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靈魂里的山水 ——論馮至散文集《山水》

 閱讀美麗星空 2022-09-28 發(fā)布于山東

靈魂里的山水

——論馮至散文集《山水》

陳邑華

(1.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州350108;2.閩江學院中文系,福州350121)

摘要:馮至被魯迅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其散文集《山水》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可謂是一個獨 特的存在。抗戰(zhàn)時期,昆明一隅素樸、安靜的自然山水成為馮至的精神寓所,馮至汲取中國禪宗、道家“天地與 我并生,萬物與我一體”的思想,融合里爾克的山水理念以及歌德的蛻變論,形成自己獨到的富于“宇宙精神”的 自然觀,即眾生一體、萬有同源,一切均在關(guān)聯(lián)變化中向前向上的自然觀。這一自然觀具有強烈的人本主義色 彩。《山水》關(guān)注“靈魂里的山川”,流淌著光風霽月的情懷,貫穿著“正當?shù)乃郎钡闹餍?。這一睿智坦蕩的生 死觀,充溢著擔當、堅忍、積極向上的人格力量?!渡剿沸形那謇噬钔瘢娗榕c哲思水乳交融,韻味悠長,宛如一 首沉思的詩。

關(guān)鍵詞:馮至;《山水》;自然觀;生死觀;哲思

文章編號:1009-1971(2015)05-0109-07

中圖分類號:I266

文獻標志碼:A



引 言

馮至是中國20世紀著名的作家、學者,以詩 著稱,被魯迅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學界的研究多集中于馮至的詩歌領(lǐng)域,對其散文 集《山水》很少涉及。《山水》出版于1943年,大部 分作品寫于抗戰(zhàn)時期馮至于西南聯(lián)大任教期間。 這時期,馮至在昆明市郊的山野住過很長一段時 間。外界是戰(zhàn)爭、通貨膨脹、喧囂,而山野素樸寧 靜,傾心于里爾克的馮至,這時候閱讀、研究歌德、 杜甫,對自然、對生命有了深切的領(lǐng)會與感悟。 《山水》富于“宇宙精神”的自然觀,貫穿著“正當?shù)?死生”的主旋律,清朗深婉的行文,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審美魅力:寧靜素樸的自然,光風霽月的哲 思。這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可謂是一個獨特的 存在。

一、富于“宇宙精神”的自然觀

馮至的散文集《山水》,雖題名為山水,卻于一 般的山水游記大相徑庭,重心不是描摹大自然的 山山水水,抒寫大自然的瑰麗雄奇,也不是探尋歷 史遺跡,思考文化變遷,而是傾心于自然中領(lǐng)悟人 生哲理,尋求精神的啟悟。

馮至對自然山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 “真實的造化之工卻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樹的姿 態(tài),一株草的生長,一只鳥的飛翔,這里邊含有無 限的永恒的美?!盵1]435馮至欣賞的是素樸、本真的 自然,他從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景致,如原野、樹、 草、鳥的成長、姿態(tài)中體會到無限的美、永恒的美。 而對于人們熱衷的富于歷史文化氣息的自然景 觀,不僅沒有興趣,而且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如對 于聞名遐邇的杭州西湖,馮至最為不能忍受的就是人為地將歷史的糟粕堆在西湖的周圍,使得原 先純粹的西湖山水變得支離嘈雜。杭州的西湖, 三面環(huán)山,湖光山色,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 成為歷代文人騷客游覽、歌詠的游覽勝地。白居 易、蘇軾、楊萬里等著名詩人都留下了歌詠西湖的 詩篇。民國時期,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得以 修建,數(shù)次翻修岳王廟、岳墳,修建了靈隱寺的大 悲閣、黃龍洞、錢王祠,構(gòu)筑園林。當時的政府將 孤山的御花園辟為公園,左側(cè)則辟為浙江忠烈祠, 并在西泠橋近旁建了徐錫麟、秋瑾等烈士陵墓。 鐘敬文正是有感于西湖的歷史、文化,喜愛吟詠西 湖的詩文,因著詩文的誘惑,于大雪天游覽西湖, 寫下了富于濃郁詩情的游記名篇《西湖的雪景》。 馮至并非不懂歷史、不了解文化,之所以不能忍耐 西湖被堆積的歷史糟粕弄得支離破碎,是由于此 時的馮至,內(nèi)啟外發(fā),中西文化的熏染及赴德求 學、回國的經(jīng)歷、昆明時期的生活,已形成他自己 的自然觀。

