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墳)園

 訪古游記 2022-08-19 發(fā)布于廣東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墳)園位于廣州市天河區(qū)先烈路沙河頂。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襲上海,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可點擊查看)、軍長蔡廷鍇率3萬官兵,在愛國軍民支援下,奮起抗擊裝備精良的10萬日軍33天,使敵三易主帥,傷亡萬人。我陣亡將士多廣東籍,遂以華僑捐款在廣州營建陵(墳)園。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墳)園1983年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俯瞰全景

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標識

省保碑

市保碑

淞滬抗戰(zhàn)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為了轉(zhuǎn)移國際視線,并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陰謀策劃“日僧事件”等事端,并以此為由,于1932年1月28日晚發(fā)動了進攻上海閘北守軍的戰(zhàn)爭。當時駐防淞滬地區(qū)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zhàn)抗擊敵人,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zhàn)”。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敵人侵略,苦戰(zhàn)33天,激戰(zhàn)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斃傷日軍10254人。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悲壯激烈的淞滬抗戰(zhàn)結束。戰(zhàn)后統(tǒng)計中國軍隊共傷亡14104名(陣亡4274名、受傷9830名),其中十九路軍傷亡官兵8792名。

先烈中路上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凱旋門

1932年,十九路軍主要將領發(fā)起并籌建墳園以安葬抗戰(zhàn)中犧牲的先烈,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海外華僑的資助,由留美建筑師楊錫宗先生設計并監(jiān)造。墳園坐北向南,南北軸線近300米長,遙對白云山主峰,占地逾6萬平方米,仿羅馬復興式風格,全花崗巖砌筑,共有1983位先烈長眠于此。

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凱旋門正面

林森題寫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石額

凱旋門位于先烈中路和水蔭路交匯處,建于1933年,占地面積40.7平方米,高13.4米,寬11米,厚3.7米,以花崗石砌筑的仿古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中間是一個圓拱門,面向先烈中路的門樓上端鐫刻著林森題字“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另一面則鐫刻著“碧血丹心”,上款是“民國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題”。

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凱旋門背面

宋子文題寫的“碧血丹心”石額

凱旋門曾是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的大門,為更好地保護這座建筑,九十年代初,環(huán)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開辟了水蔭路。凱旋門象征著外出征戰(zhàn)的軍隊凱旋而歸,印記了英勇奮戰(zhàn)的將士們不朽功績。

凱旋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刻石

從水蔭路進入陵園,北部是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紀念碑建于1932年,1934年落成,由花崗石砌筑而成,是仿古羅馬式建筑風格,占地面積2298平方米,分別由紀功碑和半弧形回廊組成,是陵園的主體建筑,整體建筑莊嚴雄偉,獨樹一幟。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碑俯瞰

紀功碑

紀功碑刻石

紀功碑高19.2米,巍然聳立在半弧形回廊前中央,由底座和陶立克圓柱組成。上部分是表面雕刻有20條凹圓槽的陶立克圓柱柱身,基座是立體方形的底座,正面鐫刻著李濟深的題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下端鐫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wèi)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會同立石”?;厦嫱α⒅粋€十九路軍無名英雄戰(zhàn)士銅像,戰(zhàn)士像高3.15米,頭帶軍帽,面向正前方,右手握著步槍托在肩上,左手放在左邊腰部,背系一頂銅鼓帽(竹帽),左肩上挎著一個行軍水壺,左腳向前邁步狀。在塑像前面臺階的兩側,臥伏著2對銅獅,還有8個銅鼎,依次排列在紀功碑的石欄上,寓意著“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這些銅像、銅鼎和銅獅是由當時的雕塑家梁竹亭先生創(chuàng)作并鑄造,在抗戰(zhàn)期間被日軍掠走。九十年代初修復陵園建筑時,由雕塑家尹積昌先生根據(jù)歷史照片重新設計鑄造。

十九路軍無名英雄戰(zhàn)士銅像

半弧型回廊

半弧型回廊由12對圓柱和兩個門亭組成,左門亭墻上銘刻著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書的《第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全文,右門亭墻是1933年10月胡漢民撰文并手書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第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

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與紀念碑正對的是“抗日亭”,這兩組建筑分別位于軸線兩端,軸線大道寬闊筆直是該墳園建筑設計的最大特點。

紀念碑與南北軸線大道

墳園俯瞰

抗日亭

抗日亭位于陵園的最南端,建于1934年,采用花崗石砌成,占地面積120平方米,高7.13米,長11.9米,寬11.9米,呈平頂十字形,由基座和碑亭組成,四面建有6對方形石柱,南北門亭上都刻有“抗日亭”三個大字,由“一·二八”淞滬抗日將軍、時任淞滬警備司令戴戟于1932年書。亭中曾立一塊記載著“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碑記的碑石,后期遭毀壞,現(xiàn)已不復存在。

