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今天,靈遙將繼續(xù)為你帶來我在甘肅酒泉的游記。01. 寫在前面 談到酒泉,我想大家對它都并不陌生,隨著我國航天工程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通過電視見證了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多艘火箭的升空。然而,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準確地來說,是在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與甘肅酒泉市金塔縣交界的沙漠中,距離酒泉市中心有300多公里的距離。因此,我的這篇文章,將把重心落在酒泉市內(nèi)及周邊的相關景區(qū),希望你喜歡~初識酒泉 | 酒泉公園 酒泉,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城市,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公元前121年夏,漢武帝派霍去病進軍河西,霍去病從居延南下,大敗匈奴,把匈奴殘部驅(qū)逐到了玉門關外,漢武帝賜美酒一壇,犒勞有功將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將酒傾倒在泉水中,與眾將士共飲,酒泉也因此得名。酒泉市肅州區(qū)城東1.9公里,現(xiàn)有一占地面積達27萬平方米的西漢園林 —— 酒泉勝跡,園內(nèi)有清代地“西漢酒泉勝跡”和“漢酒泉古郡”石碑,以及左宗棠手書“大地醍醐”匾額。沿中軸線步行進入公園內(nèi)參觀,穿過古色古香的走廊之后,即可見到酒泉泉眼,冬季不凍,夏日清涼可口,宜于飲用。霍去病西征匈奴雕像佇立在前,盡顯大漢雄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雕塑旁還有兩棵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栽種地古樹,世稱“左公柳”,許多文人墨客都曾來過此處。
03. 佛在酒泉 |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是我這次來酒泉的重點參觀景區(qū),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縣祁豐藏族鄉(xiāng)境內(nèi),距酒泉、嘉峪關20公里,始建于北涼時期,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石窟群。我這次是包車去的,直接在酒泉火車站的出口喊了一輛出租車,由于石窟遭到破壞與常年失修,前、后山一共只開放四個窟,分別是: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后山古佛洞、千佛洞,按照特窟標準收費,參觀須由專人帶領,進行講解,洞窟內(nèi)不可拍照。開鑿于北魏后期,中心窟的主尊雖然破損嚴重,但依然可以看出和莫高窟的早期禪定佛一脈相承的體態(tài)。 圍繞頂部的飛天是全洞窟最大的亮點,不同于敦煌飛天的婀娜多姿,文殊山石窟的飛天肢節(jié)分明,剛勁有力,從面部來看更像是一位男子。若仔細觀察他們的披帛,還會發(fā)現(xiàn)其具有濃郁的西域風,與敦煌石窟里的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萬佛洞是我此行參觀的第二個洞窟,屬于中心塔柱式。石窟早期的壁畫為北魏壁畫,現(xiàn)大部分為西夏、元遮壁重繪,在布局結構的安排上與瓜州榆林窟第三窟類似。窟頂四角各繪一天王,東壁繪制大幅經(jīng)變畫《彌勒上生兜率天經(jīng)》,西壁繪制大幅經(jīng)變畫《西方凈土變》;北壁正中為一觀音坐像,周圍千佛大部分已損毀;南壁三部分,上方為元代密宗曼陀羅,下方為西夏供養(yǎng)人,中部重繪布袋和尚說法圖。 只見畫師在繪制這幅布袋和尚壁畫時,運用了多種線描技法:用較細而圓潤的鐵線描繪人物的肉身,用纖細的高古游絲表現(xiàn)人物的須發(fā),用挺拔有力的折蘆描表現(xiàn)衣褶。整體來看,人物動態(tài)寫實,衣服簡單有層次,活靈活現(xiàn),非常傳神。此窟經(jīng)過元明整體重繪,中心柱正面上層繪制有《涅槃圖》可為一觀,但整體精彩程度不如前山的兩窟。該窟是我最后參觀的一窟,有多個時代的修復痕跡,窟頂有平棋藻井,主要圖案有忍冬紋、幾何紋、云紋、團花紋、菱格紋,形制古樸。此兩身飛天在兩個三角形中,均上身坦露,一身為黑褐色肌膚,另一身是灰白色肌膚,和西域壁畫中表現(xiàn)的一黑一白如出一轍。仔細觀察黑褐色飛天所戴寶冠上有寶珠,白色一身頭上寶冠上為花環(huán),沒有珠冠,應為表現(xiàn)一男一女不同性別之意。這種表現(xiàn)手法幾乎就是克孜爾38窟的翻版。另外,文殊山還有大小寺觀三十余所,屬于道教者占三分之二,佛教廟宇僅有千佛樓、觀音閣、地藏寺、文殊寺、睡佛寺等十余處。清人《重修肅州新志稿》記載:“山峽之內(nèi),鑿山為洞,建屋為寺,俗稱三百禪寺,號曰小西天。”- 分為前、后山,文殊寺三個景區(qū),石窟只開放前后山的4個;
- 整體環(huán)境不及敦煌、麥積山、榆林的1/10,期望不要太高了。
晨鐘暮鼓 | 鐘鼓樓 酒泉鐘鼓樓位于甘肅省酒泉城中央,最早創(chuàng)建于東晉穆帝永和二年(前涼永樂元年,346年),是前涼政權酒泉郡太守謝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時稱福祿縣城)的東城門。鼓樓建筑經(jīng)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最早創(chuàng)建于東晉穆帝永和年間(公元346-353年),也叫“譙城”,即為守城戎卒打更巡邏、報時、防寇報警的地方。之后擴城時,漸漸退于城中心,成為鼓樓。明代時,開通南北兩個基座洞門,遂具如今之雛形。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整修城樓,磚包鼓樓臺基。同治四年,鼓樓毀于兵火。現(xiàn)存的鼓樓,是清光緒31年重修的。鼓樓拔地27米。基座呈方形,周長112米,高8米,為木架結構塔形樓,共三層。一樓每面三開間,墻體中鑲擎柱十二根,外有檐柱二十根,樓內(nèi)四根粗壯的通天木柱頂貫三樓;二樓每面有12個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撐柱之間。外有走廊欄桿,東西兩面分別懸掛“聲震華夷”、“氣壯雄關”巨幅匾額;三樓為單間、單檐、四面開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護欄;樓頂裝有聚寶瓶。 門洞的四個磚券門楣上部,鑲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磚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祥畫,東為“二龍戲珠”,取酒泉東向大海的意思;西鐫“丹鳳朝陽”,是取了《山海經(jīng)》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則鐫“河圖洛書”,是引了大禹治水的傳說;北為“八仙慶壽”,是祈望人壽年豐的寓意。 浮雕下面是門額,分別為“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南望祁連”、“北通沙漠”。十六個大字,言簡意賅,點明了酒泉(肅州)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帶的優(yōu)越性。券洞中心為八卦結頂,懸置伏羲八卦板一塊,起著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是一座體現(xiàn)明代建筑風格的古建筑。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