馮至在《〈山水〉后記》中提出,不應(yīng)把人事?lián)?雜在自然里面,應(yīng)該還給山水本來的面目。他極 為欣賞中國宋元以來山水畫家對自然的態(tài)度。 山水畫在中國由來久遠,早在六朝,就出現(xiàn)了談 論山水的畫論。當然,當時的山水主要是作為 人事環(huán)境的背景,還談不上具有獨立審美意義 的山水畫。到了宋代,山水畫達到高峰。這時 的山水畫注重客觀、全景整體性地描繪自然,既 要真實,又要具有很大的概括性,追求一種人與自然愉悅相親、“可游、可居”牧歌式的審美境 界。這顯然與當時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guān),從中 晚唐到北宋,禪宗在中國日益流行,出現(xiàn)了許多 宗派,可謂是獨領(lǐng)風騷。正如李澤厚所說:“禪 宗教義與中國傳統(tǒng)的老莊哲學對自然態(tài)度有相 近之處,它們都采取了一種準泛神論的親近立 場,要求自身與自然合為一體,希望從自然中吮 吸靈感或了悟,來擺脫人事的羈縻,獲取心靈的 解放?!盵2]北宋的山水畫吸取禪宗、道家哲學與 自然親近的準泛神論思想,追求“無我之境”的 審美境界,通過純客觀地描繪自然山水,雖然情 感思想沒有直接外露,但仍然清晰地傳達出畫 家對牧歌式自然山水的欣賞與向往。馮至理 解、欣賞宋元以來的山水畫家對自然的態(tài)度,這 種“無我之境”的追求,已然貫通天地之精神。

馮至的自然觀還深受里爾克以及歌德的影 響。1925年,馮至的族叔馮文潛從留學的德國回鄉(xiāng)省親,向馮至介紹了自己喜歡的一些德國近代 詩人,其中就有20世紀最杰出的德語象征派詩人 里爾克。翌年秋,馮至讀到里爾克的散文詩《旗 手》,極為驚喜,贊賞其絢爛的色彩、鏗鏘的音調(diào), 一種幽郁而神秘的情調(diào)支配著散文詩,有如神助。 1930年10月馮至到德國留學,就開始大量閱讀 里爾克的作品。馮至翻譯并高度贊賞里爾克的 《論“山水”》。在《論“山水”》中,里爾克探討了山 水畫的類型,區(qū)分出了三種不同的自然山水觀。 第一種山水觀,是作為背景的古希臘人的山水觀 念。在古希臘人看來,曾經(jīng)走過的路,曾經(jīng)去過的 海港,曾經(jīng)消磨過歲月的劇場和舞場以及佳節(jié)朝 神的游行、熱鬧歡樂的良宵,都是山水。這里的山 水,只是背景,只是作為為人而存在的背景。第二 種山水觀,是為人所贊美,高于人之上的中世紀的 山水觀念。“人這樣無意地感到了溫暖、幸福和那 從牧野、溪澗、花坡、以及從果實滿枝、并排的樹木 中放射出來的光彩,他如果畫那些圣母像,他就用 這些寶物像是給她們披上一件氅衣,像是給她們 戴上一頂冠冕,把'山水’像旗幟似的展開來贊美 她們?!盵3]87同時“山水成為人的情感的寄托、人的 歡悅、素樸與虔誠的比喻?!钡谌N山水觀,倡揚人 與山水的相互融合、轉(zhuǎn)化,也就是里爾克所欣賞的 山水觀念?!八腥缫粋€物置身于萬物之中,無限地單獨,一切與人的結(jié)合都退至共同的深處,那里 浸潤著一切生長者的根?!盵3]91馮至汲取里爾克對 山水的理解,自然萬物相互平等和諧相處,而又保 持了自己的個性。眾生一體,山水是一個人內(nèi)在 的產(chǎn)物,它根源于人的內(nèi)心世界,并通過自我的內(nèi) 心化而呈現(xiàn)出來。

