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國家博物館的高古玉,百看不厭

 天宇樓33 2022-07-16 發(fā)布于四川

圖片


圖片

商·玉蛙

長7.3、寬5.4、厚0.6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婦好墓。器片雕,左右對稱。蛙伏臥,前肢外伸,后肢內(nèi)屈。寬頭、方目、肥身、短尾。背部以雙線刻對稱云紋,雙目間有一圓孔,可系佩。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和雕塑中蛙形象就已出現(xiàn),玉雕蛙則最早見于良渚文化。有學(xué)者認(rèn)為蛙象征多產(chǎn),先民用以祈求生育繁衍。也有認(rèn)為,蛙與農(nóng)事有關(guān),被用來祈雨禱水。此件玉蛙尚存有未退化的尾部,處于由蝌蚪向成蛙轉(zhuǎn)變的過程,以此為佩可能帶有祈求新生的含義。

圖片

商·玉鵝

長8.5、寬4.3、厚0.6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婦好墓。器片雕,雙面琢刻,紋飾相同。鵝雙足并攏站立狀,曲頸,寬翅肥身,頸部雕刻羽毛紋,鵝身與翅膀飾勾云紋及翎羽紋。足部穿一圓孔,下部有榫,可用于插嵌。

鵝是禽類玉器的代表,婦好墓出土多件,同出的還有鶴、鴿、鸚鵡等。

圖片

商·玉鸮

高8、寬4.2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圓雕鴞形,站立狀,頭部有雙角相連,正中鉆一個圓孔。大勾喙,斜伸前方并向胸內(nèi)彎卷。雙翅緊貼于背部,正中雕刻脊齒,雙腿及寬尾支撐身軀,雙足粗壯并雕出四爪。雙陰線雕刻紋飾,腹、翅飾翎羽紋,全身飾勾云紋。鴞面的喙部被極度夸張,粗腿和大尾羽也別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

商代的玉鳳,鳳首多加羽冠裝飾構(gòu)成神鳥形象,而鳳身則與同時期的玉鴞形態(tài)近似。

圖片

商·玉熊

高3.4、長2、寬1.7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圓雕,為熊抱膝蹲坐狀。昂頭,吻前伸,鼻微隆,雙耳直立。以粗陰線雕琢出臀部和前后肢,并刻出足趾等。熊頸背部有兩個上下對穿的小孔,臀下部也有圓孔,內(nèi)有朱砂痕。

動物形玉雕是商代裝飾玉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玉器的傳統(tǒng)品類之一。玉雕通過展現(xiàn)動物的自然屬性,體現(xiàn)人與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文化內(nèi)涵。

圖片

商·高冠鳳鳥玉·佩(2件)

長9.9、寬2.7、厚0.3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兩件,形式基本相同,雙面雕,紋飾一致。鳳站立狀,頭頂高冠,冠刻勾云紋,邊緣出脊齒。鳳尾分雙叉,粗腿帶爪。形式古拙,體型粗壯,尤其是尾羽與粗足的配合,與同墓出土的玉鴞造型十分相近,不過鳳首的長羽冠又與普通的玉鳥不同,顯然被賦予了神話色彩。

鳳為商人崇拜的神鳥,玉鳳佩應(yīng)是商王室貴族佩帶之物,用以祈求神靈的護(hù)佑。

圖片

商·龍形玦

直徑5.9、孔徑2.3、厚0.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圓環(huán)形,中部為大圓孔,一側(cè)有窄缺口,頂部有小圓孔用于穿綴。龍首尾相望,頂有角,張口露齒,臣字形眼,尾尖向外翻卷。身陰刻雙線重環(huán)紋及云紋等圖案,背部雕成齒脊?fàn)睢?/span>

婦好墓出土玉玦數(shù)件,基本屬于蜷體玉龍的形式,承襲了新石器紅山文化等早期玉龍的造型傳統(tǒng),但器身不如早期豐滿,扁片狀,紋飾多為線條勾勒的重環(huán)紋、雷紋和云紋等,龍角都貼伏在頭部,一般不刻龍足,代表商代晚期玉龍的基本特征。

