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24 04:24:39大公報 . 中國人主體是漢族,但漢族這個名稱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雖然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若認真溯源卻并不容易回答。 工具書上說,漢族總人口約十四億,占世界人口約百分之十八,以人數(shù)而言,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單一族群。它不止在中國,中國周邊國家也有漢族人。漢族人是這樣龐大,它的源頭在哪里呢? 中華歷史上,漢人不等于漢族人。漢是個朝代名,它建立在中華文明較晚近的時候,它并不當然代表一個民族暨漢族。據史前考古資料證明,中國先民遠古就生活在黃河及華北等廣大地區(qū)。那時候先民自認是華夏族,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三皇五帝;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和“夏”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于史籍。但華夏并非單一民族,故史籍上有“諸華”“諸夏”之詞。夏之得名,顯然跟夏朝有關。古籍釋“夏”為“大國”,而“華”為“冕服采章曰華”,這是中國先民自稱的美名。那時黃河流域的中原夏商周三代自稱華夏文明。 周代以后,華夏跟周邊游牧蠻族或少數(shù)民族沖突,稱他們?yōu)椤耙摹?。夷有多源,故稱為四夷。當時的矛盾是“夷夏”之間的矛盾或后稱的“以夷亂華”的矛盾。夏亡周興,到戰(zhàn)國時古人多不自稱夏人了,但“華人”這個稱呼卻保留了下來,一直到今天仍然全世界通行,代表著跟中國有血緣和文化認同的民族關系。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古中國人被稱為“秦人”,包括漢代及以后一段時間內;但在漢朝,人們卻沒自稱漢人。細想起來,這不奇怪,就像今天在中國,中國人之間沒必要稱自己“中國人”。古時中國人跟外國打交道少,唯有跟外國或外族人交往需區(qū)分時才用族稱。漢朝時,把外族人統(tǒng)稱“胡”;包括夷狄蠻戎、匈奴等等。 “漢”成了族稱據考始于漢亡后的南北朝。歷史學家陳垣考證“漢人”最早是魏末或南北朝時外族統(tǒng)治者對漢人的蔑稱和謾罵。那時候胡人當權統(tǒng)治漢人說他們是“漢輩”“漢兒”“賊漢”甚至“狗漢”。北朝后民族融合混亂,諸胡與漢人交匯,混入漢族。到唐朝漢人大一統(tǒng)天下,漢人中已經融入了很多外族。如著名詩人元稹是拓跋人,白居易祖上是龜茲人,他們皆以漢胄自居,自己已不知其外族裔根底。當時的武人中外夷和胡人入漢做大官的人更多。他們的后代理所當然都自認為漢人。 宋代仍然是漢人天下,到了宋末,遼金元皆外族,他們又著意分別“漢人”和本族的區(qū)別。特別是元代,把人分為四等,乃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南人大部分是漢人包括南方少數(shù)民族,有趣的是元代的“漢人”里包括北中國的漢人和契丹、女真等早期已經漢化的少數(shù)民族??梢娔菚r候已經漢夷不分。 明朝回復到了漢人統(tǒng)治。朱元璋起義時利用民族情緒提出驅逐胡虜?shù)目谔?。至清朝,滿族入關成了統(tǒng)治階級。但滿族人口少,進入中國后融入大中華,辛亥革命后它沒入散居漢地很多人口改名換姓逐步漢化。 這樣看來,漢族其實也是個“大雜燴”;從先秦開始,就不斷有各少數(shù)民族甚至外國人加入,它過去是個民族和政治─宗教的結合體,到了近代才正式稱族。在中華歷史上,它是一個朝代和國體延續(xù)的象征,史上不稱漢族而曰“漢人”──這二者之間還是有著細微但明顯的差別。所以嚴格地講,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大混合、大融會的過程;從人類學和人種學的角度而言,用“華人”的稱呼比用“漢人”更準確,而用“漢人”比用“漢族”更科學。所以,全世界的華人不一定都是漢族,但他們卻一定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叭A人”是一個更廣泛更有號召力的名稱。 從“秦人”到“漢人”是一個大轉折。上古西方人稱中國為“秦”,據考China之名緣此而得。秦朝很短,漢朝后來居上,隨著漢文化的普及,華語主要是漢語,中醫(yī)稱“漢醫(yī)”,經學和中國學問在西方被稱“漢學”Sinology。但這Sino,China的西方對譯還是“秦─漢”的語義。前面說過,漢文化不能代表整個中國,而且漢人也是中華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所以,現(xiàn)當代西方的“漢學”漸漸改變名稱為“中國學”,這不止是一個名稱的改動,其實也是從文化意義上更準確的一種表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