歌德的“蛻變論”亦給馮至很深的影響。蛻變 論源于歌德對于生命生成、地球形成的自然科學 與哲學的研究。馮至在《論歌德》中清晰地表述了 歌德的蛻變理論,歌德認為不同種類的植物都是 由一個“原型”(即原始植物)演化而來的,一個時 段一個時段地轉(zhuǎn)變、提高。歌德也將這一理論運 用于闡釋動物、礦物,乃至人的成長與社會的發(fā) 展。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在生長著、蛻變著。蛻 變可以說是一切生命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是一切生 命永恒的主題。生命中的每一次蛻變,都使得生 命重新獲得新生。在戰(zhàn)爭時期,馮至讀歌德的作 品,對其“蛻變論”有著更為深切的領(lǐng)悟,無論讀長 篇巨著還是短小詩句,往往感同身受,經(jīng)常有拋棄 舊我迎來新我的迫切需求[4]。

在20世紀40年代混亂狂囂的抗戰(zhàn)時期,昆 明的一隅素樸、安靜的自然山水成為了馮至的精 神寓所,也促使了馮至自然觀的進一步形成。馮 至在《〈山水〉·后記》中就談到他的自然觀的形 成,得益于寄居昆明的七年生活。昆明附近素樸、 坦白,“少有歷史的負擔和人工的點綴,它們沒有 修飾,無處不呈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這時我認識 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1]486。馮至汲取中國禪 宗、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一體”的思想, 融合里爾克的山水理念以及歌德的蛻變論,形成 自己獨到的富于“宇宙精神”的自然觀,即眾生一 體、萬有同源,一切均在關(guān)聯(lián)變化中向前向上的自 然觀。這一自然觀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自然觀,淡化 個性,追求天人合一,或追求“出世”,將自然作為 逃避現(xiàn)實的世外桃源。這一自然觀具有強烈的人 本主義色彩,充滿積極向上的人格力量。馮至的 自然觀超越了游者對自然山水的“看山是山,看水 是水”的游賞、表現(xiàn)的境界,也超越了游者“看山不 是山,看水不是水”寄情山水的境界,進入到“看山 是山,看水是水”抵達本體的境界。這一自然觀亦 是一種宇宙觀,貫徹著一種“宇宙精神”,傳承道德 的存在載體,領(lǐng)悟生命的智慧之源。

正是有著這一獨特的自然觀,域外風物、國 內(nèi)山水、自然景觀、人生際遇,能夠引起心靈感 應(yīng)和共鳴的審美對象,這些“靈魂里的山川”,都是山水,都成為了《山水》中表現(xiàn)的對象。當然, 馮至關(guān)注的不是外在的形貌,而是熱衷于在山 水中探尋人生哲學、生存哲理,尋求貫通天地精 神的大道。

二、主旋律:正當?shù)乃郎?/strong>

馮至的《山水》關(guān)注“靈魂里的山川”,流淌著 光風霽月的情懷,貫穿著富于宇宙精神的主旋律: 正當?shù)乃郎龖?yīng)和了康德所說的“心中的道德 律”和“頭上的星空”,即關(guān)于生長、關(guān)于死亡的思 考,充溢著擔當、堅忍、積極向上的人格力量,以及 睿智坦蕩的生死觀。