戴戟書“抗日亭”刻石

墳園南北軸線的中心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題名碑建于1933年,是一座方柱形花崗巖石碑,碑高7.7米,長和寬為2.85米,占地面積91平方米。碑體四面用篆體刻著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共計1983位陣亡將士的英名。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碑文(其一)

墳園東北側建有將軍墓和將士墓,將軍墓始建于1997年,分別是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三位將軍墓,占地面積為400平方米。蔣光鼐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于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國家革命公墓遷葬于陵園,由朱乃正先生書 “蔣光鼐之墓”和“蔡廷鍇之墓”。戴戟將軍的骨灰于2016年從蘇州遷葬到此。三位將軍的墓碑石采用天然花崗石鑿成,象征著他們崇高而偉大的歷史功績。

蔣光鼐墓

蔣光鼐(1888-1967),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出生于廣東東莞市虎門南柵鄉(xiāng)桐園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騎兵科肄業(yè)。1924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警衛(wèi)團營長。北伐時期,先后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副師長、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等職。1930年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為最高指揮官。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fā)動“福建事變”??箲?zhàn)期間任第七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紡織工業(yè)部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蔡廷鍇墓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廣東省羅定市龍巖鄉(xiāng)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8歲從軍,北伐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1930年任十九路軍軍長。1932年1月28日率部發(fā)起,“一·ニ八”淞滬抗戰(zhàn),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發(fā)動“福建事變”??箲?zhàn)期間,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8年4月25日病逝于北京。

戴戟墓

戴戟(1895-1973),原名光祖,字孝悃,原籍安徽省旌德縣,1895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畢業(yè)。1925年,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團長、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師長、淞滬警備司令等職。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戴戟與蔣光鼐、蔡廷鍇一起率部奮起抵抗日軍的侵略。1933年1月,參與發(fā)動“福建事變”。全面抗戰(zhàn)期間,任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中將總參議、皖南行署主任。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安徽省體委主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民革主委、安徽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1973年2月21日病逝于安徽合肥。

將士墓

將士墓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位于將軍墓南,建于1933年,墓區(qū)呈圓弧形設計,長36米,寬50米,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墓區(qū)的北面建有一座墓包,墓碑上刻著蔡廷鍇題字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墓包后面的墻上刻著1933年由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撰并書《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記載了十九路軍將士浴血奮戰(zhàn),抗日守土的經(jīng)過。墓包前面分左右兩片墓區(qū),整齊有序地排列著182個石棺。墓包兩側豎立著37塊歷次劫難后保存下來的烈士墓碑。

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

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

墓包兩側的烈士墓碑

墳園西側是戰(zhàn)士墓,戰(zhàn)士墓全稱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墓。墓區(qū)呈圓弧形,長36米,寬46米,占地面積約1650平方米。由主墓碑和石棺墓組成,主墓碑位于西面,碑上由李濟深題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墓”,墓碑前分左右兩片墓區(qū),現(xiàn)存水泥棺195座。

戰(zhàn)士墓

李濟深題寫“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zhàn)士墓”碑

石棺

墓碑

戰(zhàn)士墓南側是1988年3月15日移建于此的廣東航空紀念碑。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yè)先驅(qū)和在東征、北伐、抗日戰(zhàn)爭以及廣東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紀念碑占地約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寬1.9米,正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航空救國”四個大字,北面是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帥題字“廣東省航空紀念碑”。紀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著267名犧牲的航空先驅(qū)姓名。

廣東航空紀念碑

徐向前題字“廣東省航空紀念碑”

墳園東側有九十年代初期建設的東大門。東大門參照凱旋門仿古羅馬式建筑風格設計,于1997年初落成,整個建筑是用花崗巖砌筑,大門高18米,寬18米,厚5.18米,象征“一·二八”淞滬抗日,四面裝飾有20根陶立克石柱,建有三個圓拱門,中間大門最高最寬,兩邊的門較低。門上刻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東大門

東大門“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陵園最初稱為“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墳園遭受破壞,1947年、1971年曾維修過,但由于歷史及各方面的原因,墳園年久失修,日漸殘破。1981年廣州市成立了墓園管理處,從1991年開始對墳園進行修繕管理,1995年更名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2000年再次修繕。

淞滬抗戰(zhàn)鼓舞了全國軍民救亡圖存的斗志,延緩了日本侵華的步伐,在抗日戰(zhàn)爭史上意義重大。墳園宏偉典雅,成功運用西方建筑形式表達對犧牲英雄的永恒紀念,為廣東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