圖片

商·玉人頭像

高5.8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頭像為圓雕,頸部有深圓孔,可插嵌固定。長頸,腦后扁平,頭頂由半圈陰刻線紋表示頭發(fā),凸眉,高鼻,眼窩深陷,口微閉,圓餅形耳。

圖片

除人頭像外,婦好墓還出土多個玉人形象,但為站立或跪坐造型,說明與這種用于插嵌的人頭像用法存在差別。

圖片

商·鳳冠人像

高12、寬4.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雙面雕刻側(cè)面人像,蹲踞狀,昂首,頭頂高聳邊緣有脊齒的鳳形羽冠。臣字大眼,長方形大耳,闊鼻,張口,頜略向前凸。手臂彎曲,握拳于胸前。足下有榫,有圓孔。周身飾勾云紋。

《詩經(jīng)·商頌》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記載,玉人冠部形式與同墓出土的玉鳳的裝飾與造型完全相同,說明其已不是一般的玉人形象,應(yīng)是人鳥合體的崇拜物。

圖片

商·鳳鳥紋石磬

長26.5、寬8.2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呈長方形,圓形掛孔。兩面紋飾相同,均為陰線刻鳳鳥紋。鳳鳥頂部有弧形冠,勾喙,臣字眼,桃形大耳。雙翅并攏,尾端內(nèi)卷。足直立,刻有尖爪。

磬為傳統(tǒng)樂器之一,婦好墓內(nèi)出土多件石磬,分直方型和曲尺形兩類,有的表面還刻有文字。雖然樂器不是婦好墓玉器的主體,但卻是重要構(gòu)成之一,標(biāo)志禮樂制度可能正在形成之中。

圖片

商·獸面紋刀

長9.3、寬4.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刃部平直,雙面磨制,背部有兩孔。兩面紋飾完全相同,以雙陰線刻獸面紋,大鼻、臣字眼、雙卷云耳,吻部位于刀背處,角抵于刃部。紋飾精美,刀身不見使用痕跡,顯然屬儀仗用器。除這種雙孔刀外,同墓也見帶柄玉刀,有的刀身上還帶有類似鉞、璋的脊齒,刻有龍形紋飾等。

圖片

商·弦紋琮

高9.3、射徑4.7、內(nèi)孔徑4.3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器方形柱體,中心呈圓筒狀,方柱四角兩側(cè)面均陰刻粗細(xì)不同的縱向弦紋,圓筒上下兩端陰刻多道平行弦紋。

圖片

墓主婦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擁有較高軍權(quán),主持祭祀活動。其墓出土隨葬器物近2000件,其中玉器達(dá)755件。這些玉器除祭祀、儀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賞的小型動物玉雕和裝飾品,多為和田玉,也有少許岫巖玉和獨山玉。玉雕顯示了當(dāng)時對玉料的選擇、開料和琢磨技術(shù)已具相當(dāng)水平,并進(jìn)一步掌握了鉆孔、細(xì)磨和拋光等工藝,是商代玉雕的代表。

圖片

商·柄形器

長10.8、寬1.5厘米,器略呈長方體,上部亞腰形,底部為短榫狀,亞腰處和底部均飾凸弦紋,弦紋之間雕刻四層凸起的蓮瓣紋,每個蓮瓣與一個棱角對應(yīng)。

柄形飾為夏代新創(chuàng)玉器,除了浮雕似花瓣形的個體外,還見雙陰線刻獸面紋和表面光素的長方棒形。殷墟出土的商代柄形器上有朱書祖庚、祖甲、祖辛等字,故被認(rèn)為是商人為了紀(jì)念逝去祖先亡靈而制作的祭祀禮儀用器。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佩飾。

圖片

商·錐形器

長26、寬1.4厘米。此器長條柱體,粗端有一穿,穿內(nèi)殘留朱砂,尖端雙面磨制,形似鑿。錐形玉器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都有發(fā)現(xiàn),磨制精致,有的尾端呈榫狀,并加鉆孔等,確切用途尚待考證。