馮至于昆明的生活正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 物質(zhì)匱乏,物價飛漲,生活艱難。這時的馮至雖 然物質(zhì)生活貧乏,精神卻是健康愉悅的。馮至 散步于山林、原野,領(lǐng)略自然風光。田埂上的小 草,山坡上的樹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給予 馮至諸多的啟示,使得馮至從中領(lǐng)悟到了什么 是生長,什么是忍耐。昆明的山水給予了馮至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這時期,馮至閱讀歌德、杜 甫、里爾克等人的著作,皆感到無比的親切。這 親切感的產(chǎn)生,猶如友人的相處,因性情的相 投,因相互的欣賞。馮至在《工作而等待》中就 說:“人需要什么,就會感到什么是親切的?!盵1]356 現(xiàn)實生活的艱辛,馮至更深切地領(lǐng)會到杜甫詩 歌的偉大。杜甫在戰(zhàn)亂時期,堅持創(chuàng)作,堅持 “語不驚人死不休”地抒寫現(xiàn)實圖景,二十年的 時間,這饑餓的身軀竟繪制出一個時代的苦難。 馮至感佩杜甫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更感佩杜甫的 生活態(tài)度、執(zhí)著的精神。在《杜甫和我們的時 代》一文中,馮至就指出,在當前如此艱難的時 代,敷衍蒙混、超然灑脫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執(zhí) 著的精神才是目前迫切需要的。馮至閱讀、研 究里爾克、歌德、杜甫等詩人及其作品,對成長 對人生對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思考。

《山水》中所記述的景、人、物,都平常、平凡。 如自然景色,有德國柏林郊外的愛西卡卜、瑞士 東南的羅迦諾鄉(xiāng)村、河北大沽口外的荒島、江西 的贛江、昆明郊區(qū)的林場、昆明滇池的西山、廣 西的平樂,大多為無名的地方,即使是著名的風 景區(qū),馮至也沒有去描寫迷人的風光。他所傾 心的風景是寧靜平和、帶有原初意味的樸素的 山和水。在這安寧靜謐背景下活動的人物,除 了《兩句詩》中提及的賈島、《C君的來訪》中的C君(馮至的中學同學陳展云),其他都是無名氏, 甚至連姓也沒有?!冻嗨晕鳌返哪翈?,《蒙古的 歌》的歌者,《懷愛西卡卜》的房東太太,《塞納河 畔的無名少女》的雕刻家、少女,攻讀博士學位 的P君,《羅迦諾的鄉(xiāng)村》的郵遞員和他的妹妹, 《在贛江上》的船夫、領(lǐng)船者,《一棵老樹》中放牛 的老人,《人的高歌》的石匠、建燈塔的船夫,《山 村的墓碣》的無名死者,都沒有具體的姓名,這 并非作者的疏忽,顯然是有意為之。這些平常 景、平凡人,看似不起眼,卻孕育著令人崇敬的 人格力量,蘊含著深邃的生存哲學。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敘寫的鼠曲草,在歐洲 難以采擷到的名貴的小草,在這里,卻一年兩季開 遍了山坡。馮至喜歡這鼠曲草,贊賞其蓬勃的生命 力、積極的生命形態(tài)。暮春、初秋一年兩季,在這偏 遠的山坡,觸目所及的都是這鼠曲草,蓬蓬勃勃,卻 又默默無聞。這些摻雜在亂草中的白色花朵,謙 虛、純潔、堅強,“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 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1]314。一個小生命,卻莊嚴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馮至欽佩這樣的生 命姿態(tài),這種勇于擔當?shù)木瘛_€有高高聳立的植 物界最高的加利樹,這來自異鄉(xiāng)移植不久的樹,已 然使命在身,努力地生長著。馮至感覺到,這加利 樹每一瞬間都在成長,把自身、周圍乃至整座山都 帶著生長起來。這勁頭,這態(tài)勢,望久了,覺得如 同面對一個崇高的嚴峻的圣者,有股神奇的力量讓 人不由自主地追隨它。不管身處何處,加利樹義無 反顧、努力地向上生長,努力地實現(xiàn)自我,這種執(zhí) 著、堅韌的精神深深地鼓舞著馮至。

《人的高歌》中石匠憑著一己之力,不顧寒暑, 不管風天或雨天,十多年如一日,在峭壁上鑿出了 一條石路。一位在海上遇風暴被救的船夫,決心 在荒島上建筑起指示航程的燈塔,到處請求布施, 毅然決然用火點燃纏在手指上的油布的方法到處 化緣籌建燈塔,最后又甘當守塔人直到生命最后 一刻。在石匠、船夫身上,有著一種擔當?shù)呢熑?感、使命感,更有著一股堅不可摧的堅忍的精神力 量,執(zhí)著、忍耐。馮至感佩這種擔當、堅忍的精神, 從石匠、船夫身上,領(lǐng)悟到何為生長。

