 隋初,玉溪鎮(zhèn)境域屬青石縣。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屬遂寧州。 民國元年(1912年),為東安(潼南)縣所轄。 1950年1月,建玉溪鄉(xiāng)。 1958年9月,玉溪鄉(xiāng)改為玉溪公社。 1984年12月,玉溪公社改為玉溪鄉(xiāng)。 1993年6月,由玉溪鄉(xiāng)改為玉溪鎮(zhèn)。 ▲玉溪鎮(zhèn) 米心公社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米 心 鎮(zhèn) 秦時,屬蜀郡。 東晉時,屬晉興縣。 北宋時,屬青石縣。 明清時期,屬蓬溪縣。 民國元年(1912年),屬潼南東北里。 1950年3月,屬縣第四區(qū)。 1956年1月,屬古溪區(qū)。 1958年9月,成立米心公社。 1984年6月,由米心公社改為米心鄉(xiāng)。 1993年9月,由米心鄉(xiāng)改為米心鎮(zhèn)。 2006年6月,新華鎮(zhèn)并入米心鎮(zhèn)。 ▲米心鎮(zhèn) 地名 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 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名字 地名的不斷更換 承載著在歲月前進的途中 這塊地區(qū)曾發(fā)生的故事 它也蘊含著人們 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美好期盼
|
|
來自: 歸真養(yǎng)生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