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Ge Ware, Song Dynasty
宋代最為神秘的「哥窯」,是五大名窯中惟一未解謎底的瓷窯。
最早論及「哥窯」的文獻(xiàn),當(dāng)推明代陸深的《春風(fēng)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span>
宋 哥窯青釉葵花式洗,故宮博物院館藏
傳說宋代浙江處州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在龍泉琉田創(chuàng)建瓷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章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
宋 哥窯青釉葵口碗,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初期的《宣德鼎彝譜》曾言: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镀咝揞惛謇m(xù)稿》又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
《天工開物》中記載:「宋元時,龍泉琉華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瓷者即此?!?/span>
哥窯青釉雙耳三足爐,故宮博物院館藏
哥窯因瓷土脈微紫,質(zhì)薄,常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
宋哥窯米色魚耳爐,臺北故宮館藏
哥窯瓷器釉層肥腴,最著名的特征是「冰裂紋」。由于坯體與釉的膨脹系數(shù)不同,在窯內(nèi)冷卻過程中釉因收縮率大而開裂。是宋人勘透的,缺憾中蘊藏的「滄桑美」。
宋 哥窯官窯 玄紋雙環(huán)耳瓶,大英博物館藏
開片紋路分兩種:大開片的黑色紋路,俗稱「鐵線」;另一種是小開片的金色紋路,俗稱「金絲」,合而即有「金絲鐵線」之美稱。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故宮博物院館藏
《長物志》中說:哥窯瓷「以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紋取冰裂、鱔血、鐵足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xì)碎紋最下?!?/span>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jù)統(tǒng)計僅有百余件,瓷器周身冰紋萃裂,斑駁交錯,瑰麗古樸,肥厚的釉層飽滿瑩潔,兩相映襯,更顯沉靜典雅。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自然天成,不為機(jī)心所拘,如水上行風(fēng),渙然而合,靜中有動;猶如滄桑的阡路巷陌,江河溪流,自然靈動。
哥窯瓷水盛,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的美是神秘的、開片漫無定律,云舒天際,古意盎然。它以釉色取勝,內(nèi)外披釉,均勻逛街,晶瑩滋潤,潤澤如酥,美韻十足。
宋 哥窯青釉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五大名窯 之 鈞窯
Chinese Jun Ware, Song Dynasty
鈞窯遺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nèi),創(chuàng)燒于唐,興盛于宋,復(fù)燒于金元,延至明清,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故宮博物院館藏
鈞窯胚體厚重,細(xì)密堅硬。以雅致的乳濁天青色釉,和燦若晚霞的窯變釉色而備受追捧。其中對銅紅彩和銅紅釉燒成顏色的精準(zhǔn)控制,是制瓷工藝的巨大突破。
鈞窯的最獨特之處是使用乳濁釉。由于釉內(nèi)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銅,燒制過程中產(chǎn)生窯變,燒成后釉色五彩交匯,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猶如絢爛云霞。
在青瓷一統(tǒng)天下的皇宮之中,色彩斑斕的鈞瓷成為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
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常出現(xiàn)不規(guī)則流動細(xì)線,稱「蚯蚓走泥紋」。
鈞窯鼓式三足洗 故宮博物院藏
鈞瓷釉質(zhì)深厚透活,晶瑩玉潤,名貴之處在于窯變中自然形成的獨特釉色,「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因此每件鈞瓷釉色都獨一無二,故有「鈞瓷無雙」之說。
鈞窯玫瑰紫釉仰鐘盆 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長物志》中曾評價鈞窯:「鈞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黑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
鈞瓷從選料到成品號稱有「七十二工序」,即便微小差錯也會前功盡棄,因此珍品率極低,致為珍貴。
鈞窯天藍(lán)釉紫紅斑碗,故宮博物院館藏
鈞瓷釉色奇絕,變化萬千,赤藍(lán)紅綠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落日紫翠忽成嵐」贊賞之。
鈞窯玫瑰紫釉渣斗 臺北故宮館藏
所謂「黃金有價鈞無價」,鈞瓷被譽(yù)為「國之瑰寶」。自宋徽宗以后歷代帝王,無一例外的選擇將鈞瓷作為君王專用器物,享有盛譽(yù)。
宋鈞窯丁香紫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大名窯 之 定窯
Chinese Ding Ware, Song Dynasty
定窯位于如今的河北保定,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主燒白瓷的窯場,創(chuàng)燒于晚唐,而極盛于宋。
北宋 定窯白釉梅花盤,臺北故宮館藏
定窯雖然屬于民間瓷窯,但從北宋初年開始,也奉命為宮廷生產(chǎn)瓷器,成為貢御時間最長的窯址。因此很多定窯的瓷器足底都有刻款,款識達(dá)數(shù)十種,皆與宮廷相關(guān)。
北宋 定窯白瓷劃花牡丹紋碟(底)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定窯也燒制黑釉、醬釉和綠釉等,但以白瓷著稱。胎薄而輕,質(zhì)地堅硬,色澤潔白。《歸潛志》曾言:「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故宮博物院館藏
由于釉料中氧化鈦含量較高,加之用氧化焰燒窯,釉色白中泛黃,呈現(xiàn)出象牙白的質(zhì)感,柔和悅目。
定窯以裝飾素雅的白瓷聞名,裝飾技法豐富,除刻花、劃花、印花外,還有浮雕、剔花、描金等。
宋 定窯白釉花口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紋樣則以花卉為主,還有禽鳥、水波游魚、龍鳳嬰戲等。皆線條清晰、繁密有致、秀麗典雅。
北宋 定窯白釉孩兒枕 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宋代白瓷最高水準(zhǔn),定窯釉色溫潤如玉,釉料堆積猶如淚痕,稱「蠟淚痕」。又因常以竹絲小刷修理未干的瓷胎,因釉薄而出現(xiàn)「竹絲刷紋」,成為定窯的獨特標(biāo)志。
北宋 定窯瓜式提梁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百年來,定窯白瓷以樸、素、淡、雅、拙成就獨特的審美情趣,極致絢爛,又極致平淡。
北宋定窯白釉玉壺春瓶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絢爛至極歸于平淡。宋瓷以端莊典雅,清新質(zhì)樸,含蓄雋永之美著稱于世,與唐瓷的恢宏富麗,恣縱豪放形成鮮明對照。創(chuàng)造了華夏千年文明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不同于唐三彩的鮮亮與張揚,宋瓷更傾向內(nèi)斂而清澈的質(zhì)感:汝瓷青若天,官瓷片如冰,哥瓷潤若酥,定瓷白如玉,鈞瓷燦若霞。
宋代「五大名瓷」以清新淡雅的氣韻,開創(chuàng)了「器以載道」的先聲,也凝結(jié)著華夏文明「格物致知」的精神意趣。
五大名窯用自身可見的色彩與質(zhì)感,去包容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各種難以付諸言辭的經(jīng)驗和感受。從此,器物超越簡單的感官審美,而上升到思想情感的全新境界。
由此歷史學(xué)家小杉一雄才說:「宋瓷是貫通古今東西、人類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燒制宋瓷,幾乎是用接近祈求與犧牲的方式,以不計成本的態(tài)度,去換取「美」的過程。
因此,宋瓷不僅僅是瓷器和考古,更是一種華夏之美的基調(diào)。
時光流傳,朝代更迭。宋之風(fēng)雅早已隨著歷史的洪流漸行漸遠(yuǎn),然而其中蘊涵的生活情調(diào)與審美意趣,卻并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滅。
那種追求雅致,講究品質(zhì),至真至美的生活態(tài)度,依然刻在我們的血脈之中,代代流傳,生生不息。