這時期的馮至走過創(chuàng)作初期的浪漫主義階 段,進入中年沉思的成熟階段。對于生死的思 考,成為馮至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正如這時段寫的 小說《伍子胥》,伍子胥的形象由原先浪漫的形 象,變?yōu)橐粋€在艱險的現(xiàn)實中被磨練著的人。 《伍子胥》與十六年前所想象的全然不同了,其中摻入許多瑣事,反映了現(xiàn)代人,尤其是近代中 國人的痛苦。當朋友問馮至,是否還要繼續(xù)寫 吳市以后的伍子胥,馮至回答:“不想繼續(xù)寫下 去了;如果寫,我就想越過三十八年,寫伍子胥 的死?!盵1]443馮至打開《吳越春秋》,向朋友誦讀一 段伍子胥與被離關(guān)于死亡的對話。讀完,馮至 重復(fù)著說,如果寫,我就寫他第二次的“出 亡”—一死。馮至想越過三十八年,直接寫伍子 胥的死。這樣的表白,實則表達了馮至這時期

探討的創(chuàng)作主題:正當?shù)乃郎?,如何生存,如?面對死亡。已創(chuàng)作的《伍子胥》一出場就是伍子 胥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著生與死的嚴峻 的決斷,以及艱險的逃難經(jīng)歷,面臨一系列生死 的考驗,貫穿的主題正是責任與擔當,堅定的信 念與頑強的意志。這是馮至欽佩、倡導(dǎo)的人格 力量。如何對待死亡,往往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對死亡的思考,亦是馮至《山水》的主旋律。

《一棵老樹》敘寫了一位林場放牛的老人,每天從早到晚只做一件事,放牧水牛。老人似乎感 受不到時間的變化、氣候的轉(zhuǎn)變,一年四季,無論 早晚,只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老人終年生活在 這山林,且只限于四周的山坡,摻雜在雞、犬、馬、 牛中間,仿佛“生”在這里了。老人、水牛與林場是 如此的和諧,老人與林場的一切融為一體??墒牵?當牛死了,無牛可放時,老人竟隨牛而去。《一棵 老樹》展現(xiàn)的不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且昭 示著馮至的生死觀。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必須自覺 去承擔去完成自己的死生。老人老了,雖不能像 三四十歲的壯年,背起斧頭,做披荊斬棘的工作, 但依然擔當著放牛的責任。當牛死了,無??煞?時,他無所依憑,于是隨著承擔的消失而消逝。老 人已經(jīng)承擔了自己應(yīng)當擔當?shù)呢熑?。老人的死?是一種自覺的選擇,是正當?shù)乃郎??!度说母吒琛?中的石匠、船夫亦是這般,當完成了使命,便坦然 的地走向死亡?!度{河畔的無名少女》中的少女 亦從容地選擇了死亡。她的微笑至死未改變,生 與死在此成為和諧的統(tǒng)一。天使的微笑在死亡中 得到了永生。死亡,在他們看來,如瓜熟蒂落,自 然而然,悄然而去,似乎是回家。

《山村的墓碣》寫了馮至在德國和瑞士交界的 山村,看到的墓碣,上邊刻著:“一個過路人,不知 為什么,/走到這里就死了。/一切過路人,從這里 經(jīng)過,/請給他作個祈禱?!盵1]325讀到這樣的詩句, 馮至“非常感動”。這隨意輕松的詩句,蘊含著睿智的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生與死仿佛毗鄰而居。在 人生旅程中,死亡隨時都有可能降臨。農(nóng)人們對 待死亡,瀟灑而輕松?!拔疑诓ǖ呛?,我死于 肚子痛?!薄拔沂且粋€鄉(xiāng)村教員,鞭打了一輩子學 童?!盵1]326這些饒有風趣的墓碣,這種對死亡達觀 坦蕩的態(tài)度正是馮至所欣賞的。生時勇于承擔責 任,敢于擔當,堅韌地生長,死時,從容坦蕩。生而 不俗,死而不懼?!拔覀儼盐覀儼才沤o那個/未來 的死亡,像一段歌曲”[1]108“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 輝煌完成,從而主張人應(yīng)以雍容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 死亡,以飽滿的熱情傾注于現(xiàn)在的努力,以領(lǐng)受生 命這最完美的時刻。”[S]