圖片

商·弦紋戈

通長38.2、援長28、援寬8.2厘米,1955年出土河南鄭州白家莊,器長援短內(nèi),帶鋒利的刃。援端呈尖鋒狀,中部有脊,與內(nèi)交接處陰刻四組弦紋,上下欄略外凸。內(nèi)長方形,前部正中鉆圓形孔。

戈是商周時期主要的兵器,但玉戈體薄易脆,有兵器之形,無實戰(zhàn)功能,應(yīng)屬于儀仗器之列。玉戈完全仿照銅兵造型,制作規(guī)整,通體光亮,在工藝和美感上又遠(yuǎn)超金屬兵器。

圖片

夏·玉鉞

長11.9、寬10.1厘米。器薄,背部有圓孔,兩側(cè)邊各有七個齒欄。刃部為折線形三連刃式,中部平,兩側(cè)斜。

鉞由大型石斧演變而來,而玉鉞則發(fā)展成為象征軍事統(tǒng)帥權(quán)的禮器。在夏代的禮儀玉器中,存在突出玉兵的現(xiàn)象,兵器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此種鉞屬于夏代創(chuàng)新型玉器,為龍山時期所不見,并為商代玉器制作工藝所承繼。

圖片

新石器時代·四孔刀

長41、寬7.4厘米。器通體磨制,刀背處有縱向排列的四個穿孔,刃部雙面磨制,非常鋒利。

玉刀由石刀發(fā)展演化而來,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重要兵器,后來逐漸脫離了實用功能而向?qū)iT的禮儀玉器方向發(fā)展。良渚、龍山、薛家崗等文化都有玉刀或石刀出土,夏代還見兩側(cè)出脊齒和兩端刻細(xì)網(wǎng)格紋的玉刀,均無使用痕跡,無疑是儀仗用器。

圖片

新石器時代·玉錛

長49,寬5.1,高2.7厘米。器通體光潤無紋飾,刃口部有崩缺,柄端留有切割形成的斷口。

錛在新石器時代屬于工具之一,多為石質(zhì),此錛以玉為原料,加工精美,顯然是一件不同尋常的禮儀用具,但其刃口又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所以可能也兼作實用器。

圖片

新石器時代·玉牙璋

長32.2、刃寬7.3、柄寬4.5、厚0.7厘米,器端首較寬,為凹弧刃,兩側(cè)邊微弧,有闌。柄長方形,近闌處有一個雙面對鉆穿孔。

璋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延續(xù)到西周時期,分布比較廣泛。龍山文化的玉牙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璋器物,用途一般被認(rèn)為是祭祀山川的禮器或舉行重大儀式時手持的儀仗用器。

圖片

新石器時代·弦紋玉璜

長9.5、寬1.6厘米,此器上緣平整,下緣有一道凹槽,表面有與邊緣平行的弧弦紋,兩端各有穿孔,可供系佩。

玉璜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在河姆渡、崧澤、良渚和龍山等文化中均有發(fā)現(xiàn),多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當(dāng)為佩飾。至周代,玉璜成為組玉佩的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量增多,形式變化更為豐富。

圖片

新石器時代·玉鉞

長15.9、寬11.3厘米。器光素?zé)o紋飾,邊緣平直,刃部雙面磨制,背部有對鉆大小兩穿孔,用于固定柄。

鉞由斧轉(zhuǎn)化而來,成為一種專用兵器,并成為力量與霸主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貴族墓葬中曾經(jīng)出土了比較完整的漆繪柄石鉞,鉞被嵌在描繪精致的漆木柄上,置于墓主身旁,顯示了這種兵器的真實用途。

圖片

新石器時代·獸面紋玉琮

寬8.4、高3.6厘米。器為內(nèi)圓外方的柱體,短射,分上下兩節(jié),每節(jié)一組獸面紋。獸面的冠狀飾位于兩節(jié)中部,鼻、眼等紋飾則刻劃在冠的上下,從而形成上下相背的獸面形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