這便是馮至倡導(dǎo)的生死之道。這一生死之 道,無疑吸收融合了豐富的中外思想資源,有儒家 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 息”的觀念;道家的“生死氣化,順應(yīng)自然”、“生時 安生,死時安死”的思想;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 觀點,即人帶著對死亡的先行理解珍惜生命,活出自己的價值;里爾克的死亡把人引導(dǎo)到生命的最 高峰“向死而在”的存在論等。馮至倡揚的生死之

道:正當?shù)乃郎?,洋溢著坦蕩樂觀積極自主的精神 力量,是一種富于主體意識的價值論,亦是貫通天 地精神的宇宙觀。

三、沉思的詩

馮至的《山水》探尋“正當?shù)乃郎?,充滿人生 智慧與哲學思考,行文行云流水,澄明清朗,沉著 深婉,韻味悠長,宛如一首沉思的詩。每讀一遍, 似乎都有新的體會、新的收獲。李廣田評價其散 文是散文中的精品,明凈、含蓄,于平凡中見出崇 高,于樸素中見出華美[6]。

“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 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她的羊在遠 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 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 叢的鼠曲草從雜草中露出頭來。”[1314夕陽、村 女、羊、山、樹、鼠曲草,簡約、流暢的寥寥幾筆, 勾勒出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牧羊圖?!斑@時我 正從城里來,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 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 了?!盵1]314自然而貼切的聯(lián)想、比喻,形象生動的 表達,給人詩意的美感與意猶未盡的韻味?!吧?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 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 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盵1]308山坡、樹林、老人、水牛,意境 古樸、悠遠,地老天荒般,讓人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 時間與歷史。以具象表現(xiàn)抽象,以圖畫展現(xiàn)存 在,語言凝練、詩意,韻味悠長。

這般清朗深婉的文調(diào),與其創(chuàng)作理念息息相 關(guān)。馮至認同并且于創(chuàng)作中自覺運用里爾克倡導(dǎo) 的原人式的觀察以及“經(jīng)驗”。里爾克在《給一個青 年詩人的十封信》中希望青年詩人:“你要像一個原 人似的練習去說你所見、所體驗、所愛、以及所遺失 的事物?!盵3]這種原人視角類似雕塑家的視角,注 重觀看,注重客觀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 這顯然受羅丹的影響。里爾克曾在羅丹那里學習, 他在《羅丹論》中著重論述了羅丹如何辛勤地永不 停息地工作,如何觀看事物。藝術(shù)家在模制一件物 品時,上下左右、方方面面都要看到,無所隱瞞,無 所忽略[7]?,F(xiàn)實生活中,世俗的觀念,因襲的做法 常常遮蔽了事物的真相、本質(zhì)。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這種全方位的觀察,就是要求藝術(shù)家要擺脫因襲的習俗, 認真觀察事物,從而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zhì)性的特點。里爾 克還強調(diào)“經(jīng)驗”。通常人們認為詩主要來自情感, 里爾克則認為情感是我們早已有了的,我們需要的 是經(jīng)驗。里爾克所強調(diào)的經(jīng)驗摒棄詩人激情的噴 涌,倡揚的是知性之思,強調(diào)的是一種融入,從外部 返回生命本身,是外在世界心靈化的過程,從而獲 得生命的內(nèi)在韻律,獲得一種帶有靈性的生命體驗 和超越性的形而上思考??梢姡餇柨怂鶑娬{(diào)的 “經(jīng)驗”是一種冷靜的體驗,是具有本體論層面的生 命存在。詩人(作家)必須學會讓自己的心靈沉潛 下來,才能跨越自我與外物的界限,從生命存在的 深處與身外的事物融為一體,從而把握事物的本 體,體悟真實的存在。

馮至深諳并踐行里爾克這一藝術(shù)理念。《山 水》的寫作可以說就是這藝術(shù)理念的產(chǎn)物。正如 馮至在《山水》后記中所表述的,十幾年來走過許 多地方,不管停留的時間或長或短,長的也許幾 年,短的則是幾點鐘,可一旦離開它們,它們便如 一粒種子似的種在心間。馮至把體驗形象地比喻 為一粒種子,在身體內(nèi)沉埋、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這 種將自我溶浸其中,感受、體味生命,感情與理性 交融的體驗,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 具有一種穿透的能力。真正的體驗是無法忘卻 的,正如“尼采說:'在涵養(yǎng)深的人那里,一切經(jīng)歷 物是長久延續(xù)著的?!傅木褪牵阂磺薪?jīng)歷物 不是很快被忘卻的,對它的吸收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而且它的真正存在以及意義就恰恰在這個過程中”[8]。

《山水》清朗深婉,詩情與哲思水乳交融,了無 痕跡。正如馮至的《兩句詩》,在清寂的山林里,馮 至夾著書,散步,讀到賈島的名句:“獨行潭底影, 數(shù)息樹邊身。”細細咀嚼,意味無窮,覺得這兩句詩 道盡了獨行人在寧靜的自然里無限的境界。一樣 清寂的環(huán)境,一樣的獨行人,馮至無疑已融入這般 清凈安寧的境界,體驗到何為“明心見性”,體驗到 “自然和人最深的接融”,當自己把身體靠在樹干 上,感受到人與樹已分不開,從自身血液的循環(huán)自 然體驗到樹是如何從地下汲取養(yǎng)分,輸送給枝干、 葉子,甚至好像也傳輸?shù)阶约旱难褐?。馮至靠 著樹干,“數(shù)息樹邊身”,這種全身心的融入,體驗 精微、具體;這種融入,跨越時空,與天地精靈交 流,與古今圣賢對話,流淌著豐盈的詩情與生命的 智慧。

《山水》中,村莊、小溪、道路、牧羊女、老人、 曲鼠草、加利樹等這些平凡平常的微觀意象,以 及森林、草原、荒原等宏觀意象,不僅有具體的 感性形象,并且充滿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馮至筆 下的意象,或具體鮮活,或構(gòu)成圖畫,或形成背 景,成了溝通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宇宙的 載體,承載著意味無窮的存在、綿綿不盡的哲 思。馮至不對意象的外形進行工筆式的精雕細 琢,而是抓住最能表現(xiàn)其精神風貌的特征,融入 自身的感受與體驗,常以比喻加以形象化的描 述。如加利樹,沒有描述樹的形狀、葉子的大 小、突顯的是生長的姿態(tài)及其帶來的感受,“望 久了,自己的靈魂有些擔當不起,感到悚然,好 像對著一個崇高的嚴峻的圣者”[1]315,將內(nèi)在感 受具象化、形象化,使得我們似乎也看到、感受 到加利樹的風姿,義無反顧、努力向上生長、生 長。如《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對這位無名少 女,沒有服飾、五官、形體的具體描寫,筆墨的重 心在于少女的微笑。這天使般超凡的微笑,如 鵝毛一般的輕,所包含的似乎又比整個世界還 重,人人似乎都可以從這微笑中懂得一點事物, 馮至著力描摹的是自己體驗到的微笑。這難以 形容的無形的微笑,在馮至的筆下,竟如同雕塑 般凝定,充滿意味。這天使的微笑,超乎悲喜, 輕盈、超然,似乎包容一切,蘊含著無窮的韻味, 把讀者帶入了感受與沉思的精神漫游中。

這些意象的選擇與表現(xiàn),正是馮至以原人視 角,注重經(jīng)驗式體察與把握世界的體現(xiàn),從而以具 象表現(xiàn)抽象,以圖畫展現(xiàn)存在,馮至又善于汲取中 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捕捉意象而又超越意象進入 富于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境界?!读_加諾的 鄉(xiāng)村》寫的是瑞士東南特精省南端的一個背山臨 水的鄉(xiāng)村,一切松緩隨意,人們生活自在、輕松、愜 意。人與境諧,這里的生物親切可愛,仿佛久別重 逢的老友。午間蟬聲無邊無際,夜晚窗外時有悉 悉索索的聲響,蝎子在墻縫里出沒,成群的壁虎在 壁上、草間爬來爬去。大自然的生物自由自在,充 滿生機與活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亦是生 活自在、輕松、愜意。郵局的少女、老郵夫、送面包 的少年等,不慌不忙,從容隨意,而又信守承諾。 在這兒住不上幾天,馮至自己也不知不覺融入這 里松緩的節(jié)奏與氛圍,脫去皮鞋,換上布鞋,拋開 領(lǐng)帶,換上襯衫,也不用帶時表了。這里的人們、 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的時間表,按照自己的習慣本真地生活著。這里,人、事、景如此和諧,渾然一 體,這是一個清凈、坦誠的世界。靜默的青山,變 幻的云,轉(zhuǎn)個圈消失了的汽船,一切又歸于寧靜。 水、船、山、云,靜與動,瞬間與永恒,時間與空間, 胸懷宇宙,思接千古。這一境界已然是東方的禪 境,動中極靜,靜中極動,空靈、悠遠?!办o穆的觀 照”與“飛躍的生命”“構(gòu)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從 而“在拈花微笑里領(lǐng)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 禪境”[9]。

結(jié)語

馮至是個詩人、學者,語言富于詩與思的美 感?!耙驗樗麄兺瑯佑幸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 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盵1]308“全身 都是零亂。”[1]310“他們的血里還有那樣的呼聲 嗎,向著曠野,向著森林,向著遠方的自由?”[1]329 “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對著永恒?!薄疤幪幈砺?出新開辟的樣子,眼前濃綠淺綠,沒有一點歷史 的重擔?!盵1]312“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 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盵1]314靈活巧妙地調(diào)用 詞性,陌生化的語言組合,充滿詩意的情懷,充 滿思想的張力,饒有情趣,且寓意豐富?!渡剿?中還常常出現(xiàn)一組組相反相對的詞語,如小與 大、不變與變化、輕與重、喜與悲、遲鈍與靈巧、 生與死、平凡與偉大、小生命與大宇宙、瞬間與 永恒等,兩兩相對,看似對立與沖突,實則對立 統(tǒng)一,融通于生命的氣象中,在對立統(tǒng)一中領(lǐng)悟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感悟正當死生的澄明與 曠達。

朱自清曾在20世紀40年代將馮至的《十四 行集》稱為“中年的詩”。中年脫去了年青的豪情 與放縱,也沒有老年的沉悶與滯緩,中年意味著成 熟,沉穩(wěn),克制自我,體驗世界,思考人生。馮至的 《山水》澄明清朗、沉著深婉,字里行間傳達著一種 雍容寧靜、明澈朗悟的智慧,宛如一首沉思的詩, 所達到的正是一種“中年”的境界,如林語堂《秋天 的況味》中所說,“如文人已拍脫下筆驚人的格調(diào), 而漸趨純熟練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 味?!盵10]季羨林先生從中西比較中高度評價馮至 的散文,他認為馮至的散文具有中國散文最突出

的特點:富于神韻,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飄逸、 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讀之如食橄欖,余味無 窮,三日口香”[11]。季羨林先生的評價無疑是中 肯的。馮至《山水》講述的是“靈魂里的山川”,觀照“心中的道德律”,仰望“頭上的星空”,在現(xiàn)代游 記中風格獨具。

參考文獻:

[1]馮至.馮至作品新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 書店,2012:173.

[3][奧地利]里爾克.給一個青年詩人的信[M].馮至,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馮至.論歌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4-5.

[5]解志熙.生的執(zhí)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55.

[6]李廣田.談散文[G]∥俞元桂,等,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149.

[7]里爾克.羅丹論[M].梁宗岱,譯.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 社,1984:56.

[8][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 社,1987:95.

[9]宗白華.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189.

[10]林語堂.秋天的況味.20世紀中國散文[M].福州:海 峽文藝出版社,2004:247.

[11]季羨林.詩人兼學者的馮至先生[G]∥馮姚平,編.馮至與他的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99一300.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